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宁夏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原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5年4月~1988年1月对宁夏进行腹泻病原流行病学的研究,检出腹泻病原8种,合计检出率为41.16%,检出率列前四位的病原顺次是志贺氏菌(19.59%)、轮状病毒(10.07%)、沙门氏菌(4.76%)和致病性大肠菌(4.20%),合计占检出全部病原的93.85%。志贺氏菌中B群占80.44%,以2a为主。沙门氏菌中鼠伤寒沙门氏菌占85.71%。不同年龄组的检出率为27.21~59.89%,<1岁组及50岁以上组检出率较低,20~49岁组检出率最高(59.89%)。季节检出率波动于31.25~50.13%,以秋季最高,冬季最低,各季节志贺氏菌均居首位。轮状病毒春秋季检出率较高。病原检出率在性别、回、汉民族及城乡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东台市1996~1998年腹泻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掌握东台市腹泻病的发病情况 ,分析流行动态 ,指导防治工作。 [方法 ]长年对所有门诊腹泻病人登记 ,以入户抽样调查对发病强度予以修正 ;在 5~ 10月份对发现的所有腹泻病人以及其他月份的重点人群采样 ,进行细菌学分离培养和血清学诊断 ;以 1∶1配对 ,开展菌痢相关流行因素调查。 [结果 ]腹泻病校正发病率为 0 1680次 人年 ,6~ 9月的发病数占发病总数的 61 68% ;5岁以下、6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高于人群平均发病水平。年度间腹泻病发病率呈现下降势态 ,下降幅度较大的为 1~ 3岁和 15~ 2 4岁组 ,分别为 43 71% ,3 0 91%。腹泻病人中感染性病原菌检索阳性率为 8 5 0 % ,志贺氏和大肠埃希氏菌占 91 67%。可疑食物史和摊点就餐史是细菌性痢疾的主要传播因素。 91株志贺氏菌中 98 90 %为B群 ,其中F2a血清型占 86 67%。 [结论 ]监测期内腹泻病发病水平下降 ,菌痢的流行因素以水为主 ,感染性腹泻的致病菌以志贺氏和埃希氏菌为主。  相似文献   

3.
1987年1月至1988年12月,连续两年对武威市金塔乡进行急性腹泻病监测调查。采集腹泻病人标本,病原总检出率为58.95%。调查证实,本地急性腹泻病原以细菌性感染占绝对优势,分离出病原菌10种,其中志贺氏菌属仍为主要流行菌,福氏菌群已从80年代初下降后又成为绝对优势菌群;轮状病毒比重较小。腹泻发病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5岁以下婴幼儿应作为农村人群腹泻的重点防治对象。改善和腹泻发病有关的因素,早期发现带菌(毒)者,对预防和控制腹泻发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1997年.我们从642份急性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培养出志贺氏菌213株.并进行了血清学分型和药敏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642份标本均来自门诊及住院腹泻病人.用无菌棉拭子取粪便标本,接种于S·S、麦康克、硷性平板,常规方法培养和血清分型.药敢试验用K—B法.2 结果与分析从642份急性腹泻病人粪便中检出志贺氏菌213株,检出率为33.2%.其中福氏志贺菌205株,占96.2%,宋内志贺氏菌8株占3.8%.未检出痢疾志贺氏菌和鲍氏志贺氏菌.所检205株福氏志贺氏菌中2al96株占95.6%,3a8株.其它型1株.结果表明福氏2a是我市的流行菌株,且全年都有流行,尤以7~9月份严重.  相似文献   

5.
