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及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而为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提供依据,以实践中医"治未病"医疗模式。方法:应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对21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其易罹体质及与年龄、性别、病程、疾病分期、饮食嗜好等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被调查的21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体质以阳虚质、平和质、气虚质多见,最少体质类型为特禀质;不同性别、年龄、病程、疾病分期、饮食嗜好及疾病诱发因素的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与性别、年龄段及疾病诱发因素及病程等无统计学差异,但与疾病分期、饮食偏好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存在一定规律,并与疾病分期及饮食偏嗜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消化系统难治性疾病之一,其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刘启泉教授认为UC病机关键为浊毒内蕴肠腑,提出以“化浊解毒理肠法”治疗UC。临证时应结合疾病分期,灵活运用清热除湿、振奋脾阳、调和气血、温阳滋肾、内外结合等方法以化浊毒,恢复肠道正常功能,同时应注意将宏观辨病与镜下微观辨证相结合,精准用药。刘教授创立了“兰茵凤扬化浊解毒方”作为治疗UC的基础方,随证加减,临床应用疗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复杂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程久、反复发作是其重要特征。体质是疾病发生的"土壤"和背景因素,特定体质与特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临床通过体质调节可从根本上改变疾病发生的土壤,不仅可以实现少发病、不发病,还可以减少复发,对与体质因素密切相关的、慢性迁延、反复发作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通过调研溃疡性结肠炎与体质相关文献,发现湿热体质与该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结合文献调研结果,辅以体质学创始人王琦国医大师医案,阐述溃疡性结肠炎"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思路的应用,以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患病率和发病率逐年上升,疗效欠佳,易复发,中医"治未病"理论有助于提高本病的防治效果。本文从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阐述"治未病"理论在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中的指导作用,为本病的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女性盆腔炎性疾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妇科病,有着反复发作、易留后遗症的特点,西医治疗以抗生素为主,易产生耐药性。其易感体质主要为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以及气虚质。文章基于王琦教授“体质土壤学说”理论,根据主病主方主药的原则,采用“辨体-辨病-辨证”的模式,从“体病相关”的角度对女性盆腔炎性疾病的中医体质三级预防方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是中医精髓,内容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瘥后防复。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不明原因的慢性直肠和结肠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疾病本身及其癌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文借鉴"治未病"思想,对UC进行防治,以期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UC健康管理模式,对降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及癌变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类型与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的关联性。方法:本研究以1∶1病例对照设计,选取64例UC患者作为UC组,选取同期体检的64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应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判定体质类型;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索中医体质类型与UC的相关性。结果:2组平和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各体质间的中医体质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UC组平和质患者评分较对照组低,其它体质患者评分均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平和质相比,偏颇体质者UC患病率明显增加(P 0.05)。其中尤以痰湿质、湿热质和阳虚质与UC的患病率密切相关,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在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中,偏颇体质普遍能够增加UC发病率,其中尤以痰湿质、湿热质和阳虚质与UC发病率密切相关,是引发UC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改善偏颇体质,有望降低UC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体质的特殊性是由脏腑之盛衰,气血之盈亏所决定,反映了机体阴阳运动形式的特殊性。由于体质的特异性、多样性和可变性,形成了个体对疾病的易感倾向、病变性质、疾病过程及其对治疗的反映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因此,体质与病因、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及养生预防均有密切的关系,体质学说在临床诊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河北中医》2021,43(6)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林雁认为,UC病位在肠,与肝、脾二脏关系密切,临床强调局部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将外科疮疡阴阳辨证引入UC的治疗,认为UC活动期属疮疡阳证,活动后期属疮疡半阴半阳证,缓解期属疮疡阴证,并根据病情活动情况实行三期序贯疗法辨证治疗,同时辅助以中医外治法,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调脾法”在《外科正宗》应用极为广泛,对于溃疡性结肠炎(UC)这种病因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来说,通过调理脾胃达到调理肠道菌群丰富度的目的,从而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疾病发生发展。在治疗过程中按照UC发病机制判定肠道菌群失调的病因病机,总结近年来根据《外科正宗》应用健脾、燥湿、清热等一系列“调脾法”对UC肠道菌群失调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将中医中药广泛应用到炎症肠病临床中去,利用中医药优势在防治UC的医学研究道路上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6,(3):544-546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及UC患者肠黏膜病理类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情况,为UC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年9月—2014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就诊的2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系统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测定,并总结出标准体质类型分布情况。统计26例UC患者的结肠黏膜的病理类型,归纳出常见的中医体质与结肠黏膜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2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质调查中以阳虚质(73.08%)与气虚质(61.54%)为最多,其余体质类型相对较少,各体质类型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94,P=0.0000.05);其兼夹体质15例(57.69%)(兼夹2种体质2例,3种体质5例,4种体质3例,5种体质5例),单一体质11例(42.31%)。表现为糜烂浅溃疡、炎细胞浸润、隐窝结构改变、黏膜腺体增生、坏死或脱落的5种病理类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71,P=0.0000.05),黏膜腺体增生和隐窝结构改变所占比例较高。5种病理类型的各中医体质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各型均以阳虚质为最多,气虚质次之。结论:UC患者以阳虚质与气虚质两种体质类型为主,且以多为兼夹体质。病理类型与中医体质具有相关性,各病理类型均以阳虚质为主。  相似文献   

12.
