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口腔冲洗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芳  董叶丽 《护理与康复》2010,9(11):961-962
目的探讨口腔冲洗在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方法将72例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按入院日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行常规口腔护理,观察组行口腔冲洗法加常规口腔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对照组55.6%、观察组16.7%,两组比较,x2=11.79,P0.05。结论对经口气管插管的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口腔冲洗加常规口腔护理,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规范化指导,提高医护人员对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在前期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ICU护士小组讨论,确定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方案的框架和内容,形成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患者口腔护理方案草案,并通过召开专家会议讨论该草案,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形成最终的口腔护理方案。结果构建了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内容,包括:MV患者口腔护理评估方法及评估工具;MV患者口腔护理干预操作流程;MV患者口腔护理常用操作技术流程。结论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方案构建过程科学、严谨、可靠;方案内容循证依据充分,具有可操作性和安全性,适用于国内临床护理环境,对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声门下吸引结合口腔冲洗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方法将167例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根据插管顺序分为A组55例、B组56例、C组56例;A组用棉球擦拭法行口腔护理,B组用口腔冲洗法行口腔护理,C组用口腔冲洗法行口腔护理同时予持续声门下吸引;观察3组患者机械通气3 d7、d、10 d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患者机械通气7 d时C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A组(P<0.05),机械通气10 d时C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A组(P<0.05)和B组(P<0.01)。结论声门下吸引结合口腔冲洗能预防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机械通气期间降低口腔感染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的方法。方法将60例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刷牙冲洗方法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采用棉球擦拭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口腔感染和VAP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口腔感染和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传统口腔护理方法比较,采用刷牙冲洗方法能降低口气管插管患者机械通气期间口腔感染及VAP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的适宜频次。方法将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三组的口腔护理频次分别为每日3次、4次、6次,采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行口腔擦洗法护理口腔,于插管后的第一个和第三个14∶00或15∶00的口腔护理前分别留取口咽部及鼻咽部分泌物,进行细菌菌落计数,同时观察患者口腔溃疡及口臭情况。结果 3组之间口腔溃疡、口臭清除率、口腔细菌菌落清除率(其中A组与B组、A组与C组口咽部细菌清除率有差异,B组与C组口咽部细菌清除率无差异)均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荐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给予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每日4次口腔护理,这能有效清除已发生的溃疡和口臭,降低口咽部细菌定植,预防VAP发生。  相似文献   

6.
经口腔气管插管是目前救治急慢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急救措施之一,如何做好经口腔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也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环节。苏州大学附属二院胸外科2003年10月~2005年11月对59例经口腔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进行了精心护理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总结19例重型颅脑损伤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口腔卫生特点及护理。口腔卫生特点:疾病导致口腔环境适宜细菌繁殖,治疗可使口腔菌群失调,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使口腔自洁作用下降。口腔护理的重点是评估患者的呕吐反射,选择适当的口腔护理液,做好口腔冲洗及擦拭护理,选择适宜的口腔护理频率与时间,以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口腔并发症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ICU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气管插管早期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同时加强气道监护和管理,设置合理的呼吸机参数及报警参数,能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插管期间并发症。结论: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加强气道监护与管理,是决定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ICU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使用组合吸痰管进行口腔护理的效果。方法:将118例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试验组62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棉球擦洗法;试验组使用组合吸痰管达到口腔冲洗与擦拭结合口腔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口腔清洁度、口腔溃疡发生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口腔清洁度优于对照组,且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管插管患者采用组合吸痰管的方法进行口腔护理,提高了口腔的清洁度,有效地降低了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腔不同护理时机对气管插管患者早发性呼吸机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选取本院ICU收治的150例气管插管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3组:A组于气管插管后6 h(含6 h)行首次口腔护理,B组于气管插管后6~12 h(含12 h)内行口腔护理,C组于气管插管后12~24 h内行口腔护理。比较各组口腔异味发生率、口腔病原菌阳性检出率、VAP发生率、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A组口腔异味发生率、口腔病原菌阳性检出率、VAP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C组(P0.05),且随着首次口腔护理时间延长,患者病原菌检出率及VAP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A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C组(P0.05),且随着首次口腔护理时间延长,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0.05)。尽管3组在死亡率方面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但随着首次口腔护理时间的延迟,患者死亡率逐渐升高。结论在气管插管后6 h内对患者实施首次口腔护理,将有助于降低患者VAP发生率,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入住ICU时间,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口腔持续低负压吸引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晓春  鲁萍  陈明丽 《护理学报》2009,16(19):58-60
目的探讨口腔持续低负压吸引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方法对48例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伴口腔分泌物过多患儿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采取口腔持续低负压吸引,对照组行常规吸痰。比较两组患儿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例数、脱管次数、口腔黏膜损伤及护理工作量。结果观察组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例数、脱管次数、口腔黏膜损伤及护理工作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伴口腔大量分泌物的患儿行口腔持续低负压吸引可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预防气管插管脱管,减少口腔黏膜的损伤及护理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傅丽萍  徐雯  傅娟  谢超  孙红果  杨琴燕   《护理与康复》2016,15(7):661-662
目的观察一次性组合吸痰管在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70例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组合吸痰管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口腔护理方法。对两组护士操作耗时及患者舌苔转薄率、口腔异味发生率、口腔细菌感染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护士行口腔护理操作耗时明显较对照组缩短,患者舌苔转薄情况优于对照组,发生口腔异味、口腔细菌感染等情况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一次性组合吸痰管对经口气管插管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首次口腔护理的适宜时间,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护理。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120例行气管插管患者,按入院序号分为四组各30例,分别于气管插管6、8、10、12 h内行首次口腔护理;于插管后即刻及6、8、10、12 h等5个时间点采样进行口腔细菌培养,对上颌前臼齿的牙菌斑进行评分。结果:D组各时间点牙菌斑和细菌生长评分呈增高趋势(P0.05)。A、B、C组各时间点牙菌斑和细菌生长评分均高于口腔护理即刻(P0.05)。组内重复方差分析显示,B组牙菌斑和细菌生长评分波动略小于A、C组(P=0.000)。结论:急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首次口腔护理的适宜时间为8 h。  相似文献   