对北京地区某部进行了急性腹泻病监测调查。采集腹泻病人粪便标本,病原体总检出率为26.2%。该部急性腹泻病发病率为0.066次/人/年。病原以细菌性感染为主,其中志贺氏菌属为主要流行菌,福氏菌群为绝对优势菌群;轮状病毒少,未发现寄生虫病原体。腹泻发病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改善和腹泻发病有关的因素,坚持以防为主,是控制腹泻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郑州儿童医院5岁以下腹泻儿童的病原分布特征。方法选取2016—2017年住院治疗的5岁以下腹泻儿童522例,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和细菌检测,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522例病例检出病原体215份,阳性率为41.19%,其中病毒132份(占61.40%),细菌83份(占38.60%);病毒病原体中,以轮状病毒(HRV,51.52%)和杯状病毒(HuCV,28.03%)为主;细菌病原体中,以沙门菌(46.99%)和志贺菌(25.30%)为主。1岁、1岁和2岁组病毒检出率分别为31.36%、29.81%、30.36%,明显高于≥3岁组(P0.05),而细菌检出率分别为9.32%、12.50%、15.18%,明显低于≥3岁组(P0.05)。各菌对左氧氟沙星和亚胺培南耐药率均较低,沙门菌、志贺菌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头孢唑林耐药率为100.00%,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耐药率为100.00%。结论 3岁婴幼儿腹泻病病原体以病毒为主,其中HRV和HuCV比例高;婴幼儿细菌性腹泻病原菌耐药率较高,应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夏玛丽 《职业与健康》2012,28(24):3117-3118
目的了解克拉玛依市细菌性腹泻病病原学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为细菌性腹泻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克拉玛依市第一人民医院门急诊腹泻病患者肛拭子,常规增菌、分离、纯化,根据国标应用生化鉴定法鉴定病原菌。结果该市112例腹泻病患者,致病菌检出29例,阳性检出率为25.89%;铜绿假单胞菌检出9例,检出率为8.04%。5岁以下婴幼儿为细菌性腹泻病高发人群。8月份为腹泻病高发期。致病菌构成中,铜绿假单胞菌占首位(31.03%),其次为沙门菌(24.14%)和志贺菌(24.14%)。沙门菌亚型主要以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主;而志贺菌只检测到福氏(B群)这一个亚型,痢疾(A群)、鲍氏(C群)以及宋内(D群)亚型均未检出,福氏志贺氏2a为优势菌株。结论该市细菌性腹泻病主要以婴幼儿高发,病原菌主要为铜绿假胞菌、沙门菌、志贺菌。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腹泻病应引起重视,避免滥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克拉玛依市细菌感染性腹泻病病原学特点与流行病学特征,为细菌感染性腹泻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克拉玛依市肠道门诊监测点腹泻病患者肛拭子,常规增菌、分离、纯化,采用标准诊断血清进行细菌血清分型。结果 2013年-2015年每年5月-10月就诊的673例腹泻病患者致病菌阳性检出率为5.35%,各年份阳性检出率、不同性别阳性检出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性腹泻病发病以夏秋季流行为主。2014年与2015年以沙门菌感染为主;2013年以志贺菌感染为主。结论从2013年-2015年细菌谱的变化提示,本市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力度尚需加强,尤其对食品从业者和食品加工者应加强培训和卫生监督检查,同时还应继续强化个人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临沂市食源性疾病病原体分布及流行特征,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SPSS 29.0软件对临沂市2018—2022年上报的2 340例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8-2022年临沂市食源性疾病病原体总检出率为19.49%,其中,细菌感染检出率为8.68%,以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为主;诺如病毒感染检出率为9.79%,以GⅡ型感染为主;多重感染检出率为1.03%。不同年份病原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19,P<0.01)。食源性疾病发病以夏秋季为主。患者年龄以4~17岁为主,占23.11%。可疑暴露食品居前3位的分别为水果及其制品、粮食及其制品、肉与肉制品,分别占26.32%、15.79%和14.91%。结论:诺如病毒、沙门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是临沂市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且存在以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诺如病毒感染为主的多重感染,发病以夏秋季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腹泻人群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毒力基因的分布及流行特征。方法对2012-2013年监测医院的腹泻患者粪便样本进行分离培养,再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毒力基因。结果6370份粪便标本有253份阳性,共分离到DEC 262株,阳性检出率为4.0%(253/6370),9份标本发现两种不同型别的DEC混合感染。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为42.8%,其中非典型EPEC占42.0%,典型EPEC占0.8%;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为38.9%,其中耐热肠毒素基因st阳性占24.8%,不耐热型肠毒素基因lt阳性占9.9%,st和lt均阳性占4.2%;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为15.3%;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为2.7%;检出1株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血清型为O26∶K60。