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呼吸训练联合悬吊运动治疗经皮腰椎间孔镜术后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腰椎功能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腰椎间盘突出(LDH)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2组患者均接受经皮腰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对照组术后接受悬吊运动训练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悬辅以呼吸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以及术后3个月后(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JOA)评分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部功能和生活质量,并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便携式肺功能仪采集2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肺活量(FEV1)和呼气峰流速(PEF)。 结果 治疗2周后和随访时,2组患者的VAS评分、JOA评分和SF-36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2周后和随访时的VAS评分、JOA评分和SF-36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FVC、FEV1、PEF分别为(4.23±0.50)L、(3.82±0.44)L/s、(6.46±0.69)L/s,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2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呼吸训练联合悬吊运动疗法不仅可以显著缓解PELD术后的LDH患者的疼痛,改善其腰部功能和生活质量,还可增强患者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NLBP)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CNLB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如干扰电、超声波治疗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oland-Morris下背痛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及36条目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2组患者疼痛、腰部功能障碍程度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RMDQ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疗效指标评分[分别为(2.77±1.76)分、(7.5±5.4)分、(92.8±19.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能进一步改善CNLBP患者腰痛症状及腰椎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水中核心稳定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住院及门诊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物理因子治疗、牵引治疗及推拿手法治疗等,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水中核心稳定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下腰痛评分表(JOA)、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以及腰椎关节活动范围(ROM)评估,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差异性。结果治疗前两组JOA、VAS、SF-36及ROM 4个方面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4个方面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治疗后比较,试验组各项评分[JOA(25.67±6.17)分、VAS(1.56±1.71)分、SF-36(73.25±12.1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JOA(21.65±6.78)分、VAS(2.26±1.46)分、SF-36(64.37±11.32)分],ROM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水中核心稳定训练能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症状和功能,同时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腰椎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电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CNLBP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腰椎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后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疼痛程度和功能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ODI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随访1个月后,观察组ODI及VAS评分与治疗1个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ODI及VAS评分与治疗1个月后比较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ODI及VAS评分均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电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疗效优于单纯电针治疗,且短期内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60例,随机把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进行电针治疗,观察组加用核心肌群训练,共治疗2周。在治疗前、治疗第2周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分别使用疼痛视觉类比评分法(VAS)评估疼痛强度,使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JOA)腰痛疗效问卷评分观察腰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改良JOA腰痛疗效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随访,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0%、30.0%,P0.05)。结论:电针治疗结合腰部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2周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电针治疗,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易罐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52例, 采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患者26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脊柱手法治疗, 实验组在常规脊柱手法的基础上增加易罐疗法以牵伸腰背肌筋膜, 易罐疗法每周治疗3次, 每次间隔1 d, 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简易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VAS评分和OD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且实验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分别为(13.50±1.42)分和(6.58±2.47)分, 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且实验组治疗后的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易罐疗法可显著缓...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医外治法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盘源性腰痛诊断的36例患者纳入观察。采用中医综合外治法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标准(JOA)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1周及1个月,患者各项评分均明显改善,治疗1周后VAS评分为4.10±0.7分,日本JOA评分为25.3±1.2分;治疗1个月后,VAS评分为3.20±0.5分,日本JOA评分为26.5±2.3分。