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氯化镉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HPRT基因位点的影响,寻找化学诱变物致机体损伤的早期检测的指标.方法采用多核细胞法研究化学诱变物氯化镉对大鼠血淋巴细胞HPRT基因位点的影响及突变频率.结果氯化镉可诱发大鼠血淋巴细胞HPRT基因位点突变,突变频率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突变频率Y(×10-3)与氯化镉浓度C(mg/kg)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结论氯化镉对大鼠血淋巴细胞HPRT基因位点及突变频率有影响,HPRT基因突变频率检测有望作为早期的效应标志物,用于接触环境致突变物人群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醋酸铅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HPRT基因位点的影响,以探讨铅的致突变性。方法 采用多核细胞法体外研究醋酸铅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HPRT基因位点的影响及突变频率。结果 0.25mmol/L醋酸铅即可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HPRT基因位点突变,且突变频率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突变频率Y(10^-3)与醋酸铅浓度C(mmol/L)之间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直线方程分别为:Y=1.0566 0.1661C(r=0.9582)和Y=1.0762 0.1987C(r=0.9434)。结论 在一定条件下,醋酸铅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HPRT基因位点及突变频率有影响,HPRT基因突变频率可望成为接触环境致突变物人群检测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放射性核素内照射诱发体细胞HPRT基因突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放射性核素内照射诱发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次黄嘌呤乌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基因位点突变及其剂量-效应关系.并比较多核细胞法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durd)法测定HPRT基因位点突变的检出率.[方法] 用多核细胞法和Brdurd法研究的两批大鼠均分别随机分为1个对照组和4个不同剂量组,每组6只.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pH 3.0),注射容积为0.5 ml/100 g体重,注射后1 d心脏穿刺取血.多核细胞法的不同剂量实验组大鼠尾静脉注射比活度为3.64×105 Bq/ml放射性晚期混合裂变产物,注射容积同对照组,于注射后1、3、6和9 d心脏穿刺取血.Brdurd法的不同剂量实验组大鼠尾静脉注射比活度为3.40×105 Bq/ml的放射性晚斯混合裂变产物,注射容积同前,于注射后1、5、15和20 d心脏穿刺取血.每鼠分别取抗凝血1.5 ml于离心管中,加入Hanks液8 ml,混匀后1 500 r/min离心10 min,去上清后再重复洗涤一次.将沉积细胞悬浮于生长培养液(内含90%RPMI1640,10%灭活小牛血清,庆大霉素100 IU/ml,PHA适量)中至1.5 ml,取上述血细胞0.5 ml接种于4.5 ml生长培养液中.每个样本培养2瓶,其中1瓶加入6-巯基乌嘌呤(6-TG).终浓度为1×10-5 mol/L.①多核细胞法将样本置于(38.2±0.3)℃培养56 h,加入细胞松弛素-B(Cyt-B),终浓度为6 μg/ml,再继续培养至96 h.培养物离心、固定、制片.每个样本计数6 000个转化的淋巴细胞(其中加与不加6-TG各计数3 000个),统计其中双核或多核淋巴细胞数.将含有6-TG样本的1 000个转化的淋巴细胞中双核或多核淋巴细胞数除以不含有6-TG样本的1 000个转化的淋巴细胞中双核或多核淋巴细胞数,所得结果则为HPRT基因位点突变率(‰).并用计算机拟合剂量-效应关系模型.