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分析60例冠心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发现心肌缺血发作在6AM~12AM时段内有42例次,明显高于其它三个时段(P<0.01),同时心律失常的发生亦在该时段内最多(P<0.01),提示心肌缺血发作的时辰节律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COP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心电图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娟 《重庆医学》2002,31(5):421-432
目的: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变化,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电图变化。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在24h动态心电图上以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为明显,尤以房性早搏,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及缺血性ST-T改变明显高于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P<0.01),而收缩压,舒张压,甘油酯,胆固醇也均明显高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I(P<0.05,或P<0.01)。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明显高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心率变异性检查,了解患病毒性心肌炎伴室性心律失常孕妇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方法:以动态心电图中SDNN、SDANN、SDNNIndex,RMSSD,PNN50 5项指标对18例患病毒性心肌炎伴室性心律失常的孕妇及2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作室性心律失常的孕妇24小时心率变异性作对照分析。结果:病毒性心肌炎伴室性心律失常孕妇24小时时域指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病毒性心肌炎伴室性律失常孕妇存在着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心率变异性检查对于妊娠期室性心律失常的良、恶性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94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根据心梗前24小时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组和对照组,分别观察心肌酶峰值、严重并发症及心功能状况。结果:心肌缺血预适应组心肌酶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性(P<0.05);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左室射血分数及梗死区室壁运动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短期内心绞痛发作作为缺血预适应能减少心肌梗死范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左室功能有积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谢萍 《广西医学》2002,24(7):975-976
目的:了解原发性高血压(EH0患心率变异情况。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40例,不伴左心室肥厚患44例,年龄相当的正常人30例为对照组,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24小时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结果:(1)EH患HRV各指标均显低于对照组(P<0.01);(2)与无左室肥厚比较,伴左室肥厚24h每5mi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明显增高(P<0.01),而24h每5min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S),24h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24h相邻R-R间期差值>50ms的百分数(PNN50)显降低(P<0.05,<0.01,<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心脏交感、副交感神经活动平衡失调,伴左室肥厚这种改变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拟探讨用心电图记分法估算心肌梗塞面积与心肌梗塞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92例发生心肌梗塞48小时以上到4周以内的病人,根据心电图记分法>3分为大面积心梗组(A组);≤3分为小面积心梗组(B组)。并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比较两组单发室早、成对室早、非持续性室速(NSVT)发生数和发生率。结果:两组单发室早数和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成对室早、NSVT发生数和发生率比较,大面积心梗组多于小面积心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心电图记分法可作为心肌梗塞后病人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程度和预后的评估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心肌缺血临床诊断中应用的意义。方法:采用12导联心记录仪采集80例冠心病患者及80例同期健康体检老人的动态心电图,观察ST—T改变,记录分析SDNN、RMSSD、PNN50情况,记录并统计两组患者缺血发作时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IV)、每阵心肌缺血发作时最高心率(HMIT)和最低心率(LMIT)。将8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有临床症状组38例及无症状组42例,根据患者采集到的动态心电图情况,分析ST段变化。结果:心率变异性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指标SDNN(ms)(P〈0.05)、SDANN(ms)(P〈0.05)、RMSSD(ms)(P〈O.01)、PNN50(%)(P〈O.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心肌缺血发生情况表明,和冠心病有症状组患者相比,冠心病患者无症状组患者心肌缺血发作时间、心肌缺血持续时间、IV较低,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DCA3)可对心肌缺血患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且安全简单易行,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7例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进行 DCG检测,同期予以常规心电图(ECG)检测,比较检查结果。结果107例患者中,DCG对糖尿病性心肌缺血总检出率高于 ECG( P <0.01)。其中,DCG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高于ECG( P <0.01),二者对有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DCG对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检出阳性率均高于ECG( P <0.01);二者对窦性静止与窦房传导阻滞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CG检测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的诊断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有利于早期及时诊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汤之明  彭胜修 《中国热带医学》2006,6(2):286-286,250
目的 了解老年2型糖尿病惠者心电图特点。方法 对112例老年2型糖尿病人采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与健康老年人对照分析。结果 老年人2型糖尿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病率较正常老年人组显著增高(P〈0.01)。其中糖尿病组心律失常备类型发生率仍以室性期前收缩占首位,为61.6l%。ST-T改变59例,占52.68%(其中相关导联ST-T改变43例,占38.39%,弥漫性ST-T改芟14例,占12.50%),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老人组(P〈0.01)。结论 老年糖尿病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非常高,心电图改变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0.
