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病本在于脾虚,病标为湿毒壅滞;其"疡"之临床表现与外科疮疡相吻合,治疗可采用《外科正宗》疮疡之"消、托、补"之治法。《外科正宗》中的分期论治、顾护脾胃、慎用寒凉,疏通调补气血等疮疡治则可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中医认为UC发病之本为脾胃虚弱,病理产物包括湿热、瘀血、热毒等,日久则脾肾渐损,肠腑湿热,终成虚实并见、寒热错杂之病,临证时当以寒热并用法治之,可取得较好疗效。该文主要论述寒热并用法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目前西医治疗存在并发症多、易复发的问题,中医药治疗展现其独特优势。从IBD的中医辨治、中医药疗效及治疗机制3个方面进行归纳及总结。IBD发病基础为正气不足、脾肾虚弱;中医药治疗分为解伏毒利湿,调气血,注重脾、肝、肾调理,同时可维持肠道菌群稳态,减轻炎症反应;中医药治疗IBD作用机制主要为维持以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为主的免疫微环境平衡和炎症介质的分泌调节。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UC)为肠道免疫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可能与自身免疫、变态反应、遗传、环境、感染、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中医药在治疗UC手段多样、个体针对性强、疗效确切。临床上使用健脾温肾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从根本上驱除病因、标本兼治,使脾气健,肾阳复,对提高UC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作者从中医角度阐明脾肾阳虚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持续不愈的根本病机,并通过临床病例论述附子理中汤保留灌肠治疗UC的确切疗效和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肠道菌群失调是国内外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热点之一。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可以通过调理脏腑气机升降、调控脑肠肽和炎症反应等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数量和比例,使肠道菌群恢复稳态。本研究基于脾胃学说理论,聚焦肠道微生态,从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脾胃学说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角度浅析针灸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依据与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6.
肝脾失调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之一,调肝理脾法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治法。文章从肝脾失调角度论述了调肝理脾法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以期为本病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病变位于直肠和结肠的非特异性炎症。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着重于"健脾",针对不同的症候分别配以清热、益气、调肝、补肾等治法,通过介入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减轻肠道黏膜的损伤,减少肠道炎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文章将从中医内、外治法、中西结合治疗三大方面将近年来中医药干预UC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炎症性肠病,证候表现多见于湿热型,其病因尚不明确,但UC患者存在肠黏膜屏障受损的表现。中医药在治疗UC方面历史悠久,效果显著,临床常用健脾及清热类中药治疗,研究表明,多数中药及复方的化学成分有调节患者血清内炎症因子的含量,抑制肠道炎症反应,修复肠道黏膜的作用。此文通过研究整理近年来关于肠黏膜屏障结构、UC患者的肠黏膜表现以及中药对湿热型UC肠道黏膜的作用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明确中医药湿热型UC的机制,并为进一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UC发病可能与机体遗传易感性、免疫因素、肠道微生物等因素有关,近几年关于外周血miRNA的表达水平与UC关系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就溃疡性结肠炎外周血miRNA表达情况相关研究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土壅木郁”理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合并情志不畅的发病机制,认为“土壅木郁”是UC合并情志不畅的关键病机。炎症堆积、肠道菌群紊乱、脑肠肽异常分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壅状态,并通过进一步作用导致肝郁,进而影响UC合并情志不畅的发生发展。治疗时应注重恢复脾运、通畅气机,积极干预情志因素。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1.
