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早期观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1月起,对20例单节段或多节段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12例,女8例,年龄38~55岁,平均47岁;其中单节段置换14例,两个节段及以上(含两个)置换6例,共28个节段;术后随访6个月至1.5年,对术后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进行JOA评分,对颈椎曲度、人工颈椎间盘及相邻节段的高度、人工颈椎间盘的活动度以及人工颈椎间盘与椎间隙终板界面间的稳定性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获得满意改善,影像学随访消失的生理弯曲、后凸畸形均获得满意纠正.置换间隙高度与上下相邻间隙高度相等,颈椎过伸过屈位时置换间隙前高后高变化与相邻椎间隙一致,人工间盘与上下终板间紧密贴合,无透光区、无位移,随访中人工间盘活动度良好,无失稳及脱位发生.结论:颈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操作简单,在减压的同时可重建椎间隙高度及生理弯曲,恢复椎间活动度,早期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
对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现状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或total disc arthrophsty)作为当今最具代表性的颈椎前路非融合技术,近年来在脊柱外科领域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该项技术在欧洲应用已超过8年,世界范围内行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的病例数量超过万例。国内自2003年引入并应用该项技术,目前,已有逾千例患者实施了该手术。其与人工髋、膝关节设计理念相仿之处在于:同样具有保留关节(即颈椎椎间关节)运动功能的作用:不尽相同之处在于:其更重要的使命是要防止既往由于颈椎椎体间融合所造成的相邻节段发生过早退变。然而。颈椎人工椎间盘的上述功用迄今并未被一致公认的研究结果所证实。人们对于颈椎人工椎间盘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指征始终存在着争议。  相似文献   

3.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能够为有症状的颈椎病患者提供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颈椎融合可导致相邻节段椎间盘内部应力增加,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CDR)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颈椎前路非融合技术,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另外一种外科手段。目的:比较ACDR和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61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置换组,26例)或ACDF手术(融合组,35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及24个月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及影像学评估,同时记录患者并发症及二次手术情况。结果:最终,52例患者(融合组29例,置换组23例)获得平均15.3个月(12-24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颈痛、上肢痛VAS和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置换组术后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屈伸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组融合成功率为90.5%。置换组中2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假体有〈3 mm的前移,l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融合组中1例患者发生邻椎病并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结论: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ACDF均可明显缓解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间盘置换还能减少手术邻近节段代偿活动度的增加,有望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疗效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颈椎曲度及临床功能的变化.方法:2004年4月-2007年1月收治因颈椎病行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23例,其中使用Bryan人工椎间盘17例,术前颈椎曲度不良12例:使用Prodisc-C人工椎间盘6例,术前颈椎曲I度不良4例.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3、12及24个月时颈椎运动范围、颈椎中立位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手术节段是否发生异位骨化、手术邻近节段是否发生退变、术后Odom评分、JOA脊髓功能评分及颈肩痛VAS评分.结果:术后3、12及24个月时患者的颈椎活动范围、颈椎中立位曲度、手术节段Cobb角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颈椎曲度不良的患者使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后局部后凸加重(P<0.05);而使用Prodisc-C者得到改善(P<0.05).所有患者的Odom、JOA和VAS评分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2例患者术后出现手术节段的异位骨化,1例出现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结论:相邻双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基本保留了颈椎的曲度和运动功能,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对曲度不良患者有一定的矫正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颈椎人工椎间盘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对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发展,治疗,预后简述。