②Brdurd法将样本置于(38.2±0.3)℃培养24 h后,加入250 μg/ml Brdurd 0.1 ml,避光培养48 h.培养物离心、固定、制片.空气干燥后用Hoechst 33258染色30 min,再进行Giemsa染色.不加6-TG样本计数转化及未转化的淋巴细胞3 000个.加6-TG样本计数全部突变的淋巴细胞数.并按下式计算淋巴细胞转化率和HPRT基因突变率淋巴细胞转化率=(转化的淋巴细胞数/3 000个转化及未转化淋巴细胞)×100%;HPRT基因突变率=(突变淋巴细胞数/0.5 ml外周血淋巴细胞数×淋巴细胞转化率).[结果] 随着放射性核素内照射剂量的增加,HPRT基因位点突变率增加.用多核细胞法检测的放射性核素内照射诱发的淋巴细胞HPRT基因位点突变率(y,‰)与累积剂量(D,cSv)相关模型为y=1.149 8+0.119 9 InD,r=0.970 6;用Brdurd法检测的放射性核素内照射诱发的淋巴细胞HPRT基因位点突变率(y,‰)与累积剂量(D,cSv)相关模型为y=6.531 0×10-2+3.454 2×10-3D,r=0.984 6.多核细胞法检测HPRT基因突变的检出率比Brdurd法高11~17倍之多.[结论] 淋巴细胞HPRT基因对电离辐射敏感.本文研究的辐射剂量范围内,辐射诱发淋巴细胞HPRT基因位点突变率与照射剂量呈正相关.多核细胞法对HPRT基因位点突变的检出率高于Brdurd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放射性核素内照射诱发体细胞HPRT基因位点突变及其剂量 -效应关系 ,比较不同方法对HPRT基因位点突变的检出率。方法 给大鼠尾静脉注射晚期混合裂变产物后不同时间心脏穿刺取血。用多核细胞法和Brdurd法分别检测HPRT基因突变细胞 ,计算突变率 ,拟合出辐射诱发HPRT基因位点突变的剂量 -效应关系函数。结果 用多核细胞法检测的放射性核素内照射诱发HPRT基因位点突变率 (y ,‰ )和剂量 (D ,cSv)相关函数为y =1 14 98+0 1199lnD,r =0 970 6 ;用Brdurd法检测的相关函数为 y =6 5 310× 10 -2 +3 4 5 4 2× 10 -3 D ,r =0 984 6。多核细胞法检测HPRT基因位点突变检出率比Brdurd法高 11~ 17倍之多。结论 体细胞HPRT基因对电离辐射敏感 ,有可能作为辐射生物剂量计。多核细胞法对HPRT基因突变检出率高于Brdurd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克隆法研究放射性核素内照射诱发大鼠脾淋巴细胞HPRT基因突变的可行性。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入晚期混合裂变产物,克隆法检测不同累积剂量和不同剂量率的内照射诱发的脾淋巴细胞HPRT基因突变,拟合剂量-效应方程。结果随着累积剂量和剂量率的增加,HPRT基因突变频率随之上升,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率-效应关系均符合线性平方模型,分别为:y=4.5060 0.5635D 0.0606D^2,y=2、6638 0.5177D-0.0008D^2。结论克隆法是一种敏感的检测辐射诱发HPRT基因突变的方法,脾淋巴细胞的HPRT基因突变对辐射敏感。  相似文献   

6.
卷烟烟气及其主要有害成分诱发细胞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卷烟烟气凝集物(CSC)及其主要有害成分吡咯叮酮基亚硝胺(NNK)诱发细胞基因突变的作用,为降低卷烟危害技术研究提供有益线索。方法以永生化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为靶细胞;某种知名品牌卷烟(混合型,标示焦油量为8mg/支)用于制备CSC,并通过气相色谱-热能分析联用仪(GC-TEA)检测其NNK含量;用多核细胞法检测细胞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基因突变率(mutationfrequencyMF)。结果该卷烟制备的CSC测定量为(7.93±0.89)mg/支,与标示焦油量相当,其中NNK含量为(0.046±0.008)μg/支;NNK和CSC的浓度(x1和x2,μg/ml)诱发BEP2D细胞HPRT基因突变率(y1和y2,‰)的剂量-效应关系分别为:y1=0.016x1+1.012和y2=0.0061x2+1.042,CSC中NNK诱发细胞HPRT基因突变率的作用仅占0.002%。结论卷烟烟气可诱发细胞HPRT基因突变,但其中NNK的作用不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7.