14.
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60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后的护理原则。方法:对60例经口行气管插管术的患者给予相应的护理。结果:对60例患者行气管插管术,其中40例患者成功脱机,20例患者脱机失败。结论:做好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能大大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两种口腔护理方法在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1~10月我院ICU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60例,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冲吸式口护吸痰管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采用儿童软毛牙刷刷牙加口腔冲洗法进行口腔护理。对两组患者菌斑指数、口腔护理并发症、口腔护理时间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试验组在患者呛咳发生率、口腔护理操作时间方面较对照组少(P0.05)。在菌斑指数、口腔异味、黏膜充血、溃疡、操作准备时间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冲吸式口护吸痰管进行口腔护理,有效降低呛咳发生率,减少微误吸的发生,节省护士操作时间,更适用于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  相似文献   

16.
口腔冲洗加涂擦法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口腔冲洗加涂擦法及常规护理方法对经口腔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的效果,以提供更好的护理措施。方法将136例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口腔护理方法,实验组采用口腔冲洗加涂擦法,定期观察并记录发生口臭和口腔炎症的病例数。结果对照组口臭发生率为30.30%,口腔炎症发生率为24.24%;实验组口臭发生率为4.29%,口腔炎症发生率为2.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腔冲洗加涂擦法在预防经口腔气管插管患者口臭和口腔炎症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两种液体口腔冲洗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选用0.05%的稀碘伏与生理盐水对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的效果。方法:将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用生理盐水行口腔冲洗,实验组采用0.05%稀碘伏行口腔冲洗。观察并记录两组发生口臭和口腔炎症的病例数。结果:对照组发生口臭10例,发生口腔炎症9例;实验组发生口臭1例,发生口腔炎症1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0.05%稀碘伏行口腔冲洗在预防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臭和口腔炎中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去除牙垫和常规放置牙垫对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清醒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52例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将牙垫去除后固定捅管,对照组采用放置牙垫再固定插管的方法,比较2组清醒患者在舒适度、口腔黏膜、牙龈损伤、口臭方面的差异情况.结果 观察组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口腔黏膜、牙龈损伤、口臭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去除牙垫再固定气管插管的方法能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的口腔不适感、下颌关节酸胀疼痛及头痛,减少口腔黏膜、牙龈损伤、口臭、口腔感染,又方便护理,是可行、安全的;而且无牙齿或有牙齿缺损的患者因不会咬气管导管,根本不必要放置牙垫.  相似文献   

19.
有创性机械通气救治呼吸衰竭护理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有创性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护理经验.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46例呼吸衰竭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经口腔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的护理措施.结果 有创性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有效率达87%.结论 密切观察病情,精心护理是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次性带水囊负压式口腔护理器在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自主研发的一次性带水囊负压口腔护理器冲洗擦洗法,对照组采用一次性齿科清洁护理包擦洗法,观察、记录两组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时用物准备及操作时间、口腔卫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准备用物时间长于对照组(P=0.000),但口腔护理操作时间及总用时显著短于对照组(P=0.000);同时口腔破溃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种口腔护理方法对预防和减少口腔异味不存在差异(P=0.280)。[结论]一次性带水囊负压式口腔护理器的应用,不仅能有效改善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病人的口腔卫生情况,还大大缩短了护士进行口腔护理操作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