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心肌病患者120例,按是否存在心房纤颤分为心房纤颤组(n=56)和非心房纤颤组(n=64)。分别检测两组血浆NT—proBNP水平,并作心脏超声检测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内径(LV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缺血性心肌病心房纤颤组血浆NT—proBNP水平、LAD和LVD高于缺血性心肌病非心房纤颤组,而LVEF值低于缺血性心肌病非心房纤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心肌病心房纤颤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患者年龄、心房纤颤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呈正相关,与射血分数呈负相关。结论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房纤颤患者较之缺血性心肌病非心房纤颤患者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且NT—proBNP水平与年龄、心房纤颤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所伴心房纤颤及心房纤颤类型是否和炎症相关. 方法 观察118例单纯或伴心房纤颤DCM患者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 结果 Hs-CRP水平在DCM伴阵发性心房纤颤组及持续性心房纤颤组较单纯DCM组明显升高[(5.35±2.16)mg/L vs (2.97±1.65) mg/L,P<0.01;(7.43±2.46)mg/L vs (2.97±1.65)mg/L,P<0.01],伴持续性心房纤颤组hs-CRP水平高于伴阵发性心房纤颤组[(7.43±2.46)mg/L vs (5.35±2.16) mg/L,P<0.01];初发心房纤颤和既往有心房纤颤病史患者hs-CRP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 单纯DCM、DCM伴阵发性心房纤颤、DCM伴持续性心房纤颤hs-CRP水平逐渐升高,炎症参与了DCM所伴心房纤颤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阵发性心房纤颤(PAF)及其左心房大小的影响。方法将64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PAF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治疗组接受厄贝沙坦150ms/d,必要时联合利尿剂或13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控制血压。对照组给予钙通道阻滞剂或(和)13受体阻滞剂或与利尿剂联合控制血压。随访6个月,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左心房内径(LAD)、血压及心房纤颤(AF)发作次数。结果两组均能显著降低血压,治疗组治疗后的LAD及AF发作次数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厄贝沙坦对PAF发作有预防作用,并且可逆转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4.
袁鹰  傅涛  荆忱  李洁  王曦 《北京医学》2021,43(2):110-113
目的 探讨儿茶酚胺抑素(catestatin,CST)水平在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伴心房纤颤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及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收治的ICM患者110例,同时选择46名健康人为对照组,ICM患者按是否存在心房纤颤分为ICM合并心房纤颤组(58例)和ICM未合并心房纤颤组(5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患者血浆CST水平.比较3组 TG、LDL-C、血糖(blood glucose,Glu)、SCr、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N 末端 B 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的变化,分析血浆CST水平与以上各项指标的相关性,评估CST在ICM合并心房纤颤诊治中的作用.结果 ICM合并心房纤颤组的年龄、BMI、SBP、DBP、Glu、LDL-C、TG、SCr、LAD、LVED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VEF则低于对照组(P<0.05).ICM合并心房纤颤组血浆CST水平最低,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ST 与 SBP、DBP、Glu、LDL-C、LVEF 呈正相关(P<0.05),与 LAD、LVEDd、NT-proBNP 呈负相关(P<0.05).校正年龄、性别、血压、LAD、NT-proBNP等影响因素,CST仍是ICM合并心房纤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ST水平在ICM伴心房纤颤患者中明显降低,其可能参与ICM患者心房纤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二尖瓣狭窄合并心房纤颤患者在球囊二尖瓣扩张后,转复心房纤颤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心房纤颤转复后窦性心律维持的相关因素.方法 206例二尖瓣狭窄合并心房纤颤患者在球囊扩张术后,采用口服胺碘酮及电复律治疗心房纤颤,对复律成功的患者给予小剂量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并随访1年.结果服用胺碘酮者58例,17例转复成功(29.3%);189例行电转复,178例转复成功(94.2%),电转复成功率明显高于胺碘酮转复(P<0.01).心房纤颤复发组与保持窦性心律组相比,左心房内径明显扩大(P<0.01),心房纤颤持续时间明显长(P<0.01),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人数的比率明显高(P<0.05).随访1年,有45例患者心房纤颤复发.影响心房纤颤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相关因素有左心房内径扩大、心房纤颤持续时间长及明显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结论对左心房内径明显扩大、心房纤颤持续时间过长及有明显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在选择心房纤颤转复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8,(1):47-49
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并心房纤颤患者心房结构特点。方法:入选心脏外科因老年退行性瓣膜病住院并行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32例(房颤组16例、窦性心率组16例)。收集、整理入选患者临床资料,于术中取右心房组织标本,采用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程度。结果:Masson染色结果提示:AF患者心房组织叫SR组患者存在明显纤维化。AF组心房组织CVF显著高于SR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2.36,P<0.05),心房组织CVF与右心房内径呈正相关(r=0.322,P<0.05)。结论: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并发心房纤颤患者心房组织存在明显纤维化,心房纤维化可能参与了老年退行性瓣膜病并发心房纤颤患者心房纤颤发生与维持。  相似文献   

7.
