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目前,临床对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的治疗方法尚存在较大争议~([1-2]),根据巴塞罗那分期(BCLC),对于此类病人建议口服索拉菲尼等靶向药物,不提倡行手术等有创治疗。然而,有研究显示,对于肝癌合并PVTT的病人,除口服索拉菲尼等靶向药物外,亦有其他一些治疗方案可带来较好的生存获益,如手术治疗、放射治疗、90Y微球放射性栓塞治疗、质子束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2.
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三十年来,肝癌病人的总体疗效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大部分中晚期病人疗效仍然很差,尤其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时,手术切除的根治率低,术后复发率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与预后.目前,有研究表明PVTT是肝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表现,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多种癌基因、抑癌基因、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等在癌栓及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反映PVTT的侵袭性.PVTT与肝癌肝内转移密切相关,其中涉及解剖学、血流动力学及生物学等多种机制.更明确的癌栓形成、引起复发转移的机制还待进一步阐明.近年来对肝癌合并PVTT治疗的认识趋于更积极,主张以手术为主的多模式综合治疗,外科手术方法的改进,使PVTT的手术安全简便,术后并发症减少.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发病率高,病人生存时间短,是目前肝癌治疗领域具有挑战性的难题。射频消融是小肝癌治疗的重要微创方法,在特定条件下,射频消融能使无法手术的HCC合并PVTT病人获益,但是单一的射频消融术后极易发生复发转移。射频消融联合其他治疗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复发率,进一步提高病人的远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癌根治性切除时的临床病理因素对术后出现伴有门静脉癌栓(PVTT)复发性肝癌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原发性肝癌R0切除的206例病人首次切除至肝癌复发期间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根据肝癌复发时是否伴有PVTT分为伴有PVTT组和无PVTT组,分析肝癌复发时PVTT形成的危险因素。在伴有PVTT的复发性肝癌病人中,分析影响PVTT形成时间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发病灶、无肿瘤包膜、肝功能Child分级B级的肝癌病人肝癌复发时,伴有PVTT的比例更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发病灶、无肿瘤包膜、Child分级B级是影响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PVT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以这3个危险因素建立“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PVTT预测模型”,每个危险因素赋值1分,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评分对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是否发生PVTT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0.003,95%CI 0.557~0.766),曲线下面积为0.662,Cut-off值为0.5分,约登指数为0.302,敏感度为60.0%,特异度为70.2%。模型得分越高者无瘤生存时间越短(P=0.007),且出现伴有PVTT复发的比例更高(P=0.001)。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在复发性肝癌且伴有门静脉癌栓病人中,低分化肝癌术后出现肉眼可见的PVTT时间更短(P=0.000)。结论 多发癌灶、无肿瘤包膜、肝功能Child分级B级的肝癌病人R0术后更容易出现伴有PVTT的复发,其中肝癌低分化者生长速度更快。对具有高危因素的病人采取更紧密随访或预防性治疗措施,或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述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治疗现状,以进一步提高其疗效。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对近年来与肝癌合并PVTT有关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PVTT是肝癌的常见合并症,其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切除、肝动脉栓塞和化疗、经门静脉治疗、放射性治疗、各种消融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肝癌合并PVTT患者的手术切除率低,治疗困难且预后差,疗效有待提高。结论肝癌合并PVTT的治疗应以手术为主,多学科、多手段联合治疗,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癌栓的情况进行个体化和序贯性的综合治疗,以提高肝癌合并PVTT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是影响肝癌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癌栓被早期发现,但PVTT的疗效一直不能令人满意。手术切除、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放疗、消融治疗、靶向药物治疗等是目前应用较多的疗法。本文系统回顾PVTT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7.
