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细胞死亡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时肝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方法采用四氯化碳复合法制作肝硬化大鼠模型,将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和I/R组,I/R组建立70%肝I/R模型,并于再灌注后0、1、6、24、48 h取材。比较各组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肝细胞钠钾ATP酶、钙ATP酶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细胞胀亡和凋亡百分比,电镜观察肝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与SO组相比,I/R组再灌注后血清ALT、AST水平显著升高(P<0.05),6 h达高峰,后逐渐下降;肝细胞钠钾ATP酶、钙ATP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于再灌注1 h达低谷,后逐渐恢复;再灌注早期(6 h内)肝细胞死亡方式以胀亡为主,后期(24 h后)凋亡细胞逐渐增多;电镜下可见典型胀亡和凋亡改变。结论胀亡是肝硬化大鼠肝脏I/R损伤肝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肝功能损伤与胀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肝实质细胞凋亡影响,探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肝缺血预处理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3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 (SO)组5只;缺血再灌注3、6、24 h组(IR3 h、IR6 h、IR24 h)各5只;缺血预处理3、6、24 h组(IP3 h、IP6 h、IP24 h)各5只.IR组半肝缺血60 min,再灌注3、6、24 h;IP组为缺血前先行5 min缺血、5 min复流,并重复2次,然后行半肝缺血60 min,再灌注3、6、24 h.分别取材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DA).结果IR各组血清ALT、肝组织匀浆MDA均较SO组有显著性升高(P<0.05);经缺血预处理后,ALT、MDA显著下降(P<0.05).结论肝脏缺血再灌注各时间点都有肝细胞损伤,且24 h内随着再灌注时间增加,;缺血预处理能够抑制肝细胞凋亡,减轻肝细胞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脏内注射脂质体包裹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质粒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肝缺血再灌注组、重组VEGF治疗组(缺血前20 min经门静脉肝脏内注射脂质体包裹的VEGF表达质粒),制作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术毕、术后2、6、12、24 h共5个时间点检测肝功能及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黄嘌呤氧化酶(XO)活性.于术毕6 h取各组部分动物肝组织,以RT-PCR技术检测肝组织Fas mRNA水平,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于术毕24 h处死动物,取缺血部分肝组织,制备病理切片,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细胞结构的变化.结果 肝缺血再灌注复流后6 h,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至峰值,其后呈下降趋势,于术毕6、12、24 h,肝缺血再灌注组ALT值显著高于重组VEGF治疗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肝缺血再灌注组SOD呈下降趋势,XO呈上升趋势,重组VEGF治疗组于术毕6 h以后SOD呈上升趋势,XO呈下降趋势,与肝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重组VEGF治疗组的Fas mRNA水平及肝细胞凋亡率均显著低于肝缺血再灌注组(均P<0.01),光镜及电镜下观察,重组VEGF治疗组的肝细胞损伤亦较肝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减轻.结论 肝缺血前肝组织内预注射脂质体包裹的含有VEGF基因的质粒对肝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提高肝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从而下调Fas mRNA的表达,抑制肝细胞的凋亡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渗盐水联合牛磺酸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5组: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高渗盐水预处理组(C组)、牛磺酸预处理组(D组)和高渗盐水联合牛磺酸预处理组(E组).参照Pringle法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6 h后检测血清谷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乳酸脱氢酶(LDH)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并在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的改变和肝脏的原位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缺血再灌注6 h后血清ALT、AST、LDH 和MDA水平比较,B、C、D和E组明显高于A组(P<0.01),C、D和E组明显低于B组(P<0.01),C组和D组明显高于E组(P<0.05);血清SOD水平比较,A、C、D和E组明显高于B组(P<0.01),E组明显高于C组和D组(P<0.01);肝组织病理学显示B组损害最重,C、D组次之,E组最轻.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显示大鼠肝细胞凋亡率B、C、D和E组明显高于A组(P<0.01),C、D和E组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 高渗盐水和牛磺酸联合应用可以改善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1对梗阻性黄疸肝缺血再灌注时肝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前列腺素E1组(PG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每组18只.结扎并切断胆总管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7 d后Pringle法阻断肝门15 min,再灌注后建立胆道再通.于缺血前15 min至再灌注60 min PG组按0.5μg/(kg·min)经门静脉持续泵入前列腺素E1,NS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再灌注1,6,24 h三个时点取材,检测血清ALT、AST和总胆红素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组织ICAM-1表达水平.结果 再灌注各时点PG组血清ALT和AST水平以及肝组织ICAM-1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NS组(P<0.05),但两组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列腺素E1下调肝组织ICAM-1表达,对梗阻性黄疸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鼠肝缺血再灌注对肝、.肾和小肠的损伤,及其丹参对上述脏器保护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丹参组和实验对照组,每组各20只,实验对照组采用大鼠全肝缺血30min再灌注90min模型.测定大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肌酐(Cr)、尿素氮(BUN)水平评价肝功和肾功.采用干湿比(W/D)比较小肠水肿程度,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HE法比较肝、肾和小肠病理形态学差异,TUNEL法测定肾、小肠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丹参组与实验对照组相比,肝功(AST、ALT、LDH)和肾功(Cr)损害显著减轻(均P<0.05);小肠水肿程度轻,肾、小肠细胞凋亡显著减少(P<0.01);肝、肾和小肠HE染色见病理损伤改变亦轻;血清TNF-α水平明显减低.