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肠癌并同时性肝转移癌的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我科1994年至2010年共32例大肠癌并同时性肝转移癌行外科手术治疗病人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2例同时性肝转移癌中24例行原发灶加肝转移灶同期切除,2例行延期切除肝病灶,6例未处理肝脏转移灶;其中肝转移癌局灶切除12例,左外叶切除4例,左半肝切除2例,右半肝切除1例,右肝前、后叶切除共5例,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0.6%、40.6%、18.7%.结论 对大肠癌并肝转移癌,行原发病灶加肝转移灶切除可以提高生存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大肠癌肝转移61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肠癌肝转移发生率高 ,对肝转移灶的处理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本院对大肠癌肝转移患者采用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 ,并进行长期随访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同时对影响生存率的有关因素作一探讨 ,以期进一步提高疗效。1.1一般资料本院自1991年1月至2000年10月间经手术切除了61例大肠癌肝转移灶 (均无其他部位转移 ) ,其中男性40例 ,女性21例 ,男女之比1.9∶1 ;年龄25~70岁 ,中位年龄48.2岁。肝转移灶部位 :右肝33例 ,其中单个病灶6例 ,2个病灶10例 ,3个病灶8例 ,3个以上病灶9例 ;左肝19例 ,其…  相似文献   

3.
叶文峰  林荣繁  宋建文 《广西医学》2002,24(8):1174-1175
目的:探讨大肠癌伴肝转移患行大肠癌、肝转移癌切除、肝动脉植入化疗泵灌注化疗治疗大肠癌伴肝转移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将1996年1月-2001年12月56例大肠癌伴肝转移患进行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及肝转移癌、行肝动脉植入化疗泵化疗作观察组,同期51例行原发病灶及肝转移癌切除术后全身化疗作对照组,将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一、二、三年生存率为76.7%、60.7%、48.2%,对照组一、二、三年生存率为47.0%、21.6%、13.7%。结论:大肠癌、肝转移癌切除、肝动脉植入化疗泵灌注化疗治疗大肠癌伴肝转移的疗效优于大肠癌、肝转移癌切除术后全身化疗。治疗方式、区域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灶大小、术前CEA水平是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4.
大肠癌细胞多循门静脉系统转移至肝脏。对有孤立性肝转移者,可在原发癌根治切除的同时,行相应的肝叶切除或楔形切除。但如肝内转移灶超过2叶或多发转移,往往使癌灶不能清除。我院自2000年以来,对上述患者行癌灶根治切除切除后,应用置入式药物注射系统(药泵),收到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0~2006年间,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住院患者52例。年龄45~68岁。男34例,女18例。其中,结肠癌38例,直肠癌14例,均发生肝转移,肝内转移灶最大9.8 cm,最小2.15 cm。45例为肝内多发转移,11例病灶超过2叶。大肠原发癌均经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腺癌。低分化19例,中分化25例,高分化8例。1.2手术方式(1)原发灶根治切除:右半结肠切除15例,左半结肠切除8例,横结肠切除11例,乙状结肠切除4例,Dixon术6例,Hartmann术4例,Miles术4例;(2)肝内转移灶的处理:21例经胃右动脉向肝动脉置管注入碘化油4.0~5.0 mL,11例经肝动脉插管注入碘化油4.0~5.0 mL,12例动脉插管配合经直肠上静脉或乙状结肠静脉向肠系膜下静脉置管;(3)8例经门静脉向胃右静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临床病理比较研究左、右半大肠癌的特征。方法:272例大肠癌的病例,左、右半大肠癌分别为242例和30例,对2组患性别、年龄、肿瘤分期、细胞分化程度以及p53、CD44V6、p16和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左、右半大肠癌在性别、平均年龄、Dukes分期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右半大肠癌细胞分化程度较差(低-未分化)的比例显高于左半大肠癌(P<0.05)。