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在肝炎后肝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03例肝炎肝硬化病人和20例健康献血员血清IL-10、IL-18的水平,观察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腹水、血清白蛋白和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血清IL-10、IL-18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肝功能child-pughA、B、C级组血清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肝功能child-pughA级组血清IL-10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功能child-pughB、C级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腹水组、无腹水组血清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有腹水组血清IL-10水平明显低于无腹水组、对照组(P〈0.05,P〈0.01);血清IL-10水平与血清IL-18水平呈负相关(r=-0.51,P〈0.01);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血清IL10水平呈正相关(r=0.566,P〈0.01),与血清IL-18水平呈负相关(r=-0.315,P〈0.01);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血清IL-18水平呈正相关(r=0.677,P〈0.01),与血清几-10水平呈负相关(r=-0.339,P〈0.01)。结论IL-10、IL-18在肝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其水平与肝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不同亚型哮喘患儿的IL-5、IL-17水平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5(IL-5)、IL-17在不同亚型中重度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5例不同亚型中重度哮喘患儿及20例正常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CD3单克隆抗体(0.2mg/L)及CD28单克隆抗体(1mg/L)刺激下分泌的IL-5、IL-17水平,了解IL-5、IL—17与儿童哮喘病情及气道炎症的关系。结果嗜酸细胞型哮喘(EA)组患儿PBMC表达IL-5水平(79.75±13.49)pg/ml显著高于非嗜酸细胞型哮喘(NEA)组(69.73±9.17)pg/ml及正常对照组(51.30±14.33)pg/ml(P〈0.01),NEA组患儿PBMC表达IL-17水平(5684.1±884.74)pg/ml显著高于EA组(4938.1±465.58)pg/ml及正常对照组(2685.0±1081.03)pg/ml(P〈0.01),慢性持续组IL-5、IL-17水平显著高于临床缓解组(P均〈0.05)。结论中重度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5、IL-17表达水平升高,并与临床分期相关,IL-5在EA中的作用较NEA更为突出,IL-17在NEA中的作用较EA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提高毛细支气管炎疗效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符合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5例。两组人院后均给予常规吸氧、抗感染及雾化吸入、吸痰、止咳化痰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加用多索茶碱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甲强龙)静脉滴注,对照组只加用氨茶碱静脉滴注,疗程均3~5d,观察两组患儿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的主要症状、体征完全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多索茶碱联合甲强龙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显著、安全,是提高毛细支气管炎疗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L-1Ra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血清IL-6、IL-10、IL-13、IL-1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n=10)、阿霉素肾病组(B组,n=10)、阿霉素肾病IL-1Ra治疗组(C组,n=10)、阿霉素肾病生理盐水治疗组(D组,n=10),2周后检测尿24hUP、血清IL-6、IL-10、IL-13、IL-1、Al、T—ch、BUN、Scr。结果:B、C、D组血清IL-6、IL-10、IL-13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1),IL-1Ra治疗后,24hUP、T—ch较B、D组及C组IL-1Ra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Al、IL-6、IL-10、IL-13水平均较B、D组及C组IL-1Ra治疗前增高(P〈0.05).IL-1血清水平较B组、D组、C组IL-1Ra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接近A组水平(P〉0.05)。结论:IL-1Ra对阿霉素肾病大鼠有明显治疗作用的同时能提高抗炎细胞因子IL-6、IL-10、IL-13的血清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儿童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血清IL-10和IL-12水平的变化,进一步探讨HT临床识别和预测的炎症指标。方法:采用ELISA测定儿童HT患者在疾病不同阶段(分为新发病,治疗未缓解,治疗缓解3个阶段)血清IL-10和IL-12浓度,分析其与甲状腺功能(FT3、FT4、sTSH)、甲状腺自身抗体(TGAb、TMAb、TRAb、TSI)等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1)HT各组IL-1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IL-1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HT组IL-10与FT4、FT3呈显著正相关(均P〈0.001),与sTSH呈显著负相关(P〈0.05)。(3)IL-12与FT4、FT3呈显著负相关(均P〈0.001);与sTSH水平呈正相关(P〈0.001)。结论:IL-12与HT的发病密切相关,IL-10在该病中则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二者均可作为病情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五虎汤对哮喘婴幼儿DC刺激T淋巴细胞分泌IL-4、IL-5的影响。方法将60例哮喘婴幼儿随机分为五虎汤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分别简称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另选健康婴幼儿10例。以Thomas法分离、培养并诱导治疗组及对照组哮喘婴幼儿和健康婴幼儿外周血DC细胞,并与健康儿童的T淋巴细胞共同培养后,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各组患儿血清中104、IL-5浓度。结果婴幼儿哮喘患儿DC刺激T淋巴细胞分泌IL4、IL-5较健康组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五虎汤治疗后IL-4、IL-5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组下降幅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五虎汤具有抑制哮喘患儿Th2类细胞因子IL-4、IL-5的产生,从而调节Th1/Th2的失衡。  相似文献   

7.
