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秦骥 《河南中医》2007,27(12):37-38
目的:对青壮年组、老年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证候分布规律进行调查分析,明确证候分布规律与不同年龄组的相关性,为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06年12月郑州市三级甲等医院缺血性中风住院病人292例,按年龄分为青壮年组和老年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和回顾调查。结果: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证候表现形式以2~4证组合为主,2~3证组合与年龄段具有相关性,4证组合与年龄段不具有相关性。结论:痰、瘀是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使用广义规则归纳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与OCSP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46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进行OCSP分型,采用《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判断证候,运用广义规则归纳对发病第3天至第14天共12个时间点共计10152例次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广义规则归纳得出语句包含证候要素和OCSP分型的关联规则共9条,并有2条规则体现出证候、OCSP分型与发病天数的相关性。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与OCSP分型、发病天数之间存在相关性,体现了病证结合的理念,为临床医师通过患者的中医证候把握疾病发展规律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中风先兆常见中医证型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制定了《缺血性脑中风筛查表》,在"陕西省中西医结合防控脑中风协作网"各协作单位开展了缺血性脑中风筛查工作,共计680例。结果:从证型分布来看,中风先兆以实证为主,虚实间夹。其中医证候排序来看,排名靠前的证候为:肝热血瘀、肝阳上亢、痰瘀互结。结论:通过调查,初步探索了中风先兆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统一和规范中风先兆的中医辨证奠定了基础,也为进一步明确中风先兆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今后中西医结合防治中风先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求中风急性期始发证候要素的持续时间及分布规律。方法:制定统一的中风急性期证候调研表,对同一地点的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调查。结果:中风急性期(14 d)证候分布以风证(占87.8%)、痰证(占80.0%)、火热证(占49.6%)为主。急性期火热证、痰证的自然持续时间至少有12 d。中风急性期痰证和气虚证与发病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负相关。结论:中风急性期各个始发证候持续时间不相同,痰证和气虚证与发病时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子午流注时辰规律以及证候要素特点,分析经脉气血流注与证候要素对缺血性中风发病时间的影响。方法收集重庆市中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383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时的证候要素和发病时间,应用圆形分布法分析发病的时间规律,并计算发病高峰期,以是否为高峰期发病为因变量,证候要素为自变量进行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证候要素对发病时间的影响。结果根据子午流注纳甲法推算出缺血性中风发病时的值日经,经圆形分布统计分析,r值为0.018,经雷氏检验P0.05,故缺血性中风发病无显著的值日经聚集趋势。分析子午流注纳子法时辰周期的发病规律发现,发病高峰为7时04分,发病高峰期为3时02分至11时06分,r值为0.5238,经雷氏检验P0.05,即寅时至巳时为缺血性中风发病的高峰期。以是否为高峰期发病为因变量,证候要素为自变量进行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瘀、痰湿、气虚为是否高峰期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其OR值分别为:3.76,4.21,3.55。结论气血流经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时为缺血性中风发病的高峰期,血瘀、痰湿、气虚证候要素为是否高峰期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243-2246
目的:研究真实世界中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证型分布特点,以及各证型分布与患者年龄、性别、节气的关系。方法:选择全国4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出院第一诊断为缺血性中风病,且具有中医证型记录的住院患者信息,采用频数统计方法对患者的中医证型与患者年龄、性别、节气等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在6302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中,各中医证型以风痰瘀阻证最多,为2374例(37.67%),其次为气虚血瘀证1219例(19.34%)和肝肾阴虚证1052例(16.69%);入院患者中风痰瘀阻证和气虚血瘀证均以60~74岁的患者居多,分别为1013例(42.72%)和572例(46.92%);各证型分布男性患者普遍多于女性患者;缺血性中风病在寒露和惊蛰-立夏等几个节气入院患者较多。结论:基于HIS数据发现真实世界中缺血性中风病住院患者总数及各证型分布均是男性多于女性,且都以风痰瘀阻证为最多,入院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60~74岁,各证型入院节气主要集中在寒露和惊蛰-立夏阶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96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性别、年龄、BMI指数、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并且提供临床数据支持。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恢复期(以下简称脑病)患者963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相关危险因素、证候诊断等。运用频数、卡方检验等方法分析性别、年龄、BMI指数、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及其特征。研究选择了全国11家医院作为分中心,采集涉及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预计样本量960,经过严格质量控制和数据录入。结果与结论:实际采集了963名患者,中风的性别、年龄、BMI指数、中医证型都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风痰阻络证型占的比例最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风先兆证的证候要素及发病规律。方法收集急性中风患者142例,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 ,进行回顾性研究,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其证候规律。结果明确了中风先兆证临床表征的频次及症状间关联规律。核心症状为急躁易怒/烦躁不安/心神不宁、一过性症状、口干口苦、神疲乏力,并推演出症状核心组合14个。结论风证是中风先兆证特异性证候要素,火、毒是其前序阶段及病理基础,负性情绪是促进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多重危险因素聚集下出现弥漫性"火""毒"证候表现,是中风病的重要预警指征。  相似文献   

