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并发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危 险因素以及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PAD患者共15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PAD临床症状根据Fontaine 分类分为I 期无症状,II 期间歇性跛行,II I 期静息痛,I V期足趾溃疡、坏疽。根据经颅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 Doppler,TCD)结果将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轻中度狭窄(<70%)和重度狭窄 或闭塞(≥70%)。分析颅内/外动脉狭窄在PAD患者中的发生率,PAD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危险因 素以及PAD下肢缺血程度及围手术期卒中发生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中合并颅内和/或颅外动脉狭窄的PAD患者共99例(63.9%),其中颅外段动脉狭窄与 颅内段动脉狭窄分别为66例(42.6%)和67例(43.2%)。PAD合并颅外段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27例 (17.4%),合并颅内段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4例(2.6%)。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OR)1.041,95%可信 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4~1.080,P =0.030]和吸烟(OR 2.728,95%CI 1.125~6.619,P =0.026) 是PAD合并颅外段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糖尿病(OR 2.196,95%CI 1.079~4.470,P =0.030)是PAD合 并颅内段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吸烟(OR 3.57,95%CI 1.078~11.411,P =0.037)是PAD合并颅内/外段 动脉重度狭窄的危险因素。与无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相比,PAD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更容易发生严重 下肢缺血症状(Ⅱ期和Ⅲ期)(67.2% vs 50.0%,P =0.032)。与轻中度颅外段动脉狭窄相比,PAD合并 颅外段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围手术期卒中(17.4% vs 1.1%,P =0.006)。 结论 PAD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病率较高,颅内动脉狭窄患者PAD临床症状更严重,而颅外动脉 重度狭窄或闭塞则可能导致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狭窄的分布及变化趋势。方法 缺血性卒中患者23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根据年龄分为<60岁组(121例)和≥60岁组(109例),比较不同组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的差异。结果 ≥60岁组颈动脉颅外段和后循环颅外段狭窄的比率较<60岁组高(P<0.01);<60岁组颅内动脉闭塞较≥60岁组多见(P<0.01),<60岁组颅内动脉闭塞较同组颅外动脉闭塞多见(P<0.01)。结论 不同年龄缺血性卒中患者狭窄血管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特发性脑动脉夹层(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CAD)患者影像学和血管学资料研究其缺血性卒中机制,为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8例特发性CAD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缺血性卒中病灶形态和分布来确定CAD致缺血性卒中机制;根据夹层病变的位置分为颅内组和颅外组,对两组患者夹层致缺血性卒中机制进行比较。结果 共28例患者纳入研究,男19例,女9例。颅外组17例,其中颈内动脉夹层15例,椎动脉V1段夹层2例。颅内组11例,其中大脑中动脉M1段夹层3例,基底动脉夹层2例,椎动脉V4段夹层6例。颅内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分别为7例(63.6%)和5例(45.5%),颅外组均为1例(5.9%),颅内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比例多于颅外组(P =0.002,0.022)。颅外组和颅内组单纯栓塞性缺血性卒中分别有12例(70.6%)和2例(1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8)。颅内组由夹层病变闭塞局部穿支动脉所致缺血性卒中7例(63.6%),由夹层闭塞穿支合并血流动力学机制所致1例(9.1%),单纯血流动力学机制所致1例(9.1%)。结论 颅外CAD致缺血性卒中机制与颅内CAD有所不同,前者主要导致栓塞性缺血性卒中,而后者致缺血性卒中机制主要为夹层病变闭塞局部穿支动脉。  相似文献   

4.
造影显示的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方法收集我院缺血性卒中患者30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狭窄程度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T)测量标准分为5个等级.结果(1)颅内动脉狭窄149例(48.6%),颅外动脉狭窄25例(8.2%),颅内外动脉均见狭窄33例(10.8%);(2)207例动脉狭窄患者中,单支狭窄129例(62.3%),多支狭窄78例(37.7%);(3)动脉狭窄的常见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虹吸段>椎动脉起始段;(4)DSA所示狭窄程度:207例316条狭窄血管中,重度狭窄或闭塞87条(27.5%);(5)157/164例(95.7%)脑卒中病灶与血管狭窄的部位相对应.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以颅内血管狭窄为多见,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的特点。方法对24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脑动脉颅内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其分布情况。结果在243例缺血性脑卒中180例(74.07%)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前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82例(45.46%),后循环52例(28.89%),前后循环均有46例(25.56%)。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48例(26.67%),颅外动脉86例(47.78%),颅内、外动脉均有46例(25.56%)。180例中共发现狭窄血管356支,单支血管病变82例,多支血管病变98例。颅外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颅内血管狭窄以椎动脉颅内段和大脑中动脉为多。结论脑血管造影可以准确地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及其程度,为临床提供了诊治依据。  相似文献   

6.