同时对一例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进行近期效果随访。结果:术后效果优,无任何并发症。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好方法。但其远期效果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6.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PCM人工椎间盘系统治疗颈椎病的初步疗效.方法 自2004年1月起,对26例单节段或多节段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18例,女8例,年龄36-57岁,平均48岁;其中单节段置换17例,两个节段及以上置换9例,共33个节段;对术后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进行JOA评分,对颈椎曲度、人工颈椎间盘及相邻节段的高度、人工颈椎间盘的活动度以及人工颈椎间盘与椎间隙终板界面间的稳定性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提高到术后的15分,平均改善率为75%.X线和MRI检查示:突出间盘间隙减压充分,生理前凸重建良好,人工椎间盘间隙高度与邻近椎间盘高度相同.颈椎活动大部分接近正常.颈椎正侧位和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显示颈椎稳定性好,表明人工椎间盘有很好的适配性,与上下终板嵌合紧密没有放射透光区或移位,随访期间未发现人工椎间盘移位或脱位.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可以获得良好的减压和重建脊柱稳定,为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亦称颈椎间盘成形术(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随着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取代了导致关节功能严重丧失的髋、膝关节融合术,且腰椎人工椎间盘广泛、成功运用于临床,为了解决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由于融合节段运动功能丧失所造成的相邻节段的过度运动和应力集中而导致相邻节段退变加速,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及医务工作者投入到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外对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报导较多,主要集中在临床疗效和手术方法等方面。 Sasso等[J Spinal Disord&Tech,2007,20(7):481-491]报道了115例分别行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Bryan组,56例)和前路颈椎椎间融合术(ACDF组,59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对连续双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长期观察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1月~2011年12月行连续双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患者21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33~72岁,平均50.4±8.8岁。C3/4、C4/5间盘置换5例,C4/5、C5/6间盘置换14例,C5/6、C6/7间盘置换2例。随访时间96~156个月,平均随访116.5±19.6个月。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mJOA)、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末次随访时在颈椎动力位X线片中测量人工颈椎间盘活动度,颈椎侧位X线片中测量颈椎曲度,采用McAfee分级法在颈椎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上对人工颈椎间盘的异位骨化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患者术前mJOA评分14.0±2.0分。术后3个月时mJOA评分15.2±1.8分,末次随访时mJOA评分16.8±1.2分,均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VAS评分5.1±1.7分。术后3个月时VAS评分1.9±1.4分,末次随访时VAS评分0.9±0.8分,均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颈椎曲度为平均16.7°±6.6°,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为15.7°±7.3°,无统计学差异(P=0.25)。上位节段活动度为6.23°±10.13°,下位节段活动度为3.76°±4.81°,有统计学差异(P=0.025)。至末次随访时16例发生异位骨化,发生率为76.2%。根据McAfee分级,21例患者42个节段中,Ⅰ级5个节段,Ⅱ级5个节段,Ⅲ级14个节段,Ⅳ级7个节段,发生Ⅲ级以上HO的概率为50%,上位节段发生Ⅲ级和Ⅳ级HO的概率为38.0%,下位节段发生Ⅲ级和Ⅳ级HO的概率为61.9%。结论:长期随访发现行连续双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较高,且下位节段发生严重HO的概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短期临床疗效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观察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短期临床疗效,评估该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颈椎病患者进行2年以上的随访。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评价患者的功能和疼痛程度,测量颈椎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功能和疼痛评分、颈椎节段RO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功能和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节段ROM较术后3个月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1例术后发生急性感染,无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功能,维持颈椎节段的ROM,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带角度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椎间隙及相邻椎间隙应力变化。