氡及其子体对大鼠肺及其支气管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大鼠吸入氡及其子体后肺及支气管组织的生物学变化。 [方法 ]雄性SD大鼠吸入氡及其子体的累积剂量分别达 66、111、174工作水平月 (workinglevelmonth ,WLM )后 ,收集支气管肺灌洗液 (bronchialveolarlavageflu ids ,BALF) ,观察BALF中细胞计数和分类的变化。采用SCGE技术 ,检测BALF和肺细胞的DNA链断裂情况。同时观察大鼠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的病理组织学变化。 [结果 ]大鼠吸入氡及其子体后 ,各染毒组BALF中细胞总数有增加趋势 ,但仍在正常范围之内 ,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减少 ,而粒细胞增多 (P <0 0 5 )。各染毒组细胞DNA链断裂的迁移长度显著增加 ,且存在剂量 效应关系。病理结果观察到 174WLM剂量组肺组织慢性炎细胞浸润明显 ,部分区域浸及肌层 ,肺泡上皮大片脱落 ,出现灶性肺气肿。 [结论 ]在本实验的染毒剂量下 ,氡及其子体可降低BALF中淋巴细胞比例 ,增加粒细胞比例 ;能引起BALF和肺细胞的DNA链断裂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X射线诱发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TCR基因突变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 以不同剂量(0~3Gy)的X射线照射新鲜分离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PHA、ConA、IL-2协同刺激培养7d,流式细胞仪检测TCR突变频率。结果 大鼠淋巴细胞体外培养7d后,TCR突变频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存在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最佳拟合曲线为二次多项式模式,回归方程为:TCRMF=1.615+9.979D+1.712D2(F=146.781,P<0.01,Radj2=0.864)。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X射线诱发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TCR基因突变频率与照射剂量间存在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卷烟烟气抽提物(CSE)对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遗传毒性及茶多酚干预作用。方法以高、中、低3个浓度对支气管上皮细胞进行染毒,同时设立茶多酚干预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彗星实验及γ-H2AX蛋白表达检测DNA损伤,以微核实验检测染色体损伤,并检测HPRT基因突变率。结果高剂量染毒组BE-AS-2B细胞彗星细胞数(130.5±1.6)个、彗星尾长(134.33±3.56)μm、尾部面积(7 798.43±43.45)μm2,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并呈剂量—效应关系;CSE低、中、高剂量染毒组BEAS-2B细胞中微核细胞分别为(22.4±3.2)、(38.6±1.8)、(79.6±2.4)个,均明显多于空白对照组的(6.2±1.5)个(P<0.05);CSC中、高剂量染毒组BEAS-2B细胞HPRT基因突变率分别为(0.802±0.040)‰、(1.058±0.002)‰,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的(0.330±0.002)‰(P<0.05)。茶多酚对CSE诱发的DNA链断裂及微核细胞增多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可有效降低HPRT基因突变率。结论 CSE具有细胞遗传毒性,茶多酚对其遗传毒性具有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辐射诱发外周血淋巴细胞HPRT基因位点突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和定量辐射诱发体细胞基因突变增高的方法中,应用最广的是抗6-巯基鸟嘌呤(6-thioguanine resistance,6-TG)突变分析,用于检测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gerase,HPRT)基因位点的突变.近年来,国内外均对辐射诱发的外周血淋巴细胞HPRT基因位点突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对国内外关于辐射诱发外周血淋巴细胞HPRT基因位点突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氡暴露对大鼠胸腺、脾脏、外周血及骨髓淋巴细胞的损伤作用,探讨氡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为探索氡致机体免疫损伤的可能机制提供实验资料。[方法]将15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5只,动物整体暴露于HD-3型多功能生态氡室,累积受照剂量分别达200工作水平月(WLM)和400WLM后,腹主动脉采血,胸腺、脾脏制成单细胞悬液,分离股骨取骨髓。采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进行骨髓、外周血细胞计数及分类。采用荧光探针检测不同剂量氡暴露组淋巴细胞内活性氧(ROS)、游离钙离子浓度、线粒体膜电位(MMP)水平的变化。采用碘化丙啶(PI)染色后,观察脾脏、胸腺淋巴细胞周期及凋亡率。[结果]200WLM氡暴露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数为(6.84土1.40)×10-9/L,高于对照组的(3.34±1.10)×10-9/L(P〈0.01),2剂量组骨髓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增加(P〈0.01);200WLM组胸腺淋巴细胞ROS高于对照组(P〈0.01),骨髓、外周血淋巴细胞MMP低于对照组(P〈0.01),脾脏、胸腺淋巴细胞钙离子浓度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胸腺细胞Go/G,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而s期细胞比例显著升高,脾脏细胞则相反;200WLM氡暴露组胸腺细胞凋亡率为(1.63±0.46)%,高于对照组的(0.69±0.64)%(P〈0.05),而400WLM氡暴露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氡及其子体可暴露对大鼠免疫细胞和免疫功能产生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鼠气管-支气管上皮细胞的分离、鉴定和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大鼠气管-支气管上皮细胞的分离、鉴定和培养的方法.方法采用链酶蛋白酶消化联合细胞刷刷洗气管-支气管分离上皮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鉴定,于无血清完全F12培养基中培养.结果实验中可得到大约106个细胞/鼠,并且有较高的成活率和细胞纯度,在无血清完全F12培养基中细胞生长良好.