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8 毫秒
1.
目的通过测定诱发电位变化探讨不同神经组织移植对成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成鼠胸髓损伤后,分别移植带血管蒂正中神经(VPN组)、孕14d胚胎脊髓(FSC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V+F组).术后1,2,4,8,12周行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结果各组SEP和MEP的峰潜伏期在2~8周内均有恢复,V+F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带蒂神经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对脊髓传导功能的恢复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2.
诱发电位的组织移植修复脊髓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通过测诱诱发电位变化探讨不同神经组织移植对成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成鼠胸髓损伤后,分别移植带血管蒂正中神经(VPN组)、孕14d胚胎脊髓(FSC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V+F组)。术后1,2,4,8,12周行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结果:各组SEP和MEP的峰潜伏期在2-8周内均有恢复,V+F组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带蒂神经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对脊髓传导功能的恢复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3.
带血管蒂周围神经在联合移植修复脊髓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周围神经促进胚胎脊髓修复成鼠脊髓损伤的能力。方法成鼠胸段脊髓损伤后,分别移植带血管蒂正中神经(VPN组)、孕14天胚胎脊髓(FSC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V+F组)。术后8周行组织学及电生理检查。结果V+F组移植神经与脊髓连接紧密,有较多新生轴突长入,雪旺氏细胞大量存活和增殖,神经丝蛋白、100%饱和硫蛋白阳性反应均明显高于VPN组(P<0.01);胚胎移植物与受体融合佳,体积增长速度、神经纤维和神经元数目显著高于FSC组(P<0.01),大部分细胞分化较好,突触较成熟;SEP检查示P1、N1波波伏期显著缩短(P<0.01)。结论带血管蒂周围神经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对FSC的生长发育、对损伤神经元的再生能力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多种神经组织修复成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脊髓损伤后以游离周围神经片断(雪旺氏细胞)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能协同诱发宿主再生潜能,而带血管蒂周围神经移植后有更多的雪旺氏细胞存活,但其与胚胎脊髓协同作用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不同神经组织移植修复成鼠急性脊髓损伤的能力。设计:单盲随机对照实验。地点和对象:实验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全军战创伤中心骨刨伤科完成,研究对象为150只4月龄雌性Wistar属成年大鼠,由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成鼠胸髓损伤后,分别移植游离正中神经(FPN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VPN组)、孕14天胚胎脊髓(Fsc组)、游离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P+F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V+F组)。主要观察指标:术后8周行神经解剖及电生理检查。结果:V+F组再生轴突和存活雪旺氏细胞数目.胚胎脊髓体积增长速度和神经元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lt;0.01),细胞分化较好,突触较成熟。SEP的P1,N1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lt;0.01)。结论:带血管蒂周围神经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在解剖和电生理上均优于其他组织,对FSC的生长发育及损伤神经元的再生能力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多种神经组织修复成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脊髓损伤后以游离周围神经片断(雪旺氏细胞)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能协同诱发宿主再生潜能,而带血管蒂周围神经移植后有更多的雪旺氏细胞存活,但其与胚胎脊髓协同作用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不同神经组织移植修复成鼠急性脊髓损伤的能力.设计单盲随机对照实验.地点和对象实验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全军战创伤中心骨创伤科完成,研究对象为150只4月龄雌性Wistar属成年大鼠,由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成鼠胸髓损伤后,分别移植游离正中神经(FPN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VPN组)、孕14天胚胎脊髓(FSC组)、游离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P+F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V+F组).主要观察指标术后8周行神经解剖及电生理检查.结果V+F组再生轴突和存活雪旺氏细胞数目、胚胎脊髓体积增长速度和神经元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细胞分化较好,突触较成熟o SEP的P1,N1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结论带血管蒂周围神经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在解剖和电生理上均优于其他组织,对FSC的生长发育及损伤神经元的再生能力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胚胎脊髓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胚胎脊髓移值修复成鼠急性脊髓损伤(SCI)的能力。方法成鼠胸髓损伤后分别移植孕14d胚胎脊髓(FSC组)、游离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P+F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V+F组),术后8周行组织学检查。结果V+F组胚胎脊髓与受体融合佳,体积增长速度、神经纤维和神经元数目显著高于P+F、FSC组(P<0.01),细胞分化比较好,突触较成熟,界面区也无明显的胶质增生。结论带血管蒂周围胚胎脊髓联合移植,对FSC的生长发育、对损伤神经元的再生能力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压氧促进成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高压氧(HBO)对带血供周围神经(VPN)移植修复成鼠脊髓损伤(SCI)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40只成年Wistar大鼠做成脊髓半切损伤模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单纯VPN移植修复SCI,B组为VPN移植后给予HBO治疗。手术后1、2、4、8、10周进行感觉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结果SEP和MEP潜峰时的恢复B组优于A组。