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江门市中心医院2012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71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全髋置换组35例和半髋置换组36例。全髋置换组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半髋置换组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髋置换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多于半髋置换组,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也短于半髋置换组;全髋置换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率为91.43%,半髋置换组优良率为77.7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早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但全髋置换组远期并发症低于半髋置换组。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各有优缺点,作者结果符合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和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8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全髋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43例)和半髋组(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4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例数、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全髋组长(多)于半髋组(P 0. 05)。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全髋组高于半髋组(P 0. 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全髋组低于半髋组(P 0. 05)。两组住院时间、输血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各有优劣,需把握合适的适应证,根据患者的身体条件和对术后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结果比较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完全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1995~2001年在我院治疗的262例60岁以上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随访12~78个月,平均37个月。结果 按Harris评分标准,A组术后优良率达到93.8%;B组术后优良率达78.4%,单极与双极股骨头置换组之间结果没有明显的差别;人工股骨头置换后有5例需行全髋翻修手术;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中有2例发生双极之间脱位,7例出现假体周围骨溶解。结论 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全髋关节置换结果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9-10间西平县人民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12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股骨头置换组和全髋关节置换组,各60例。比较2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指标,以及术后随访12个月期间的并发症和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功能。结果全髋关节置换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高于股骨头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和随访12个月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全髋关节置换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股骨头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各有优劣,前者更有利于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后者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应依据一般情况、骨折类型、移位程度、对功能的要求等,权衡利弊,采取最适宜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对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4—2015-04诊治的110例老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55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全髋置换组),55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置换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总时间,术后12、24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 110例均获得至少2年随访。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全髋置换组,而全髋置换组术后24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于股骨头置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股骨头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总时间、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临床应用广泛,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的优点,而全髋关节置换术能更有效维持患者远期良好的髋关节功能,并降低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全髋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7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全髋组(39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和半髋组(39例,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髋关节置换时关节位置及角度、手术情况、术后不良症状发生情况,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41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住院时间、术后出血量半髋组明显短(少)于全髋组(P<0.05)。髋关节置换时髋臼前倾角、外展角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半髋组高于全髋组(P<0.05)。术后不良症状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下肢负重情况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髋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疗效,相较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半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创伤小,更适合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2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术中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88.89%)高于对照组(6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40,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7362,P0.01;t=16.5410,P0.01;t=11.2559,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大于对照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中均能提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但全髋关节置换术远期疗效较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临床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综合分析,选择个体化治疗方式,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刘冰 《中国科学美容》2014,(15):140-142
目的:观察半髋关节置换术改善老年(年龄≥60岁)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效果。方法随机将10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分组,半髋组行半髋关节置换术,全髋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手术指标和改善髋关节功能效果。结果半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于全髋组(P<0.01);髋臼外展角和髋臼前倾角优于全髋组(P<0.01);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4.23%高于对照组77.36%(P<0.05);并发症发生率5.77%略低于全髋组15.09%(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术改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效果确切,能够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以降低手术风险,维持股骨颈假体位置,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和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全髋关节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行全髋关节置换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分别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结果 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B组,A、B组术后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随访3年时A组Harris评分优于B组。结论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可达到较满意的效果,全髋关节置换远期效果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微创全髋置换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11-2018-11间收治的7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2组,各38例。传统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微创组采用微创全髋置换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6个月的髋关节功能。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和术后6个月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等指标,均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全髋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时间短,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有利于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使用生物型股骨假体柄与骨水泥型股骨假体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本组进行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100例(100髋)进行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股骨假体柄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60髋), B组(股骨假体柄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40髋)。对比两组髋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髋关节影像学特点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生物型股骨假体柄与骨水泥型股骨假体柄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显著( P<0.05)。结论对于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骨水泥型者股骨假体柄术后近期疗效明显优于生物型,但它有诱发深静脉血栓栓塞和骨水泥危象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侧前方入路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采用前外侧小切口对59例59髋行髋关节置换术,其中48为新鲜骨折,11例为陈旧骨折。49例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0例患者行单纯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取平卧位,患侧半边臀部略悬空于手术床边,使臀大肌及臀部软组织自然下垂,患侧下肢内收10°,使大粗隆突出部份充分暴露;股骨颈及大粗隆暴露后,先截骨清除股骨颈残端,再前脱位取出股骨头;术毕伤口不放引流,弹力绷带臀部以下均匀包扎。结果手术切口长度7—9cm,平均8cm;手术时间50~70min,平均62min;出血量150~420ml,平均300ml;无严重并发症,3~11d部分负重行走。全部患者获得6—49个月的随访。Harris评分优52例,良6例,中1例,优良率达98%。结论侧前方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可行,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安全、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0例患者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置换组手术时间显著较内固定组长,出血量显著较多,但其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较短(P〈0.01)。置换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内固定组(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与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比较,临床疗效更好,术后恢复更快,但其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较大。  相似文献   

14.