方法:根据已有的测量结果,设计角度人工椎间盘。对已建立的C4,5两节段带椎间盘的正常颈椎有限元模型、C4,5置换0°椎间盘假体和置换10°椎间盘假体后的颈椎模型进行轴向加压、前屈/后伸、侧弯、扭转加载,对比观察C4,5椎间隙应力变化;对已建立的C4-C63节段带椎间盘的正常颈椎有限元模型、C4,5置换0°椎间盘假体和置换10°椎间盘假体后的颈椎模型同样方式进行加载,对比置换节段及相邻节段的椎间隙应力变化。结果:C4,5两节模型加载中,轴向加载、前屈/后伸时80 MPa/0°假体与80 MPa/10°假体等效剪应力(Se)大小近似,较正常颈椎增大,侧弯时80 MPa/0°假体Se与正常颈椎接近,80 MPa/10°假体Se较正常颈椎增大。扭转时加载时扭转切应力(Szx/Szy)80 MPa/0°假体和80 MPa/10°假体接近正常颈椎。在C4-C63节段模型加载时,C4,5椎间隙置换80 MPa/10°假体后,轴向加载、前屈后伸、侧弯时,相邻下位节段(C5,6)的椎间隙Se均减小,扭转加载时Szx/Szy接近正常颈椎模型。结论:10°椎间盘假体植入椎间隙对颈椎相邻节段的椎间隙应力影响小,接近正常颈椎间盘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对连续双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长期观察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1月~2011年12月行连续双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患者21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33~72岁,平均50.4±8.8岁。C3/4、C4/5间盘置换5例,C4/5、C5/6间盘置换14例,C5/6、C6/7间盘置换2例。随访时间96~156个月,平均随访116.5±19.6个月。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mJOA)、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末次随访时在颈椎动力位X线片中测量人工颈椎间盘活动度,颈椎侧位X线片中测量颈椎曲度,采用McAfee分级法在颈椎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上对人工颈椎间盘的异位骨化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患者术前mJOA评分14.0±2.0分。术后3个月时mJOA评分15.2±1.8分,末次随访时mJOA评分16.8±1.2分,均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VAS评分5.1±1.7分。术后3个月时VAS评分1.9±1.4分,末次随访时VAS评分0.9±0.8分,均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颈椎曲度为平均16.7°±6.6°,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为15.7°±7.3°,无统计学差异(P=0.25)。上位节段活动度为6.23°±10.13°,下位节段活动度为3.76°±4.81°,有统计学差异(P=0.025)。至末次随访时16例发生异位骨化,发生率为76.2%。根据McAfee分级,21例患者42个节段中,Ⅰ级5个节段,Ⅱ级5个节段,Ⅲ级14个节段,Ⅳ级7个节段,发生Ⅲ级以上HO的概率为50%,上位节段发生Ⅲ级和Ⅳ级HO的概率为38.0%,下位节段发生Ⅲ级和Ⅳ级HO的概率为61.9%。结论:长期随访发现行连续双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较高,且下位节段发生严重HO的概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采用相邻双节段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联合双节段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远期临床效果,并回顾置换联合融合手术(hybrid surgery,HS)的文献报道。方法 2004年12月对1例C3/C4/C5/C6/C7椎间盘突出的男性患者实施了C4/C5/C6 Bryan ACDR,C3/C4和C6/C7椎间盘切除、椎体间钛网植骨、Zephir钢板内固定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周、1年、2年、5年完成SF-36生活质量量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17分法),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后各随访时点行影像学检查观察Bryan人工颈椎椎间盘位置、椎间活动度、钛网和钢板的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2周1、年、2年随访上述各量表评分均反映临床效果良好,但术后5年随访,患者出现中等程度颈痛及双上肢麻木,其远期临床效果有所下降。随访中影像学检查示Bryan假体及钛网钢板位置均良好,Bryan假体活动度正常,植骨融合良好。结论 HS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近中期临床效果良好,远期临床效果尚可,手术安全。该术式兼顾颈椎的活动度和稳定性,为多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单节段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和颈椎曲度变化情况,分析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效果.方法:2006年6月~2008年9月对53例颈椎病患者行单节段前路减压、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置换节段C3/4 7例,C4/5 10例,C5/6 27例,C6/7 9例.应用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ROM)、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Cobb角和颈椎整体曲度(C2~C7 Cobb角).结果:随访3~36个月,平均13.8个月.术前置换节段ROM为8.60°±3.7°,末次随访时为9.7°±3.5°,有统计学差异(P<.05);术前PSU Cobb角(前凸为正值)为0.1°±4.8°,末次随访时为3.6°±4.5°,有统计学差异(P<.05);术前颈椎整体曲度为7.0°±10.2°,末次随访时为8.0°±10.4°,无统计学差异(P>.05).结论:单节段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增大,颈椎整体曲度无明显变化,FSU前凸增大,对于术前病变节段FSU生理前凸变小或轻度后凸的拟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的患者可选择ProDisc-C假体.  相似文献   

15.