结论多种外治法联合运用,对盘源性腰痛有显著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对腰椎骨折术后腰痛患者的疗效。方法60 例腰椎骨折术后腰痛患者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接受4 周共20 次音频治疗,治疗组采用神经肌肉激活技术进行腰椎稳定性训练,对照组采用腰背肌强化训练。于就诊当天、4 周后及6 个月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简表(SF-36)进行评定。结果就诊当天,两组VAS、SF-36 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VAS、SF-36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4 周及6 个月,治疗组VAS、SF-36 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激活技术能有效减轻腰椎骨折术后腰痛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hera-Band渐进抗阻系统核心肌群稳定训练结合针刺、推拿治疗腰痛的疗效。方法:10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针刺、推拿治疗,治疗组同时接受Thera-Band渐进抗阻系统核心肌群稳定训练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周,随访半年。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JOA下腰痛评价表评定。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VAS和JOA下腰痛评价表差异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组效果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随访半年,治疗组VAS和JOA下腰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Thera-Band渐进抗阻系统核心肌群稳定训练结合针刺、推拿对慢性腰痛患者的恢复有较好的长期疗效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序贯康复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1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给予基础治疗的同时接受透海散熏蒸结合序贯康复干预(60例);对照组不予中药熏蒸,其他干预无先后次序,余同观察组,共60例.脱落病例10例.于治疗10 d、20d和3个月后采用腰痛疾患治疗成绩判定标准(JOA)、视觉模拟评分法(VAS)、SF-36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评价其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JOA、VAS、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观察组患者JOA、VAS评分分别为(22.850±2.392),(2.250±0.628)分,对照组分别为(21.250±1.856),(2.500 ±0.651)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754,4.585;P <0.05);治疗20 d两组患者JOA、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功能结果在治疗后3个月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97,P<0.01).结论 包括中药熏蒸在内的序贯康复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效果显著,安全可靠,疗效可持续,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的影响。方法:选取CNLBP患者4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PNF训练。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和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的疗效及功能进行评估,表面肌电图仪采集竖脊肌、腹直肌和腹外斜肌的肌电信号,分析均方根值(RMS)和平均肌电值(AEMG),并计算屈曲-放松比值(FRR)。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SF-36评分和竖脊肌、腹直肌、腹外斜肌的RMS值及竖脊肌FRR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PNF训练可显著改善CNLBP患者的功能,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产后骶髂关节疼痛的临床疗效,评估该康复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产后骶髂关节疼痛的患者91例,随机分为3组:基础组(31例)、观察组A和观察组B各30例。基础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A在基础组基础上采用体外冲击波疗法,观察组B在基础组基础上采用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SF-36简明健康调查简表(SF-36)、MRI腰5-骶1椎间盘水平竖脊肌横截面积。结果:治疗前,3组VAS评分、ODI评分、SF-36评分、MRI腰5-骶1椎间盘水平竖脊肌横截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3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观察组A、观察组B的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基础组(P<0.05),且观察组B较观察组A明显降低(P<0.05)。治疗4周后,3组SF-36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均P<0.05),观察组A、观察组B的SF-36评分高于基础组(均P<0.05),且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训练结合针刺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的疗效。方法 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将84例CNLB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观察组给予悬吊运动训练结合针刺,对照组仅予针刺。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3个月随访时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VAS、OD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 1.638, P 0.05)。治疗1个月和3个月随访时,两组VAS、OD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1)。3个月随访时,对照组VAS、ODI评分与治疗1个月时比较升高(t 2.219, P 0.05);观察组无显著性差异(t 1.738, P 0.05)。治疗1个月,观察组VAS、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 3.535, P 0.001)。结论悬吊运动训练结合针刺治疗CNLBP疗效优于单纯针刺,且疗效具有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氟桂利嗪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治疗前庭型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VM患者124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1例。观察组予氟桂利嗪联合TENS治疗,对照组仅予氟桂利嗪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随访2个月首次发作头痛、眩晕程度,头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眩晕程度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估;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随访2个月头痛、眩晕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两组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SF-36)评分;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2.30%(P<0.01);治疗后随访2个月首次发作时两组VAS评分和DH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VAS评分和DHI评分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随访2个月两组头痛、眩晕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头痛、眩晕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改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结束时两组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SF-36评分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治疗期间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桂利嗪联合TENS治疗VM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头痛及眩晕的程度、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治疗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筋膜松解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NLBP患者分为观察组、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及姿势纠正指导,观察组同时辅以筋膜松解术治疗及核心肌群训练,筋膜松解组则辅以筋膜松解术治疗,核心肌训练组则辅以核心肌群训练,3组患者均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进行为期12周的随访,观察3组患者远期疗效情况。