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晚期小脑幕裂孔下弛CT征象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临床上出现双瞳孔散走并且诊断为晚期小脑幕裂孔下疝的5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5例均有第四脑室闭塞或狭窄。第四脑室按狭窄程度分为闭塞、重度狭窄、轻度狭窄三组进行分析;其中第四脑室闭塞21例,重度狭窄22例,轻度狭窄12例。死亡人数分别为19例(90.48%)、16例(72.73%)、5例(41.67%)。共40例患者死亡(72.73%)。三组病例的病死率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艾(x^2=6.466,P〈0.05)。结论第四脑室狭窄程度与患者病死率有统计学相关性,第四脑室狭窄程度对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认识小脑幕裂孔下疝的CT征象.评价脑定位血肿抽吸术的作用.方法经临床诊断的小脑幕裂孔下疝75例均做CT检查,总结所有的CT表现.临床依据血肿的量和病情分别采取脑外科手术、脑定位血肿清除术和内科保守治疗.结果小脑幕裂孔疝CT表现为鞍上池缩小闭塞(52/75),脚间池狭窄闭锁(22/75),环池缩小闭塞(48/75),四叠体池填塞(20/75),中脑变形移位(33/75),脑室扩张(7/75),蛛网膜下腔出血(26/75).出血量<30ml10例,行脑定位抽吸术.出血量30~60ml,行脑定位抽吸术7例,脑外科手术5例.血肿量>60 m1 16例,脑定位抽吸术7例,外科手术9例.结论小脑幕裂孔下疝的CT表现有特征性,可以据此作出较早期的CT诊断,并可依据血肿的量,脑疝的程度及时采取不同的临床治疗措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治疗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小脑幕切迹疝患者在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的基础上加行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治疗组26例),并与30例常规手术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术后治疗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中脑周围池显现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治疗小脑幕切迹疝疗效确切,可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能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双侧开颅在救治小脑幕切迹疝的作用.方法通过双侧开颅救治12例小脑幕切迹疝.结果死亡4例(33.3%)、植物生存2例(16.7%)、重残3例(25%)、生活基本自理3例(25%).结论双侧开颅有利于救治双侧小脑幕切迹疝,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并小脑幕切迹疝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龙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各34例,A组采用常规开颅减压术治疗,B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脑疝复位术治疗,C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A、B、C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1.76%、79.41%、88.23%,C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大脑后动脉梗死和应激性溃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患者更适合选择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联合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脑幕切迹疝导致大脑后动脉闭塞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对16例小脑暮切迹疝导致大脑后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过程分析。结果:小脑幕切迹疝导致大脑后动脉闭塞与小脑幕解剖、脑疝发生速度、颅内占位的程度等因素有关。预后差。结论:大脑后动脉闭塞实质上是小脑幕切迹疝严重程度的一种临床表现。降低颅内压、及时手术减压、术后早期扩张血管有可能降低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更合适的手术方式。方法: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病人30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常规开颅减压术﹙A组﹚,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 脑疝复位术﹙B组﹚及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 小脑幕裂孔切开术﹙C组﹚三种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对比3组疗效。结果:预后:A组与B组、B组与C组、A组与C组分别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死亡率:A组与B组、A组与C组分别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并发症发生率:A组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C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更适合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 小脑幕裂孔切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 11例急性小脑幕切迹疝海马钩回及旁回直视下复位的救治经验。方法 对收治的 11例急性小脑幕切迹疝并采用直视下海马旁回及钩回复位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采用直视下海马旁回及钩回复位治疗的 11例小脑幕切迹疝的病人存活 10例 ,其中恢复良好 6例 (5 5 % ) ,中度致残 2例 (18% ) ,重度致残 2例 (18% ) ,死亡 1例 (9% )。结论 适时地采用海马旁回及钩回直视下复位治疗急性小脑幕切迹疝 ,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解除疝组织对中脑及其周围结构的压迫 ,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小脑幕切迹疝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双侧开颅在救治小脑幕切迹疝的作用。