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目的观测脊神经根结扎(SNL)大鼠脊髓背角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标记蛋白胶质细胞纤丝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以及BDNF清除剂TrkB/Fc对GFAP表达和疼痛的影响。方法取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SNL组(n=6)。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6天测定大鼠50%机械缩爪阈值(50%PWT),末次测定后取腰膨大处脊髓背角经Western blotting检测GFAP和BDNF的表达。另取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NL+安慰剂组和SNL+TrkB/Fc组(n=6),其中对照组仅行鞘内置管术;SNL+安慰剂组和SNL+TrkB/Fc组分别在行SNL术前,予鞘内注入PBS或TrkB/Fc 10μL,术后1次/d×6 d,每次注药前1 h测定50%PWT,末次给药后1 h取大鼠腰膨大处脊髓背角经Western blotting检测GFAP的表达。结果术后第1~6天,SNL组手术同侧后肢50%PWT均较术前基础值显著下降(P<0.01);术后第6天,SNL组手术同侧脊髓背角BDNF和GFAP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SNL+TrkB/Fc组大鼠手术同侧50%PWT与基础值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同侧脊髓背角GFAP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NF活化的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对SNL诱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作用,分析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鞘内注射与正常大鼠痛觉过敏的关系.方法 体外培养的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以外源性BDNF (100 ng/mL)分别孵育0(基线)、15、60、120 min,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纤丝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24只雄性SD大鼠经鞘内置管后随机分为活化细胞注射组(鞘内注射经BDNF孵育15 min的星形胶质细胞)、阴性对照组(鞘内注射未经BDNF孵育的星形胶质细胞)、安慰剂注射组(鞘内注射PBS)和空白对照组(未行鞘内注射),每组6只;分别于单次注射前和注射后0.5、2、4和8h时间点,von Frey纤维丝法测定各组大鼠50%机械痛缩足阈值(50% PWT).结果 经BDNF孵育15、60和120 min的星形胶质细胞内GFAP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基线值(P<0.01).活化细胞注射组大鼠注射后各时间点的50% PWT均较注射前显著降低(P<0.01);阴性对照组大鼠50%PWT仅在注射后30 min时间点呈现一过性下降,与注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安慰剂注射组和空白对照组大鼠注射前和注射后各时间点50% PW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源性BDNF可活化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鞘内注射经外源性BDNF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可直接诱发正常大鼠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氟代柠檬酸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清除剂B型酪氨酸激酶受体(TrkB)/Fc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维持期大鼠的脊髓背角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BDNF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维持期中的作用.方法:取36只成功鞘内置管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Ⅰ组为对照组,未行神经根结扎(SNL)术,未给药;Ⅱ组为SNL组;Ⅲ组为SNL+磷酸盐缓冲液组;Ⅳ组为SNL+米诺环素组,Ⅴ组为SNL+氟代柠檬酸组;Ⅵ组为SNL+TrkB/ Fc组.各组均于SNL术后7d鞘内给药,每日1次,连续5d.分别于SNL术前1h、首次给药前1h及末次给药前1h测定大鼠的50%机械缩爪阈值(50%PWT),并于末次给药后3h采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手术同侧脊髓背角的BDNF表达水平.结果:除Ⅰ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在SNL术后第7天的50%PWT均较术前1h显著降低(P值均<0.01).连续用药5d后,Ⅴ、Ⅵ组的50%PWT均较术后第7天显著升高(P值均<0.01),Ⅱ、Ⅲ、Ⅳ组维持期给药后脊髓背角BDN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Ⅰ组(P值均<0.01),Ⅴ、Ⅵ组显著低于Ⅱ组(P值均<0.01),结论: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氟代柠檬酸能显著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维持期大鼠脊髓背角BDNF的过表达,进而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而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对维持期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作用甚小.BDNF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机械痛觉过敏的维持起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作用,分析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鞘内注射与正常大鼠痛觉过敏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的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以外源性BDNF(100 ng/mL)分别孵育0(基线)、15、60、120 min,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纤丝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24只雄性SD大鼠经鞘内置管后随机分为活化细胞注射组(鞘内注射经BDNF孵育15 min的星形胶质细胞)、阴性对照组(鞘内注射未经BDNF孵育的星形胶质细胞)、安慰剂注射组(鞘内注射PBS)和空白对照组(未行鞘内注射),每组6只;分别于单次注射前和注射后0.5、2、4和8 h时间点,von Frey纤维丝法测定各组大鼠50%机械痛缩足阈值(50%PWT)。