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破伤风患者抽搐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自伤口侵入人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外科感染 ,临床上以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 ,是外科感染中的严重并发症。据国内资料统计 ,破伤风死亡率为 10 %~ 2 0 % [1] 。重型破伤风死亡率达 30 %以上 ,死亡原因主要为咽喉肌肉痉挛窒息和频繁剧  相似文献   

2.
重型破伤风是外科急性特异性感染中较为严重而危及生命的急症之一,其潜伏期短于7 d,症状于3 d内即发展至高峰,病死率为30%~50%[1,2]。重型破伤风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临床上以中和毒素、对症支持治疗为原则,抽搐、窒息是破伤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针对抽搐所使用的镇静剂可  相似文献   

3.
破伤风患者病死率约为10%,其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强烈的痉挛毒素,侵袭神经系统而致,引起喉痉挛、抽搐、缺氧及严重肺部感染及全身衰竭死亡。2010年12月,我们对1例呼吸心搏骤停的破伤风患者给予积极抢救与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  相似文献   

4.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急性特异性感染性疾病,重型破伤风有明确外伤史.一般认为,破伤风潜伏期越短,前驱症状持续时间越短,症状越严重,病死率越高[1].据统计重型破伤风潜伏期少于7d,症状子3d内即发展至高峰,病死率在30%~50%[2].我院综合科2009年7月至2012年9月采用冬眠合剂结合专科护理治疗重症破伤风共25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破伤风抗毒素自问世以来以其疗效佳、价格低的优点一直广泛应用于临床.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是预防和治疗破伤风极其重要的措施.使用破伤风抗毒素应注意:①不要凡是外伤均用破伤风抗毒素.据报道儿童接受过全程百白破预防接种者5年内不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伤口污染严重者可以再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加强免疫.反复多次应用破伤风抗毒素还可使药效降低,且易发生变态反应[1].②对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者不宜脱敏注射.应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替代临床应用效果佳且安全,不需皮试.  相似文献   

6.
一例高压电击伤合并破伤风感染的护理周敏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烧伤科破伤风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急性特异性感染,其死亡率约20%~40%,任何开放性创伤均可能发生感染。本文就一例高压电击伤合并严重破伤风感染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5岁,...  相似文献   

7.
太原市2001年健康人群破伤风血清流行病学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君  翟真  白惠斌 《疾病监测》2002,17(10):381-383
破伤风是一种创伤感染性疾病 ,占破伤风病例总数 80 %的新生儿破伤风是新生儿致死的主要原因 ,预防接种疫苗是唯一降低破伤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措施。为了解我市健康人群中的破伤风的免疫水平 ,评价破伤风疫苗的免疫效果 ,为制定免疫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我们于 2 0 0 1年 1  相似文献   

8.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急性特异性感染,临床特征主要为全身横纹肌频繁的紧张性收缩或阵发性痉挛.2006年4月~2010年4月,我们共收治36例成人破伤风患者,给予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注射二醋吗啡(海洛因)而感染破伤风杆菌的临床病例并不罕见,破伤风与毒品戒断症状同时出现时,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处理不当则易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近3年来收治因注射海洛因致破伤风11例,就其临床特点及抢救事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车欢娥 《护理研究》1989,3(3):149-151
我科从1984年5月至88年10月共治疗严重破伤风患者21例.治愈19例,死亡2例.死亡率9.5%.从本组病例记载来看,破伤风的成功治愈除及时正确治疗外,认真细致的护理也很重要.现将21例患者治疗护理情况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患者21例,男18例,女3例;潜伏期3至  相似文献   

11.
四、特异性感染1 破伤风破伤风 ,是一种外伤性急性特异性感染。所谓特异性感染 ,是因为它是由一种特殊的细菌引起的 ,这种特殊细菌称为破伤风杆菌。破伤风杆菌进入伤口后 ,它即在伤口内生长繁殖 ,产生毒素 ,引起病人全身肌肉痉挛、强直和抽搐。破伤风是一个非常凶险的外伤性疾病 ,死亡率很高 ,平均为 5 0 % ,重症破伤风的死亡率在 80 %以上。破伤风的发病多在伤后 7天左右 ,新生儿可因脐带处的创口感染引起 ,其发病多在出生后 4~ 6天 ,故新生儿的破伤风又称“四六”风。1.1 临床表现 破伤风出现症状的时候 ,多在外伤后 7天左右 ,但也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避免破伤风抗毒素皮试及头孢菌素皮试结果假阳性的措施。方法将破伤风皮试及头孢菌素皮试病人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普通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进方法。结果采用改进方法进行破伤风抗毒素皮试及头孢菌素皮试,使皮试阳性率有明显下降。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由18.0%下降至3.5%,头孢菌素皮试阳性率由3.5%下降至0.5%。结论使用改进方法可明显降低皮试结果假阳性率,增加病人用药机会。  相似文献   