ETEC感染具有明显的年龄分布特征;各型DEC全年均有检出,且呈季节性变化。结论北京地区腹泻病患者DEC感染类型以EPEC和ETEC为主,且EPEC分离株多为非典型,并存在混合感染,不同型别DEC感染具有年龄和季节性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宁波市江北区婴幼儿腹泻病原组成及其流行情况,为腹泻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07~2008年宁波市江北区腹泻患儿粪便265份,采用细菌培养法检测6种肠道致病菌:沙门菌、志贺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O157:H7、致病性气单胞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快速检测粪便样本中轮状病毒,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轮状病毒核酸。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扩增并检测轮状病毒。结果:在265份样品中,检出肠道致病菌2株,致病菌感染率为0.75%。用ELISA法和RT-PCR法检出轮状病毒阳性样本分别为86株和84株,阳性率分别为33.21%和31.70%,两者检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AGE法结果显示均为A组轮状病毒,未发现病毒细菌混合感染现象,而2岁以下腹泻病人,轮状病毒检出率为78.57%。结论:轮状病毒是江北区婴幼儿腹泻最主要的病原体,且以轮状病毒A组为主,2岁以下儿童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对腹泻儿童轮状病毒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多重PCR技术筛查自腹泻病人中分离的致泻大肠埃希菌,了解5种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感染情况。[方法]用常规方法分离培养粪便标本中的大肠埃希菌,提取DNA,采用多重PCR扩增12对目的基因,电泳检测扩增产物,确定病原检出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7年河南省1534份标本中致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10.37%,其中EAEC(3.59%)居首位,其余依次检出EPEC(2.67%)、STEC(2.15%)、ETEC(1.63%)、EIEC(0.33%)。合并感染检出率0.78%,以ETEC合并感染居多。感染高峰在5月(19.85%),城市与农村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60岁组腹泻病人的检出率最高(17.00%)。[结论]应用多重PCR技术能快速鉴别粪便标本中的致泻大肠埃希菌。致泻大肠埃希菌是河南省常见的腹泻病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广东省<5岁儿童腹泻病流行特征和重点病原监测。方法2012年在 广东省21个地市选择64家医院开展腹泻症状监测,其中14家医院采集<5岁儿童腹泻病粪便标 本,开展霍乱弧菌、志贺菌分离培养及轮状病毒、诺如病毒ELISA、PCR检测。分析52周腹泻病症 状监测数据和1932例<5岁儿童腹泻病重点病原监测结果结果2012年广东省<5岁儿童腹 泻就诊病例占监测门诊就诊总人次数的O.8%,占监测门诊全年龄组腹泻病例就诊总人次数的 63.5%;以医院为基础报告<5岁儿童感染性腹泻病年发病率为1454.5/10万。全年采集<5岁儿 童腹泻病标本1932份,检测霍乱弧菌均为阴性,宋内志贺菌1例阳性,轮状病毒阳性率为14.1% (273/1932),诺如病毒阳性率为16.9%(326/1932),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合并感染24例(1.2%)。 112份轮状病毒和90份诺如病毒阳性标本测序表明,轮状病毒主要以G1[P8]为主(33.9%),其 次为G9[P8](25.9%)、G2[P4](12.5%)、G3[P8](9.8%);诺如病毒以GII.4型为主(76.7%),并检 出5份G I型和16份GⅡ其他型/变异株,除6月(未开展测序工作)和12月外其余各月均检出 GⅡ.4/2006b型(占50.0%),GII。4/Sydney 2012变异株于8月首次检出并在12月成为流行优势 株。结论<5岁儿童是广东省腹泻病高危人群,感染的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具有基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了解泰州市腹泻病人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感染状况、毒力基因、分子分型以及耐药性情况,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3年泰州市215份腹泻病人粪便标本进行多重PCR鉴定和分离培养,并对分离的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菌株进行生化鉴定、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子分型以及药敏试验。结果 215份腹泻病人粪便标本共检测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30株,其中EPEC 20株(占9.30%),EAEC 5株(占2.33%),ETEC 5株(占2.33%);PFGE结果表明,30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PFGE带型种类多,各亲缘关系较近,但无100%的同源菌,同时PFGE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个粪便中有2种不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感染情况存在;药敏试验表明,30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对阿莫西林、四环素耐药性最高,3耐以及以上占63.33%。结论 泰州市腹泻病人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感染普遍存在,并以EPEC、EAEC、ETEC感染为主,菌株的耐药性较强,耐药谱广;基因型呈多态分布,且具有流行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感染性腹泻是当前国内外普遍重视的传染病之一。