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邱启裕  全欣鑫 《男科学报》1998,4(3):163-165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CDKN2的突变、缺失在人前列腺增生症(BPH)病因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用PCR-银染SSCP技术分析了20例正常前列腺组织和41例BPH中CDKN2基因纯合性缺失和突变的情况。结果:13例BPH有CDKN2基因缺失,总缺的率为31.6%;正常前列腺组织中有1例出现CDKN2基因缺失,缺失率为5%(P〈0.05);无CDKN2基因的突变。结论:CDNK2基因的与BPH的发病机制有  相似文献   

2.
MTS1基因在人BPH中突变缺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TS1基因在人前列腺增生症(BP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变异情况。方法用PCR银染SSCP技术检测18例正常前列腺和38例BPH中抑癌基因MTS1各外显子的纯合性缺失和突变。结果12例BPH出现MTS1基因缺失,总缺失率为32%;正常前列腺组织中有1例出现MTS1基因缺失,缺失率为6%,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1例有MTS1基因的突变。结论BPH的发病机制可能与MTS1的纯合性缺失有关,未见有突变发生。应对MTS1基因在人BPH中的作用作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与前列腺增生(BPH)膀胱颈梗阻(BPO)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存在BPO及10例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NO合酶(NOS)活性及NOS神经。结果:BPH组织中的NOS活性,NOS神经的长度密度均较正常前列腺组织明显降低;NOS活性,NOS神经的Lv与BPH患者的症状评分及反映BPO客观指标的尿动力学参数相关。  相似文献   

4.
转移抑制基因Kai1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转移抑制基因Kai1蛋白在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分别测定5例正常前列腺、10例前列腺增生症(BPH)和34例PCa(均为腺癌,临床C期或D期)新鲜前列腺组织中Kai1蛋白的表达。结果Kai1蛋白分布在腺上皮细胞膜的细胞与细胞连接部,正常前列腺和BPH的Kai1蛋白染色连续均匀一致,而在PCa则染色分布不连续,并且染色强度较BPH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癌细胞Kai1蛋白染色强度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P<0.05),与临床分期无相关(P>0.05)。结论Kai1蛋白表达下降可能预示PCa转移,成为临床判断PCa预后的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阐明CDKN2/P16基因突变与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SSCP及PCR产物直接银染测序技术,对3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CDKN2/P16基因第二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检出2例(2/30)CDKN2基因突变,均是位于第124位密码子的错义突变。结论 CDKN2基因的突变虽不频发,但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中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一氧化氮(NO)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发病的关系,应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15例正常前列腺及25例BPH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并比较不同年龄组的正常前列腺及BPH组织中NOS活性水平。结果:BPH组织中NOS活性(96.77±28.02pmol.mg-1.min-1)明显低于正常前列腺者(290.99±130.68pmol.mg-1.min-1),P<0.001。不同年龄组的正常前列腺组织中NOS活性水平与年龄无相关关系。而在50岁、60岁和≥70岁三个年龄组之间的BPH组织中NOS活性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BPH组织中NOS活性水平随年龄增大呈下降趋势。结果提示前列腺组织中NOS活性水平与BPH有相关关系,NOS活性降低可能是BPH的年龄依赖性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细胞凋亡和性激素环境与前列腺增生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目的探讨雄雌激素、细胞凋亡在前列腺增长和前列腺增生(BPH)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DNA末端原位标记的方法对正常前列腺移行带(10例)和周围带(10例)以及BPH组织(20例)标本进行了细胞凋亡率的研究,并应用放射免疫学技术检测了相应组织的双氢睾酮(DHT)和雌二醇(E2)含量。结果正常前列腺移行带,周围带DHT和E2的差异无显著性,BPH组织中的E2含量(平均6.63ng/g蛋白)虽高于正常前列腺的移行带含量3.15ng/g蛋白,但差异无显著性(P=0.1)。正常前列腺周围带细胞凋亡率(41.2±3.9)%显著高于移行带(29.7±4.0)%,P<0.05,后者又非常显著地高于BPH组织(39±1.1)%,P<0.001。正常与增生前列腺组织内的DHT及E2含量与细胞凋亡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正常前列腺组织中,前列腺增生的起始部位移行带的细胞凋亡率已明显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凋亡率进一步下降,导致BPH。细胞凋亡率与其组织的DHT、E2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前列腺导管系统的远、近端(周围带、移行带)上皮细胞结构形态不同,其周围的间质亦有差异,因此即使在接受相同量的雄、雌激素情况下,这些细胞的反应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前列腺增生组织中NOS神经的定量分析及意义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为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与前列腺增生(BPH)及膀胱出口梗阻(BOO)发病的关系,应用NADPH组化染色结合形态学定量分析方法检测BPH及正常前列腺组织中NOS神经,同时分析NOS神经与BPH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BPH及正常前列腺组织中均存在NOS神经,它们主要分布于间质平滑肌细胞周围,BPH组织中的NOS神经明显减少(P<0.01),前列腺组织中NOS神经的长度密度与BPH的临床表现相关。结果认为:BPH及BOO的发病与前列腺组织中的NOS神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9.
前列腺癌MDR—PGP170与突变P53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单克隆抗体(MDR-C219,PAb-DO-1)免疫组化技术对38例石蜡包埋的前列腺癌与1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切片中的MDR-PGP与突变P53的表达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38例前列腺癌切片中MDR-PGP与突变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71.0%和60.5%,15例BPH组织中仅3例(20.0%)显示MDR-PGP阳性染色,突变P53在所有BPH中未见阳性染色。在高分化,中等分  相似文献   