结果经BDNF孵育15、60和120 min的星形胶质细胞内GFAP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基线值(P0.01)。活化细胞注射组大鼠注射后各时间点的50%PWT均较注射前显著降低(P0.01);阴性对照组大鼠50%PWT仅在注射后30 min时间点呈现一过性下降,与注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安慰剂注射组和空白对照组大鼠注射前和注射后各时间点50%PW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源性BDNF可活化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鞘内注射经外源性BDNF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可直接诱发正常大鼠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5.
赵仲柏  薛庆生  于布为 《上海医学》2012,35(10):859-863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B型酪氨酸激酶受体(TrkB)抑制剂K252a对糖尿病大鼠机械性痛阈、脊髓背角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钾氯共转运体2(KCC2)表达的影响,以了解BDNF-TrkB-KCC2信号通路在糖尿病神经痛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第一部分:22只Sprague-Dawley (SD)雄性大鼠,10只分别于链脲霉素(STZ)注射前及注射后1、2、4周检测其机械性痛阈;上述时间点各取3只大鼠腰膨大处脊髓背角组织,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BDNF、KCC2的表达.第二部分:取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TZ+0.9%氯化钠溶液组、STZ+K252a组、STZ+K252a溶剂组,每组10只.STZ注射4周后,STZ 3组分别予鞘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10 μL、K252a 10 μg/10 μL、K252a的溶剂(0.01%二甲亚砜)10 μL,每天1次,连续4d.分别于给药前30 min及末次给药后30 min,检测大鼠的机械性痛阈值.行为学检测结束后,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腰膨大脊髓背角BDNF、KCC2的表达.结果 第一部分:STZ注射后2周,大鼠的机械性痛阈值较注射前及注射后1周显著降低(P值均<0.05);STZ注射后4周,大鼠的机械性痛阈值较注射后2周显著降低(P<0.05).STZ注射后2周,大鼠脊髓背角BDNF表达水平较注射前及注射后1周显著升高(P值均<0.05);STZ注射后4周,大鼠脊髓背角BDNF表达水平较注射后2周显著升高(P<0.05).STZ注射后2周,大鼠KCC2表达水平较注射前及注射后1周显著降低(P值均<0.05);STZ注射后4周,大鼠KCC2表达水平较注射后2周显著降低(P<0.05).第二部分:鞘内给药后,STZ+K252a组机械性痛阈值较给药前显著增加(P<0.05),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Z+0.9%氯化钠溶液组及STZ+ K252a溶剂组与给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TZ+ K252a组BDNF表达水平较STZ+0.9%氯化钠溶液组及STZ+K252a溶剂组显著降低(P值均<0.05),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Z+K252a组KCC2表达水平较STZ+0.9%氯化钠溶液组及STZ+ K252a溶剂组显著升高(P值均<0.05),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鞘内注射K252a后,糖尿病神经痛大鼠机械性痛阈值及脊髓背角BDNF、KCC2表达水平均可恢复正常,BDNF-TrkB信号通路可能通过调节其下游KCC2蛋白的表达参与糖尿病神经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拮抗剂TrkB/Fc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期脊髓背角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BDNF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42只,行鞘内置管,建立L5神经根结扎(SNL)致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仅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暴露L5神经根者为假手术.根据手术类型及注射药物的不同分为7组,每组6只:I组,对照基础值组,鞘内置管成功大鼠,不用任何药物;Ⅱ组,鞘内注射1 g/L TrkB/Fc 10μL+SNL组,观察TrkB/Fc对SNL大鼠的作用;Ⅲ组,鞘内注射l g/L TrkB/Fc 10μL+假手术组,观察TrkB/Fc对假手术大鼠的作用;Ⅳ组,鞘内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10μL+SNL组,使用溶剂PBS作为对照组,观察溶剂对SNL大鼠的作用;V组,鞘内注射PBS 10 rμL+假手术组,观察溶剂对假手术大鼠的作用;Ⅵ组,鞘内注射8 g/L米诺环素10μL+SNL组,观察米诺环素对SNL大鼠的作用;Ⅶ组,鞘内注射8 g/L米诺环素10 pL+假手术组,观察米诺环素对假手术大鼠的作用.