为了查明我委引起腹泻的主要病原,1987年6月至8月,我们采集科工委三个单位的95例成人感染性腹泻粪便进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三种大肠杆菌(EIEC、ETEC、EPEC):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等肠道菌及轮状病毒的检测,检出各种腹泻病病原菌21株,占被检者总数的22%。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本地区青少年儿童感染性腹泻的病原性变化、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235例临床确诊为急性细菌性腹泻病青少年儿童的新鲜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血清分型鉴定.结果 235份粪便样本中共检测出95株细菌,检出率为40.4%;轮状病毒检出率为5.9%(14/235),合并细菌感染的有9例.其中主要的致病性细菌为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沙门菌属和大肠杆菌属,而志贺菌属呈高耐药.此外,6岁以下儿童为致病性细菌的高发年龄段.夏秋季节发病高于秋冬季;轮状病毒感染以秋冬季节为主.结论 本地区青少年细菌性腹泻主要的致病菌为志贺菌,易感人群为6岁以下儿童,应引起重视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嘉兴地区志贺菌属临床分离株的分布及耐药表型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11月-2012年10月嘉兴地区7所医院共113株志贺菌属,用ATB-EXPRESSION细菌鉴定仪及志贺菌属诊断血清鉴定到种,K-B药敏试验检测志贺菌属耐药表型,并分析其耐药性;ESBLs确认试验采用双纸片扩散对比法;试验结果采用WHONET5.3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113株志贺菌属感染≤5岁患儿占40.7%;其中福氏志贺菌占63.7%,宋内志贺菌占36.3%;其中2006-2009年福氏志贺菌占80.0%,宋内志贺菌占20.0%;2010-2012年福氏志贺菌占45.3%,宋内志贺菌占54.7%;志贺菌属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阿米卡星、耐药率均为0;对氨苄西林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5.6%、71.7%;产ESBLs志贺菌检出率61.1%,69株产ESBLs志贺菌采用CLSI 2010年版和2009年版分别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噻肟的耐药性进行判定,其耐药率分别为98.6%和84.1%、34.8%和20.3%、34.8%和8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嘉兴地区志贺菌属感染者以5岁以下的患儿为主,2009年后宋内志贺菌呈上升趋势,产ESBLs志贺菌呈多药耐药性,采用2010年CLSI折点,有利于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加强对儿童腹泻病原谱的流行病学特征认识,为儿童腹泻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对上海市某医院2016-2018年监测的腹泻病原体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采集768例粪便标本,检出至少一种病原体感染者共计356例(46.35%)。其中细菌感染检出率18.75%,主要是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7.42%、空肠弯曲菌4.56%和沙门氏菌4.17%。病毒感染检出率22.39%,主要是诺如病毒7.42%、轮状病毒5.47%和札如病毒3.13%。细菌病毒混合感染检出率5.21%。<5岁组以病毒为主;≥5岁组以细菌为主;春季和秋冬季以病毒为主,夏季以细菌为主。 结论 儿童腹泻病原谱广,不同感染类型的腹泻病流行特征存在差异,应针对病原流行情况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婺源县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和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性,为指导暴发调查病原学检测和腹泻病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腹泻病例定义,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因腹泻就诊的627名患者,每名患者采集2份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学和病毒核酸检测,并对检测菌株的耐药性进行评估。结果 627名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病原体检出率为40.51%。其中病毒检出率为28.39%,包括诺如病毒、轮状病毒A组和星状病毒,检出率分别为17.07%、6.86%和2.55%;细菌检出率为13.88%,包括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志贺菌,检出率分别为6.54%、3.67%和1.91%。夏秋季腹泻病人的主要病原体为细菌,占菌毒株总数的60%~78%;冬春季主要病原体为病毒,占菌毒株总数的72%~95%。沙门菌对萘啶酸、四环素、庆大霉素、诺氟沙星、头孢呋辛和头孢西丁耐药;副溶血弧菌对四环素、头孢呋辛、头孢西丁、复方新诺明、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耐药;志贺菌除对头孢呋辛100%敏感外,对其余12种抗生素均耐药。结论婺源县感染性腹泻冬春季以病毒感染为主,夏秋季以细菌为主,菌株存在耐药性,应结合实验室检测和耐药性结果进行合理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腹泻病监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1987~1988年甘肃省腹泻病的发病及病因的监测结果。结果表明城、乡腹泻病的总发病率为0.079次/人年,其中农村发病率(0.114次/人年)明显高于城市(0.043次/人年)。人群中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其中散居儿童占首位。发病高峰城市为6~9月;农村为5~9月。发病的主要原因为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饮食卫生差及饮用水污染。粪便检测检出多种腹泻病原菌,城市大肠埃希氏菌占52.54%,志贺氏菌占38.98%;而农村志贺氏占59.54%,大肠埃希氏菌占24.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