方法:通过双侧开颅救治12例小脑幕切迹疝。结果:死亡4例(33.3%)、植物生存2例(16.7%)、重残3例(25%)、生活基本自理3例(25%)。结论:双侧开颅有利于救治双侧小脑幕切迹疝,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脑幕裂孔切开术在救治重度颅脑损伤合并颞叶钩回疝的作用。[方法]对1999~2004年收治的23例重度颅脑损伤合并颞叶钩回疝继发脑干伤患者在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的基础上加行小脑幕裂孔切开术。[结果]GCS3~5分9例,6-8分14例,恢复良好12例(52.1%),中残5例(21.7%),重残3例(13.8%),植物生存1例(4.3%),死亡2例(8.7%)。[结论]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有利于缓解颞叶钩回疝及继发脑干伤,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颅脑CT血管成像(CTA)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发病后24h内均接受颅脑CT平扫、CTA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 SA)检查,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TA在诊断患者脑动脉狭窄、脑侧支循环的诊断价值,并根据患者出院后90d随访情况,评价CTA的预后评估价值。结果 DSA检查显示56例患者中5例患者脑血管无狭窄,51例患者血管存在狭窄或闭塞;狭窄程度:无狭窄5例,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11例,重度狭窄19例,闭塞12例。CTA检查显示6例患者脑血管无狭窄,50例患者血管存在狭窄或闭塞;狭窄程度:无狭窄6例,轻度狭窄8例,中度狭窄12例,重度狭窄17例,闭塞13例,CTA诊断脑血管狭窄/闭塞的总体符合率为82.14%(46/56),一致性评价Kappa=0.768(t=10.922,P<0.001)。DSA检查显示,56例患者中侧支循环良好25例,侧支循环不良31例;CTA检查显示,56例患者中侧支循环良好25例,侧支循环不良31例。CTA诊断侧支循环的灵敏度90.32%,特异度88.00%,准确率89.29%,阳性预测值90,32%,阴性预测值84.62%;预后良好患者CTA检查脑血管狭窄/闭塞情况及侧支循环情况优于预后不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TA检查脑血管狹窄/闭塞程度、脑血管侧支循环情况与预后均呈正相关(r=0.454,0.337,P<0.05)。结论颅脑CTA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狭窄/闭塞程度及侧支循环中具有较高诊断效能,其诊断的脑血管狭窄/闭塞程度、侧支循环情况与预后呈正相关,可用于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MSCTA)、数字血管造影(DSA)对颈部动脉血管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1年9月—2015年1月所收治198例具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入院后分别行颈部动脉血管DSA、MSCT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颈部动脉血管狭窄情况,并进一步对DSA、MSCTA结果分别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在198例患者中运用DSA检查方法,检测到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8.6%、15.7%、14.1%和11.6%。MSCTA检查方法检测到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0.1%、14.6%、13.6%和11.6%。t=1.12,P<0.05。MSCTA与DSA检测符合率高,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值为96.1%,假阴性率为1.01%(2/198),假阳性率为0.5%(1/198)。结论 MSCTA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性较高,MSCTA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对颈动脉血管斑块及血管狭窄性病变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袁家长  陈广颖  李亮  邵平 《安徽医学》2012,33(8):1070-1071
目的分析CTA在诊断脑动脉狭窄及闭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2例行脑部CTA患者,利用图像后处理技术(VR,MIP等)观察分析脑血管情况,探讨脑血管狭窄的易发部位、病变性质。结果发生狭窄部位以大脑后动脉最多(28例),椎动脉及大脑前动脉次之(22例),发生在大脑中动脉的最少。结论脑CTA在脑动脉狭窄诊断中具有定位、定性价值,是比DSA安全的筛查方法;特别是对钙化性斑块的诊断比DSA更优越。  相似文献   

1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俊  程涛 《安徽医学》2011,32(4):514-517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MSCT)血管造影在临床冠脉病变诊断中的价值,以及动脉狭窄斑块的性质与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58例行64层MSCT检查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疑似冠心病或临床诊断冠心病的患者.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评价64层MSCT检查对冠脉狭窄诊断的灵敏度(Se)、特异度(Sp)、阳性预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60例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的临床表现和X线征象;着重讨论了它们与肺动脉瓣口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指出右心室和心胸比率上重度增大是判定肺动脉瓣口直径小于1.0Cm的可靠征象(100%)。在18例右心房增大者中,有17例为重度以上狭窄,与文献报道大致相同。