分别于术前1 h、末次给药前1 h用von Frey纤维丝以up-down法测大鼠的50%机械缩爪阈值(50%PWT).末次给药后3 h取手术侧腰膨大段脊髓背角,采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BDNF.结果 末次给药前1 h,Ⅳ组的50%PWT较术前1 h明显降低(P<0.01),其余各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末次给药后3 h,Ⅳ组术侧脊髓背角BDNF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值均<0.01),而其余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BDNF拮抗剂TrkB/Fc均能有效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觉过敏的发生,疼痛发生期脊髓背角BDNF的表达增高可能与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术后骨转方对骨癌痛大鼠疼痛行为及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54只,按体重随机分成6组,每组9只,于大鼠左后肢注射Walker-256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观察各组大鼠造模后热痛敏阈值的变化,28 d后取大鼠脊髓腰膨大处,检测GFAP mRNA和蛋白、SP和CGRP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乳腺术后骨转方各剂量组在造模后第21天的PWTL高于模型组(P0.05),至造模后28 d,乳腺术后方高剂量+唑来膦酸组PWTL仍高于Model组(P0.05)。(2)乳腺术后骨转方各剂量组可以抑制造模后28 d脊髓中GFAP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Model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Z+H组和H组的SP蛋白表达明显低于Model组,统计学上差异显著(P0.05);各给药组可以抑制脊髓中CGRP蛋白的表达(P0.01)。其中Z+H组作用优于其他各给药组,统计学上差异显著(P0.05)。结论:乳腺术后骨转方具有镇痛作用,抑制脊髓水平星形胶质细胞GFAP、SP、CGRP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信号调节蛋白1 (ASK1)在损伤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中的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得到高纯度(>96%)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建立星形胶质细胞损伤模型.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后立即给予生理盐水(损伤模型组)、ASK1特异性抑制剂(Trx组)、ASK1特异性抗体(抗体中和组)处理;对照组为原代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不作任何处理.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标志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划痕宽度的变化,应用CCK-8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损伤后24 h及72 h损伤模型组GFAP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rx组和抗体中和组(P<0.01);损伤后24 h及72 h损伤模型组星形胶质细胞划痕平均宽度明显小于对照组、Trx组和抗体中和组(P<0.01);损伤后12h、24 h、72 h对照组、Trx组和抗体中和组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活性明显低于损伤模型组(P<0.05).结论 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后阻断ASK1可抑制其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electroacupuncture, EA)对糖尿病神经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大鼠L4~L6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将2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和高脂高糖饲养组(20只),高脂高糖饲养组大鼠采用高脂高糖饲养联合单次链脲佐菌素注射建立DNP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DNP模型组、EA组,每组6只。EA组造模后7周开始以EA针刺“足三里”“昆仑”,每次30min,1次/d,持续1周,余组仅予相同固定,不作干预。各组于造模前和造模后5、7、8 周分别测量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造模后8周处死大鼠,以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L4~L6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磷酸化(phospho-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 2B subunit,p-NR2B)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造模后7周DNP模型组大鼠PWT明显降低(P<0.01),出现痛觉过敏;造模后8周,EA组PWT较DNP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造模后8周,DNP模型组L4~L6脊髓背角GFAP和p-NR2B阳性表达高于正常组(P<0.01,P<0.01),EA组L4~L6脊髓中GFAP和p-NR2B阳性表达明显低于DNP模型组(P<0.01,P<0.05)。[结论]EA对DNP具有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下调p-NR2B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鞘内注射氟代柠檬酸(FC)对骨癌痛大鼠机械性痛敏的影响,探讨脊髓胶质细胞在骨癌痛中的作用。