结论HBO与VPN移植对成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参与羊膜上皮细胞(AECs)移植联合治疗对脊髓损伤大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4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每组10只.脊髓损伤组:进行脊髓损伤手术,不进行治疗;甲泼尼龙组:脊髓损伤后用大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共3 d;人参+AECs组:脊髓损伤后服用人参超微粉碎颗粒,共20 d,并于伤后7d在脊髓损伤处移植大鼠AECs;假手术组:只打开椎板,暴露脊髓,不造成脊髓损伤.各组定期进行行为学观察(BBB评分),术后30 d行组织学观察和神经电生理[感觉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结果 BBB评分(分)在人参+AECs组恢复最为明显,30 d达峰值,与脊髓损伤组和甲泼尼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6±0.38比5.56± 1.03、7.01±0.62,均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脊髓损伤组灰、白质组织结构不完整,损伤区可见大片出血和坏死灶;甲泼尼龙组和人参+AECs组治疗后均有恢复,人参+AECs组恢复程度明显优于甲泼尼龙组.与脊髓损伤组和甲泼尼龙组比较,人参+AECs组SEP与MEP的峰-峰值(mV)显著增加(SEP:0.08±0.01比0.03±0.01、0.05±0.01; MEP:42.12±0.47比5.92±1.03、15.38±2.94),潜伏期(ms)明显缩短(SEP:3.71±0.37比5.22±0.26、4.64±0.32; MEP:3.73±0.11比4.72±0.35、4.24±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人参与AECs移植联合治疗能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胚胎脊髓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已进行多年,效果并不理想,带蒂大网膜移植可建立及时有效的血供是肯定的,对脊髓损伤的疗效尚无定论。为此探讨采用犬胚胎脊髓和大网膜联合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选用西北犬24只,雌雄不拘,按随机数字分成4组:单纯损伤组;大网膜移植组;单纯胚髓细胞移植组;胚胎脊髓和大网膜联合移植组。致伤前及治疗后2个月行脊髓体感诱发电位,动作诱发电位检查,观察行为变化,并行电镜及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查。结果:伤后2个月胚胎脊髓和大网膜联合移植组左后肢脊髓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71.65±3.33)ms与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3.891,((P=0.037),脊髓体感诱发电位波幅1.04±0.11)μV与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5.516,P=0.013),左后肢动作诱发电位潜伏期(6.28±1.45)ms与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6.49,P=0.008),行为学有恢复;胚髓细胞在术后2个月可存活。结论:胚胎脊髓与大网膜联合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动物从行为学和诱发电位均优于其他组,但尚需进一步研究以确定其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胚胎脊髓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已进行多年,效果并不理想,带蒂大网膜移植可建立及时有效的血供是肯定的,对脊髓损伤的疗效尚无定论。为此探讨采用犬胚胎脊髓和大网膜联合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选用西北犬24只,雌雄不拘,按随机数字分成4组:单纯损伤组;大网膜移植组;单纯胚髓细胞移植组;胚胎脊髓和大网膜联合移植组。致伤前及治疗后2个月行脊髓体感诱发电位,动作诱发电位检查,观察行为变化,并行电镜及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查。结果:伤后2个月胚胎脊髓和大网膜联合移植组左后肢脊髓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71.65&;#177;3.33)ms与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3.891,P=0.037),脊髓体感诱发电位波幅(1.04&;#177;0.11)μV与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5.516,P=0.013),左后肢动作诱发电位潜伏期(6.28&;#177;1.45)ms与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6.49,P=0.008),行为学有恢复;胚髓细胞在术后2个月可存活。结论:胚胎脊髓与大网膜联合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动物从行为学和诱发电位均优于其他组,但尚需进一步研究以确定其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水中平板训练对脊髓损伤(SCI)大鼠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假模组、模型对照组、水疗训练组、减重平板训练组和水中平板训练组。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作T10—11SCI模型,采用BBB评分、爬网格实验、SEP及MEP评定肢体功能及训练效果。结果:BBB评分及爬网格实验显示,水中平板训练组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较其他组明显改善(P<0.05)。SEP、MEP的潜伏期,三组训练组较模型对照组均有显著缩短(P<0.05);但三组训练组之间MEP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水中平板训练组较减重平板训练组SEP、MEP波幅明显增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三组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SEP、MEP及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恢复作用,其中水中平板训练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临床常用皮质运动诱发电位和皮质体感诱发电位来分别评价脊髓损伤后运动传导路和感觉传导路的损伤或修复情况。目的:以脊髓诱导电位监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急性脊髓完全性损伤大鼠下肢神经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健康Wistar大鼠50只,分成5组,即生理盐水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修饰组、神经营养素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和假手术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制作Allen’s脊髓完全性损伤动物模型,造模后各组均行相应治疗。治疗后4,8和12周行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并于造模后24h,3,7,14d行运动和体感诱发电位检测。结果与结论:运动诱发电位检测结果提示,各治疗组的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与生理盐水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大鼠后肢BBB评分也证实了各治疗组后肢运动功能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P<0.05)。提示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移植到脊髓损伤处,可改善大鼠的后肢运动,神经营养素3蛋白有可能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生存率,促进受损脊髓的轴突再生。  相似文献   

13.
