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瘢痕增生是由创伤引起,以胶原等大量结缔组织基质的过度产生和沉积为特征的皮肤纤维化类疾病.近年来,随着现代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创伤愈合的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整合素(Integrin)在瘢痕增生中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增生性瘢痕中的细胞外基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增生性瘢痕是机体受到创伤后过度修复的表现形式之一。其病理基础是修复过程中,以成纤维细胞为主的修复细胞过度合成胶原(collagen)、纤维连接蛋白(fibonectin,FN)及糖蛋白(proteoglycans)等细胞外基质以及这些基质降解、塑形不足。是否产生增生性瘢痕以及其增生程度如何,取决于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降解这一平衡是否被打破及其程度〔1,2〕。本文将对增生性瘢痕中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变化、这些变化的病理基础、以及有关的调节机理作一综述。1 瘢痕中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差别正常皮肤含有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及网状纤维。胶原纤维较细,直径0.5︼m~…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整合素 β1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水平及在瘢痕增生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测定整合素 β1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结果 增生性瘢痕中整合素 β1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应用荧光定量PCR可对皮肤细胞内的整合素 β1作较准确的测定 ,其方法简便且敏感。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中整合素 β1的表达差异可能是引起瘢痕增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瘢痕(scar)从病理学上可分为正常瘢痕(normal scar)和病理性瘢痕(abnormal scar)。以病理性瘢痕最多见[1],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和瘢痕疙瘩(keloid,K)。HS是由创伤、炎性反应等引起,以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增殖失控和胶原等大量细胞外基质(Extra cellular matrix,ECM)过度产生和沉积为特征的人类真皮区特有的纤维代谢性疾病[2-4],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整合素β1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水平及在瘢痕增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测定整合素β1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结果增生性瘢痕中整合素β1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荧光定量PCR可对皮肤细胞内的整合素β1作较准确的测定,其方法简便且敏感.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中整合素β1的表达差异可能是引起瘢痕增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TGF-β的信号转导与病理性瘢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瘢痕形成是创伤愈合的自然结局,但瘢痕异常增生则会产生病理性瘢痕,主要包括有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scar)和瘢痕疙瘩(keloid)。其特征是大量细胞增生(主要是成纤维细胞)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成分过量沉积,胶原排列紊乱。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在瘢痕形成机理方面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多种细胞因子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病理性瘢痕是一种过度的皮肤纤维增生性疾病,包括局限性的增生性瘢痕和有"肿瘤样生长"倾向的瘢痕疙瘩.其组织学特点为大量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FB)增生,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中胶原、蛋白多糖、糖蛋白等过度沉积,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病理性瘢痕作为整形外科的常见疾病,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其研究报道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1].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复习,就目前研究的热点--FB、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及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GJIC)与病理性瘢痕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8.
瘢痕形成机制的研究:真皮"模板缺损"学说   总被引:28,自引:9,他引:19  
创面愈合过程由细胞、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等共同参与完成,以往瘢痕形成机制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这些环节。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范围的拓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细胞、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等扮演着“参与者”和“执行者”的角色,对瘢痕形成而言,其变化及相互调控等诸多环节可能属于后续的“连锁”或“瀑布”效应,是一种修复的“中间过程”,而非导致瘢痕超常增生的始动因素和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整合素α5β1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整合素α5β1 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情况 ,探讨其在瘢痕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运用SP免疫组化及SPA 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对 15例增生性瘢痕、15例瘢痕疙瘩及 10例正常皮肤进行整合素α5β1 的检测 ,并对结果进行半定量及定量分析。结果 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成纤维细胞中整合素α5β1 呈阳性表达 ,较正常皮肤强 (P <0 0 1) ;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较增生性瘢痕强 (P <0 0 1)。结论 整合素α5β1 与病理性瘢痕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设法减少整合素α5β1 在成纤维细胞的过度表达或许是抑制瘢痕增生、软化瘢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是一种来源丰富的多肽类激素,可在皮肤多种细胞内生成并参与多种代谢平衡的调节。黑皮素1受体(MC-IR)是一种具有7个跨膜区的G蛋白偶联受体,它广泛分布于皮肤与多种组织中,与α-MSH结合可使细胞外基质沉积减少。本实验以人体增生性瘢痕、浅表性瘢痕及同体的正常皮肤为研究对象,探讨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瘢痕成纤维细胞α1-4整合素表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增生性瘢痕组织内成纤维细胞膜上α1-4整合素粘附分子表达水平,并探讨整合素在瘢痕增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提取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细胞膜蛋白,以免疫斑点杂交检测整合素表达水平;组织标本石蜡切片,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不同亚型整合素的表达部位。结果 ①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提取的膜蛋白内含有相对较高的α1、α2、α3和α4整合素成份;②在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组织的表皮基底细  相似文献   

12.
P物质及其受体对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纤维细胞是创伤修复过程中重要的功能细胞 ,也是瘢痕组织中的主要细胞成分 ,能合成细胞外基质中的多种成分。而细胞外基质的过多沉积将导致创伤的过度愈合 ,从而形成病理性瘢痕 ,如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过度增生的瘢痕不仅影响形体美观及肢体功能 ,而且痛痒难忍。关于其发生机理 ,虽然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 ,但至今仍众说纷纭 ,无明确的结论。近十几年来 ,随着蛋白质化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 ,神经肽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P物质 (SubstanceP ,简称SP)、血管活性肠肽(VI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  相似文献   