方法 (1)2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和骨癌痛组两组,骨癌痛组分别在注射Walker256细胞后第7、14、21天各处死5只大鼠取腰段脊髓,假手术组术后第7天取腰段L4~L5脊髓,分别测定两组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志物补体受体-3单克隆抗体(OX-42)的表达。(2)12只骨癌痛模型大鼠,成功建模置管后第14天随机分为PBS组和FC组两组,鞘内分别注射PBS、FC1nmol(10μl),在给药前后测定大鼠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PWMT)。结果 (1)骨癌痛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明显,平均吸光度值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1)。(2)FC组大鼠鞘内注射FC1 nmol后,PWMT较PBS组和给药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脊髓胶质细胞的激活参与了骨癌痛疼痛信息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眼针对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大鼠大脑缺血区半暗带脑组织中脑原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眼针对缺血性脑病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6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1只)、假手术组(11只)和模型复制组(40只)。模型复制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32只)随机分为模型组(16只)及眼针组(16只);眼针组大鼠参照人体取穴方法,取肝区、上焦区、下焦区和肾区进行针刺干预。再灌注后2 h即开始针刺,每8 h 1次,连续针刺10次,末次干预后30 min,断髓处死大鼠,剥离缺血区域周围半暗带部位的脑组织,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BDNF和TrkB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假手术组大鼠半暗带脑组织中BDNF和Trk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半暗带脑组织中BDNF和Trk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MCAO/R模型大鼠半暗带脑组织中BDNF和Trk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05或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后可促进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以对抗损伤。眼针可通过上调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水平实现其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神经钙蛋白(CaN)在奥沙利铂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 取鼠龄为6周的SPF级SD雄性大鼠,体重约200~250 g,前期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n=5):生理盐水组和CIPN模型组.CIPN模型组大鼠采用腹腔注射6 mg/kg奥沙利铂诱发其发生外周神经性病变(CIPN),于模型制备前2d及制备后的1、2、3、4、5、7、14 d,采用von frey细丝测定各组大鼠左后足机械痛缩足阈值(PWT),选择疼痛最高点作为实验点.正式实验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n=12):对照组(处理前)、CIPN模型7d组、CIPN模型14 d组.于模型制备后7和14 d,痛阈测定结束后,取L4-5段脊髓背角(DH)及背根神经节(DRG),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DH和DRG中CaN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DRG中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小胶质细胞标志物植物凝集素(IB4)、CaN的表达.结果 CIPN模型组大鼠术后第2、3、4、5、7、14天的PWT均较生理盐水组的同时间点的PWT显著下降(P<0.05),且PWT在单次注射6 mg/kg奥沙利铂后的第7和14天到达最低点.在DH中,第7、14天CaN mRNA表达相较于对照组有所下调;在DRG中,第7、14天CaN mRNA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蛋白表达水平与mRNA表达水平保持一致.在DH和DRG中,对照组中GFAP、CaN及IB4、CaN大量共表达,而在CIPN模型7、14 d组中共表达明显减少,且胞体形态发生变化.结论 奥沙利铂可能主要积累在DRG和DH中,对周围的神经造成损伤,诱导CaN表达下调,降低PWT值,导致痛觉的发生及感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ANA-12靶向阻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B(TrkB)信号对炎症痛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42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6只/组):BDNF处理下的对照组、ANA-12处理组、BDNF处理组以及BDNF和ANA-12联合处理组(BDNF+ANA-12);炎症痛模型下的对照组、CFA处理组以及CFA和ANA-12联合处理组(CFA+ANA-12)。给药完毕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痛觉行为学检测,记录ANA-12处理对BDNF-急性痛和CFA-慢性炎症痛大鼠痛觉行为的影响;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TrkB信号、小胶质细胞标记蛋白Iba1和促炎细胞因子TNF-α以及炎症因子IL-1β、Caspase-1、NLRP3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BDNF增加自发缩足次数(P<0.05);与BDNF组相比,ANA-12降低自发缩足次数(P<0.05)。