10.
应用单克隆抗体(MDR-C219、PAb-DO-1)免疫组化技术对38例石蜡包埋的前列腺癌与1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切片中的MDR-PGP与突变P53的表达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38例前列腺癌切片中MDR-PGP与突变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1.0%和60.5%,15例BPH组织中仅3例(20.0%)显示MDR-PGP阳性染色,突变P53在所有BPH中未见阳性染色。在高分化、中等分化和低分化前列腺癌中MDR-PGP的阳性表达率为53.8%、78.5%和81.1%。突变P53的阳性表达率为30.8%、71.4%和72.7%。结果提示:(1)MDR-PGP的过度表达是前列腺癌产生抗药的主要机制;(2)MDR-PGP与突变P53的过度表达可能是前列腺癌细胞适存、转化、增殖与进展的重要方式;(3)突变P53的过度表达对MDR-1基因可能具有调节与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11.
进展期贲门癌病人脾脏免疫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进展期贲门癌病人脾脏的免疫状态,分别检测了20例病人的外周血、脾静脉血与脾脏的NK细胞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CD)。结果示(1)与正常人相比,进展期贲门癌病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PBL)、脾静脉血淋巴细胞(SVL)及脾细胞(SC)的NK细胞活性、CD、CD细胞抑低,CD细胞增多,致CD/CD细胞比值明显下降;(2)从进展期贲门癌病人PBL、SVL与SC三者之间比较结果可见,后二者的NK细胞活性、CD/CD细胞比值均明显低于PBL。我们认为,进展期贲门癌能削弱病人的整体免疫功能;随着肿瘤的进展,脾脏逐步转向负性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2.
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NO合酶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采用免疫组化法对24例BPH组织中NOS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NOS在BPH组织神经纤维和神经节均有表达,血管内皮细胞和腺体上皮细胞亦可见NOS表达。24例BPH中,外周区强阳性17例,弱阳性7例;移行区强阳性10例,弱阳性14例,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BPH组织中存在一氧化氮(NO)神经传导通路,NO可影响前列腺平滑肌张力。  相似文献   

