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TCD)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检测颅内大动脉的特点,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TCD和MRA检测16例患者共32根大脑中动脉,比较其检测结果。结果TCD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3根,狭窄16根,流速增快9根,正常4根;MRA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4根,狭窄13根,正常15根。TCD与MRA检查的符合率于大脑中动脉闭塞时为75.0%(3/4),狭窄时为81.3%(13/16),正常时86.7%(13/15)。结论TCD与MRA对颅内大动脉的检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TCD较MRA方便、迅速、经济,MRA较TCD直观、全面,二者联合检测可比较准确地提供颅内血管情况。  相似文献   

2.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脑底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TIA)的诊断价值。方法:50例TIA患者进行常规TCD检查,发现39例为颅底单支或多支动脉狭窄或闭塞(78%),11例正常(22%),并对其进行了DSA或MRA证实。通过颅底动脉TCD检测,确定狭窄或闭塞血管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与血管造影对比。结果:血管造影显示单支大脑中动脉狭窄17支,双侧双支血管狭窄47支及虹吸部闭塞1支,;TCD综合分析后发现单支狭窄17支,多支血管狭窄64支及闭塞1支,符合率78.7%,结论:TCD检测对于诊断TIA有重要临床意义,尤其对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单支节段性狭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DSA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的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DSA检查,观察及评价颅内外血管病变的直接征象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分析影像结果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检出颅外颈动脉病变者86例(71.67%),共累及血管93支,以颈动脉狭窄为主50支(53.76%),其它动脉43支(46.24%);颅外动脉狭窄62支(66.67%),颅内动脉狭窄31支(33.33%),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内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33支(53.23%),颈内动脉颅内段7支(22.58%),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明显高于颈内动脉颅内段。结论颈动脉病变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DSA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腔隙性脑梗塞患者颅内脑动脉狭窄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塞与颅内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412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均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发现颅内动脉狭窄后进一步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确诊。结果MR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狭窄127例。结论腔隙性脑梗塞患者颅内脑动脉狭窄发生率较高,推测其是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病因。对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应重视检测可能存在的颅内脑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与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测颅内大动脉的特点,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TCD和MRA检测16例患共32根大脑中动脉,比较其检测结果。结果 TCD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3根,狭窄16根,流速增快9根,正常4根;MRA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4根,狭窄13根,正常15根。TCD与MRA检查的符合率于大脑中动脉闭塞时为75.0%(3/4),狭窄时为81.3%(13/16),正常时86.7%(13/15)。结论 TCD与MRA对颅内大动脉的检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TCD较MRA方便、迅速、经济,MRA较TCD直观、全面,二联合检测可比较准确地提供颅内血管情况。  相似文献   

6.
1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方法对我院实施DSA检查的1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结果进行分析,均经头颅CT排除脑出血,TCD及颈动脉彩超检查后怀疑有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所有患者均实施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椎动脉和颈动脉均有正侧位血管造影像;根据患者的DSA检查结果,分析动脉狭窄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及血管狭窄形态;重度狭窄的病例予以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术。结果血管造影结果提示89.6%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75.5%为前循环受累,37.7%为后循环受累。前循环受累血管中以颈内动脉(56.6%)和大脑中动脉(26.4%)受累最常见,后循环受累血管中以椎动脉(33.0%)最多见。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术临床疗效显著。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造影显示大部分患者有肯定的脑血管狭窄和闭塞。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病变为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亦以颈内动脉病变多见,支架治疗和球囊成型可作为重度狭窄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TCD对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疑为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脑血管病患者(观察组)和3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的TCD结果(主要针对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等血管),并与MRA及DSA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查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有明显差异(P<0.05);以DSA检查为金标准,TCD结果的假阳性率为17.2%,假阴性率为17.1%,特异性为82.8%,敏感性为82.9%;与MRA检查相比,对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阳性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TCD可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分析1.5T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TOF-MRA)对7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诊断符合情况,探讨MRA对大脑中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10—2012-08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于1周内先后做DSA和MR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计算MRA诊断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及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等,对照分析1.5TTOF-MRA诊断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与DSA的符合情况,以评价MRA诊断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的临床价值;分析MRA诊断大脑中动脉M1段(起始段、中段、远端)狭窄程度偏高偏低显示情况。结果 71例142条大脑中动脉M1段经DSA检查114条一致,总体准确率80%。诊断大脑中动脉M1段中度以上狭窄的血管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83%、91%、69%、94%;MRA诊断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以上狭窄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87%、96%、91%、99%;MRA诊断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敏感性为100%;MRA诊断大脑中动脉M1段(起始段、中段、远端)狭窄程度偏高偏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5TTOF-MRA评价≥50%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具有较高的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性,与DSA有较高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TOF-MRA可代替DSA作为MCA筛查脑血管狭窄的常规检查手段。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起始段、中段、远端)MRA诊断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造影显示的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方法收集我院缺血性卒中患者30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狭窄程度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T)测量标准分为5个等级.结果(1)颅内动脉狭窄149例(48.6%),颅外动脉狭窄25例(8.2%),颅内外动脉均见狭窄33例(10.8%);(2)207例动脉狭窄患者中,单支狭窄129例(62.3%),多支狭窄78例(37.7%);(3)动脉狭窄的常见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虹吸段>椎动脉起始段;(4)DSA所示狭窄程度:207例316条狭窄血管中,重度狭窄或闭塞87条(27.5%);(5)157/164例(95.7%)脑卒中病灶与血管狭窄的部位相对应.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以颅内血管狭窄为多见,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  相似文献   