与对照组相比,CFA增加同侧机械刺激敏感性(P<0.05);与CFA组相比,ANA-12增加同侧缩足阈值(P<0.05)。与对照组相比,BDNF和CFA增加磷酸化TrkB(Y705)水平(P<0.05);与BDNF或CFA组相比,ANA-12降低TrkB(Y705)磷酸化水平(P<0.05)。与对照组相比,BDNF和CFA上调Iba1、TNF-α以及炎症因子表达(P<0.05);与BDNF或CFA组相比,ANA-12降低Iba1、TNF-α以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P<0.05)。结论 ANA-12靶向阻断BDNF/TrkB信号可降低脊髓炎症并缓解急性痛和慢性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鹅膏蕈氨酸(Ibo)致不同发育期小鼠脑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酪氨酸受体激酶B(Trk B)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120只昆明白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其中7日龄(P7)、21日龄(P21)和42日龄(P42)小鼠各40只;再将同日龄小鼠随机分为Ibo组(n=15)、Ibo+EPO组(n=15)和对照组(n=10)。Ibo组采用微量注射法向左侧海马注射Ibo 1 μL;Ibo+EPO组注射Ibo 1 μL后,腹腔注射5 000 U/(kg·d)EPO,连续5 d;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小鼠在建模后第5天进行Y-电迷宫测试;Cresyl Violet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病理学变化;Real-Time PCR检测海马BDNF mRNA和TrkB 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BDNF和TrkB蛋白的表达。结果 术后Ibo组小鼠寻找安全区的正确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EPO+Ibo组小鼠寻找安全区的正确率明显高于Ibo组(P<0.05)。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Ibo组小鼠海马组织神经元发生明显变性和细胞死亡。Ibo+EPO组和Ibo组海马神经元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Ibo+EPO组损伤较轻。Ibo组和Ibo+EPO组海马组织BDNF和TrkB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Ibo+EPO组BDNF和TrkB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Ibo组(P<0.05)。结论 Ibo致脑损伤时,海马组织BDNF和TrkB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强,可能是一种保护性反应。EPO可减轻Ibo所致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DNF和TrkB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项针对慢性睡眠剥夺(CSD)轻度认知障碍大鼠海马组织中突触素(SYN)、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项针改善CSD记忆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大平台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项针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电项针组采用改良的多平台水环境法制备模型,大平台对照组除平台表面有细密铁丝网外,其他条件与造模环境一致。电项针组选取两侧的风池和供血穴电针治疗,模型组和大平台对照组给予相同时间的捆绑固定,共14 d。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海马CA1区SYN、BDNF和TrkB蛋白的定性表达,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海马区SYN、BDNF和TrkB蛋白的定量表达。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和电项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较大平台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经针刺治疗后,电项针组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显著缩短(P<0.05)。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大平台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SYN、BDNF和TrkB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项针组大鼠海马SYN、BDNF和TrkB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大平台对照组大鼠相比,电项针组TrkB表达升高(P<0.05),SYN和BDN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项针能显著上调CSD轻度认知障碍大鼠海马区SYN、BDNF和TrkB蛋白的表达,增强海马突触可塑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小鼠结肠平滑肌细胞(SMC)钙离子浓度及α-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A)的影响及其相关调节机制。方法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DNF基因敲除(BDNF+/-)小鼠与正常野生型(BDNF+/+)小鼠α-SMA表达水平的差异。培养原代小鼠结肠SMC,免疫荧光法检测SMC中酪氨酸激酶B(TrkB)受体的表达。同时以BDNF、TrkB受体阻滞剂(K252a)干预SMC,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α-SMA和TrkB-PLC-Ca2+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钙离子成像法检测SMC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 与BDNF+/+小鼠相比,BDNF+/-小鼠结肠α-SM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SMC表达TrkB受体,在BDNF作用下,SMC中α-SMA、TrkB-PLC-Ca2+信号通路蛋白表达量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且加入K252a可阻断以上变化。