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吻合第二掌背动脉的食指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皮肤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用吻合第二掌背动脉的带血管神经蒂的食指背岛状皮瓣修复7例7个拇指的皮肤缺损。结果 7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4~12个月,皮瓣质地、血供良好。拇指外形、感觉满意。结论 吻合第二掌背动脉的食指背岛状皮瓣是修复拇指较大面积皮肤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介绍应用拇指桡掌侧动脉为蒂的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  1996年至 2 0 0 1年 ,共修复拇指指腹缺损 15例。皮瓣设计在大鱼际区 ,以拇指桡掌侧动脉为蒂 ,旋转点在指间关节以近。皮瓣面积最小为 1.5cm× 3.0cm ,最大为 3.0cm× 3.5cm。结果 所以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半年到 1年 ,指腹外观 ,皮肤弹性、色泽均良好。指腹二点分辨觉为 8~ 10mm。结论 拇指桡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操作简单、血供可靠 ,是修复拇指指腹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拇指桡掌侧动脉为蒂的大鱼际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关德宏 …  相似文献   

3.
第二掌背动脉双轴点逆行岛状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临床应用第二掌背动脉双轴点逆行岛状筋膜皮瓣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利用第二掌背动脉远端穿支和进入掌背筋膜皮瓣近端的第二掌背动脉近端穿支附近的小血管分支,形成两个旋转点的第二掌背动脉双轴点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拇指、环指、小指背侧皮肤缺损各1例,示指、中指背侧皮肤缺损各2例,中指掌侧皮肤缺损2例。急诊手术7例,急诊延迟手术2例。结果9例皮瓣全部成活,修复的手指外形满意,指关节伸屈同健侧。结论第二掌背动脉双轴点逆行岛状筋膜皮瓣旋转范围比第二掌背动脉岛状皮瓣大,可修复手较大范围内的创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用手指皮瓣修复指腹皮肤缺损的方法。方法:1997年6月--2002年8月,应用筋膜蒂v-y提升皮瓣、手指侧方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跨区切取手指侧方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及第一掌背动脉逆行筋膜皮瓣,修复不同程度的指腹缺损89例。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随访半年以上有45例,修复后指腹的感觉均在S4级以上,外形满意,患均恢复原工作。结论:根据指腹缺损的大小与形状,切取相应的手指皮瓣,手术简单,效果好,是修复指腹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吻合掌背皮神经的拇指背尺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疗效。方法:对21例拇指指端指腹缺损,行吻合掌背皮神经的拇指背尺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治疗,术后辅以感觉再训练。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平均随访10个月,感觉恢复S5为12指,S4为5指,S3为4指;皮瓣两点辨别觉正常为15指,减退为6指。结论:应用吻合掌背皮神经的拇指背尺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术后积级进行感觉再训练,是促进皮瓣感觉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拇指指腹缺损皮瓣修复不同方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拇指指腹缺损4种皮瓣修复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采用环指桡侧方岛状皮瓣、示指背侧岛状皮瓣、拇指桡侧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局部神经血管岛状皮瓣4种方法修复拇指指腹缺损49例,创面面积(0.8~2.5)cm×(1.8~4.3)cm。结果49例拇指指腹缺损修复的皮瓣均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9个月,所有皮瓣的血运、弹性、质地均良好。结论手部皮瓣皮肤结构与拇指相近,是拇指指腹缺损修复的理想材料,修复的效果好,应根据各种类型的拇指指腹缺损,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进行修复,以满足修复后拇指指腹外观和功能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采用不同方法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伤情对120例拇指指腹缺损分别采用带蒂皮瓣、掌侧推进皮瓣、指动脉侧方岛状皮瓣、示指背侧岛状皮瓣、拇指桡侧大鱼际穿支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拇指尺背侧逆行筋膜岛状皮瓣及趾腹皮瓣游离移植方法进行修复.结果 120例皮瓣中,119例成活,1例失败.术后随访0.5~2 年,平均10个月.所有皮瓣血运、弹性、质地均良好.指腹二点分辨觉:带蒂皮瓣平均为15.1±3.6 mm,掌侧推进皮瓣平均为5.3±2.0 mm,指动脉侧方岛状皮瓣平均为8.3±3.2 mm,示指背侧岛状皮瓣平均为8.2±2.6 mm,拇指桡侧大鱼际穿支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平均为7.0±2.1 mm,拇指尺背侧逆行筋膜岛状皮瓣平均为8.1±3.3 mm,趾腹皮瓣平均为5.6±2.0 mm.结论 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首选趾腹皮瓣,其次为拇指桡侧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8.
赵全  冯世海  施耘  刘群 《广东医学》2007,28(4):597-598
目的 探讨示指背侧岛状皮瓣在修复拇指深度烧伤创面近远期疗效.方法 利用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12例拇指背侧或指腹皮肤及软组织缺损,其中拇指背侧8例,指腹4例.结果 12例皮瓣均全部成活,术后随访0.5~1年,拇指外观、色泽、皮肤弹性、感觉及耐磨性均良好.结论 示指背侧岛状皮瓣操作简单,血供可靠,是修复拇指背侧或指腹烧伤创面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手外伤造成的拇指指腹、指端缺损是临床治疗中的棘手问题。治疗方法虽多但拇指功能恢复不佳[1],我院自1995年5月~1998年12月采用多种带血管神经蒂皮瓣修复拇指指腹、指端缺损36例,结果患指功能良好,外形美观。现将术后观察及护理配合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最大54岁,最小4岁。创伤类型:机器挤压伤18例,绞伤10例,切割伤8例。其中拇指指腹缺损22例,指端缺损14例。1.2 皮瓣种类及效果 采用第一掌背神经伴血管岛状皮瓣12例;第一掌骨背动脉岛状皮瓣8例;食指桡侧指动脉皮瓣8例;第二掌骨背动脉岛状…  相似文献   