杨红 《吉林医学》2008,29(19):1634-1635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混悬液、盐酸氨溴索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新生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5年11月~2008年1月本院儿科收治的31例新生儿毛细支气管炎。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1例;入院后除均给予综合治疗外,治疗组加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盐酸氨溴索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疗程5—7d。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气促缓解,心率正常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2、0.332,均P〉0.05);哮鸣音、湿啰音、咳嗽消失及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8、3.027、2.825、4.443,P〈0.05、P〈0.01、P〈0.01、P〈0.01)。对照组、治疗组治愈率分别为65%、94%。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84,P〈0.01)。结论:布地奈德混悬液、盐酸氨溴索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新生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肯定,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8.
哮喘患者血清IL-17、IL-25的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L-17、IL-25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哮喘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IL-17、IL-25水平。结果:哮喘组患者血清IL-2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17、IL-25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Th17相关因子IL-17、IL-6和TNF-α水平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1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28例轻型急性胰腺炎(MAP)及21例正常对照者血清IL-17、IL-6和TNF-α水平。结果:SAP、MAP两组患者血清中IL-17、IL-6、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SAP组高于M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IL-17水平与IL-6、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1,P〈0.01;r==0.46,P〈0.01),血清IL-6与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5,P〈0.01)。结论:Th17功能亢进可能促进了急性胰腺炎的发生与恶化。  相似文献   

10.
金蕊  杨莉  陈径  李羚  唐珩 《现代医学》2006,34(5):327-329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哮喘大鼠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3(IL-13)水平的影响及其防治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小剂量及大剂量川芎嗪组、联合用药组,以卵蛋白致敏和激发制备大鼠哮喘模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L4、IL—13的水平。结果 哮喘模型组BALF中IL-4、IL—13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地塞米松组和川芎嗪治疗各组均显著低于哮喘模型组(P〈0.001);川芎嗪大剂量组和联合用药组降低IL-4和IL—13的作用与地塞米松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川芎嗪大剂量组降低IL-4的作用与川芎嗪小剂量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川芎嗪大剂量组降低IL—13的作用优于川芎嗪小剂量组(P〈0.05);BALF中IL-4和TL—13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14,P〈0.01)。结论 川芎嗪通过抑制IL-4和IL—13的水平而抑制哮喘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11.
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r—IFN-2b)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探讨该病的更安全方便的治疗方法。方法将113例0—2岁儿童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治疗对照组、干扰素治疗组,其中正常对照组为本院儿童保健体检健康儿童20名,余为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住院的93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治疗并加用特布他林雾化液压缩雾化吸入;干扰素治疗组48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α-2b干扰素压缩雾化吸入。用ELISA法分别检测血浆干扰素γ-IFN、白介素-4(IL-4),观察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治疗前后γ-IFN、IL-4的水平变化。结果在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上,干扰素组明显优于治疗对照组(P〈0.01)。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浆IL-4水平在急性期即治疗前明显升高而γ-IFN水平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干扰素组血浆γ-IFN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IL-4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较正常对照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对照组血浆γ-IFN水平较治疗前也升高,IL-4水平较治疗前也下降,但变化程度不如干扰素组明显;治疗对照组与正常组比较,IL-4水平增高而.γ-IFN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压缩雾化吸入α-2b干扰素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好,且痛苦小、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IL-13、IL-12、IL-2和IFN-γ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58例SLE患者(活动期16例,稳定期42例)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IL-13、IL-12、IL-2和IFN-γ的含量。结果 SLE活动组、稳定组血清IL-13、IFN-γ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组IL-13又较稳定组增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γ水平略高于稳定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12、IL-2与对照组比较,稳定组略高,活动组略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疾病活动组与稳定组比较则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活动期IL-2与IL-13呈负相关(r=-0.52,P〈0.05)。结论 SLE患者存在细胞因子紊乱,IL-13、IL-12、IL-2及IFN-γ可能参与SLE的发病、发展,且IL-13、IL-12、IL-2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细辛脑辅助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6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细辛脑注射液。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喘憋、咳嗽、肺部喘鸣、肺部啰音消失及心率恢复正常时间治疗组均较对照组缩短(P〈0.01)。结论:细辛脑辅助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IL-2和IL-18在肿瘤的免疫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使用ELISA法检测了45名食管癌患者和30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IL-2和IL—18水平。结果:食管癌患者的血清IL-2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志愿者(P〈0.05)与之相反食管癌患者的血清IL—18水平高于健康志愿者(P〈0.05),并且随着食管癌的进展,食管癌患者的血清IL-2水平降低(P〈0.05)而IL-18升高(P〈0.05)。结论:血清IL-2和IL—18的水平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并可反映食管癌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代继宏  王永红  周远大  何海霞 《医学争鸣》2007,28(22):2044-2046
目的:探讨哮喘大鼠模型血清中自细胞介素-12(IL-12)与白细胞介素-18(IL-18)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气道炎症发生中的机制.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地塞米松干预组,用卵白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雾化吸入OVA激发制备大鼠哮喘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OVA,地塞米松干预组每次雾化前经腹腔注射地塞米松.雾化激发后24h取各组肺泡灌洗液进行嗜酸性细胞计数,并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IL-12,IL-18的水平,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哮喘组、地塞米松组和对照组血清IL-12水平分别为(53.1±9.6)ng/L,(82.4±8.1)ng/L和(140.1±13.4)ng/L,与哮喘组比较,地塞米松组血清IL-12水平显著升高,但低于对照组(P〈0.01).三组血清IL-18水平分别为(353.5±11.9)ng/L,(250.6±8.4)ng/L和(100.5±12.7)ng/L,哮喘组与地塞米松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细胞数(49.3±4.0)×10^5/L,(31.9±3.6)×10^5/L和(14.8±4.1)×10^5/L,哮喘组与地塞米松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哮喘组血清IL-12,IL-18水平分别与肺泡灌洗液中EOS数量进行两两相关分析,显示IL—12与肺泡灌洗液EOS呈负相关(r=-0.746,P〈0.01),而IL—18与肺泡灌洗液EOS呈正相关(r=0.682,P〈0.01).结论:IL-12与IL-18可能共同参与哮喘气道炎症发病过程,并且两者的作用相互拮抗.  相似文献   

16.