结论 BDNF可能通过TrkB-PLC-Ca2+信号通路作用于SMC,影响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及α-SMA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肠道动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奥沙利铂(Oxa)致神经性疼痛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单剂量Oxa腹腔注射诱发 大鼠神经性疼痛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神经性疼痛组(model组)、右美托咪定处理组(Dex组)、 右美托咪定+阿替美唑组(Ati组)。在行为学上检测各组大鼠机械痛阈值(PWT)和冷热痛阈值(TWL);应用免疫印记法和免疫 荧光法检测大鼠脊髓p-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和Ati组PWT和TWL(冷)显著性缩短(P<0.05); 脊髓p-STAT3 的表达水平显著性增加(P<0.01)。与model 组比较,Dex 处理后60~120 min PWT和TWL(冷)显著性延长(P< 0.05);脊髓p-STAT3的表达显著性减少(P<0.01)。与Dex组比较,Ati组在Dex处理后60~120 min PWT和TWL(冷)显著性缩 短(P<0.05),而脊髓p-STAT3的表达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Dex可通过抑制大鼠脊髓p-STAT3的增长,缓解Oxa所致的神 经性疼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FGFR3)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结扎后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大鼠脊髓的表达变化。方法 40只SD雄性大鼠,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和手术组(SNI),每组20只。使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结扎方式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观察sham组和SNI组大鼠术前1 d以及术后1、3、5、7 d的行为学改变并检测2组大鼠的机械痛阈,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观察2组大鼠术后7 d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FGFR3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共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SNI术后各时间点2组大鼠FGFR3蛋白表达。结果术前1 d 2组大鼠机械痛阈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3、5、7 d SNI组大鼠机械痛阈值分别为(6.67±2.12)、(3.17±0.99)、(2.33±0.65)、(1.75±0.31),相应时间点sham组大鼠机械痛阈值分别为(12.75±2.83)、(12.33±2.84)、(12.08±2.57)、(11.50±2.65),SNI组大鼠机械痛阈在各时间点较sham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7 d患侧脊髓背角GFAP阳性表达的细胞,FGFR3也呈阳性表达;术后1、3、5、7 d sham组大鼠脊髓FGFR3蛋白表达分别为(0.192 8±0.013 0)、(0.213 6±0.021 4)、(0.294 6±0.025 1)、(0.266 4±0.027 3),相应时间点SNI组大鼠脊髓FGFR3蛋白表达分别为(0.280 4±0.015 3)、(0.328 2±0.026 3)、(0.567 7±0.027 0)、(0.528 8±0.032 8),与sham组比较,SNI组脊髓FGFR3蛋白表达随时间增长而上调(P<0.05)。结论在神经病理性疼痛过程中FGFR3表达下调并可能参与GFAP的激活,提示FGFR3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脊髓水平IL-6-酪氨酸激酶-2( Janus kinase 2,JAK2)信号通路调控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机制及其 对骨癌痛的影响。方法:将NCTC 2472纤维肉瘤细胞注入C3H/HeNCrlVr雄性小鼠股骨骨髓腔制作骨癌痛模型,以 不含纤维肉瘤细胞的等体积α-MEM培养基行骨髓腔内注射制作假手术模型。采用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评估疼痛水平。取腰段脊髓组织(L3~L5水平),分别应用Real-time 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脊髓水平 星形胶质细胞中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JAK2 mRNA与蛋白表达变化。鞘内注射给予JAK2 拮抗剂AG-490,观察小鼠痛行为学及脊髓水平GFAP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骨癌痛模型组小鼠术后10, 14,21 d的PWL均较假手术组显著缩短(P<0.05);骨癌痛模型组的脊髓组织GFAP和JAK2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加 (P<0.05);鞘内注射30或90 nmol AG-490可以显著缩短骨癌痛模型组小鼠PWL,同时可以抑制脊髓组织GFAP mRNA和 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脊髓水平IL-6-JAK2信号通路可能在骨癌痛的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IL-6-JAK2信号转导通 路可能通过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来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