13.
烧伤后病理性瘢痕防治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笔者是烧伤与整形专业的临床医师,从业5 0多年以来,亲眼目睹了烧伤后瘢痕增生与挛缩畸形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及危害,对其防治进展一直很关注。瘢痕是创伤愈合的必然产物,除极表浅的外伤(含浅Ⅱ度烧伤)不形成瘢痕外,其余创伤均以瘢痕愈合告终。一般情况下瘢痕愈合较平整,不引起外形与功能障碍,因而称为正常瘢痕(normalscar)。然而,烧伤患者中约有33%~91%出现高出皮面的异常增生[1] ,表现为真皮组织过度增生及细胞外基质成分大量沉积,影响外观与功能,称为异常瘢痕(abnor malscar)或病理性瘢痕,包括临床上的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scar,HS)及瘢…  相似文献   

14.
整合素在着床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军  李英 《生殖医学杂志》2001,10(5):301-304
近年来 ,细胞外基质成分 ( extracellularmatrix,ECM)与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的机制 ,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越来越清楚。这种受体命名为整合素 ( integrin) ,是一种完整的跨膜糖蛋白 ,由两种不同亚单位组成的异二聚体 ,包括纤粘连蛋白 ( fibronectin,FN)、层粘连蛋白( lamimin,L N)、胶原 ( collagen,COL )及玻璃粘连蛋白 ( vitronectin,VN)等受体。整合素和ECM相互作用促进细胞的粘附、生长、迁徙、增殖及分化 [1] 。子宫、输卵管及早期胚胎中广泛存在整合素和 ECM。在精卵识别过程中 ,整合素起调节作用 ,促使胚泡粘附于子宫内膜上皮…  相似文献   

15.
增生性瘢痕是皮肤受到创伤后所引起的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过度沉积而发生的畸形愈合。尽管目前对于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压迫疗法以及光电治疗等多种方法,但治疗效果往往均不尽人意。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 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非蛋白编码RNA。微小RNA(micro RNA,mi RNA)则是由内源基因编码的长度为18~25个核苷酸不等的单链非编码RNA分子。随着基因表达调控研究的兴起,大量的Lnc RNA及mi RNA被发现广泛参与人体的各项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基因表达与调控过程。诸多迹象表明,Lnc RNA和mi RNA有望成为增生性瘢痕治疗的靶点。现就Lnc RNA和mi RNA在增生性瘢痕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Notch信号相关分子在增生性瘢痕表皮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是否参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方法 收集年龄、性别、部位互为对照的增生性瘢痕和健康皮肤组织各8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①表皮分化标志物,包括整合素β1、角蛋白14(K14)和19(K19);②Notch受体1~4以及配体Jagged1.行Real-time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otch下游基因P21和P63的表达以及定位. 结果 组织学检测发现增生性瘢痕表皮较健康表皮明显增厚,基底上层细胞层数显著增多.表皮干细胞标志整合素β1、基底细胞层短暂扩充细胞标志K19和有丝分裂后细胞标志K14的表达在增生性瘢痕表皮中明显减少(P<0.05).增生性瘢痕Notch1和Jagged1表达在基底上层角质形成细胞中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健康皮肤(P<0.05).增生性瘢痕表皮P21表达较正常表皮增多,而P63表达则明显降低(P<0.05). 结论 增生性瘢痕角质形成细胞表达过量的受体Notch1和配体Jagged1,通过上调下游基因P21表达,下调P63基因表达,刺激瘢痕表皮过度分化,从而参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p53基因及c-myc基因在病理性瘢痕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病理性瘢痕是创伤过度愈合的表现,主要分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1].而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在形态学和免疫化学方面均有差异,但两者实质上都是以成纤维细胞为主的细胞增殖、活性增强及Ⅰ、Ⅲ型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 lular matrix,ECM)成分在组织中大量沉积,难以被机体吸收或重塑而形成的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18.
整合素介导的黏附行为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等过程密不可分。研究结果表明,整合素是细胞表面受体家族,通过识别细胞外基质中的RGD序列(Arg-Cly-Asp,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黏附。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机制同样发生于人肝癌细胞,我们以人肝癌高转移细胞系MHCC97为靶细胞,以纤连蛋白 (FN)替代体外细胞基质,以体外细胞-基  相似文献   

19.
临床上肿瘤细胞获得性耐药仍然是肿瘤化疗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量研究认为细胞外基质在介导肿瘤获得性耐药中起主要作用.整合素表达于多种细胞表面,是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桥梁.近年来,整合素粘附介导的细胞耐药机制开始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整合素及细胞外基质在获得性耐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增生性瘢痕是病理性瘢痕的一种,为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过量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主要为胶原纤维)[1],且增生性瘢痕增生期伴有过度和延长的血管增生。目前的治疗方法如:激素注射、放射治疗和冷冻治疗等疗效均不理想[2],且这些方法会诱导细胞坏死或形成新的损伤,从而诱导新一轮修复增殖效应,甚至愈演愈烈,所以,瘢痕形成的过程并未阻止,而仅仅是被推迟,且愈演愈烈。因此,寻找一种有效防止早期瘢痕增生、无创、简便且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一直是瘢痕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