9.
不同年龄组缺血性中风患者急性期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不同年龄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证候分布规律进行调查分析,明确证候分布规律与不同年龄组的相关性,为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3987例缺血性中风病人,按年龄分为4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和回顾调查。结果:缺血性中风频率最高的证型是痰湿证,其次是血瘀证,风证最低。两证组合形式出现最多,其中以痰湿证和血瘀证组合最多。以66~75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65岁以上组发病率明显高于65岁以下组。结论:痰、瘀是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0.
李岩  孙景波  闫咏梅 《河南中医》2014,(6):1059-1060
目的:通过对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与各种相关因素关系的调查,为缺血性中风病的早期诊治及长期预防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144例符合诊断标准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量表,按住院第1天、第10天,出院1个月、3个月,共4个时间点进行资料收集,结合病例的基线资料,观察各个证候分布与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缺血性中风的合并病中以高血压病最多,高脂血症及糖尿病次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短暂性脑缺血所占比例偏低;证候与血脂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临床对于缺血性中风要分期而且要针对不同的致病因素有目的的进行治疗,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体质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型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的队列研究方法,按照王琦的体质分型标准,应用聚类分析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体质类型进行判断、分类,并对其中医证型进行分类,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平和质发病后易表现为风痰阻络证,气虚质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气虚血瘀证,阴虚质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阴虚风动证。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类型有关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演变规律,并分析头颅影像学特征与证候演变的相关性。方法:从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数据库中,选取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发病24 h以内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例,通过ASPECTS评分方法对头颅磁共振图像进行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索基于ASPECTS影像学特征与证候要素演变的相关性。结果:脑缺血损伤主要累及ASPECTS区域中的额顶叶皮层M5(55.0%),内囊(40.9%)和豆状核(30.8%);与发病7 d内证候演变有显著相关性的部位包括尾状核、内囊,以及岛叶、M1、M5、M6等皮层结构(P0.05)。结论:基于ASPECTS的影像特征是影响中风病证候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基于MATLAB的冠心病中医证候BP神经网络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中医证候领域的应用。方法:在冠心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采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构建冠心病中医证候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运用回顾性检验及前瞻性检验的方法,客观的检测该模型的性能。结果:对已采集的496例的回顾性检验显示,该模型的诊断准确率达90.5%,且具体证型判别的准确率与样本例数呈正相关。对新采集的132例的前瞻性检验显示,模型的诊断准确率达91.36%。结论:人工神经网络能较好的获取证候的内在规则,其应用于中医证候的规范化研究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候与生存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证候与生存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临床研究。结果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证候与生存质量有密切的关系,随着生存质量的下降,虚证、实证逐渐增重(P相似文献   

15.
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候特点,并分析缓解期与发作期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哮喘证候开展前瞻性调查研究,按照现有哮喘证候诊断标准,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应用Epi da-ta3.0建立数据库,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哮喘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二次录入核对,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证候及证候要素进行频次分析。结果哮喘发作期证候类型以热哮、风哮为主,病位主要涉及肺、脾、肝,病性以气郁、痰阻多见;哮喘缓解期脾气亏虚最多,且往往兼夹两种甚至多种脏腑亏虚症状,并与发作期证候有一定关系;哮喘患者随年龄增长,病性表现从风哮、热哮到冷哮、虚哮和病位从肺及脾至肾的由轻到重的演变规律。结论了解哮喘发作期与缓解期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将有助于哮喘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验证脑动脉硬化症中医辨证计量诊断判别函数式的可重复性.方法:对23例脑动脉硬化症患者进行了双盲前瞻性检验,将前瞻检验结果与脑动脉硬化症中医辨证计量诊断判别函数式诊断结果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该函数式的诊断效能有比较好的可重复性,其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和漏诊率都处于相似水平(P〉0.05).结论:该函数式具有一定的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机器学习方法探索40岁~65岁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基本证候要素特征。方法:运用隐类分析方法对北京和上海社区骨质疏松人群中医证候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隐树模型。结果:得到BIC评分为-22950.125的隐树模型,模型中的隐变量展现了骨质疏松人群以肾虚、肝虚、阳虚、阴虚、血瘀等为主的基本证候要素特征。结论:隐树模型可以客观化、定量化地揭示中医症状间的复杂关系,为中医证候的定量化研究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高尿酸血症相关因素调研及其中医证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高尿酸血症患者相关因素调查,探索其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并确定基本证候类型,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与前瞻性相结合研究方法,以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选择病例,按照预先制定的临床研究表格对每份病例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临床共收集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病例109例,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高龄患者发病率明显增加,冠心病以及高血压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尿酸水平与血脂、体质量指数、饮酒关系不明显;气虚血瘀为高尿酸血症患者临床主要证候。结论:气虚血瘀扶湿是高尿酸血症患者临床主要证候;其发病与性别、年龄、冠心病、高血压关系密切;与高血脂、肥胖、饮酒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艾滋病相关慢性腹泻的中医临床表现特点和证候要素,探讨证候的特点.方法:多中心、前瞻性收集311例确诊的艾滋病相关慢性腹泻患者,采用描述性统计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研究其中医证候的规律和特点.结果:常见的中医临床表现有:疲乏(229例,73.63%)、肠鸣(229例,68.81%)、便溏(194例,62.38%)、薄苔(201例,64.63%)、淡红舌(166例,53.38%)、腻苔、细脉(126例,40.51%)、沉脉(64例,20.58%)、滑脉.提取了17个公因子,常见的病位证候要素为脾、胃、肝、胆及大肠,病性证候要素有气虚、阳虚、气滞、湿浊和热邪.结论:艾滋病相关慢性腹泻的证候表现涉及多个脏腑,病性属于虚实夹杂.  相似文献   

20.
287例大肠癌中医证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肠癌的主要中医证候以及证候的主要症状组成。方法:应用前瞻性、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287例大肠癌患者四诊信息,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87例大肠癌的中医证候可分为5类,分别是脾虚湿阻证、气血亏虚证、阴虚内热证、湿热蕴结证、瘀血内停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大肠癌证候的主要症状。结论:以群体调查为基础,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能够较规范地开展大肠癌中医证候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