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是肝细胞肝癌(HCC)常见的血管侵犯形式,也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对于HCC合并PVTT,国外推荐系统治疗为一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与指南则建议较为积极的方法,如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疗等。近年来,各国学者对于PVTT的诊治进行了许多探索研究,本文就HCC合并PVTT的治疗现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8.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方法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门静脉侵犯是肝癌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临床报道门静脉癌栓(PVTT)发生率为44.0%~62.2%。PVTT是肝癌肝内播散及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根源;此外,癌栓阻塞门静脉,加剧门脉高压,继而引发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甚至肝功能衰竭。因此,肝癌合并PVTT患者总体预后差,中位生存期仅3~6个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肝癌合并PVTT的治疗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9.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病理分级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临床病理分型在外科治疗HCC合并PVTT中的意义和价值。方法 42例HCC合并PVTT病人,按门静脉主干及其一级分支受累情况、以及有无肝外淋巴结转移将PVTT分为Ⅴ级:Ⅰ级为门静脉一级分支,即门静脉左或右干(LPV、RPV)有瘤栓;Ⅱ级LPV或RPV加门静脉主干(TPV)被侵犯;Ⅲ级LPV、RPV和TPV均受累;Ⅳ级为Ⅲ级加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被累及;Ⅴ级为Ⅰ~Ⅳ任何级加肝外组织或淋巴结转移。外科治疗包括肝叶切除加癌栓清除(33例)、门静脉主干切开取栓(9例)等。病理上对30例癌栓行组织学分型,并对其影像学、大体解剖特征和临床经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癌栓分级Ⅰ到Ⅴ级的例数分别为14、12、11、2和3例,术后中位存活时间分别是28、17.5、7、6、6个月。30例PVTT病理分型增殖型50%、坏死型36.7%、机化型13.3%。4例机化型癌栓手术无法彻底清除,预后不良。结论 本项研究的结果提示:(1)HCC合并PVTT临床病理分型有助于判断预后,Ⅲ级以上病人预后不良,尤其是机化型PVYY。(2)合理选择外科治疗方法,Ⅰ、Ⅱ级宜外科手术,Ⅲ级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者,可行主干切开取栓术。其余应以综合治疗为主,一般不宜手术治疗。此外,机化型PVTT、在Ⅱ级以上不宜切除治疗。(3)PVTT的外科治疗要强调无瘤原则,尽量避免癌栓术中扩散。  相似文献   

10.
正大部分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病人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极易合并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文献~([1])报道PVTT发生率高达44.0%~62.2%,此类病人若不接受治疗,自然生存期仅为2.7~4.0个月~([2-3])。PVTT一方面导致门静脉高压,进而出现难治性腹腔积液,  相似文献   

11.
门静脉癌栓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是肝癌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病理表现之一,文献报道依据尸检和影像学检查,PVTT发生率为20%-70%,而手术切除标本镜检PVTT发生率高达90%。患者一旦出现PVTT,短期内就会引起门静脉高压、肝功能衰竭、腹水,最终导致死亡。门静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癌栓患者自然生存时间仅3个月。近年来,有关PVTT的病因及诊断、治疗都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其明确的形成机制和对机体的侵袭、转移等的机理尚不清楚。临床治疗中肝癌伴PVTT患者的总体疗效还较差。本文对PVTT研究的现状,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合并大血管侵犯肝细胞癌的外科治疗,目前存在技术难度、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与肿瘤学疗效获益之间的矛盾。现有的国内外指南共识存在分歧,分型方法也有差异。虽然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或许能为病人带来可重复性的获益,但仍存在争议。越来越多的学者支持对肝功能Child-Pugh A级、肝脏肿瘤可切除、分型较好的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肝静脉癌栓(HVTT)或下腔静脉癌栓(IVCTT)的病人实施手术切除,并得到了可重复性的获益。但对于侵犯门静脉主干的PVTT,以及侵犯心房的IVCTT实施手术切除,大部分学者仍持谨慎态度。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将为该领域带来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最终促进指南共识的修订和更新。  相似文献   

13.
肝癌门静脉癌栓相关小分子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筛选肝细胞肝癌门静脉癌栓(PVTT)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标记物.方法 选取肝癌门静脉癌栓和肝癌无癌栓患者原发瘤组织各12例,利用16%SDS-PAGE和Tris-Tricine系统进行双向电泳,得到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表达图谱,经Image Master软件对比分析后,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MS)对差异点进行鉴定.免疫印迹法对鉴定蛋白进行初步验证.结果 无PVTT和PVTT的原发瘤组织间共检测到88个差异点,其中相对分子质量(MW)低于20×103的差异点有42个.与无PVTT组比较,PVTT组中有41个蛋白点表达上调(其中19个MW低于20×103),47个蛋白点表达下调(23个MW低于20×103).经质谱鉴定共发现钙结合蛋白S100A11,脂肪酸结合蛋白-1等11种胶内差异小分子蛋白质.免疫印迹验证结果证实S100A11在有或无PVTT的原发瘤组织中的确存在表达差异.结论 PVTT的原发瘤组织与无PVTT原发瘤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的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推测肝癌侵袭转移性与多种差异蛋白相关,S100A11可能是其中一种.  相似文献   

14.