结论消化后刷洗法是一种实用的大鼠气管-支气管上皮细胞提取方法,无血清完全F12培养基是一种可行的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苯对小鼠淋巴细胞DNA、RNA损伤作用。方法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和3H-胸腺嘧啶1、4C-尿嘧啶掺入技术检测不同剂量苯[100,200,400 mg/(kg.bw)]经腹腔注射染毒对小鼠外周血、脾脏、胸腺淋巴细胞DNA、RNA损伤情况。结果除了苯染毒为100 mg/(kg.bw)剂量组外,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彗星细胞率、彗星尾长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3H-胸腺嘧啶和14C-尿嘧啶掺入计数每分钟衰变数(dpm)值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结论苯可致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明显影响小鼠脾脏、胸腺淋巴细胞DNA和RNA合成而产生遗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实验性矽肺模型大鼠在染尘后的不同时间点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K)及自然杀伤T细胞(NKT)数量的变化,并探讨NK及NKT细胞与矽肺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将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模型组采用非暴露方式气管内一次性染尘(注入40mg/mL二氧化硅悬液1mL)建立大鼠矽肺模型,对照组采用相同方式气管内注入等量灭菌生理盐水。分别于染尘后第1、8、15、23、30、37天时处死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各4只,采集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中NK(CD3-/CD161+)及NKT(CD3+/CD161+)细胞的百分率。[结果]模型组外周血NK细胞的水平在试验早期(第1天)开始上升,高于对照组(P〈0.05),第23天达到高峰(P〈0.01);之后有所下降,但依然高于对照组(P〈0.05)。NKT细胞百分率在早期明显下降,后期慢慢回升,但仍低干对照组(P〈0.05)。[结论]石英诱发了机体的固有性免疫应答.NK及NKT细胞参与了矽肺变化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聚氰胺亚急性经口染毒对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用三聚氰胺对SD大鼠进行亚急性经口染毒实验,雌雄大鼠分别设1个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每组10只大鼠,每天经口灌胃染毒三聚氰胺1次,染毒时间28d,实验结束时收集外周血液,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有关生化指标。结果三聚氰胺实验组ALT、ALP和LDH活力升高,肌酐、尿素、尿酸、总胆红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钙、磷含量均比对照组升高,P0.05或P0.01。结论三聚氰胺对大鼠血液部分生化指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精异丙甲草胺原药的毒性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受试样品精异丙甲草胺原药的毒性特点,取得该样品亚慢性经口的最大无作用剂量参数,为安全生产及慢性毒性实验提供剂量参考依据。方法依据GB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对其进行了为期90d的毒性实验,依据《化学品毒性鉴定规范》进行仓鼠肺细胞基因突变试验和仓鼠肺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受检样品精异丙甲草胺不诱发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结果为阴性。在整个染毒期间,高剂量组雄、雌性大鼠周平均体重从第2周开始至实验结束,中剂量组雄、雌性大鼠周平均体重从第6周开始至实验结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高剂量组雄性大鼠的胆红素(B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剂量组雌性大鼠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雄性大鼠,中、高剂量组雌性大鼠甘油三酯(TG)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受检样品对大鼠肝功能酯类代谢有一定影响;高剂量组雄、雌性大鼠肝脏器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高剂量组大鼠动物肝脏肝细胞轻度水肿,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表明高剂量受检样品对大鼠肝脏有一定影响。结论受检样品精异丙甲草胺不诱发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对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不诱发基因突变。精异丙甲草胺原药对雄、雌性大鼠经口染毒剂量为158.0和632.0mg/(kg.d)及以上时,对大鼠有毒性效应。精异丙甲草胺原药对大鼠亚慢性经口毒性最大无作用剂量雄、雌性均为31.6mg/(kg.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铅对发育期大鼠中枢神经神经系统海马组织的影响。 【方法】 48只健康的雄性1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给予醋酸铅溶液:对照组[0 mg/(kg·d)]、低铅组[2 mg/(kg·d)]、中铅组[20 mg/(kg·d)]、高铅组[200 mg/(kg·d)],灌胃6周后处死,以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检测血铅,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海马组织中二价金属转运蛋白-1(divalent metal transporter protein-1, DMT1)的mRNA表达,以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DMT1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铅处理组血铅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铅处理组大鼠海马组织DMT1的mRNA均有表达,中、高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DMT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血铅含量呈正相关(P<0.01)。 【结论】 铅对发育期大鼠海马组织DMT1基因及蛋白表达具有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