p53、CD44V6、p16和Ki-67蛋白在左半大肠癌的阳性率分别为65.2%、43.8%、80.1%和79.3%,而在右半大肠癌存在一些差异,左半大肠癌细胞分化程度较差的比例低,p53、Ki-67蛋白阳性率显高于右半大肠癌,而CD44V6阳性率明显低于右半大肠癌。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直肠癌肝转移瘤的DSA表现,明确转移瘤的血供特点,指导介入治疗。方法:30例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介入治疗前进行DSA造影检查,分析DSA图像上病灶位置、数目和血供情况。并收集18例原发性肝癌进行对照比较。结果:30例直肠癌肝转移瘤中,转移到肝左叶7例(23.3%),肝右叶12例(40.0%),同时累及左、右肝叶11例(36.7%),瘤体转移至肝左、右叶及肝两叶三个部位的分布频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发及少发结节(3个以下转移灶)9例(30.0%),多发结节(3个及3个以上转移灶)21例(7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富血供瘤8例(26.7%),乏血供瘤22例(7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肝转移瘤以多发性乏血供瘤为主,DSA造影有助于其与原发性肝癌相鉴别,并能为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彭燕 《河北医学》2013,19(9):1346-1348
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转移性肝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1例转移性肝癌患者,行肝区转移灶B超及CT扫描,记录转移灶在B超下的影像学特点,并与CT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左半肝、右半肝和两侧肝脏转移性肝癌的转移灶的特点进行比较后发现,三组的病灶数目、大小和回声特征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B超的漏诊率较CT高,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X^2=0.774,P=0.378)。结论:B超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CT成为检测肝转移的主要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8.
大肠癌肝转移的早期诊断与治疗(附86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世锋 《广西医学》2001,23(2):264-266
目的:探讨和总结大肠癌肝转移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对68例大肠癌肝转移的病人通过检测癌胚抗原、B超、CT及肝动脉造影检查,作出早期诊断措施,对肝转移根治切除20例与肝转移灶未切除27例进行肝动脉插管化疗,门静脉插管化疗、冷冻及无水酒精瘤内注射及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后以及肝转移灶未治疗39例进行3年、5年生存率比较。结果:早期诊断肝转移灶并能根治性切除的20例3年、5年生存率为65%和35%,非根治性切除而采秀综合治疗的27例3年、5年生存率为33.3%、14.8%,未治疗的39例3年、5年生存率为13.5%和0。结论;早期诊断及手术根性切除大肠癌肝转移灶的治疗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mp2基因在大肠癌肝脏转移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手术切除21例大肠癌合并肝脏转移患者的原发病灶?癌旁正常黏膜组织?肝转移病灶及其周边正常肝组织的新鲜组织标本,用实时定量rt-pcr法测定各标本的mmp2 mrna表达,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在肝转移灶?肝转移灶周边正常肝组织?大肠癌原发灶和正常大肠黏膜之间,全部病例的mmp2 mrna表达均有明显差异,但以肝转移灶表达最高,正常大肠粘膜表达最低?其中18例在正常大肠黏膜中的mmp2蛋白表达低于肝转移灶?肝转移灶周边正常肝组织和原发灶?而所有病例原发灶与肝转移灶中的mmp2蛋白表达无差异,并且这二者的mmp2蛋白表达均高于肝转移灶周边正常肝组织?结论:mmp2在肝转移灶和原发灶中表达增强,有利于肿瘤细胞对基质的降解及其迁移?Mmp2基因上调使得肝转移病灶中mmp2 mrna的表达高于大肠癌原发病灶,可能是肝转移的分子机制之一?而肝转移灶周边正常肝组织中mmp2表达增强,可能与肝脏再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0.