我国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新发病人中,60%~70%首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失去了根治的机会。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并及早进行治疗是目前提高生存率最有效的手段;但对于大量的中晚期肝癌病人,需要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随着系统治疗方案的逐渐进步以及疗效的提高,中晚期肝癌病人迎来了一个疗效提升的时机,而系统治疗联合局部治疗、外科治疗,可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晚期肝癌病人的疗效。我国学者在这个领域的探索已获得初步的成果。未来几年将有更多高质量研究发表,有望确认这类联合治疗策略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或肝静脉癌栓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细胞肝癌(简称肝癌)易于侵犯肝内的血管结构,尤其是门静脉,根据尸检及影像学检查,约20%~70%的肝细胞肝癌(HCC)伴有门静脉癌栓(PVTT)。相对PVTT而言,肝静脉癌栓(HVTR)较少见,但一些晚期肝癌也能看到癌栓侵入肝静脉、下腔静脉甚至右心房。门静脉癌栓及肝静脉癌栓的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现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近十年来,随着肝脏外科技术的进步,在肝脏储备功能尚可承受的条件下,多数巨大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或肝门区肝癌可一期切除或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缩小后获得二期切除。但当肝细胞癌(HCC)侵及门静脉主干或第一级分支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i,PVTT)时,常被认为不宜行手术切除,既往对其多采用消极的方法或放弃治疗,大多数患者在数月内死亡。且HCC合并PVTT发生率为62.2%~90.0%。是肝癌治疗中的主要难点之一,又是肝癌肝内播散及复发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在治疗上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就目前的治疗手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肝叶切除及经门静脉残端或主干切开取癌栓治疗32例PHCC合并PVTT,12例术后联合门静脉、肝动脉介入化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本组病例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肝门阻断次数时间、并发生率、手术死亡率与同期50例无癌栓肝癌切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随访26例,术后复发时间为2m~28m,术后是否化疗对复发时间有显著影响;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6.2%、38.5%、15.4%;术后化疗、术前肝功能状况对生存期有显著影响。结论肝叶切除+经门静脉断端或/和主干切开取癌栓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最有效的方法,改善术前肝功能及术后联合化疗对延缓复发、提高生存率意义重大;对于难以切除的PHCC合并PVTT应争取行TACE术,仍有二期手术切除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门静脉癌栓(PVTT)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等方法分别对HCC伴有和不伴有PVTT的组织标本252例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分析多种基因在PVTT形成中的意义。标本分为:A组,未发现转移和PVTT的原发肝细胞癌组织,78例;B组,伴PVTT的原发肝细胞癌组织,50例;C组,PVTT,92例;D组,癌旁组织。32例。结果 内皮钙黏附蛋白(E-CD)的表达为癌旁组织(D组)>伴PVTT的原发癌组织(B组)>门静脉癌栓组织(C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其受体(uPAR)的表达规律为门静脉癌栓组织(C组)>伴PVTT的原发癌组织(B组)>无转移肝癌组织(A组)(P均<0.0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为门静脉癌栓组织(C组)>伴PVTT的原发癌组织(B组)>无转移肝癌组织(A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为门静脉癌栓组织(C组)>伴PVTT的原发癌组织(B组)>无转移肝癌组织(A组)(P均<0.01)。结论PVTT组织中VEGF、PCNA、uPA/uPAR高表达,E-CD低表达为共同参与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讨分析肝癌切除病人门静脉癌栓的分布状况。方法对本组917例肝癌手术其门静脉癌栓的诊断,门静脉癌栓与原发肿瘤部位及肝癌病理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本组资料中合并大体癌栓者139例(15.2%),仅病理镜下发现癌栓者540例(58.9%),无癌栓病人238例(25.9%)。合并大体癌栓139例中经术前各种影像学检查发现癌栓者92例(66.2%),至术中发现者32例(23.0%),至术后病理方发现者15例(10.8%)。肝癌位于左半肝者,大体癌栓的合并率为15.9%,位于右半肝者为13.8%,全肝多发肿瘤者为17.5%。各部位肿瘤合并大体癌栓侵犯同侧门静脉分支者占83.5%,大体癌栓同时侵犯左、右门静脉分支者占12.9%,侵犯病肝对侧门静脉分支者占3.6%。发生于右半肝的肝癌其大体癌栓侵犯门静脉主干者为26.7%,发生于左半肝者为8.6%,左、右半肝多发性肿瘤者为33.3%。肿瘤直径>5cm者大体PVTT合并率显著增高(P=0.003);包膜不完整者大体PVTT的合并率显著升高(P=0.000);组织分化低于III级的肝癌,其大体PVTT的合并率显著增高(P=0.009)。结论PVTT在肝癌中合并率高,肿瘤原发位置与大体PVTT侵犯的部位有显著相关性,右半肝和多发于全肝的肿瘤比左半肝肿瘤更易侵犯门静脉主干形成癌栓;大体PVTT的发生与肿瘤大小、包膜完整与否、组织分化程度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且病死率高,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显著提高了肝癌病人的整体疗效。但靶向及免疫治疗药物价格昂贵,个体差异大,临床仍缺乏有效且费用较低的肝癌辅助治疗药物。阿司匹林已被多项队列研究结果证实能够安全、有效地降低肝癌发病率;同时,在肝癌的辅助治疗上也有较好的疗效。应在开展多项前瞻性临床研究以及阿司匹林治疗肝癌的机制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在肝癌预防和治疗中的潜力,从而能够使病人获得更加有效且经济的治疗策略,使更多的肝癌病人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