探讨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大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的关系。方法:用超声心动图对124例高血压患者测定左心室肥大,并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测定室性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结果:伴左心室肥大的高血压组(A组)和无左心室肥大的高血压组(B组)的HRV分析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O.05);A组的复杂性心律失常(Lown氏分级≥Ⅲ级以上)的发生率(68.75%)显著高于B组(15.78%),P<O.005。其中尤以成对的室早、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高,两组比较P<O.01及P<0.005。结论: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大存在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心先安(环磷腺苷葡胺)在缓慢性心律失常中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58例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静滴心先安和复方丹参注射液。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48%,两组差别具有显著性(P〈0.01);体表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6%和55%,24小时心率总数分别是(89420±4800)次和(63250±3700次),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心先安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尤其是近期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对70例室早患者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结果提示:心脏病组室早的lown‘s级别升高(P<0.05),平均心率,最慢心率升高(P<0.05或P<0.01),ST-T改变发生率升高(P<0.01),室早发生率在活动中最低(P<0.05),而室早的频率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与单纯性冠心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变化情况。方法检测并记录124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糖尿病组)与96例单纯性冠心病(对照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变化,分析ST-T变化以及HRV时域4项指标。结果糖尿病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缺血性ST-T改变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O.05。两组比较,心率增快,心率变异指标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能引起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加重,心率加快,心率变异指标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比较动态心电图电脑分析与人工分析结果,了解GP-6000型HOLTER软件设置程序的性能。方法:对345例患者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护检查,将电脑分析结果与人工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动态心电图阳性病例电脑分析较人工分析敏感性增加,特异性降低,且电脑对单纯房性心律失常、单纯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诊断的敏感性较低,与人工分析存在着显著差异(P<0.01)。结论:GP-6000型HOLTER在监测心肌缺血、捕捉心律失常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但程序本身对不同病理改变诊断的准确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同时程动态心电图监测以及NYHA分级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的影响。方法:38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NYHA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组,进行连续72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59例患者诊断为心房颤动,其中42例在既往已被确诊为持续性房颤,17例为本次新诊断患者,72小时动态心电图均确诊为持续性房颤。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出169例(48.56%),48小时则为235例(67.53%),72小时达到255例(73.28%)。24、48、72小时动态心电图均显示随着NYHA等级升高,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检出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72小时动态心电图在NYHAⅠ~Ⅳ级患者中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检出率明显高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2小时动态心电图仅在NYHAⅠ级患者中检出率高于48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76例(21.84%),48小时检出95例(27.30%),72小时检出129例(37.07%)。24、48与72小时动态心电图均显示随着NYHA等级升高,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检出率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8、72小时动态心电图在NYHAⅠ~Ⅳ级患者中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检出率明显高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2小时动态心电图仅在NYHAⅠ、Ⅱ级患者中检出率高于48小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房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随着患者NYHA等级升高而升高,延长动态心电图监测时程可明显提高心律失常检出率,但在NYHAⅢ~Ⅳ级患者72小时动态心电图与48小时动态心电图相比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对52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ST段变化情况。结果:记录到缺血性ST段改变265阵,其中无症状者236阵(89.06%);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及缺血时心率两者的均值在有症状和无症状者中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和心植物神经病变的发生率高,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应用24h动态心电图对86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HRV分析,并与68例正常对照者比较。结果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HRV的时域和频域指标即SDNN、SDANNI、SDNN—index(ms)rMSSD(ms)PNN(%)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存在心脏自主神经失调,HRV明显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易于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心率变异性可以作为早期发现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植物神经损害的一个有效的无创方法。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房颤动的临床和预后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伍广伟  林英忠  徐广马  袁军 《广西医学》2002,24(8):1143-114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发生心房纤颤(AF)的临床和预后的意义。方法:分析4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并发心房纤颤35例,根据房颤发生时间分为AF1组(于AMI后24小时内发生16例)和AF2组(于AMI后24小时后发生19例);合并窦性心律411例。回顾性分析三组临床特征及住院病死率。结果:窦性心律组患年龄明显小于AF1组(P<0.05)和AF2组(P<0.05);AF1组患下壁心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成AF2组;AF2组前壁心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F1组;35例并发AF住院病死率、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结论:AMI并发AF患住院病死率高于窦性心律,AMI患AF发作时间对评价心脏状态是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巍 《海军医学杂志》2006,27(2):125-126
目的:探讨老年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表现。方法:对确诊冠心病或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老年人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54例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进行心率、诱发因素、ST段压低情况以及昼夜节律分析。结果: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ST段压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有昼夜节律,活动时较静息状态发作频繁,发作时心率可在基础心率内,并且部分发作低于基础心率,动态心电图有利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及时检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了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8月住院并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324例进行研究,按患者年龄分为三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检出有心肌缺血者189例占58.3%,有症状心肌缺血84例占27.36%,无症状心肌缺血105例占32.4%;61岁以上年龄组中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无症状心肌缺血出现的阵次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患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动态心电图是检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对病情的判断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