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制脐粉用于防治新生儿脐炎的效果。方法随机将388例新生儿分为观察组(268例)和对照组(120例),观察组在出生第三天,脐部消毒后于脐根部撒上自制脐粉;对照组用75%酒精局部涂擦。结果观察组脐带如期脱落,无一例感染,有效防治率达100%,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制脐粉抗菌效果好,无毒副作用,方法简单,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2.
孙涛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10):1265-1266
目的:探讨新生儿再次剪脐技术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能有效预防脐部感染,减少新生儿脐部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2010年1~5月至2011年1~5月在我科室出生的正常新生儿各500例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即每日用5%聚维酮碘对脐部常规消毒2次,包无菌护脐带,直至脐带脱落愈合;B组在新生儿出生36~48h行再次剪脐后外敷云南白药粉,暴露脐部。观察两组脐部感染发生率、脐周分泌物、脐带出血、出生15d脐带愈合情况。结果:B组脐部感染发生率、并发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带愈合时间较A组缩短(10±4)d,降低了产妇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论:通过新生儿再次剪脐技术在临床应用,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脐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护理效果好,提高了新生儿护理质量,提高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双氧水、95%酒精消毒脐部,脐带处于干燥期时剪脐进行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效果。方法:将正常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3%双氧水、95%酒精消毒脐带,脐带处于干燥期时进行剪脐;对照组采用传统的3%双氧水、95%酒精消毒脐部,让脐带自然脱落。比较两组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脐部愈合时间、脐部出血、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脐带残端脱落时间、脐部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脐部感染例数少于对照组;脐部出血情况两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使用3%双氧水、95%酒精消毒脐部,配合脐带处于干燥期时进行剪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康脐宝应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2-10月出生的305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康脐宝脐部护理干预组)155例,对照组(常规脐部护理干预组)150例,比较两组在脐带平均脱落时间、脐部感染率及脐周皮损率等方面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155例新生儿脐带平均脱落时间(5.01±2.45)d,脐部感染2例,感染率为1.3%,无脐周皮损发生,与对照组比较效果显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康脐宝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可有效预防脐部感染。结论:新生儿脐部护理中应用康脐宝可明显减少新生儿的脐部感染率,缩短脐带脱落的时间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双氧水、95%酒精消毒脐部,脐带处于干燥期时剪脐进行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效果。方法:将正常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3%双氧水、95%酒精消毒脐带,脐带处于干燥期时进行剪脐;对照组采用传统的3%双氧水、95%酒精消毒脐部,让脐带自然脱落。比较两组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脐部愈合时间、脐部出血、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脐带残端脱落时间、脐部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脐部感染例数少于对照组;脐部出血情况两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使用3%双氧水、95%酒精消毒脐部,配合脐带处于干燥期时进行剪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结扎方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将正常新生儿1569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802例采用气门芯双扎方法(简称改良法),对照组767例采用气门芯单扎方法(简称传统法)。观察两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及脐部并发症、脐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脐带脱落时间明显缩短(P〈0.01),脐红、脐部渗血及脐部感染发生率均为零,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脐带结扎改良法简便实用,脐带脱落时间提前,脐部并发症及新生儿脐炎发生率大大降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采用不同的脐部护理方法对于预防新生儿脐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4月期间正常分娩的新生儿3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C组三组,每组100例,分别采用脐带卷包扎脐部护理法、常规脐部护理法及二次断脐护理法,观察三组新生儿的脐部护理效果,其中包括脐带的脱落时间、脐部的出血情况以及脐炎的发生率等。结果:C组脐带的脱落时间最短、出血情况最少,并且脐炎发生的例数也最低,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脐带脱落时间、脐部出血情况以及脐炎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的脐部护理,包扎法预防脐炎的效果一般,在进行脐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新生儿二次断脐护理,护理效果较为显著,有效的降低了脐部感染发生的几率,可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留置针贴膜用于新生儿沐浴时预防水浸泡脐带,保护脐带创面干燥预防脐炎发生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5月-9月出生的足月新生儿20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实验组新生儿沐浴前先用留置针贴膜贴住脐带残端及周围腹部皮肤,对照组新生儿沐浴是脐带残端不使用留置针贴膜,以后每天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脐带部干燥情况、潮红、渗血及分泌物情况,并对脐分泌物部进行细菌培养。