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茱萸汤证三见于《伤寒论》中 :阳明病篇第 2 43条 :“食谷欲呕者 ,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篇第 30 9条 :“少阴病吐利 ,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者 ,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病篇第 378条 :“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的组成为 :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方中吴茱萸暖肝温胃 ,开郁下气 ;生姜温胃散寒 ,和中止呕 ,为呕家之圣药 ,与吴茱萸相配且重用 ,散寒降浊之功益著。佐以人参补气安中 ,生津益阴 ,既扶脾胃之虚 ,兼顾吐利津伤 ;大枣益气滋脾 ,甘缓和药 ,即制吴茱萸之燥 ,又助人参扶胃补虚。四药同用 ,共奏温中 ,…  相似文献   

2.
木本有甲、乙之分,然凡谓“木克土”者,多认为是肝气犯胃(脾)或肝胃(脾)不和,“胆胃不和”之病机终未能为人重视。笔者认为胆胃不和之病机,在临床上较肝胃不和更为多见。  相似文献   

3.
温经汤源于张仲景《金匮要略》,为医家治疗妇科诸证的常用方剂,但是历来不少医者对温经汤方证病机存疑。本文基于黄元御的“一气周流”学说进行分析探讨,认为温经汤的本质在于中焦脾升胃降失常无序,阴气不得上升,阳气不得下降,其组方遣药可参考“麦门冬汤”“吴茱萸汤”“桂枝汤”“四物汤”四方,麦门冬汤敛肺降胃,吴茱萸汤舒肝升阳,桂枝汤调和阴阳,四物汤养血生血,共同恢复中气的枢转。临证时凡中土不用、升降失职、水火分离之证,均可考虑应用本方治疗。  相似文献   

4.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是温肝暖胃,降逆止呕之良方。原书论本方证治有“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243),“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和“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从以上所论,可看出在阳明、少阴、厥阴三经病证中用本方论治,虽然临床证候不同,但其病机都是阴寒之气上逆犯胃,故可用一方而治。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吴茱萸汤证的基本病机是肝寒犯胃,浊阴上逆。在《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78条中提到了“干呕,吐涎沫”症状,但是关于“干呕,吐涎沫”是一症还是两症,历代医家观点不同。文章从《伤寒论》有关吴茱萸汤的条文出发,结合历代各家观点,从病机角度对“干呕,吐涎沫”进行辨析,得出“干呕”与“吐涎沫”为两症的结论;认为应用吴茱萸汤时,只要病机属于肝经有寒,横逆犯胃,浊阴上逆者,但见一症即可。此不仅为医者消除了疑虑,还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为学术研讨与临床诊疗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6.
易桂生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752-1752
吴荣荧汤证三见于《伤寒论》中:阳明病篇第243条:“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篇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厥阴篇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组成为: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药同用,共奏温中,暖肝温胃,消阴和阳,降逆止呕之功。  相似文献   

7.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味药物组成。功能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仲景于阳明、少阴、厥阴三经之病都运用吴茱萸汤。阳明经统管胃肠,病多属里热实证,但也有由于胃家虚寒所致之食谷欲呕,盖脾与胃相为表里,“实在阳明,虚在太阴”。脾胃虚寒,健运失职,气逆不降,而致恶心呕吐。吴茱萸汤温肝和胃,补中降浊,故能治之。少阴属心肾,中虚而浊阴上犯,导致吐利,诱发烦躁欲死,厥冷乃作之症。吴茱萸汤温中  相似文献   

8.
吴茱萸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汤证 ,在《伤寒论》中凡三见 ,一见于阳明篇 2 4 3条 :“食谷欲呕 ,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 ,属上焦也。”[1 ]一见于少阴篇 30 9条 :“少阴病 ,吐利 ,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者 ,吴茱萸汤主之。”[1 ]一见于厥阴篇 378条 :“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1 ] 自古至今 ,大多注家均随文释义 ,认为吴茱萸汤可统治阳阴、少阴、厥阴之证 ,清·汪昂《汤头歌诀》中更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概括为“阳明寒呕少阴利 ,厥阴头痛皆能保。”影响所及 ,现代五版教材《方剂学》中吴茱萸汤的“主治”也列为 :“1.胃中虚寒 ,食谷欲…  相似文献   