吡格列酮对初发糖尿病患者IL-2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初发的、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白介素2(IL-2)在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后水平的改变,观察吡格列酮对促炎细胞因子干预的影响。方法将初次起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治疗组(INS组,n=32)和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组(INS+PIO组,n=32),在12周时随访,采血检测空腹血糖、75g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C-肽、HbAlc以评价胰岛功能变化。结果IL-2水平与C-肽和胰岛素水平呈负相关。血糖水平的变化与IL-2水平的变化无明显相关;随访至12周,二种治疗方案IL-2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降低,但联合组IL-2较治疗前降低更显著(P〈0.01);治疗后,二组T2DM患者FBG、2hPG及HbAlc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1),联合组的降低更显著(P〈0.05);二组FCP及FINS较治疗前提高(P〈0.01),联合组的提高更显著(P〈0.01)。结论吡格列酮对初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通过下调IL-2的表迭来延缓或阻止免疫细胞对胰岛β细胞的破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3(IL-13)、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TIgE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6例急性期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其中轻症组20例,重症组16例)、30例普通肺炎患儿以及30例同期健康查体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三组的血清IL-13、IL-8、TNF-α、TIgE水平。结果:两组肺炎患儿血清IL-13、IL-8、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毛支炎组血清IL-13、IL-8、TNF-α、TIgE均高于普通肺炎组(P0.05);毛支炎重症组的TNF-α高于轻症组(P0.05)。结论:IL-13、IL-8、TNF-α参与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过程,TNF-α水平与毛支炎病情相关,且毛支炎患儿血清TIgE高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效免疫调节剂对s180小鼠肿瘤抑制作用及对IL.6、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S180肿瘤小鼠模型,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180肉瘤模型组、环磷酰胺组(CTX组)、高效免疫调节剂组(HIS组),治疗10d后处死小鼠,剥取脾脏、肿瘤组织称重,计算脾指数及抑瘤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IL-6水平;采用Westem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IL-10表达情况。结果HIS可增强S180小鼠免疫功能,对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放射免疫分析法结果显示HIS能明显降低外周血IL-6水平(P〈0.01);West—emblot结果表明HIS能降低肿瘤细胞中IL-10表达(P〈0.01)。结论HIS可通过降低细胞因子IL-6、IL-10表达,抑制荷瘤机体Thl/Th2细胞的平衡向Th2细胞漂移,增强免疫功能,进而发挥抑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寻常型银屑病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2(TLR2)mRNA表达及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银屑病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银屑病病人(银屑病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2 mRNA表达,采用胶乳凝集法检测血清ASO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8水平。以我院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正常对照组)。结果银屑病组TLR2 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5.541,P〈0.01);银屑病组点滴型与斑块型TLR2 mRNA表达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318,P〉0.05)。银屑病组血清ASO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x^2=8.604,P〈0.01);且点滴型病人明显高于斑块型病人(x^2=9.780,P〈0.01)。银屑病组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28.463,P〈0.01);点滴型与斑块型病人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660,P〉0.05)。点滴型病人ASO阳性者TLR2 mRNA表达水平高于ASO阴性者,差异有显著性(t=2.407,P〈0.05);银屑病病人外周血TLR2 mRNA表达与IL-8水平呈正相关(r=0.637,P〈0.01)。结论TLR2可能通过识别链球菌等入侵病原微生物启动机体免疫应答,介导细胞因子IL-8等的产生,参与银屑病皮损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疗效,以及对血清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影响机制的研究。方法入院确诊的7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和对照组(SASP)各35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肠镜变化、临床疗效及血清IL-6、TNF-α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的IL-6、TNF—αv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t值分别为12.36,12.75,12.24,12.42,且治疗组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27,12.35,P〈0.01。结论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考虑可能是通过降低IL-6水平、TNF-α而起作用的,其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