结论:丹参可减轻肝缺血再灌注对多脏器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Batroxobin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A:假手术组(SO组);B:缺血再灌注组(IR组);C:Batroxobin组(BAT组).建立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A组行剖腹假手术;B组和c组于再灌注60 min、90 min时分别随机取8只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和白细胞介素6(IL-6),同时取肝组织制成匀浆检测金属硫蛋白(MT),假手术组于相应时点取样检测相同指标.分析比较各组计量资料.结果 BAT组动物在再灌注60 min和90rain时ALT、AST、LDH和IL-6水平均低于IR组(P<0.01),而MT水平均高于IR组(P<0.01).结论 BAT可能通过促进内源性MT的产生、降低血清IL-6水平,从而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蒜素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大蒜素对肝缺血再灌注后肝脏细胞凋亡和p53、bcl-2蛋白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I/R加大蒜素处理组。肝脏缺血再灌注后,分别观察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细胞的病理形态学变化;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情况;免疫组化观察肝组织bcl-2、p53蛋白含量变化。结果:经大蒜素处理后,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较,血清中ALT、AST、LDH、MDA含量均降低,而SOD活性增高(P<0.05);肝细胞形态学异常改变明显减轻;肝凋亡细胞减少,p53蛋白降低,bcl-2蛋白表达增加。结论:大蒜素可能通过拮抗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自由基的生成,调节bcl-2、p53蛋白发挥抗凋亡作用,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所造成的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二氮嗪对梗阻性黄疸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胆总管结扎法制作梗阻性黄疸模型,雄性S-D大鼠60只,分5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对照组),缺血30 min和再灌注120 min:GSH活性氧(清除剂)处理组,缺血再灌注前10 min静脉注射GSH 50 mg/kg;二氮嗪预处理组(A、B、c)缺血再灌注前10 min分别静脉注射1 mg/kg、5 mg/kg、10 mg/kg。结果:与时照组相比,二氮嗪预处理各组血清中ALT、AsT、LDH含量,细胞内MDA含量和SOD活性,肝细胞凋亡指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GSH组与对照组相比,各组血清中ALT、AST、LDH含量,细胞内MDA含量和SOD活性,肝细胞凋亡指数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二氮嗪预处理对大鼠梗阻性黄疸肝脏缺血30 min再灌注120 min无保护作用,GSH预处理对大鼠梗阻性黄疸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能提供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含丹参冷灌注液对移植肝缺血再灌流损伤的防护及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丹参组及假手术组,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在供肝灌注冷保存时,以4℃乳酸林格氏液为基液,丹参组灌注保存液中加丹参注射液(60ml/L),对照组不加丹参.保存5 h后置入受体.移植后6h处死大鼠取样,检测血清中AST、ALT及肝组织中氧自由基代谢相关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采用TUNEL法检测移植术后肝细胞凋亡情况,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移植肝脏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移植肝再灌注后丹参组AST、ALT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丹参组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下降(P<0.01),肝组织中MDA含量较对照组降低(P<0.01),SOD、GSH-PX活性较对照组升高(P<0.01).丹参组较对照组肝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上再灌注损害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丹参可抑制冷保存再灌注导致的肝细胞凋亡,对原位肝移植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肝细胞凋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细胞凋亡机制和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分析肝细胞凋亡的机制、肝细胞凋亡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结果 肝细胞凋亡与受体介导、线粒体功能状态及氧化剂诱导等有关。肝细胞凋亡参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肝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与肝细胞凋亡有关。结论 肝细胞凋亡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报告12例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肝动脉结扎术后肝功能变化。肝动脉结扎术后SGPT、SGPT和LDH值均有明显升高;而AKP、γ-GT、5'-NT和胆红素值正常或仅轻度升高。文章中讨论了影响肝动脉结扎术后肝功能变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14.
15.
Hepatic coma     
R Myerson 《Delaware medical journal》1965,37(10):229-33 passim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注入碘化油+平阳霉素乳化剂栓塞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经股动脉穿刺,行肝动脉超选择性插管至肝血管瘤供血动脉,注入碘化油+平阳霉素乳化剂栓,对51例肝血管瘤行动脉栓塞治疗.结果 51例术后10 d CT检查,50例显示肿瘤内碘油沉积良好.1例肿瘤内碘油沉积不明显.随访3~24月,49例瘤体缩小约为75%~90%,1例瘤体消失,1例瘤体缩小约为20%.32例右上腹隐痛不适症状,消失,1例缓解不明显,本组病例临床症状完全缓解率为97%.结论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疗效肯定、微创、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肝血管瘤治疗的一种理想疗法.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Primary hepatic actinomycosis is seldom seen, and almost all cases have been diagnosed by laparotomy. Treatment with high-dose parental penicillin for prolonged periods is recommended. In the past concomitant surgical drainage also has been recommended, but the nonoperative success reported here and by others suggests that surgical drainage is not essential to the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