10.
6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DSA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连续行主动脉弓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成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1例,其中62例存在脑动脉狭窄,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分布规律。结果62例脑动脉狭窄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81.6%)明显高于颅外动脉(57.3%)。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外,部分患者存在动脉瘤或瘤样扩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经颅多普勒(TCD)联合颈动脉超声的诊断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研究,均接受DSA、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 TCD联合颈动脉超声共检出113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110例符合实际情况,诊断符合率91.67%。结论DSA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但检查费用较贵,且存在创伤性,不易于被患者接受,通过采用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较高,能为这类疾病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的诊断方法包括两方面,即影像学技术和多普勒超声检查。影像学技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DSA)为诊断MCA狭窄的金标准。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TCD)由于操作便捷、价廉,已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狭窄病因方面的筛查工具。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应用不同技术对诊断MCA狭窄的研究,着重阐明了TCD在此方面的应用,旨在提出一个合理、经济的检查顺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3.
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通过3例典型患者的病史和辅助检查,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采用动态脑电图、超声多普勒、磁共振成像、磁共振动脉血管造影、全脑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对3例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有肢体抖动的临床表现,其中2例曾被误诊为继发性癫痫,给予抗癫痫治疗无效,行全脑血管造影、脑电图等检查。全脑血管造影提示3例颈内动脉系统均存在严重闭塞或狭窄性病变,而发作期脑电图检查未见癫痫波释放。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但仍偶有发作。2例施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发作完全停止,1例由于血管迂曲明显,手术未获成功,经内科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出院。结论 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临床少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发作形式常表现为发作性、无意识的一侧肢体无力及抖动,和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相似,易误诊为局灶性癫痫。通过脑电图及全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从而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率,防止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病变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有脑缺血症状的经TCD检查发现血管狭窄的21例病人,行DSA检查。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3例,DSA证实为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烟雾病1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例中双侧椎动脉发育不全1例,一侧或双侧椎动脉狭窄5例,锁骨下动脉盗血2例。8例脑梗塞患者中已经出现一侧颈内动脉闭塞的有两例,但均已出现侧枝循环的建立,另6例均为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的狭窄,2例脑干梗塞患者均有椎动脉的狭窄。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评价头颈部血管狭窄、闭塞和选择治疗方案的金标准,它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一步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DS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经颅多普勒(TCD)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筛查,并与DSA检查进行对比研究,以了解TCD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价值,同时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先有21例患者同时行DSA及TCD检查,进行对比研究。另有111例ICVD患者行DSA检查,明确有无脑供血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及其位置,判断责任血管。结果与DSA结果相比较,TCD特异性为98.5%,敏感性为61.9%。132例ICVD患者中发现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85例(64.4%),烟雾病9例(6.8%),动脉瘤5例(3.8%),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合并另一侧颈内动脉起始部夹层,可判断责任血管68例(68.0%),脑梗死组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高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P〈0.05),脑梗死患者中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P〈0.05),而TIA患者颅内外病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CD可作为筛查缺血性脑血病的常用方法,特异性高,但敏感性一般。中国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脑梗死颅内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但在TIA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三维CT血管造影在神经外科术前评估中的 初步应用经验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CTA)在神经外科疾患术前诊断及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对40例患者(23例脑血管病、4例颈部血管性病变和13例颅底或高血供脑瘤)进行了43次CTA和26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CTA的诊断与DSA结果相同并被手术证实。CTA不仅发现8例动脉瘤和8例动静脉畸形,并且显示了这些病变的三维构造和毗邻的骨结构。CTA准确地显示了颈动脉、椎动脉的狭窄并可显示颅内肿瘤与毗邻血管及颅骨的关系。结论CTA具有简单、快速、无创和可靠等优点,适合于脑血管病、血供丰富的颅内肿瘤及颅底肿瘤的术前诊断和评估,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极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10%~2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是由脑动脉狭窄所致,究其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 我国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因此,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 狭窄的早期诊断对预防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计算 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影像学检查已广泛应用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评估。通过血管影像学显示狭窄分 布差异,从而探索卒中的发病机制已成为近些年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动脉狭窄 分布规律及影像学评估的研究进展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测老年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病变血管情况。方法对52例老年复发性ICVD患者[脑梗死(CI)4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1例]行DSA检查,其中44例患者行MRA检查。结果52例ICVD患者中,DSA检出血管异常43例(82.69%),其中血管狭窄39例(75%),CI组31例(75.61%),TIA组8例(72.73%);动脉瘤2例;血管发育不良及变异各1例。44例患者中,MRA检出血管狭窄10例(22.73%),其中CI组8例(18.18%),TIA组2例(4.55%)。DSA对病变血管的检出率显著高于MRA(P<0.01);但DSA与MRA对CI组及TIA组血管狭窄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SA与MRA均可发现老年复发性ICVD的血管病变情况,DSA检出的阳性率更高。二者均可为ICVD提供血管病变的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