10.
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掌及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根据皮肤缺损部位应用不同的带掌背动脉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21例手掌及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该皮瓣切取方便,转位灵活,血供可靠,是修复手及手指皮肤缺损的较佳皮瓣。  相似文献   

11.
目的:第二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示指近、中节皮肤缺损适用的方法之一.方法:我科从2007年6月~2011年10月应用第二掌骨背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示指皮肤26例,以第二掌背动脉为轴线,以该动脉远端及筋膜为蒂.结果:术后26例皮瓣全部成活,经2~15个月随访,手指功能及外观均良好.结论:第二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设计合理,血供可靠,适于修复示指近节及中节掌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方法。方法基于掌背动脉与指掌侧动脉存在交通支这一解剖基础,本组设计以此交通支为蒂,带第1或第2或第3或第4掌背动脉的手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食、中、环、小指掌、背侧皮肤缺损28例。结果28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色泽、厚度及质地与受区皮肤接近,手部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皮瓣两点辨别觉6mm-9mm。结论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操作简单,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修复手指掌背侧近节或近2节指皮肤缺损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第一掌背桡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做好术前准备,在右臂丛麻醉下行右拇指岛状皮瓣修复术,右拇长伸肌腱移植术。结果患者术后经抗炎活血等治疗,病情恢复良好,术后一周开始手部功能锻炼,患者对疗效满意。结论第一掌背桡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经实践证明切实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应用指动脉皮瓣及掌背动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择指动脉及掌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14例,其中2例2指同时行两种逆行岛状皮瓣,其余均行1种岛状皮瓣。结果本组14例16个皮瓣中,有2例掌背动脉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伤口愈合,余皮瓣全部成活良好,术后随访3个月-3年,皮瓣血运、弹性、质地及外形良好。结论对手指不同部位组织缺损,选择指动脉及掌背动脉岛状皮瓣进行修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的术式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疗效。方法:对19例拇指指腹缺损的患,分别采用示指背侧岛状皮瓣、拇指桡侧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拇指桡侧逆行筋膜皮瓣、趾腹皮瓣进行急诊修复。结果:本组19例皮瓣,18例成活,1例失败。术后3个月-1年随访,皮瓣血运、质地、弹性良好,指腹两点分辨觉明显优于不带感觉神经的皮瓣。结论:带感觉神经的微型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对供区影响小,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带神经双叶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掌侧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根据14例拇指掌侧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创面的大小,在中指尺侧、环指桡侧设计带神经双叶指动脉岛状皮瓣转移修复患处,供区创面植皮修复。结果:14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1~38个月手指外形满意,感觉、功能良好。结论:应用中指尺侧环指桡侧带神经双叶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掌侧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创面,克服了常见皮瓣的缺点,且具有设计合理、切取转移方便、供受区邻近组织结构合理、修复后外形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为观察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示、中环及小指掌背侧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根据掌背动脉的解剖特点,设计以第二、三、四掌背动脉及深筋膜为蒂,从近侧向远侧逆行掀起的岛状筋膜皮瓣来修复2~5指皮肤缺损。结果,本组13例,9例皮瓣顺利成活,4例皮瓣出现静脉危象,经处理创面愈合,术后2周开始功能练习,5例经3个月,2年随访,皮瓣柔软,颜色适中,富有弹性,血运可靠。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设计合理,血供可靠,操作简便,适用于修复示、中环小指的指掌背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8.
<正> 1979年,Foucher和Braun报道了以第一掌背动脉为蒂的神经血管岛状皮瓣(DMCA)。即将示指近节背皮肤转移至外露的拇背缺损或经缩短拇指的残端。但他们未论及该皮瓣是否可用于正常长度拇指指尖的软组织缺损。最近,李小军等报道了改良示指背岛状皮瓣及其骨膜皮瓣的应用。其中修复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手指皮肤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对32指手部不同部位的皮肤缺损采用了不同的皮瓣修复。其中皮神经岛状皮瓣逆行转位重建拇指感觉功能16指,中指尺侧岛状皮瓣加示指背侧岛状皮瓣转位修复拇指套脱伤2指,中环指岛状皮瓣转位修复拇指撕脱伤4指,以手指一侧指背动脉为轴转位修复手指掌侧近中节皮扶缺损10指。结果:除有一例拇指皮肤边缘部分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经随访6个月-7年,拇指及指掌侧皮瓣的质地、外观、功能、长度和感觉良好。结论:皮神经岛状皮瓣逆行转位,中指尺侧岛状皮瓣加示指背侧岛状皮瓣转位,中环指岛状皮瓣及指背皮瓣转位修复拇指损伤及手指掌侧近中节皮肤缺损,方法简单、可靠,手指的外观、感觉、功能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大鱼际逆行岛状带蒂皮瓣的血管显微解剖学基础;介绍以拇指桡掌侧动脉为蒂的大鱼际逆行岛状带蒂皮瓣转移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显微解剖24例新鲜废弃手标本:经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显微解剖观察大鱼际区皮肤的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及吻合情况。在此基础上临床选择18例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病例行以拇指桡掌侧动脉为蒂的大鱼际逆行岛状带蒂皮瓣转移修复术。结果解剖24例新鲜废弃手标本均发现有拇指桡掌侧指动脉恒定存在。临床选择的18例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行转移修复术,转移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血运、质地、弹性良好,拇指对掌、对指功能正常,皮瓣感觉达S3~S4。结论应用带血管蒂的大鱼际逆行岛状带蒂瓣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血供可靠,指神经与皮神经显微吻接后感觉功能恢复好,修复后功能及外形均较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