13.
前列腺良恶性组织中Fas及其配体FasL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增生和癌变前列腺组织中Fas和FasL的表达及应用TUNEL方法检测细胞凋亡,探讨其意义。材料与方法 62例前列腺增生(BPH),平均64岁。33例前列腺癌(PC),平均66岁。PC按Mostofi分级:高分化10例、中分化14例、低分化9例。按JewettWhitmoreProut分期:A期15例、B期14例、C期和D期各2例。18例正常前列腺(NP)作为对照。石蜡包埋,切片厚4μm。免疫组化采用SP方法,Fas(1∶100)和FasL(1∶50,抗原修复)均为兔…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患者骨代谢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测定74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血Ca、P、AKP、BGP、24小时尿HOP及腰椎2~4正位骨密度(BMD)。结果(1)糖尿病患者血Ca、P、AKP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异,并且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组(IDDM)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组(NIDDM)之间也无显著差异。(2)血BGP变化,在IDDM组,20~39岁的女性和40~59岁的男性BGP低于正常对照;NIDDM组6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BGP也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而在20~39岁的男女患者BGP却高于正常对照。(3)糖尿病患者尿HOP高于正常对照,并且IDDM组与NIDDM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4)骨质疏松发生率IDDM组高于NIDDM组,而骨量减低发生率NIDDM组高于IDDM组。初步探讨了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心脏体外循环(CPB)手术前后病人血清中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观察分析心脏CPB手术病人细胞免疫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4例风心病择期换瓣病人,术前、CPB10分钟、CPB2小时、术后第1天、3天、5天检测血清sIL-2R水平、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术后第1天血清sIL-2R水平升高,CO4(辅助细胞)活性明显降低,CD4/CD8(辅助细胞/抑制细胞)比值下降,NK活性降低;并且sIL-2R与CD4、NK活性呈负相关。结论:低温心脏CPB手术对病人免疫机能有不良影响,临床应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术后病人的免疫机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a)组织细胞增殖和调亡及Bc1-2、Bax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核酸末端原位标记方法检测BPH和Pca标本各23例及5例正常前列腺(NP)标本,观察细胞调亡情况。用ABC免疫组化法研究三种组织中PCNA、Bc1-2、Bax表达及特征。结果 BPH和Pca的增殖细胞指数(PI)及调亡细胞指数(AI)较NP明显增高(P〈0.01),但AI/PI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患者肿瘤的LKB1基因杂合性缺失,探讨其肿瘤易感性机制。方法 以微分离技术分离6例与LKB1连锁的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患者14个肿瘤和相应正常组织的石蜡切片,提取DNA,选择与LKB1紧密连锁的D19S886和D19S565微卫星标志,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以测序仪检测和分析其杂合性缺失。结果 57%的易感肿  相似文献   

18.
前列腺癌中P53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链菌素-生物素标记法),结合PCR-RFLP(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SSCP(PCR单链结构多态)技术,探讨了34例前列腺癌穿刺标本中P53蛋白表达及基因(5~8外显子)突变情况,发现34例前列腺场中7例有P53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20.6%。20例前列腺良性增生及10例正常前列腺组织中P53蛋白表达均为阴性(P<0.05),在前列腺癌高、中分化组及前列腺癌低、未分化组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3%及40%(P<0.05),在PCR-RFLP中提示1例前列腺癌中有P53突变,PCR-SSCP中提示3例P53基因突变(5~6外显子),一例无P53基因扩增产物,高度怀疑为P53基因的缺失,34例前列腺癌中,CT及骨扫描提示有转移者为10例,其中5例为P53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50%,与非转移组阳性率比较P<0.05。本研究表明P53基因突变参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其转移的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分析了以上不同方法在检测P53基因突变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细针抽吸活组织检查(FNAB)和PCR-SSP协同检测对胰腺良恶性肿块鉴别及对胰腺部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胰腺癌、12例正常胰腺组织、26例胰腺良性疾病、8例壶腹癌及7例胆管癌行FNAB,并对FNAB吸出物行PCR-SSP检测K-ras基因有无突变。结果:FNAB对胰腺癌的确诊率为57.1%(20/35),对壶腹癌及胆管癌的确诊率分别为4/8(50%)和4/7(57.1%);PCR-  相似文献   

20.
大肠癌患者粪便中C-erbB-2扩增和p53突变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大肠癌患者粪便 Cerb B2 扩增及p53 突变的检测方法,探讨大肠癌的基因诊断的临床意义。 方法 以差异聚合酶链反应( P C R) 、 P C 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S S C P) 银染技术,分别检测大肠癌患者粪便 Cerb B2 扩增及p53 突变。 结果 14 例中查出 Cerb B2 扩增7 例(50 % ) ,p53 突变8 例(57 % ) ,二基因联合检出11 例(79 % ) 。2 例粪便潜血试验( F O B T) 阴性中,1 例 Cerb B2扩增及p53 突变均阳性,另1 例p53 突变阳性。 结论 联合多基因检测能对大肠癌的基因诊断提供更多的帮助,粪便 D N A 标本的 Cerb B2 扩增及p53 突变分析可为筛查尚无出血或 F O B T 假阴性的大肠癌及大肠癌高危个体的一种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