糖调节受损与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非糖尿病缺血性卒中患者糖调节受损(IGR)的发病率,并研究IGR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简称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相关性。方法以非糖尿病且空腹血糖水平(FPG)〈7.0mmol/L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病程3周至半年)。依据经颅多普勒超声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结果,将被研究者分为狭窄组(大血管病变组)与非狭窄组(小血管病变组);依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5.6mmol/L≤FPG〈7.0mmol/L和(或)7.8mmol/L≤OGTT2h血糖〈11.1mmol/L者诊断为IGR,OGTT2h血糖≥11.1mmol/L者诊断为糖尿病。结果(1)1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IGR及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35.6%(57/160)和21.8%(35/160);其中狭窄组为40.9%(45/110)和26.3%(29/110),非狭窄组为24.0%(12/50)和12.0%(6/50),两组比较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38,0.042);(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GTT2h血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缺血性卒中家族史为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62、0.149、7.518,P=0.019、0.003、0.002)。结论经OGTT发现,IGR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普遍存在,尤其伴有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者更为常见。而OGTT2h血糖是IGR患者导致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因素是否存在差异。 方法 在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数据库中,将患者分为4组:无显著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组、 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组、单纯颅外动脉病变组及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病变组。以无显著颅内外动脉狭窄 或闭塞组作为参考,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颅内外动脉病变的相关因素。 结果 共入组286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无显著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组1388例(48.5%)、 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组1074例(37.5%)、单纯颅外动脉病变组141例(4.9%)、颅内合并颅外动脉 病变组261例(9.1%)。多因素分析显示,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的独立相关因素包括:白质病变[比值比 (odds ratio,OR)1.359,95%(confidence interval,CI)1.109~1.666,P =0.0031] 、白细胞计数(OR 1.045, 95%CI 1.007~1.084,P =0.0210)、空腹血糖(OR 1.054,95%CI 1.009~1.101,P =0.0182)、高密度脂 蛋白(OR 0.644,95%CI 0.480~0.864,P =0.0034);单纯颅外动脉病变的独立相关因素包括:高龄 (OR 1.047,95%CI 1.026~1.069,P <0.0001)、吸烟(OR 1.887,95%CI 1.212~2.937,P =0.0050)、既 往缺血性脑血管病史(OR 2.260,95%CI 1.352~3.778,P =0.0019)和白质病变(OR 0.603,95%CI 0.394~0.922,P =0.0196)。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病变组独立相关因素包括:高龄(OR 1.022,95%CI 1.006~1.039,P =0.0064)、糖尿病(OR 1.494,95%CI 1.053~2.118,P =0.0244)和卒中家族史(OR 1.964,95%CI 1.302~2.961,P =0.01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3组共同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相关因素可能存在差异。白细胞计数、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 水平低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相关;高龄、吸烟、既往缺血性脑血管病史与颅外动脉粥样硬化相 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颅内外动脉病变的共同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鲁西南地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血管狭窄分布特征。方法收集100例45岁以下青年卒中患者为青年组,>45岁100例中老年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经神经影像学、颈部血管彩超、TCD等检查,并进行DSA检查,分析两者脑血管狭窄分布特征。结果青年组及中老年组脑血管狭窄发生率分别为85%及88%。青年组颅内动脉病变60例(70.6%),颅外动脉病变10例(11.8%),颅内外动脉同时受累15例(17.6%);中老年组颅内动脉病变35例(39.8%),颅外动脉病变40例(45.5%),颅内外动脉同时受累13例(14.7%)。青年组轻度狭窄60例(60%),中度狭窄30例(30%),重度狭窄或闭塞10例(10%),中老年组轻度狭窄20例(20%),中度狭窄35例(35%),重度狭窄或闭塞45例(45%)。结论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是脑梗死最主要的发病原因之一,青年患者以颅内动脉病变多见,中老年患者以颅外动脉病变多见,中老年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较青年组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脑动脉重度狭窄(闭塞)的血管分布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通过对50例DSA和(或)CTA诊断为脑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计算其重度狭窄或闭塞动脉数目及其分布,同时测血压、血糖(GLU)、尿酸(UA)、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外周血白细胞数(WBC)、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及纤维蛋白原(FIB),与无脑动脉狭窄纽比较以上相关因素的差异。