江渟  李业奎  张家宏 《骨科》2014,5(2):84-87
目的比较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时重建关节囊两种不同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自2007年1月至2013年5月的病例,其中关节囊沿股骨大转子后缘作斜"∪"形切开再行修复的归为对照组,保留后关节囊和股骨近端附着作斜"∩"形切开再行修复归为研究组。对两组髋关节及时稳定性、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髋感染、髋脱位、影像资料、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引流量研究组少于对照组。术后髋臼假体外展和前倾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出现2例脱位,研究组未出现;与对照组比,Harris评分研究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发现感染病例。结论使用改进方法进行髋关节囊重建,在髋关节及时稳定性、脱位率和近期髋关节功能方面,均优于传统的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髋关节正位DR片Singh指数与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间的相关性,评价Singh指数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的预测能力.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75例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患者术前髋关节正位DR片Singh指数与术后1年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的Spearman相关性.结果 共获得资料完整病例175例,男81例,女94例.其中骨关节炎病例28例,男12例,女16例;股骨颈骨折病例106例:男38例,女68例;股骨头坏死41例:男30例,女1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Singh指数与Harris评分相关性较高(r=0.708,P〈0.01),股骨头坏死患者Singh指数与Harris评分相关性较低(r=0.642,P〈0.01),骨关节炎患者Singh指数与Harris评分相关性最低(r=0.541,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患者Singh指数与Harris评分相关性较女患者高,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可根据股骨近端Singh指数预测术后关节功能状态,但对于股骨头坏死和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Singh指数对术后关节功能预测能力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6.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中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中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80例分别采用内固定(A组,2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B组,27例)及全髋关节置换(C组,28例)手术治疗的中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分析比较其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Harris评分总分及分类评分等指标。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最短,术中出血量最少,C组手术时间最长,术中出血量最多;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B、C组高;随访结果B组Harris评分最低,C组最高;分类评分中C组的疼痛评分较B组高;功能评分C组最高,B组最低,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B组、C组住院时间差异及三组患者间的行走评分、活动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适于相对年轻,骨质条件好,伤前活动能力较好且术后能耐受晚期负重的中年患者,全髋置换适于外伤前身体状况良好、术前活动量多、预期寿命较长或已有髋关节疾病的老年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适于一般情况较差、有较严重内科合并症但术前评估能耐受一般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uperPATH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集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35例股骨头坏死,25例股骨颈骨折)需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相关资料,30例行SuperPATH经皮辅助入路纳入实验组,其中男20例,女10例,股骨头坏死16例,股骨颈骨折14例,平均年龄为(71.2±3.1)岁;30例行常规后外侧入路纳入对照组,其中男15例,女15例,股骨头坏死19例,股骨颈骨折11例,平均年龄为(71.2±3.2)岁。观察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Harris评分。结果实验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均较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随访时两组VAS评分、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随访时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两组VAS评分、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perPATH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和股骨颈骨折较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软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较好等优点,患者满意度高,可实现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8.
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可行性和手术适应证。方法应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26例。结果26例均获随访,时间8个月-4年,平均(2.5±1.3)年。骨折愈合时间4~8(5.8±1.7)个月。随访期内死亡2例,19例生活可自理。X线片示假体无松动及下沉。结论对于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伴有骨质疏松症者,采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是可行的,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无移位的老年股骨颈骨折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以“Internal Fixation”、“Arthroplasty”、“Nondisplaced Femoral Neck Fractures”、“Elderly”为英文检索词,以“关节置换术”、“无移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老年”为中文检索词,检索了MEDLINE、Ovi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入组标准为70岁以上;Garden Ⅰ或Ⅱ股骨颈骨折;螺钉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术比较的研究。主要结果是再手术率。次要结果包括死亡率、术后并发症、髋关节Harris评分。由两位研究人员从纳入的研究中独立提取数据。应用STATA软件进行统计量合并。结果 在901篇筛选的文章中,5篇文献符合入选标准,共有28591名患者(14296名接受关节置换术,14295名接受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再手术率高于关节置换组(OR:0.02,95%CI:0.43~0.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46,P=0.00)。两个治疗组之间的一年死亡风险、并发症及Harris评分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对于无移位的老年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术可降低再手术率,优于内固定治疗。对老年无移位股骨颈骨折行一期关节置换术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