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了解女护士工作倦怠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所医院313名女护士,调查工具为一般情况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马氏倦怠问卷(MBI).结果 在情感枯竭(EE)维度有59.1%的女护士表现出中高度疲溃感,去人格化(DP)维度为33.5%,个人成就感(PA)维度达71.2%.手术室和普通病房女护士之间在EE、DP和PA三个分量表计分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室女护士在EE和DP两个维度上中高度疲溃感比例均低于普通病房女护士,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支持量表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与EE分量表计分均呈负相关,社会支持各项计分与PA分量表计分呈正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影响EE的主要因素是对职业不满意;影响DP的主要因素是工作岗位为病房、护师及以上技术职称和对职业不满意;影响PA的主要因素是客观支持分、社会支持利用度和对职业不满意.结论 女护士在情感枯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3个维度均有较高程度的工作倦怠,手术室女护士在情感枯竭和去人格化的疲溃感低于普通病房女护士,工作岗位、职业满意度、职称和社会支持对女护士工作倦怠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平  白晓霞 《四川医学》2011,32(10):1650-1652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倦怠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一般健康问卷和Maslach工作疲溃感量表对本院手术室98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手术室护士的工作倦怠主要表现在个人成就感丧失,而情感枯竭和去人格化维度倦怠程度较轻;心理状况不佳者占19.3%。结论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水平较高,心理状况较差,应重视对职业倦怠及心理健康的管理,从管理者和个人角度去减少或消除压力源,减轻工作倦怠,促进护士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手术室护士工作的主要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发对100名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手术室护士的工作压力源依次为工作性质与工作强度、人际关系、继续教育与职业需求.社会地位.家庭支持等方面的问题.工作疲溃感中情绪耗竭、去人格化,转为中度耗竭,个人成就感为高度耗竭.工作压力源与工作疲溃感之间显著性相关. 结论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源来自多方面,工作疲溃感较严重,建议从管理和个人角度减少或消除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源.减轻工作疲溃感.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级甲等医院手术室护士工作疲溃感的来源及应对策略。方法:122名手术室护士完成MBI(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量表中的测试后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手术室护士疲溃感均处于较高水平状态,主客观支持的利用度与疲溃感的产生呈负相关。结论:手术室护士疲溃感主要与个人成就感的缺失及个人应对方式低效有关。社会支持度、护理管理者的能力及个人应对方式等因素均对手术室护士的疲溃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手术室护士工作疲溃感的因素分析与防御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作疲溃感是指个体由于长期工作压力所产生的以情绪疲溃感、工作冷漠感和工作无成就感为主要表现的症状群[1].随着医学技术和护理服务范围的拓展,社会对护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使其成为卫生保健行业中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长期过高的压力易产生工作疲溃感.手术室护士作为护理工作者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也面临着同样的压力,如不及时应对,不仅可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而且还可导致护理人员服务质量退化、对工作漠不关心,严重者会离职或更换工作[2].国内对普通病房护士的工作疲溃感已有相关研究报道[2、3],但对手术室护士工作疲溃感的研究却较少.因此通过对手术室护士工作疲溃感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以减轻工作压力,排除工作中的不良因素,从而降低工作疲溃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护士职业耗竭发生的相关因素,以寻找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以降低其发生率.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采用MBI量表及一般资料,对唐山市3家医院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由专人发放、回收.结果 被测群体情绪枯竭(EE)为中等分,去人格化(DP)和个人成就感(PA)为低分.护士对医院待遇满意度与EE、DP、PA密切相关,P<0.01.结论 根据MBl分度标准,本市护士职业耗竭程度为中等水平.制订相应薪酬制度、培养护士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增强外界支持是降低其发生率与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精神科护士的工作疲溃感及其与工作源、个性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Mashach工作疲溃感量表(MBS)、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NJSQ)、简化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两所医院的98名在职精神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与常模[(7.12±5.22)分,(22.19±9.53)分,(36.54±7.34)分]比较,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冷漠感[(14.13±4.89)分]为高度,而情绪疲溃感[(16.59±7.93)分]与工作无成就感[(15.09±7.61)分]均为轻度;护士的工作压力与情绪疲溃感和工作无成就感密切相关(r=0.239~0.545,P<0.05~0.01);个性倾外向且情绪不稳定的护士易于产生情绪疲溃感和工作无成就感;积极应对有助于减轻工作冷漠感与工作无成就感,消极应对则会加重情绪疲溃感.结论精神科护士的工作疲溃感相对较轻,并受工作压力及个性、应对方式的影响.应关注引起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的特殊成因,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同时塑造良好的个性,提高其积极应对技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急诊护士心理韧性现状以及与工作压力、职业疲溃感的关系,为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运用一般人口学资料、心理韧性量表、工作压力源量表、职业疲溃感量表对352名急诊护士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数据进行两两之间的关系分析,运用温忠麟的依次检验法、线性回归对心理韧性在工作压力与职业疲溃感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分析.结果 急诊护士心理韧性得分为(71.67±16.51)分,工作压力得分为(82.64±26.77)分,职业疲溃感的情感耗竭维度得分为(19.l55±11.46)分;去人格化维度得分为(10.43±6.52)分;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为(16.45±9.82)分.心理韧性及各维废与工作压力及各维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心理韧性会因职业疲溃感中的情感消耗以及去冬格化的加剧而弱化(P<0.01),也会因个人成就感的增强而增强(P<0.01);心理韧性在工作压力与职业疲溃感之间有着中介效应.结论 良好的心理韧性更有可能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体验较低水平的职业疲溃感.  相似文献   