NM23、VEGF蛋白表达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关系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NM23及VDGF蛋白表达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对45例大肠癌原发灶、肝转移组织及癌旁肠粘膜进行NM23、VEGF蛋白表达的检测和分析。结果:45例大肠癌原发灶、肝转移组织、癌旁肠粘膜中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8.9%、100%、8.9%。肝转移灶中VEGF表达阳性率高于其它组织(P<0.05),而NM2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0.0%、18.8%、82.8%,肝转移灶中NM23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其它组织(P<0.05)。在肝转移组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中同时检测NM23及VEGF蛋白表达,可知NM23表达降低而VEGF呈过表达。结论:NM23表达降低和VEGF表达增强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同时检测大肠癌NM23和VEGF表达能反映大肠癌的恶性程度,是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肠癌原发性灶及其肝转移灶组织Fas,FasL蛋白的表达比较及其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大肠癌原发灶及其肝转移灶组织,20例正常肠黏膜组织中Fas,FasL的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原发灶的肝转移灶的FasL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中的表达,但原发灶与转移灶之间差别不显著。原发灶和肝转移灶的FasL表达率分别为63.33%和86.67%,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转移灶瘤细胞FasL表达率高地原发灶中的表达,二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灶的正常组织中的表达,转移灶瘤细胞FasL表达率高于原发灶中的表达,二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灶的转移灶中TILs均可测得Fas,FasL不同程度的表达。结论:FasL在大肠癌肝转移中起主要作用,瘤细胞Fas通过Fas,FasL介导凋记消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为其自身在肝脏建群生长提供空间,逃避系统监视,促进转移过程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傅聿铭 《中原医刊》2011,(23):85-86
目的探讨胃癌肝转移肝切除治疗的疗效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4例胃癌肝转移实施肝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并对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进行术后随访,患者的1、3、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3%、29%和17%。8例患者存活时间超过5年。肝转移灶数、转移灶分布、肝切除方式原发灶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是预后重要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转移灶大小、脉管瘤栓为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出现孤立转移灶、原发灶无淋巴结转移、无脉管瘤栓的胃癌肝转移患者应手术切除以获得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在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疾病病人的临床治疗中,其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96例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划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各48例,对比组病人不予以切除肝转移灶手术治疗,研究组病人采取手术方式切除肝转移灶治疗,对比两组病人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病人在采取切除肝转移灶手术治疗后,2年内生存例数为35例,生存率为72.92%,4年内生存例数为26例,生存率为54.17%;对比组病人没有切除肝转移灶,其 2年内生存例数为22例,生存率为45.83%,4年内生存例数为15例,生存率为31.25%。研究组病人在生存率方面要明显高于对比组病人,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大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疾病病人的临床治疗中,在手术治疗同时,予以切除肝转移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极大的提升病人生存率,减少其转移复发等情况,提升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我院1995~2002年外科治疗直肠癌伴肝转移21例.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本组男15例,女6例;年龄22~72岁,中位年龄60岁.术前发现肝转移16例,术中发现肝转移5例.右半肝7例,左半肝9例,左右肝5例.单个转移灶9例,多个转移灶12例.直肠癌行Miles术12例,前切除术5例,Hartmann手术2例,双腔乙状结肠造口2例,肝转移癌行左肝外叶、肝段及肝楔切除12例(一期手术8例,二期手术4例).肝动脉或门静脉插管皮下埋泵术18例.术后均给予化疗,主要为DDP,ADM,MMC,5-Fu和CF等.高分化腺癌14例,低分化腺癌5例,未分化癌1例,印戒细胞癌1例.本组病例均获随访,1年生存率为73.7%(14/19),3年生存率为33.3%(4/12),5年生存率为16.7%(1/6).  相似文献   

15.
本院从1990~1998年共收治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68例,手术切除肝转移灶10例,其中行术中肝动脉、门静脉双插管皮下置泵化疗6例。本文就结直肠癌肝转移行肝转移灶切除加肝动脉门静脉双插管化疗的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2例,年龄28~54岁,平均年龄42岁。原病理类型均为腺癌,Duke’s分期均为B期。病例均经B超或CT检查发现,时间为原发病灶根治术后2~5年。1.2 治疗方法及结果左、右半肝切除各1例,局部切除4例。均行结扎肝固有动脉或左、右分支然后插管,及经胃…  相似文献   

16.
