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病人有效护理的方法,提高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延长导管使用的时间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我院消化内科38例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病人实施输液及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38例病人,穿刺置管一次成功35例,2例因颈外静脉显露不良,更换另一侧颈外静脉而穿刺成功,1例未能成功;导管留置时间3~72 d,平均28 d;无一例发生气胸、血肿等并发症.结论 对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病人进行精心的护理,可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延长留置导管的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因一次置管成功率高,节约时间和人力,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病人痛苦时间短,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在置管过程中因静脉瓣或静脉走向等原因可使置管不畅甚至导管不到位。2006年3月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1例病人置管后不适,在透视引导下成功处理误入颈静脉1例,现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病人,男,23岁,因“脑胶质瘤术后3个月余”入院。入科后给予放射治疗,配合甘露醇125mL加地塞米松5mg静脉输注,每日2次。因甘露醇对血管损伤大,故建议其行深静脉置管术。采用深静脉导管,右正中静脉穿刺一次成功,送管至43cm后撤出导丝,…  相似文献   

3.
PICC置管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丽华 《家庭护士》2007,5(11):34-3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一次置管成功率高、节省时间和人力、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不需要局部麻醉、不需要缝针、不限制病人臂部活动、病人痛苦时间短,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尤其受到肿瘤病人的欢迎[1].此导管经肘前浅静脉穿刺置入,头端送达上腔静脉的下1/3,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处起到外周血管置管中央静脉治疗的效果[2].我科2005年3月-2007年6月对150例肿瘤病人行PICC置管,其中置管困难者21例(14%),失败3例(2%).为此,对置管过程中出现置管困难,导管未到位(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置管成功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从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端的静脉穿刺置管技术.因其能减轻病人痛苦、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具有较长留置时间等优点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病人因置管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也会增加[1].  相似文献   

5.
作为临时性血液净化血管通路,中心静脉导管由于插管适合大多数透析病人,可在多部位留管.广泛用于急、慢性肾衰竭病人、中毒抢救病人、腹膜透析病人临时性血液透析治疗等,不换需反复穿刺血管,插管的置入和更换简单易行并可保留相当长时间.我科现有血液透析病人95例,其中中心静脉置管40例,占透析病人的42.1%,临时性导管37例.长期性导管3例.置管病人中锁骨下静脉置管20例,颈内静脉置管17例,股静脉置管3例.最短保留1周,最长14个月,其并发症也相对较高.因此规范的静脉置管护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熊小凡  胡淑华 《全科护理》2012,10(10):885-886
[目的]总结开颅术后病人行股静脉置管的护理。[方法]对195例开颅术后病人行股静脉置管,同时加强护理、预防感染、控制置管时间、预防血栓形成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病人股静脉置管留置3d~12d,194例病人计划拔管,1例病人自行拔出股静脉置管,无一例合并导管相关感染、血栓形成。[结论]加强开颅术后病人行股静脉置管的护理,可最大限度地发挥置管优点、减少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7.
冯福祥  师新梅 《全科护理》2013,(33):3103-3104
[目的]比较血液透析病人股静脉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间以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探寻血液透析病人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入路.[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使用股静脉和颈内静脉临时导管行血液透析的120例血液透析病人,随机分为股静脉组60例和颈内静脉组60例,比较两组病人穿刺置管时间以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颈内静脉组和股静脉组置管所需时间分别为13.57 min±2.73 min和9.86 min±1.69 min,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70.0%和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相比,血液透析病人股静脉穿刺置管时间较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8.
钱君 《护理研究》2005,19(29):2703-2704
[目的]探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在颈内静脉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A组59例病人在颈内静脉置管前应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进行血管定位;B组70例病人应用常规方法行颈内静脉置管.[结果]两组病人一次置管成功率、平均置管操作时间、机械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使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能显著提高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操作时间,减少机械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烧伤病人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同香 《护理研究》2004,18(14):1261-1261
建立通畅的静脉输液通道,是救治大面积烧伤病人的关键措施。烧伤病人的外周静脉随皮肤一同烧伤,静脉切开是治疗大面积烧伤病人的重要手段,但也是导致烧伤病人全身感染的潜在因素。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7例,男3例,女4例,年龄2 6岁~70岁,平均42 .8岁;烧伤面积3 0 %~98% ,平均73 .6% ;均在大隐静脉近端置管,置管时间3d~5 2d ,平均18.7d。其中2例病人经创面静脉切开保留导管,置管时间分别为2 6d和2 5d ,1例病人连续2次置管时间为5 2d。导管尖端细菌培养:4例阴性;3例阳性(细菌为液化沙雷氏菌、枸橼酸杆菌、腐生葡萄球菌)。1例病人死亡。2 …  相似文献   