13.
19例破伤风患儿的抢救与整体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破伤风是由于破伤风杆菌入侵伤口产生毒素的一种特异性感染,细菌外毒素引发局部或全身肌肉强直、痉挛和抽搐的一种毒血症,破伤风杆菌一旦接触或侵入开放性伤口,易引起严重的感染、呼吸衰弱、窒息而死亡,病死率较高[1].提高破伤风的治愈率除使用有效的药物控制之外,整体护理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院对2005年10月-2007年10月收治的19例破伤风患儿进行了整体护理,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王永芳 《家庭护士》2008,6(5):1357-1358
破伤风是由于破伤风杆菌入侵伤口产生毒素的一种特异性感染,细菌外毒素引发局部或全身肌肉强直、痉挛和抽搐的一种毒血症,破伤风杆菌一旦接触或侵入开放性伤口,易引起严重的感染、呼吸衰弱、窒息而死亡,病死率较高[1].提高破伤风的治愈率除使用有效的药物控制之外,整体护理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院对2005年10月-2007年10月收治的19例破伤风患儿进行了整体护理,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蔡明 《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10):100-100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状杆菌经脐部侵入引起的一种严重感染,常常在出生后7d左右发病,病死率较高。潜伏期为4~8d(2~21d),潜伏期越短,发病越早,预后越差。我院2003年度收治了3例新生儿破伤风,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注射二醋吗啡(海洛因)而感染破伤风杆菌的临床病例并不罕见,破伤风与毒品戒断症状同时出现时,患病情复杂多变,处理不当则易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近3年来收治因注射海洛因致破伤风11例,就其临床特点及抢救事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对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破伤风是一种严重的外科感染,是由于破伤风杆菌从创口进入机体而引起的。病人十分痛苦,危险性大。骨科约有70%的病人是外伤,有的创口污染较严重,因而预防性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显得尤为重要。破伤风抗毒素(以下简称TAT)是一种异体蛋白质,注射时容易出现过敏反应。目前TAT正规注射方法是先作皮试,再进行注射。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TAT皮试阳性率较高(从新乡市中心医院的列表中可以说明)(见表1),注射全程所用时间长,(见表2),注射程序麻烦,病人痛苦多。针对这  相似文献   

18.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特异性疾病。可引起全身横纹肌的紧张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严重者可引起呼吸肌痉挛导致呼吸困难。气管切开可以改善通气状态,是破伤风病人的一个重要的治疗措拖。我科白2000-2005年收治20例破伤风病人,其中气管切开9例,11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19.
重症破伤风112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重症破伤风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12例重症破伤风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进行分类总结。结果治愈94例(83.9%),死亡18例(16.1%)。结论重症破伤风应早期采取预防性综合防治措施,摒弃刺激性治疗,防止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定量检测抗白喉抗体、抗破伤风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方法分别用纯化的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作为包被抗原,白喉、破伤风人源血清抗体标准品作为标准品,对供试品和标准品的剂量反应曲线进行拟合,以平行线法建立定量检测抗白喉抗体(Anti-DT)、抗破伤风抗体(Anti-TT)的ELISA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和应用研究。结果两种定量检测ELISA方法的验证结果均符合规定。定量检测Anti-DT的ELISA方法的定量限为0.084 mU/mL,回收率为97.6%,批内变异系数(CV)≤3.40%,批间CV≤5.05%;检测Anti-TT方法的定量限为0.175mU/mL,回收率为97.5%,批内CV≤2.42%,批间CV≤5.58%。应用上述两种ELISA方法,对白喉破伤风疫苗用于婴儿基础免疫后的免疫原性进行了检测分析和评价。结论所建立的白喉、破伤风血清抗体ELISA检测方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适合于一般实验室开展工作,可用于白喉破伤风疫苗免疫接种后的血清学效果评价和白喉破伤风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