刘万里教授认为"脾失健运,肺失宣降"是溃疡性结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腹泻等肠道疾病的基本病机,提出调理脾肺法论治肠道疾病的学术观点。刘老师以抑肝扶脾,宣肺化湿为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以补益脾肺,清热固肠为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以培土生金,渗湿止泻为主治疗慢性腹泻;以清肺运脾,利水化湿为主治疗肠道息肉。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系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部分患者有发热、体重减轻、贫血等全身症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病情轻重不一,常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是医学界公认的难治性疾病之一。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本病的存在,根据其临床表现,《内经》称为“肠游”,《伤寒杂病论》称为“下利”,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症的慢性难治性炎症性肠病之一。近年来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诊断水平的提高,UC的发病率及患病率不断升高。UC的发病机制与肠黏膜免疫功能异常、肠道菌群紊乱、胆汁酸分泌异常等密切相关。UC患者存在胆汁酸分泌异常及肠道菌群失调。查阅大量文献发现胆汁酸分泌异常抑制免疫功能、影响信号转导、破坏肠黏膜屏障;肠道菌群紊乱,在炎症的发生发展、免疫稳态及应激方面具有重要影响。胆汁酸间接或直接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功能,同时在肠道菌群的修饰下又可产生次级胆汁酸,并经过肠肝循环进入肝脏,故胆汁酸-肠道菌群轴之间复杂的对话机制与UC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研究,发现情志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因素,脾胃虚弱为致病之本,肝郁脾虚是UC的关键病机。结合现代医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认为胆汁酸异常分泌是中医肝郁的微观体现,肠道菌群紊乱为脾虚的生物学基础,并且在UC发病过程中,胆汁酸-肠道菌群轴失衡与中医的肝郁脾病机相契合。从胆汁酸-肠道菌群轴角度探讨UC肝郁脾虚病机的生物学内涵,更好地阐释UC肝郁脾虚发病机制的科学性,对于研究UC肝郁脾虚的病机实质及代表组方防治...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肠道微环境的平衡与U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西医治疗UC以氨基水杨酸制剂及免疫抑制剂为主,虽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但存在诸多不良反应。中医在治疗UC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认为“肝与大肠相通”,临床采用疏肝法治疗效果显著。另外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疏肝理气中药对肠道微生态也有显著影响。但目前采用疏肝法调节肠道微生态治疗UC的论述和研究报道不多。本文从“肝与大肠相通”理论出发,探讨疏肝法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治疗UC的应用价值,以期对UC的中西医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医学心悟》治痢散对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辨治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痢散”出自清代名医程钟龄所著《医学心悟·痢疾》,是程氏专为“痢疾初起之时”而立。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与痢疾临床表现类似,二者在中医学病机及辨证用药中存在诸多共同之处。因此,历代中医文献中关于痢疾的论治经验对于我们深化UC的病机理论,丰富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UC)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临床多从调脾胃论治,但部分患者疗效不尽如人意,且容易复发。谢胜教授认为上焦肺气郁闭,肺金肃而开宣不及,肝木郁而疏泄不及,肝肺枢机宣降失和,则脾土壅而升清不及,致脾胃枢机升降失衡,化生风火痰,表现在肠腑内生痈疡而发为UC。“脾虚湿盛”是UC的病机表象,其病机本质乃“肺气郁闭,肝肺枢机失和”。谢教授基于“以枢调枢”理论,通过调肝肺枢机以和脾胃升降枢机的方法治疗UC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升阳益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小结湖南中医学院(410007)艾英主题词结肠炎,溃疡性/中医药疗法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以肠粘膜炎症和溃疡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肠道疾病。属于中医“泄泻”、“腹痛”、“痢疾”等病范畴,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颜文明老中...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笔者在临床上使用以调理气机为主的加味四逆散治疗肝郁UC已取得了良好疗效,且前期已对促炎性因子进行研究,故选择本方对溃疡性结肠炎肝郁大鼠模型血清中抑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炎症性肠病是累及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中医认为其属“久痢”“肠澼”等范畴,分急性期和缓解期,病机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从中医外科角度出发,根据古代医籍描述和现代内镜、病理检查等微观检查,把外疡的治疗理念引入内疡的治疗,认为其属于中医外科中“肠痈”的范畴。气血的运行变化贯穿炎症性肠病发生、发展的始终,也是决定其转归的重要因素,确立了“托”法为治疗原则。炎症性肠病缓解期以本虚为主,脾肾阳虚证为主要证型,故温补脾肾为重要治法之一,可改善免疫因子和炎症细胞对肠道黏膜的损伤,纠正肠内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20.
仇俊鹏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1):130-130
炎症性肠病(IBD)是以免疫应答失调造成肠道持续性炎症发生为特征的疾病,主要指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痛(CD),其它非传染性肠道炎症也属其范畴。目前尚未清楚IBD确切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因素,通常认为是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在遗传易感性的个体上综合作用的结果,肠道炎症是肠道微生物茵群在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中免疫反应过度而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