祁磊  李牧  侯勇  聂林 《脊柱外科杂志》2011,9(5):298-301
目的观察应用Mobi-C人工颈椎椎间盘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6月应用Mobi-C人工颈椎椎间盘治疗35例患者,共进行了45个间隙的人工椎间盘置换。通过颈椎正侧位和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置换节段术前和术后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颈椎整体曲度。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术后颈脊髓功能以及颈部和上肢疼痛症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7.5个月,本组病例置换节段术前ROM为8.6°±2.4°,末次随访时ROM为9.1°±2.1°,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整体曲度术前为11.7°±9.6°,末次随访时为14.5°±7.3°,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患者术前有颈脊髓受压的表现J,OA评分为9.4±1.4分,末次随访时为15.0±1.1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的颈肩痛和上肢痛,VAS评分为6.7±1.2分,术后为1.3±0.8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obi-C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近期可以保持置换节段的运动,改善颈椎曲度,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评估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长期疗效。 方法:本研究评估我院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患者长期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采用mJOA、VAS、及NDI分别评价术前、术后1周、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临床效果并进行比较,末次随访时Odom’s分级评估临床疗效;X线侧位片及颈椎过屈过伸位片上采用Cobb法评估术前术后颈椎曲度、颈椎ROM,MRI T2加权相上根据Miyazaki分级标准评估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邻近节段退变,X线及CT上根据McAfee评估标准评价异位骨化(HO)发生情况。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20例,男性1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3.85±3.70岁,平均随访时长88.5±16.29月,其中单节段9例,双节段11例,C3/4 2例、C4/5 9例、C5/6 15例、C6/7 5例;(1)mJOA、VAS、NDI评分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Odom’s标准评级优(8例),良(8例),可(2例),差(2例);(2)FSU Cobb角、C2-7 Cobb角术前分别为2.33±4.08°、18.78±6.68°,末次随访为3.21±6.56°、15.61±6.73°,两者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405,p=0.082);FSU ROM术前为8.94±3.19°,术后早期及末次随访分别为9.47±3.81°、9.34±4.13°,术前术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C2-C7 ROM、上下邻近节段ROM术后均下降(p<0.05);HO发生率为74.2%,其中严重HO(Ⅲ级或Ⅳ级)发生率为22.6%;末次随访时ASD发生率为46.5%,无症状性ASD发生。 结论: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可以取得持久稳定的临床效果,尽管异位骨化发生率较高,但大部分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同时邻近节段仍可见退变,但均无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Prestige LP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患者15例,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1、3、12个月随访时JOA评分、NDI脊髓功能评分、颈部及上肢疼痛VAS评分、置换节段活动度、颈椎运动范围、颈椎生理曲度等指标。结果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1、3个月及12个月时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3个月及12个月时颈椎的总活动度、置换节段活动度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假体移位或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应用Prestige LP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早期临床疗效良好,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应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4个椎间盘行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术后以Odom分级标准评价疗效,以JOA评分评价脊髓功能,以VAS评分评价颈、肩部及上肢疼痛情况.X线片测量假体椎间盘间隙角及颈椎过屈、过神位活动度,观察异位骨化、骨赘形成及假体松动等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0~48个月.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满意.Odom分级评分:优18例,良2例.脊髓功能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肩部及上肢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体活动度与上、下位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单节段于术后24个月发生异位骨化.未见假体移位、松动、下沉等并发症.结论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患者术后恢复快,颈椎稳定性和活动度无明显受损,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效果.方法:对45例颈椎间盘疾病患者(脊髓型颈椎病3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5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实施前路减压、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单节段置换35例,双节段9例,3节段1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12个月,平均8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8.5分,术后平均15.5分,平均改善率为88%.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4.8d(2~6d),38例术后4周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7例在术后2个月内恢复工作.所有病例未见假体移位及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有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11个月时出现假体周围骨桥形成无活动,其余43例在最终随访时各置换节段均保留了活动度.结论: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疾患早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R)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与同期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的患者进行比较。方法:对2009年7月~2015年4月收治的21例行ACDR的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ACDR组),男17例,女4例,年龄20~49岁(39.1±6.8岁);C3/4 4例,C4/5 6例,C5/6 9例,C6/7 2例。同时收集同期行ACDF的21例颈椎病患者(ACDF组) 进行对比,男16例,女5例,年龄23~53岁(39.5±6.3岁);C3/4 4例,C4/5 7例,C5/6 8例,C6/7 2例。术后随访时拍摄颈椎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活动度(ROM),观察椎间盘假体有无松动移位及异位骨化、椎间融合器有无出现松动移位及植骨融合等情况;按照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Odom′s分级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术后随访4~9年(5.7±1.2年),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无椎间盘假体和椎间融合器的松动和移位。ACDR组出现1例异位骨化,未出现明显邻近节段退变的病例;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曲度和手术节段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X线片显示手术节段全部骨性融合,5例出现明显邻近节段退变(ASD),其中3例无临床症状,2例临床症状较重再次行手术治疗;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和手术节段ROM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VAS评分和NDI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CDR组Odom′s分级优良率为90.5%,ACDF组为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SD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ACDR 0 vs ACDF 23.8%,P<0.05)。结论:ACDR治疗颈椎病可取得较好的中长期效果,能够保留置换节段ROM和颈椎生理曲度,减少ASD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