结果:两组新生儿脐部干燥、潮红、渗血情况及脐部分泌物培养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脐部分泌物培养结果显示感染率为1%,对照组脐部分泌物培养结果显示感染率为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5.66,P<0.05)。结论:新生儿沐浴时脐带使用留置针贴膜更利于保护脐带残端干燥,对预防新生儿脐炎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10%高锰酸钾溶液断脐消毒1000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新生儿断脐消毒方法是在新生儿娩出后断脐立即用3%碘酊消毒,然后包扎即可.我科1997年作围产期保健及产后家庭随访中发现,有81%的婴儿7~10d脐带才脱落。有的甚至15d左右才脱落.在脐带未脱落前。由于产妇居住生活条件、护理不当,发生脐轮红32%,脐部湿或有脓性分泌物占29%,脐部出血占5%.在2000年至2001年2a中,我们采用10%高锰酸钾溶液用于新生儿断脐消毒。对1000例效果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两种新生儿护脐贴的应用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宇  孙惠敏  陈晨  陈声容  左元进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11):1229-1229,1232
新生儿脐部护理是产科护理的重点之一。新生儿发生脐炎的主要原因是断脐时或出生后处理不当,脐部残端被细菌入侵、繁殖而引起炎症。脐部残端若护理不当,轻者可致局部渗血、感染,重者将引起败血症,危及新生儿生命。有资料表明,在1200例新生儿败血症中,脐部感染者占66.0%~87.5%,且多为厌氧菌感染。因此,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越早越好,既可避免脐部并发症的发生,又有利于家庭护理。为观察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效果,我们选择了2种不同的护脐用品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张艳军  李彦敏 《西部医学》2013,25(5):673-674,677
目的研究新生儿断脐时机的选择对湿肺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新生湿肺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产后10~15min给予断脐处理的观察组和产后1~5min时给予断脐处理的对照组,观察新生儿湿肺情况、Apgar评分以及呼吸功能和心功能。结果观察组重型湿肺例数、收缩压、舒张压、三种以上X线表现的例数、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例数、呼吸恢复平稳的时间、X线征象消失的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pgar评分、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适当延迟断脐时间,在产后(10~15)min时给予断脐处理,有助于预防新生儿湿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生大黄脐疗改善直肠癌患者永久性结肠造口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在四川省简阳市中医医院进行结肠造口手术的直肠癌患者90例,其中45例于术后15d进行生大黄脐疗(实验组),另外45例只进行术后正常护理(对照组)。通过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和填写人工肛门功能评价表对两组患者的排便情况进行记录分析。结果手术3个月后,所有患者的人工肛门功能评分均有提高,但是实验组评分[(8.23±1.8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79±1.52)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71.1l%的患者形成规律性排便,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56%,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生大黄脐疗能有效改善直肠癌患者结肠造口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50例窒息新生儿(轻度窒息组24例,重度窒息组26例)和40例正常新生儿(对照组)脐带血及生后3d静脉血中甲状腺激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促甲状腺激素(T4)及总甲状腺素(TSH)水平进行测定,对各组问及组内脐血、静脉血T3、T4、TSH水平进行比较。结果:(1)轻、重度窒息组新生儿生后3d静脉血T3、T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脐血及生后3d静脉血TSH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重度窒息组生后3d静脉血TSH水平升高更明显(P〈0.01)。(2)生后3d静脉血和脐血自身前后对比,对照组T3、T4水平明显升高,TSH无明显改变,轻、重度窒息组T3、T4水平虽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SH水平则下降明显(P〈0.01)。结论:新生儿窒息后可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血清甲状腺激素可作为窒息新生儿病情判断、疗效观察及预后估计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杨赞红 《中外医疗》2014,(18):160-161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原因,并且研究不同护理方法对新生儿脐部感染的护理效果。方法选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该院出生的新生儿110例,对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将这110例新生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5例新生儿,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55例新生儿采取常规护理的方法,对观察组55例新生儿进行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新生儿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55例新生儿进行常规护理,临床感染率为27.3%。