最后对误诊病例进行了回顾分析,提出了我们对误诊原因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Computed tomographic (CT) findings in 51 cases of surgically and histologically confirmed intraven. tricular tumors were analysed. Meningiomas were most common in the trigone of the lateral ventricle in adults (84.2%), predominantly in adult females, appearing as hyperdense, well-defined, and homo genously enhanced masses. Astrocytomas frequent- ly thickened the septum pellucidum and generally involved the frontal horns and anterior portion of the body of the lateral ventricle. Ependymomas were most common in the fourth ventricle in children, presenting often as isodense and nonhomogeneously enhanced masses. Papillomas of the choroid plexus mainly involved the trigone of the lateral ventricle in children complicated by markedly communicative hydrocephalus, whereas in adults they were more frequently located in the fourth ventricle. Differen tial diagnosis of intra and extraventricular tumors and qualitative diagnosis of intraventricular tumor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胎儿肺动脉狭窄产前及产后超声心动图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经超声诊断或怀疑肺动脉狭窄的胎儿16例,出生后进行随访.对照分析胎儿产前及产后肺动脉狭窄超声心动图的声像图特征,探讨胎儿肺动脉狭窄产前及产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对漏诊和误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16例胎儿出生后1个月内进行随访,超声心动图证实13例新生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肺动脉狭窄,其中10例为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重度狭窄者具有典型的声像图特征,均伴有三尖瓣重度反流、右房大、右室小、动脉导管血流反向,预后较差;轻度和中度狭窄者产前超声图像特征不明显而容易漏诊,产后随访其狭窄程度可逐渐减轻,2例进行性加重.3例为肺动脉主干狭窄且伴有心内畸形,产前及产后超声表现一致,预后较差.另有3例产前诊断为肺动脉主干轻度狭窄,出生后超声心动图显示肺动脉正常.结论 胎儿肺动脉狭窄产前和产后血流动力学具有特征性改变,需要对胎儿肺动脉狭窄进行产前及产后超声心动图动态随访,评估其狭窄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64-MSCTA)图像融合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不全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2例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和4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VG)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后,分别使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成像(VR)、曲面重建(CPR)及多平面重建(MPR)等技术对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采用VR技术分别重建动脉流入道、静脉流出道(对于AVG患者还包括人工血管),并使之相融合,观察动静脉内瘘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32例自体AVF中,吻合口狭窄11例,轻度、中度、重度及闭塞分别为1例、1例、8例及1例;流出静脉狭窄18例,轻度、中度、重度及闭塞分别为2例、4例、8例及4例;流入动脉狭窄5例,轻度2例、重度3例。32例自体AVF中合并附壁血栓11例,静脉瘤样扩张13例,侧支循环形成9例,吻合口及流出静脉多发钙化斑2例。4例人工血管AVG中,单纯静脉吻合口端狭窄2例,轻度及中度各1例;人工血管轻度节段性狭窄1例;吻合口及人工血管同时狭窄1例。结论:64-MSCTA图像融合技术能清楚准确地显示内瘘血管解剖空间结构并对其进行评价,对指导临床进一步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风病辨证类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300例中风住院病例,每例均有中医病类、证类诊断,同时有详细的颈动脉彩超检查报告。中风病类分中经络及中脏腑2类,证类分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7型。统计分析中风病类、证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中经络者多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无或轻度狭窄,在斑块性质上多为不稳定性斑块;中脏腑者多为中、重度狭窄或闭塞,在斑块性质上多为稳定性斑块。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风痰瘀阻、气虚血瘀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轻(21.8%,21.0%),多为不稳定性斑块(22.4%,24.1%)。痰湿蒙神证患者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多见(35.7%)。稳定性斑块在风火上扰证组中多见(27.4%)。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中风病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具有协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豫 《中外医疗》2014,(16):60-61
目的探讨分析螺旋CT在外伤性脑疝术后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该院收治的37例外伤性脑疝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CT检查在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术后24 h复查检出脑梗死6例,24-48 h检出13例,3-6 d检出18例,大面积梗死21例,小灶性梗死16例;5例患者强化CT结果显示为大脑动脉或分支动脉狭窄、闭塞,后期复查出现梗死灶;预后良好率62.16%。结论豆状核轮廓模糊、脑动脉致密血管征、岛带及基底核消失征等CT征象是早期脑梗死的重要指标,临床重视CT影像早期改变,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