背景:如何促进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始终是医学界一大难题,胚胎神经干细胞有利于神经元的存活,并能促进轴突再生.目的:观察胚胎鼠神经干细胞局部注射移植治疗高位脊髓损伤大鼠的可行性,以神经电生理及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评价其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7-06/2008-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细胞移植组,20只/组.另取孕14 d的SD大鼠5只用于制备胚胎神经干细胞.方法:生理盐水组、细胞移植组大鼠均建立高位脊髓损伤模型,取双侧第8-10对肋间神经各2 cm,交叉植入脊髓缺损处(近端白质与远端灰质、远端白质与近端灰质),细胞移植组局部注射鼠胚胎神经干细胞2×10~6个,生理盐水组局部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通过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的检测,观察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通过BDA顺行神经示踪,观察运动传导束恢复情况: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结果:细胞移植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波幅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P<0.01);细胞移植组大鼠在损伤区有较多BDA标记阳性神经纤维通过,而生理盐水组未见BDA标记阳性神经纤维;细胞移植组大鼠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较生理盐水组明显提高(P<0.01).结论:胎鼠神经干细胞局部注射可以较好地恢复高位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电生理及后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背景:研究表明,嗅鞘细胞有利于神经元存活并促进轴突再生。目的:验证局部注射嗅鞘细胞治疗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嗅鞘细胞。40只SD大鼠切除坐骨神经1.0cm,植入异体神经1.0cm。随机分为2组,嗅鞘细胞组局部注射嗅鞘细胞,生理盐水组局部注射生理盐水。术后3个月检测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光镜、电镜观察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电镜观察嗅鞘细胞组大鼠在损伤区有较多神经纤维通过,明显多于生理盐水组(P〈0.01)。嗅鞘细胞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P〈0.01)。提示局部注射嗅鞘细胞能更好地恢复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神经示踪方法(MEP)和脊髓电生理(SEP)检测探讨该方法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可行性,客观评价其价值。方法本实验共设3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制作成脊髓半切损害模型将肋间神经植入缺损的脊髓处)、C组(在脊髓半切损害模型的脊髓缺损处植入可吸收的明胶海绵)。结果B组经移植重建后,示踪剂注射处显色显示沿神经束向远、近端顺向和逆向运输,并以顺向显色较为明显。3个月后引MEP和SEP测定。B组与C组相比较,脊髓电生理功能有明显改善,其潜伏期和波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纵观脊髓损伤肋间神经移植不仅可诱导和促进脊髓再生,而且再生的轴突可沿着肋间神经桥延伸到较远的距离。MEP和SEP在此方面可起到较为客观的评价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宽新  李锋 《中国临床康复》2011,(23):4262-4266
背景:临床常用皮质运动诱发电位和皮质体感诱发电位来分别评价脊髓损伤后运动传导路和感觉传导路的损伤或修复情况。目的:以脊髓诱导电位监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急性脊髓完全性损伤大鼠下肢神经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健康Wistar大鼠50只,分成5组,即生理盐水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修饰组、神经营养素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和假手术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制作Allen’s脊髓完全性损伤动物模型,造模后各组均行相应治疗。治疗后4,8和12周行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并于造模后24h,3,7,14d行运动和体感诱发电位检测。结果与结论:运动诱发电位检测结果提示,各治疗组的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与生理盐水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大鼠后肢BBB评分也证实了各治疗组后肢运动功能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P〈0.05)。提示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移植到脊髓损伤处,可改善大鼠的后肢运动,神经营养素3蛋白有可能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生存率,促进受损脊髓的轴突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