9.
精神科护士的工作疲溃感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精神科护士的工作疲溃感及其与工作源、个性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M ashach工作疲溃感量表(MBS)、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NJSQ)、简化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两所医院的98名在职精神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与常模[(7.12±5.22)分,(22.19±9.53)分,(36.54±7.34)分]比较,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冷漠感[(14.13±4.89)分]为高度,而情绪疲溃感[(16.59±7.93)分]与工作无成就感[(15.09±7.61)分]均为轻度;护士的工作压力与情绪疲溃感和工作无成就感密切相关(r=0.239~0.545,P<0.05~0.01);个性倾外向且情绪不稳定的护士易于产生情绪疲溃感和工作无成就感;积极应对有助于减轻工作冷漠感与工作无成就感,消极应对则会加重情绪疲溃感。结论精神科护士的工作疲溃感相对较轻,并受工作压力及个性、应对方式的影响。应关注引起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的特殊成因,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同时塑造良好的个性,提高其积极应对技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护士心身耗竭程度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Maslach编制的护士工作问卷,对100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的社会支持分值较低,客观支持最低,主管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较高。社会支持与情绪枯竭(EE)、去人格化倾向(DP)成负相关,而与个人成就感(PA)正相关。结论护士的心身耗竭程度处于中等偏高程度,但社会支持偏低,需引起相关组织和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对实习护士职业形象的评价,提出护士长管理的策略。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2所医院580名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25.2%的患者认为实习护士的服务质量未达到期望的标准。结论:实习护士目前的职业形象与患者的期望还存在差距,需要加强实习护士的培训和管理。  相似文献   

12.
急诊护士工作应变能力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临床急诊护士工作应变能力主要缺陷及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个人访谈及临床观察的方法 ,对5 7名急诊护士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 ⑴能力缺陷 :缺乏救护意识 ,专业知识与技能、沟通意识与技能、工作创新意识不足。⑵开设干预措施 :针对性的培训课程 ,模拟抢救现场训练反应能力及熟练程度 ,培养标准化思维路经及行为模式 ,个性化的自我提高计划。结论 系统化、专业化、持续终身的学习与训练 ,熟悉标准化工作程序的思维路径与行为模式 ,制定个性化专业发展规划 ,提高综合素质 ,是完善提高急诊护士工作应变能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ICU对男护士的接受及对男护士的工作状况调查,为培养和合理使用男护士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50名江苏三级甲等医院ICU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95%医生喜欢与男护士值班,94%女护士医生喜欢与男护士值班;87%男护士常向医生请教医学问题并熟练操作ICU仪器设备,男护士本科学历以上占男护士人数74%,男护士发表论文占男护士人数43%,均高于女护士。结论 ICU男护士优势的日益显现及护理学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男性加盟到ICU护理队伍中。  相似文献   

14.
为了建设重庆市口腔护士规范化培训基地,探索完善口腔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口腔护士规范化培训管理领导小组通过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培训方案、建立以仿真口腔诊室为基础的临床能力实训中心、提升口腔护理师资队伍综合能力、落实"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考核体系,以及提供全面保障等措施逐步建设基地。基地经过6年建设,共完成了139名口腔护...  相似文献   

15.
随着护理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护理本科生将走向临床,从事护理工作;结合护理本科生的特点,通过一年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规范化培训,可以使新护士尽快适应医院环境,完成从学生到护士的角色改变,更好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型全面护士培训模式对护士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 162 名护理人员进行新型培训模式前后调查,对比分析实施新型全面护士培训模式前后护士主观幸福感的变化。方法 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 162 名护理人员进行新型培训模式前后调查,对比分析实施新型全面护士培训模式前后护士主观幸福感的变化。结果 新 型全面护士培训模式实施后,护士总体幸福感和量表中对生活满足和兴趣、精力、抑郁和愉悦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 制、松弛和紧张 5 个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职称、护龄、任职方 式及婚姻状况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护龄 >10 年护士培训前后主观幸福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同特征 护士培训后主观幸福感得分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全面护士培训模式能提高护士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知识-临床-分享(knowledge-clinical-sharing,KCS)模型在儿科专科护士人文关怀培训中的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专科培训的两批专科护士共182人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8月的第一批专科护士102人为对照组,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的第二批专科护士80人为干预组。采用杰弗逊共情量表比较实施人文培训前后的效果。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计量资料行F检验及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结果 基于KCS模型的人文关怀培训实施后,干预组共情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80.23±5.33)vs.(78.14±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儿专科护士与儿科专科护士比较,培训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KCS模型的分阶段人文培训有助于提升儿科护士的共情能力,增强了护士在临床实施人文关怀的信心;但儿科护士的人文培训方式应依据院内自身情况改进,以期适应护理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鼓励教育提高护理临床带教质量.方法 采用"三四五六"法则,提倡肯定式表扬,弱化否定表扬,并引导学生自我鼓励的方法对护生进行临床带教,增强护生自信心.结果 实验组护生出科成绩明显优于以往传统教育学生.结论 采用鼓励教育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护理及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王秀丽  刘殿臣  张冰 《西部医学》2013,(12):1904-1905
目的 探讨肿瘤专科护士培训的效果和意义.方法 选取93名肿瘤专科护士进行培训,将培训前后考试项目进行分值对比及秩和检验,以评价培训效果.结果 经培训后,各培训项目考试分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肿瘤专科护士进行相关培训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和患者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的相关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方法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遂宁市和内江市2009年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学员共160名进行不记名调查。结果培训学员主要来自公立的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8.7%的学员培训前从事医院临床护理工作,51.5%的学员培训后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学员普遍对社区护理工作范畴、相关知识和技能要求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结论目前的岗位培训时间相对较短,建议在岗位培训的基础上开展社区护理继续教育,同时探索社区专科护士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