1 临床资料本组 1 7例患者 ,男 1 0例 ,女 7例。年龄 31~ 77岁。全部经纤维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并活检确诊。术前肝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均无肝硬化。 1 7例均在术前做肝B超检查 ,其中提示肝转移 1 5例。 5例术前做肝CT ,提示有肝转移 4例。手术探查 ,肝转移灶 1~ 3个者 9例 ,4个以上而局限在一个叶者 4例 ;其余为肝内广泛转移及肝外转移。肝内病灶位于左半肝者 8例 ,右半肝者 5例 ,左右均有转移者 4例。转移病灶直径≤ 5cm者 1 0例 ,>5cm者 7例 ,CEA检验值高于正常值者 1 3例 ,阳性率 76 % ,而无肝转移的 1 50例直肠癌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I期切除吻合的手术方式的可行性。方法 对68例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患者的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68例病人中,行Ⅰ期右半结肠切除吻合15例(切除率78.9%),无吻合口瘘;行Ⅰ期左半结肠或乙状结肠切除吻合34例(切除率73.9%),有1例发生吻合El瘘。结论 右半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宜行Ⅰ期右半结肠切除吻合或捷径手术,左半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在患者全身及局部情况允许时也尽可能行Ⅰ期切除吻合。  相似文献   

18.
作者报道了美国纪念医院自1951~1974年住院的大肠癌患者217例,在手术探查时发现多发性肝转移的外科治疗结果。男126例,女91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85岁,平均61岁。与肝转移有关的临床症状是体重减轻和腹部肿块约占10~12%。肿瘤部位于直肠或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172例,占72%,右半结肠25例,占12%,侵犯肝曲和脾曲共20例。癌瘤转移肝脏的部位:肝右叶48例,肝左叶24例,孤立性的肝内转移仅49例,其余患者皆为一叶或二叶肝的多发性转移。肝内转移灶占肝脏的体积一半以上达70例。原发癌的手术治疗,202例作原发癌切除术,大  相似文献   

19.
大肠癌肝转移48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出大肠癌肝转移的诊断方法。方法:对该院1995年10月-2000年10月的48例大肠癌肝转移的诊断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史超过半年以上,腹部能扪及较大肿块,癌肿占肠管3/4周以上和/或CEA异常升高者,肝转移的可能性很大。虽然B超和CT是定位诊断的主要方法,但只能发现较大的转移灶,其阳性率为18.2%和53.3%,存在较大的假阴性率。结论:大肠癌肝转移诊断困难,术中B超结合术中仔细探查是诊断大肠癌肝转移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期手术联合射频消融、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结肠癌术后双叶肝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4年12月—2007年12月我科选择性接收并采取分期手术治疗结肠癌术后双叶肝转移患者12例。Ⅰ期手术,结扎横断大多数结肠癌转移灶隶属肝叶的门静脉Ⅰ级分枝(左:右=1:11),射频消融残余肝叶内转移灶,并经胃十二指肠动脉植入肝动脉化疗泵;术后通过化疗泵行3个疗程化疗栓塞。Ⅱ期手术,全部化疗疗程结束后4周行半肝切除术。随访30月,记录术后并发症、化疗客观疗效和毒副作用、残余肝和肝外发现转移瘤时间以及实际生存时间。结果围术期内患者无死亡和肝功能衰竭,呼吸道感染/尿道感染/切口感染(2/2/2,例)是主要的术后早期并发症。患者化疗后无CR,PR 83.3%(10/12),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6/3/3,例次)。2例患者术后10月残余肝内发现转移灶(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4例患者术后17月发现肝外转移(肺2例,骨2例;立体定向R-刀治疗)。1、2年总体实际生存率分别为100%和75%,中位生存期26个月。结论分期手术联合射频消融、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部分结肠癌术后双叶肝转移患者近期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可耐受,且能增加患者肝转移癌切除率、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期,是治疗结肠癌术后双叶肝转移的较好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