观察组55例新生儿进行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临床感染率为12.7%。两组新生儿的临床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分析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原因,并且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能够减少新生儿脐部感染率,提高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二次剪脐法与传统剪脐法在产科中预防新生儿脐部病变的疗效。方法将24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传统剪脐法组120例和二次剪脐法组120例,进行随机对照观察试验。结果二次剪脐法在降低新生儿脐炎、脐部出血率和缩短新生儿脐带干燥时间等方面,与传统剪脐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次剪脐法在产科中使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的作用。方法:采用历史回顾对照法将2 560例母婴同室新生儿分为两组,2006年1~12月的1 300例新生儿采用常规护理为常规组,2007年1~12月出生的新生儿1 260例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方法为早期护理干预组。早期护理干预组用0.5%碘伏作脐部皮肤消毒,加强产房沐浴室监护,对产妇、家属进行脐部护理宣教和指导。常规组产房沐浴室人员与病区护士一起轮班、接产、洗婴,用75%酒精消毒脐部皮肤。结果:两组新生儿脐部感染,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早期干预护理组的护理方法优于常规护理组。结论:加强产房、新生儿沐浴室消毒隔离的监测,脐部皮肤用0.5%碘伏消毒,能有效减少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iaMed单克隆凝胶血型卡在鉴定新生儿脐带血ABO、Rh(D)血型及进行直接抗人球球蛋白试验的可行性。方法取新生儿脐血样,采用试管法和DiaMed单克隆凝胶血型卡进行ABO和Rh(D)及进行直接抗人球球蛋白试验。结果在鉴定新生儿ABO血型时,试管法和DiaMed单克隆凝胶血型卡定型符合100%,Rh(D)检测结果两法完全一致。在直接抗人球球蛋白试验中,试管法的检出率为4.04%,DiaMed单克隆凝胶血型卡为5.05%。结论DiaMed单克隆凝胶血型卡在婴儿直接抗人球球蛋白试验时优于传统试管法,鉴定ABO和nh(D)血型结果可靠,易于标准化,在常规新生儿血型检查和直接抗人球球蛋白试验中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新生儿脐部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状况,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对2001年1月-2005年10月我院新生儿科140名脐炎患儿的脐部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抗生素敏感试验。试验方法严格按照NCCLS新标准进行。结果新生儿脐部感染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占56.73%。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医院感染以凝固酶阴性的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占30.77%;社会感染以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36.49%。主要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和肠杆菌依次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和磷霉素耐药率降低;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但已发现1株耐万古霉素的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肠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结论重视和加强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的监控,严格按照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外用贴脐膏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雪霞  叶萍  张妍燕 《河北医学》2008,14(3):346-348
目的:探讨自制贴脐膏贴敷脐部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并介绍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将76例腹泻患儿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予贴脐膏贴敷脐疗法,对照组予西医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结果:治疗组疗程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贴脐膏贴敷脐部治疗小儿腹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丁彩平  周小红  王艳 《中外医疗》2014,(33):175-176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剖宫产产妇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剖宫产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满意率为81.6%,观察组满意率为9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效果相比,母乳喂养知识知晓情况:观察组60(100%),对照组53(88.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婴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观察组57(95%),对照组49(81.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护理知识知晓情况:观察组58(96.7%),对照组48(8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部护理合格情况:观察组54(90%),对照组44(7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抚触合格情况:观察组59(98.3%),对照组51(8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情绪调节良好情况:观察组53(88.3%),对照组41(68.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到剖宫产护理中可以避免护理工作中的随意性及盲目性,使护理工作流程化、标准化及规范化,有利于提高剖宫产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