葛宁  姜建  王海  彭先镜 《四川医学》2004,25(2):136-138
目的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通过对非瓣膜性心房纤颤(AF)以及对照组血小板膜上选择素(p-selectin)和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探讨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血小板的活化状态。方法 测定持续性心房纤颤患者周围血中血小板膜上p-selecfin的水平以及血小板聚集率,并与对照组对比。心房纤颤合并脑梗死20例,对照组20例。结果 持续性AF的血小板p-selectin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持续性心房纤颤组中p-sdectin的表达和血小板聚集率都是增高的,提示持续性AF与血小板活性的增高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8.
杨铁勇  李霞 《新疆医学》2008,38(6):36-38
心房纤颤(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引起心肌缺血、心肌损害、血液动力学改变及增加血栓栓塞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房颤的发病率逐渐增加.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心房重构,包括结构及电重构是房颤发生和维持的关键环絒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可改善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从而降低了AF复发和发生.我们观察了高血压合并心房纤颤患者复律后联合应用缬沙坦可明显减少房颤复发,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回顾性分析56例收缩末期的巨大左心房[内径为78~210(96.5±33.2)mm]行左房折叠术并同期行心房纤颤直视射频消融术及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合并心房纤颤的瓣膜病手术的同时对巨大左心房行左心房折叠术,并同期行改良直视射频消融术.术后恢复窦性心律比例较满意,心功能恢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心内直视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bipola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BRFA)治疗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161例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的患者同期接受瓣膜置换及BRFA,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单纯心房纤颤、单纯脑梗塞以及心房纤颤合并脑梗塞患者血小板的活化状态。方法 测定 2 0例单纯持续性心房纤颤、2 0例心房纤颤合并脑梗塞以及 2 0例单纯脑梗塞患者周围血中血小板膜上 p- se-lectin的水平以及血小板聚集率 ,并与 2 0例对照作对比。结果 单纯心房纤颤、单纯脑梗塞及心房纤颤合并脑梗塞组的血小板 p- selectin水平和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 ;而单纯脑梗塞组及房颤合并脑梗塞组的 p-selectin的表达和血小板聚集率又高于单纯的房颤组 (P<0 .0 5 ) ,前二者血浆中 p- selectin和血小板聚集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单纯心房纤颤和心房纤颤合并脑梗塞患者中 p- selectin的表达和血小板聚集率高于正常对照组 ,尤其以合并脑梗塞的患者更为突出。提示心房纤颤合并脑卒中的发生与血小板活性的增高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2.