探讨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辨证分型,中医治疗UC的优势,同时指出中医对本病临床研究、病例报道等方面尚缺乏规范性。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脏病因其发病率高、并发心血管病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费高已成为困扰全球性公共卫生健康问题。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关键是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早期防治才能改善本病的预后。体质状态反映正气强弱,决定发病与否,也影响发病倾向,个体体质的差异性导致对某些致病因子有着易感性,或对某些疾病有着易罹性,形成某些(类)疾病发生的背景或基础,还是预测疾病发展、转归、预后的重要依据。体质具有相对稳定和动态可调的特征,“体病相关论”在慢性病防控研究中逐渐被深入应用。文章从中医体质学入手,阐述了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总结慢性肾脏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发现体质与慢性肾脏病发病具有相关性,气虚质对慢性肾脏病有易罹性,且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虚性体质以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为多,实性体质以痰湿质、血瘀质、湿热质为多。文章试论中医体质角度下的慢性肾脏病病因病机,探讨运用中医体质学说指导慢性肾脏病的防治,主要从辨体养生层面未病先防、从体质影响因素层面预防与调摄慢性肾脏病、从主要体质类型层面预防与调摄慢性肾脏病、从辨体-辨病-辨证体系层面防治慢性肾脏病等四个层面论述。文章最后讨论了目前中医体质学说在慢性肾脏病临床运用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UC)病程长、反复发作,病机繁杂,而浊毒是导致UC化腐成脓,破膜为疡的启动因子,也是本病缠绵难愈的关键因素,因此浊毒内蕴,壅滞肠间贯穿UC全过程,是本病的病机。因其发病不同,体质差异,环境不同,常会在浊毒为害的基础上与其他证型相兼为病。本文从浊毒概念与特征、浊毒致病特点及浊毒致UC病理变化特点,阐明浊毒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并在浊毒为害这一病机的基础上分期细化证型,归纳总结与其相关的七种临床类证的证治规律,同时结合症状细化用药,对于指导临床病证结合、细化辨证、分层用药,提高临床疗效及辨证论治的准确性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缓解期患者多无典型的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等症状,导致在诊疗过程中出现无证可辨的困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临床诊治工作。“五辨”思维是一种融合辨病、辨症、辨证、辨机和辨人为一体的辨证论治体系。通过辨病掌握疾病特点,以实现辨病论治,提倡使用专病专方;通过辨症剖析病理表现,以制定用药原则;通过辨人推断缓解期病机,以实现因人施治;通过辨机明确缓解期内在机理,以指导临床用药;通过辨证了解缓解期动态性质,以随证治之。“五辨”之间相辅相成,临床治疗UC缓解期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疗效确切。本文旨在以“五辨”思维为基础,全方面、多角度地阐释UC缓解期疾病状态及治疗策略,希望能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UC)一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疑难病,具有易复发、病程长的特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其中甘草泻心汤疗效显著,此文现总结甘草泻心汤与溃疡性结肠炎病机联系、甘草泻心汤现代药理研究、甘草泻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机制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研究,以期为甘草泻心汤更好地运用于临床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美沙拉嗪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或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系原因不明的大肠粘膜慢性炎症和溃疡病变,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粘膜,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粘液及脓血便为主,少数患者可有便秘,病情易反复发作,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uc在欧、美等国家发病率高,在我国的发病率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近年来已成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血便或发热等症状,属于中医“痢疾”、“泄泻”、“肠风”、“下利”等范畴.目前西医对本病的治疗疗效极不理想,许多中医药同仁在理论与临床实践中,对本病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创制了大量临床验方.为找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剂用药规律,笔者应用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国内近5年报道的临床有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口服方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久病入络”是多种内科疾病共有的慢性过程,溃疡性结肠炎(UC)属于络病的一种,黄雅慧教授通过络脉及络病的认识,论述UC病因、病机,针对不同发病期给予相应治疗,提出瘀血是UC发病的病理关键,治疗应将化瘀贯穿于UC的始终,佐以健脾、行气等法,方选健脾活血解毒汤加减,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2009)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疑难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炎症性肠病(IBD,包括UC)的诊疗指南与共识意见相继更新发表,如2004年美国胃肠病学会(AGA)修订的临床指南中有关UC的诊断与评估推荐意见〔1〕、英国胃肠病学会(BSG)的成人炎症性肠病处理指南〔2〕和亚太消化系疾病周(APDW)制定的亚太地区炎症性肠病处理共识意见〔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也在2007年修订了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4〕。目前国内尚无UC的中医诊疗指南及共识意见,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组织成立全国专科专病“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协作组”和“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起草小组,依据循证医学原则,广泛搜集循证资料,组织国内中医消化病专家就溃疡性结肠炎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并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进行了3轮投票,制订了“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草案)”。2009年10月16—19日,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21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在深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中医消化病学专家对共识意见(草案)再次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和修改,并以无记名投票形式通过了《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如果>2/3的人数选择①,或>85%的人数选择①+②,则作为条款通过),并由核心专家组于2010年1月9日在北京进行了最后的审定。现将全文公布如下,供国内外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定期修订,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