结果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率(84.6%)明显高于颅外动脉(15.4%),比较脑动脉存在重度狭窄与无狭窄的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舒张压、UA、TC、LDL-C、VLDL-C、WBC、PLT、PDW、MPV、P—L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收缩压、FIB、GLU、TG、HDL-C、年龄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发现高血压、糖尿病与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重度狭窄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重度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HDL-C水平与脑动脉狭窄呈负相关,高血压、糖尿病与脑动脉重度狭窄有关,而高血压是脑动脉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1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DS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经颅多普勒(TCD)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筛查,并与DSA检查进行对比研究,以了解TCD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价值,同时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先有21例患者同时行DSA及TCD检查,进行对比研究。另有111例ICVD患者行DSA检查,明确有无脑供血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及其位置,判断责任血管。结果与DSA结果相比较,TCD特异性为98.5%,敏感性为61.9%。132例ICVD患者中发现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85例(64.4%),烟雾病9例(6.8%),动脉瘤5例(3.8%),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合并另一侧颈内动脉起始部夹层,可判断责任血管68例(68.0%),脑梗死组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高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P〈0.05),脑梗死患者中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P〈0.05),而TIA患者颅内外病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CD可作为筛查缺血性脑血病的常用方法,特异性高,但敏感性一般。中国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脑梗死颅内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但在TIA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多对比度MRI血管壁成像技术,比较颅内动脉、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 方法 回顾经3D多对比度头颈联合MRI血管壁成像检查确定存在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的患者资料。观察斑块分布情况;测量斑块负荷,包括斑块最大管壁厚度、长度、管腔狭窄程度; 分析斑块内成分,包括脂质坏死核、出血、钙化,对比分析颅内动脉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 学特征。 结果 在入组的45例患者中,共检出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03个,其中颅外动脉斑块156 个(76.8%),颅内动脉斑块47个(23.2%)。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大管壁厚度([ 3.2±1.0)mm vs (1.9±0.4)mm,P <0.001]、斑块长度[10.7(7.5~13.7)mm vs 4.3(2.6~6.3)mm,P <0.001]大于颅内动 脉,而颅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28.0%(20.0%~38.5%)vs 18.8%(10.8%~30.5%),P <0.001]重于颅外 动脉。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脂质坏死核的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66.0% vs 21.3%,P <0.001),而 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颅内动脉高于颅外颈动脉(27.7% vs 13.5%,P =0.027)。 结论 在合并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中,颅外动脉的斑块最大管壁厚度、斑块内脂质 坏死核的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而管腔狭窄程度、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低于颅内动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 关系。 方法 从东部战区总医院南京卒中登记系统纳入2017年1-10月间进行超声心动图和DSA检查的缺血 性卒中患者。对颅外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进行评估,分为动脉轻度狭窄组和动脉中重度 狭窄组。LVMI根据美国超声心动图协会标准计算。在颅外和颅内动脉粥样狭窄患者中分别比较动脉 轻度狭窄和中重度狭窄组传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 脉硬化心脏病、血脂及左心室质量(left ventricular mass,LVM)和LVMI。单因素分析及二元回归分析 影响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LVMI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69例登记患者中,85例(50.3%)为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84例(49.7%)为颅内动 脉粥样硬化狭窄。在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中重度狭窄患者年龄比轻度狭窄患者大 [(64.3±12.4)岁 vs(56.0±13.2)岁,P =0.001],LVMI较轻度狭窄患者高[(43.6±10.3)g/m2.7 vs (36.6±7.2)g/m2.7,P <0.001]。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轻度狭窄患者LVMI低于中重度狭 窄患者([ 36.5±7.2)g/m2.7 vs(46.1±13.6)g/m2.7,P <0.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LVMI与颅内 外动脉狭窄率呈正相关(r=0.553,P<0.001)。二元回归分析发现LVM(I OR 1.13,95%CI 1.05~1.21)、 年龄(OR 1.06,95%CI 1.01~1.11)是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缺血性卒中患者LVMI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率正相关,LVMI是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重 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13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和分布,探讨TIA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138例符合TIA诊断标准的患者,行数字减影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明确有无脑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及分布.结果 138例患者中有116例共185支血管狭窄.其中闭塞血管48支,占25.9%,重度狭窄血管42支,占20.9%,中度狭窄血管52支,占32.8%,轻度狭窄血管43支,占25.3%;颅外段狭窄占60.2%,颅内段占39.8%;颅外段狭窄动脉中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常见,占28.9%,而颅内段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常见,占19.9%.