9.
笔者曾用吴茱萸汤治愈数例典型的厥阴头痛,似有所悟,略述如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主之。”本条复见于《伤寒论》厥阴篇第3条。本证系脾弱胃虚,寒饮内生,因肝阳不足而寒饮犯之,胃病及肝。寒为阴邪,重伤肝阳,肝阳伤则阴无以制、足厥阴之脉属肝挟胃上贯膈,与督脉会于巅顶,故浊阴之气循经上犯,寒凝经脉,则见厥阴经脉所至之巅顶疼痛。吴茱萸汤中吴茱萸温振肝阳,肝阳振则浊阴自降。方中主用生姜,温胃散寒化饮,胃阳复则寒饮自化,人参、大枣补脾益气以扶正,全方共奏温阳散  相似文献   

10.
胃痞病是一种常见的脾胃病,常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李永成教授认为,胃痞病病位在脾、胃,与脾、胃、心、肝等多个脏腑密切相关,病机关键在于心气郁、肝气结、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进而引发胃痞病。李永成教授应用“开心气,泻肝气”法治疗胃痞病肝郁气滞证,开心气之郁,散肝气之结,以平调脾胃,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吴茱萸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汤证在仲景书中凡五见。一是《伤寒论》“阳明病篇”的第245条、“少阴病篇”第309条、“厥阴病篇”的第377条;二是《金匮要略方论》“呕吐哕下利病篇”的第8条和第9条。以上五条原文,从表面上看,《伤寒论》三条为外感病而设,而《金匮要略方论》两条为杂病而立。但仔细深入探究,可以发现,这五条原文,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兹剖析如下,求同道教正。一、原文解说《伤寒论论》“阳明病篇”的第245条说:“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阳明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下降为顺。胃气虚寒,不能腐熟水谷而气上逆,则食谷而欲呕吐,故用吴茱萸汤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假如辨证不准,将吴茱萸汤误投于胸膈有热,邪热迫胃,饮气上逆的食谷欲  相似文献   

12.
肝胃不和一证,临床常见,一般认为系肝气横逆犯胃所致,治疗多从气论治,予疏肝、行气、降逆之气药。但从临床疗效来看,往往不尽人意。笔者认为,肝胃不和证除“气”所致外,尚有“阴虚肝胃不和”一证。其病因病机不同于一般肝胃不和证,治疗亦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13.
考吴茱萸汤,本为仲景治疗中焦虚寒,浊阴上逆之祖方,方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味药组成,主治病症,在《伤寒论》245条原文指出:“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也,吴茱萸汤主之。”377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上述三条原文,指出本方主治三种证候:一为胃寒呕逆;一为厥阴肝寒,肝寒犯胃则呕逆,厥阴寒气上犯则发为巅顶头痛;一为少阴寒水侮脾,发为  相似文献   

14.
厥阴头痛的论治见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篇》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其主要病机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其成因为寒客厥阴肝经,肝经寒邪横逆犯胃,致胃失和降,挟浊阴之气上逆而为干呕,胃阳不布而产生清冷涎沫,随浊气上逆而吐出,故见吐涎沫;肝经寒邪循经上冲,则见头痛。吴茱萸汤具温中散寒,  相似文献   

15.
吴茱萸汤系《伤寒论》方.主要为寒客厥阴,横逆犯胃,浊阴上逆,胃阳不布所致的阳明寒呕、少阴吐利、厥阴头痛而设.具有暖肝和胃,温中散寒之功.笔者宗异病同治之旨,以之对临床多种疾病进行治疗效多桴鼓.现择数案以示一斑.  相似文献   