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70±0.78)分]、ODI指数评分[(17.47±2.75)%]以及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与治疗前差值[分别为(4.28±1.13)分、(22.47±2.69)%]均明显优于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发现观察组在治疗结束后6周、12周时其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80±0.66)分、(3.50±0.97)分]均较治疗结束时无明显变化(P>0.05),而上述时间点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结束时明显增加(P<0.05)。 结论 筋膜松解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NLBP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部功能,且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补肾通痹汤联合靶点射频热凝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评分及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某院收治的LDH患者104例,根据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靶点射频热凝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补肾通痹汤治疗,比较两组JOA、VAS评分及炎症指标。结果治疗前,观察组VAS、JOA评分分别为(6.48±0.81)分、(13.98±2.29)分,对照组VAS、JOA评分分别为(6.51±0.79)分、(14.02±2.34)分;治疗后,观察组VAS、JOA评分分别为(2.55±0.42)分、(26.62±3.48)分,对照组VAS、JOA评分分别为(3.76±0.61)分、(21.45±3.06)分,观察组VAS较对照组低,JOA评分较对照组高,且两组JOA、VA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CRP、TNF-α、IL-6水平分别为(12.86±3.62)mg/L、(2.32±0.51)ng/L、(23.06±4.12)pg/mL,对照组CR P、TNF-α、IL-6水平分别为(12.93±3.65)mg/L、(2.33±0.48)ng/L、(23.17±4.09)pg/mL;治疗后,观察组CR P、T NF-α、IL-6水平分别为(6.42±1.48)mg/L、(1.04±0.31)ng/L、(12.05±2.44)pg/mL,对照组CR P、TNF-α、IL-6水平分别为(7.95±2.02)mg/L、(1.61±0.35)ng/L、(15.61±3.87)pg/mL,观察组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通痹汤联合靶点射频热凝术可改善LDH患者腰椎功能,减轻疼痛程度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频谱结合核心稳定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8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受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9例,分别进行频谱结合核心训练或单纯核心训练治疗,疗程共2周,每周3次。治疗开始前和结束次日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日本骨科协会(JOA)量表评估功能,并采用超声评估训练前后多裂肌厚度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就多裂肌静息态厚度而言,训练前后组内及组间相比均无显著差异性改变。结论:频谱结合核心稳定训练对CNLBP的短期治疗效果更好,可有助于减轻腰痛症状、改善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筋膜松弛术联合静态渐进性牵伸治疗创伤后膝关节僵硬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创伤后膝关节僵硬患者分为观察组、筋膜松弛组及静态牵伸组, 每组2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 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松动术及物理因子治疗等, 筋膜松弛组、静态牵伸组在此基础上分别辅以筋膜松弛术或静态渐进性牵伸治疗, 观察组则辅以筋膜松弛术及静态渐进性牵伸联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各组患者膝关节疼痛、功能恢复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并于上述时间点检测、对比各组患者膝关节主动活动范围(AROM)。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膝关节AROM、Lyshol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 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 观察组MBI评分亦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 治疗后观察组AROM、Lysholm评分均显著优于筋膜松弛组及静态牵伸组(P<0.05);观察组及筋膜松弛组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优于静态牵伸组(P...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骨伤手法配合祛风湿、止痹痛中药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本组研究对象均为某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103例,收集时间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中医骨伤手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手法治疗基础上联合祛风湿、止痹痛中药方。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总有效率66.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腰痛评分量表(M-JOA)、下腰痛评价表(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JOA、JOA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两组M-JOA、JOA评分对比中,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量表(SF-36)、功能障碍量表(O swestr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F-36、O swestry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两组SF-36、Oswestry评分对比中,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骨伤手法配合祛风湿、止痹痛中药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51例患者(54间隙)采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进行治疗和随访,比较手术前后所有患者的下腰痛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ew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对手术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记录。结果 51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6~24月,平均为13.9月,出血量(170.6±72.6)ml,手术时间为(82.7±22.6)min,Wallis置入时间为27.0±8.7 min,所有患者术前VAS、JOA和ODI评分分别为7.3±1.4、11.8±3.4和43.6±5.7,末次随访时VAS、JOA和ODI评分分别为0.7±0.5、26.1±2.2和16.0±4.3,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所有患者未见复发及手术并发症。结论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早中期疗效和安全性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