结论 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斑块形成伴狭窄是TIA的主要发病原因,数字减影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可以确定TIA患者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斑块形成及狭窄情况,对TIA治疗方案的选择起非常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模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在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血管性孤立性前庭综合征临床特点。 方法 收集房山区第一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58例,均行头颅MRI、 椎动脉彩超、TCD、颅内动脉MRA检查,必要时进行CTA和(或)DSA检查。根据临床症状将病例分为 眩晕组(血管性孤立性前庭综合征)和普通组,比较两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病变部位的差异。 结果 ①眩晕组32例(20.3%),普通组126例(79.7%),两组在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 症、吸烟及心房颤动比例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但眩晕组后循环动脉狭窄率高于普通组(46.9% vs 32.5%,P =0.034)且男性多见(81.2% vs 50.8%,P =0.020)。②眩晕组病例病灶部位多位于椎基底 动脉近段供血区(59.4% vs 34.1%,P =0.003),以小脑前下部、延髓背外侧、小脑绒球最多见。③眩 晕组早期首次MRI DWI阴性率高于普通组(18.8% vs 3.0%,P =0.005),甩头试验-眼震-眼偏斜试验 (head impulse test,nystagmus,test of skew,HINTS)阳性率高达87.5%。 结论 血管性孤立性前庭综合征与普通后循环脑梗死相比动脉狭窄率高,病变部位多为近段脑梗 死,且MRI 检查假阴性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 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研究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 塞患者侧支循环状态,评估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2014年6 月-2015年9月经DSA诊断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0%)或闭塞患者137例,根据是否出现与责任血管 相关的脑缺血症状和(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分为症状性狭窄组98例和无症状性狭窄组39例,收 集所有患者DSA检查结果,记录患者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将患者侧支循环状态按以下情况进行分类: ①侧支循环开放数量:分为未出现侧支和出现侧支组;根据侧支出现数量多少,分为出现侧支数<2 和出现侧支数≥2两组。②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A), 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A),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软脑膜吻合支 (leptomeningeal anastomoses,LMA)。③组合侧支开放情况:组合侧支按两种分类,一种根据Willis环开 放情况,一种根据是否出现二级侧支循环,分析组合侧支循环状态与两组间的关系。 结果 共137例患者,年龄范围34~82岁,平均(59.7±10.5)岁,其中男性97例(70.8%),所有患者 出现侧支循环者94例(68.6%),出现功能完整Willis环、ACoA、PCoA、OA、LMA的概率分别为14.6%、 58.5%、46.8%、43.6%、48.9%。无症状组39例,33例(84.6%)侧支循环开放;症状组98例,61例 (62.2%)侧支循环开放,无症状组侧支开放率显著高于症状组[84.6% vs 62.2%,P =0.011,优势比 (odds ratio,OR)=3.336],无症状组侧支数量≥2的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症状组(64.1% vs 38.3%, P =0.007,OR =2.820),无症状组功能完整Willis环者显著高于症状组(36.4% vs 13.1%,P =0.009, OR =3.786)。 结论 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时,侧支循环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无症状的患者有更丰 富的侧支循环代偿途径及更完整Willis环,Willis环在侧支循环代偿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连续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
闭塞患者,根据血管闭塞病因分为动脉夹层组和非动脉夹层组。血管再通效率指标为穿刺-血管再通
时间和影像学上血管成功再通(mTICI≥2b级),主要的疗效评价指标为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
分),主要安全评价指标为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
结果 共纳入56例,平均年龄58.5±9.7岁,男性42例(75.0%),12例为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
44例为非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两组患者90 d良好预后率(83.3% vs 61.4%,P =0.189)、24 h症
状性颅内出血率(25.0% vs 31.8%,P =0.738)、血管成功再通率(91.7% vs 93.2%,P>0.99)均无统计
学差异,动脉夹层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长于非动脉夹层组(124.5 min vs 83 mi n,P =0.008)。
结论 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 esonance i maging,MRI)特征与相应供 血区急性脑缺血病灶形态的关系。 方法 横断面研究,入组临床急性颈内动脉供血区缺血性卒中患者,排除心源性卒中,在发病一周 内行颈动脉磁共振管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MR-VWI)检查和常规MRI [包括 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检查,评估症状侧颈动脉斑块负荷和成分特征以及颅内外动脉管腔狭窄度,根据DWI上梗死灶 形态对急性脑缺血病灶形态和体积进行分析。 结果 共入选14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68例(48.6%)为2型糖尿病患者,多因素回归分析显 示2型糖尿病是症状侧颈动脉斑块富脂质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3.35,95% 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3~8.43];在兼具富脂质核斑块的患者中,2型糖尿病组颈内动脉 区域急性脑缺血病灶体积([ 15.45±8.97)ml vs(9.09±8.64)ml,P=0.011]和大穿支动脉梗死发生率 [34.0% vs 13.2%,P =0.024)]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 结论 颈动脉供血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2型糖尿病与症状侧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特征, 尤其是富脂质核密切相关,且更易发生大穿支动脉的梗死,提示MR-VWI细致化分析结合糖尿病因素 有助于临床对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分层和个体化诊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