10.
高龄患者中心静脉置管279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评价中心静脉置管术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9年10月279例80岁以上行中心静脉置管者临床资料.结果 因慢性疾病长期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是高龄老年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主要原因,279例分别采取股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锁骨上静脉置管,共发生置管并发症22例,股静脉、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3种主要置管方式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置管成功276例,置管保留时间平均(85±57.6) d.股静脉置管时间明显短于其他两种置管方式(P<0.05),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置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穿刺不成功3例,完成治疗计划拔管226例,因并发症拔管17例,非置管相关因素拔管33例.结论 高龄患者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术安全可行,对于长期置管的患者宜选择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和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化疗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12例肿瘤病人在化疗前采用PICC置管。结果112例置管病人中,1次穿刺置管成功101例,2次穿刺置管成功5例,穿刺成功率94.6%。置管时间5~106天,无一例发生静脉炎及化疗药物外渗。结论PICC置管时间长,并发症少,操作风险小,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神经内科的病人治疗周期较长 ,用药繁多且复杂 ,常需加强营养支持 ,临床上通常采用中心静脉置管 ,但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和并发症。我科自 1998年3月以来对 5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采用中等长度导管 (MID .CATH .)经肘前区静脉穿刺 ,导管尖端可达腋静脉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我院神经内科重症脑卒中患者应用中等长度导管经肘前区静脉置管的病人 50例 ,年龄 50~ 80岁 ,脑出血 14例 ,脑梗死 36例。置管时间 2~ 4 1d ,2例因抢救无效于第 2天死亡 ,1例因躁动不安于第 3天出现机械性静脉炎 ,2例因穿刺不顺利于第 7天出现穿刺口肿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病人静脉炎的发生率及发生静脉炎后治疗效果,有效地减轻病人的痛苦.方法 对60例PICC置管病人分为3组,3组分别选择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的血管置入三向瓣膜式PICC管,评估静脉炎的发生概率及治疗效果,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贵要静脉20例簧管病人中,发生静脉炎2例,全部治愈;正中静脉20例置管病人中,发生静脉炎3例,全部治愈;头静脉20例置管病人中,发生静脉炎11例,9例治愈,2例被迫拔管.结论 头静脉PICC置管的病人静脉炎发生率最高、治疗时间最长、治愈率最低,减少头静脉置管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及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在抢救失血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对我科20例休克病人采用股静脉.颈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结果:18例病人恢复了有效循环,2例因病情危重,失血量较多,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深静脉置管可有效提高危重病人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长期中心静脉置管固定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科的治疗中运用广泛 ,由于治疗需要 ,导管需在体内长时间放置 ,据报道 ,中心静脉导管最长留置使用时间为 1a[1] 。因此 ,预防导管的脱落、有效地固定导管成为护理的难点之一。本文重点对导管的固定方法进行探讨 ,旨在寻找有效、简便、舒适的方法。我科 2 0 0 2年 1月~2 0 0 4年 4月共护理中心静脉置管病人 6 89例 ,对导管的固定方法进行分组观察对比 ,现介绍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中心静脉置管病人 6 89例 ,其中经锁骨下静脉置管 5 79例 ,颈内静脉置管 89例 ,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 2 1例 ;男 4 0 1例 ,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股静脉置管法在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病人放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7年12月—2011年12月32例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病人采用股静脉留置管给予化疗,探讨股静脉留置管在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病人化疗护理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方法。[结果]32例病人股静脉留置成功率100.0%,留置时间3d~190d,平均60d,除1例病人因病情加重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病人均顺利进行6次化疗,化疗后各种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股静脉置管解决了由于不能实施上腔深静脉置管病人化疗问题,减少了盲目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多途径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置入并开口于中心静脉的导管.经多途径的中心静脉置管因其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适用于需要大量、长时间输液及输入刺激性大的药物,近年来,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但在置管后常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导管异位就是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异位后的导管需要进行调管,否则,会因异位的不同部位而引起相应的并发症,如调管不成功,则需重新置管,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也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我科2010年1月-2010年6月经多途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195例,异位24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颈内静脉置管体位的探讨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心静脉置管可通过很多途径 ,但颈内静脉的体表标志相对明显 ,操作方便 ,而且并发症较少 ,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中心静脉置管途径[1] 。但在临床上重危病人常常受穿刺体位的限制 ,不能进行颈内静脉置管。我们从 1 997年以来 ,对颈内静脉置管的体位进行改良 ,采用半卧位或低半卧位进行颈内静脉置管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特别适用于因胸闷、心悸、气急不能平卧位进行置管的危重病人。1 临床资料1 997年 1 0月~ 2 0 0 2年 1 2月 ,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96例 ,其中半卧位置管 33例 ,低半卧位6 3例。男 6 2例 ,女 34例 ,年龄 2 3~ 89岁 ,置…  相似文献   

1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一次置管成功率高、节省时间和人力、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不需要局部麻醉、不需要缝针、不限制病人臂部活动、病人痛苦时间短,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尤其受到肿瘤病人的欢迎[1]。此导管经肘前浅静脉穿刺置入,头端送达上腔静脉的下1/3,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处起到外周血管置管中央静脉治疗的效果[2]。我科2005年3月—2007年6月对150例肿瘤病人行PICC置管,其中置管困难者21例(14%),失败3例(2%)。为此,对置管过程中出现置管困难,导管未到位(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原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相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中心静脉置管病人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8例采用中心静脉置管的病人进行临床观察与分析。结果:48例病人中因高凝状态出现堵管1例,出现局部炎症2例,经换药加强护理后好转,夜间意外拔管1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8.3%。结论:中心静脉置管已成为临床上静脉输液、监测中心静脉压的常用方法,对护理工作者来说是必须掌握的一项技术,因此掌握中心静脉置管的途径、方法、置管前后的护理、预防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保证中心静脉置管正常使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