非瓣膜性房颤的高凝状态与左心房大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房纤颤患者血桨中纤维蛋白原、D一二聚体等及左房、左室内径的改变;AF不同持续时间对其影响;及其与左心房大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的窦性心律患者24例,房颤患者60例其中阵发性房颤17例,持续性房颤21例,永久性房颤22例.所有患者皆行常规检查及有关化验,以Clouse法检测纤维蛋白原;采用乳胶凝集法测定口一二聚体.并做Lcg olter、超声心动图.结果房颤组与窦性心律组比较,收缩压、舒张压,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EF值以及左心室的舒、缩内径之间无显著差异,但纤维蛋白原、D一二聚体、左心房内径之间有显著差异.将阵发性、持续性与永久性AF分另.与窦性心律组比较,纤维蛋白原、D一二聚体有显著差异,但收缩压、舒张压,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eF值以及左心室的舒、缩内径无显著差异.持续性及永久性 AF者左心房内径有显著性差异.心房纤颤患者的血桨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左心房大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 = 0.67,p<0.01.结论AF伴有明显的高凝状态.随着AF持续时间增加,这种改变越来越明显,同时伴内皮损伤的LA扩大与高凝状态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纤颤之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莹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8):3928-3928
目的:讨论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房纤颤的临床意义。方法:把AMI合并心房纤颤的23例患者与不合并心房纤颤的130例患者作比较,探讨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合并心房纤颤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非心房纤颤组。结论:AMI合并心房纤颤预后较差,应尽早予以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效果及其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 5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口服替米沙坦80~160mg,1次/d,治疗10mo后,观察替米沙坦的降压效果及其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58例高血压病患者经替米沙坦治疗后,血压显著下降(P<0.01);超声多普勒对照检查显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明显缩小(P<0.05),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及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d)也显著减少(P<0.01).结论 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并能有效地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5.
李继忠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9):591-592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合并脑栓塞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方法 对36例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脏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合并脑栓塞发病类型多样,老龄、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是心脏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合并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是老年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及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高血压病患者心房纤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12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两组,糖尿病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对照组:高血压不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分析比较两组间心房纤颤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糖尿病组心房纤颤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的心房纤颤发生率显著高于5年以下病程者P<0.01。结论合并糖尿病后高血压患者心房纤颤的发生显著增多,且随糖尿病病程的发展而增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心房纤颤凝血-纤溶系统改变及其意义。方法为选择慢性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AF 组)54例(男28例,女26例,年龄58.4±12.3岁),并入选与以上非瓣膜性心房纤颤病人存在相同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或冠心病)的窦性心律者(SR 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57.6±11.7岁)及健康体检者35例为对照组(C 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52.4±18.5岁)。测定以上三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组织纤溶酶原抑制剂(PAI)浓度,及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提示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血浆 FIB、D-D 和 PAI 显著升高,tPA 显著降低。PT、TT 和 APTT 则无显著变化。结论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存在高凝和低纤溶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纤颤的有效治疗途径。方法 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对照组48例,观察组采用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对照组采用非洛地平联合胺碘酮。治疗1,6,12个月后对2组患者的血压水平、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左心房内径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在治疗后1,6,12个月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1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左房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左房内径缩小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是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纤颤的理想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孤立型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rain-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方法 共入选60例受试者,其中30例心功能正常的孤立型房颤患者为房颤组,另选取性别、年龄、血压与房颤组相匹配的非房颤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行心脏超声检查及血浆BNP水平测定.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及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结果 房颤组患者的左心室EF为(59±8)%,对照组为(61±7)%,两组EF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0,P>0.05).房颤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为(48±7)mm,对照组为(46±7)mm,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7,P>0.05).房颤组患者血浆BNP水平为(113±36)pg/ml,对照组为(39±23)pg/ml,两组血浆BNP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88,P<0.01).结论 孤立型房颤患者的血浆BNP水平高于对照组,检测BNP水平可以预测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袁丹 《中外医疗》2016,(2):122-123
目的 对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方法 整群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的64例诊断患有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32例观察组和32例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贝那普利和美托洛尔,对照组仅给予贝那普利,疗程6个月,观察各组患者血压、心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指标. 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LVEDD、LVESD和LVEF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LVEDD、LVESD和LVEF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临床治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能显著提高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