16.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载《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该方主治血虚寒凝、兼有久寒所致诸症。所谓“久寒”,历来有两种看法:一曰“久寒”,是指平素胃肠虚寒,有腹痛、呕吐清涎等症状;一曰“久寒”,乃指沉寒痼疾,表现为下焦积冷,少腹冷痛等症状。从吴茱萸、生姜并用,有温胃降逆,暖肝散寒的功效来看,以上两种意见均有道理,可以相互并存。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与《伤寒杂病论》中部分方证相近,表现出“逆、热、郁”的病机特点。以“逆”为病机的证型有气虚痰逆、阴虚气逆、脾伤饮逆、肝寒浊逆等4型,旋覆代赭汤、麦门冬汤、苓桂术甘汤、吴茱萸汤等方分别治之;以“热”为病机的证型有热郁胸膈、上热下寒等2型,栀子豉汤、黄连汤等方分别治之;以“郁”为病机的证型有邪郁少阳、痰(水)气互阻、痰热互结、阳微阴弦等4型,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射干麻黄汤)、小陷胸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方分别治之。应用仲景学说的相关思想可以指导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吴茱萸汤治厥阴头痛试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 378条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系胃中寒饮上犯足厥阴经脉所致 ,故习称吴茱萸汤治厥阴头痛。因其疗效显著而千古一辞 ,无可非议。然而胃中寒饮为何上犯厥阴 ,机理何在 ?笔者曾用本方治愈多例典型的厥阴头痛 ,似有所悟 ,试析于下 ,以就教于同道。1 胃病及肝 ,土反侮木肝属木 ,胃属土。木克土 ,即脾胃 (土 )在肝 (木 )的制约调节下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在病理状态下 ,若肝气过盛 ,则肝气横逆 ,即可影响脾胃 ,称“木旺克土”,即“乘其所胜”,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 ,属肝病及脾 ,所…  相似文献   

19.
试析吴茱萸汤治厥阴头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第十条 :“干呕 ,吐涎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复见于《伤寒论》厥阴篇 ,系胃中寒饮上犯厥阴经脉所致。笔者曾用本方治愈几例典型厥阴头痛 ,似有所悟 ,略述于下。1 胃病及肝 ,土反侮木  肝属木 ,胃属土 ,木克土 ,即脾胃在肝的制约调节下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在病理状态下 ,若肝气过盛即可影响脾胃 ,叫木乘土 ,即“乘其所胜” ,如临床所见的肝气犯胃、肝脾不和等均为肝病及脾。故仲景嘱之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反之 ,若肝气不足 ,土病则可及木 ,叫土反侮木 ,即“侮其所不胜”。…  相似文献   

20.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导致胆汁反流入胃,削弱或破坏胃黏膜屏障功能,消化液作用于胃黏膜,产生炎症、糜烂、出血和上皮化生的病变。就近年来中医治疗BRG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BRG属中医“胃脘痛”、“痞证”等范畴。病因多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病位在胃、胆,与肝、脾密切相关。病性属本虚标实。单兆伟认为以脾胃虚弱、运化不利为本,肝气郁滞、胆邪逆胃为标,病机概括为肝胃不和,气机升降失常[1]。周学文认为中气不足、升提无力是本病发病的内在因素,依据“邪在胆,逆在胃”(《灵枢?四时气篇》)、“肝胆之火逆入于胃”(《医宗金鉴》)的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认识认为其病机特点可概括为胆邪逆胃,胃络损伤[2]。姜树民认为本病乃毒热之邪(反流之胆汁),逆行于胃,灼伤胃之脉络而致;以脾胃虚弱为本,胃失和降、胆火上炎为标;病机概括为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胆火上炎[3]。朱西杰认为肝胆邪气逆乱则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原因,病机为胃失和降、胆气上逆、胆汁反流入胃。强调腑气不通,肝胆郁热犯逆脾胃,使脾胃升降失常,胆汁随胃气上逆,虽表现于胃,其实在于肝胆与肠腑之气不通[4]。刘启泉依“热客于胃,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其主要病机为浊毒内蕴、瘀血阻络,气滞、湿阻、浊聚、热郁、浊毒、络瘀、阴伤为发展规律[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