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中医在肥胖2型糖尿病理论体系上的缺如,课题组按照“源于实践一理论创新一指导临床”的研究思路,历经长期临床实践,结合《内经》理论,提出肥胖2型糖尿病的病因为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核心病机是“中满内热”;病位在脾、胃、肝、胆:土壅木郁是中满化为内热的枢机。开郁清热为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基本治法。以期为丰富中医糖尿病理论、提高中医糖尿病临床疗效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2.
肥胖2型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中医在肥胖2型糖尿病理论体系上的缺如,课题组按照“源于实践一理论创新一指导临床”的研究思路,历经长期临床实践,结合《内经》理论,提出肥胖2型糖尿病的病因为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核心病机是“中满内热”;病位在脾、胃、肝、胆:土壅木郁是中满化为内热的枢机。开郁清热为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基本治法。以期为丰富中医糖尿病理论、提高中医糖尿病临床疗效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前驱状态,也是2型糖尿病的核心发病机制,属于中医的“脾瘅”范畴。文章通过阐述络病分布特点、生理特点以及胰岛素抵抗的病机特点,分析络病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针对以肥胖为特征的胰岛素抵抗,结合“中满内热”病机,根据“郁、热、虚、损”四个阶段的特点,从络病学说探讨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的研究思路,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苦寒药在肥胖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肥胖2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机-中满内热,应用苦寒药物为主的开郁清热方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1.32%,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总结在临床中应用苦寒药的技巧和用量,同时摸索出克服苦寒药的克伐阳气,化燥伤阴,伤脾败胃等不良反应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病因多与体质、环境、遗传、饮食、情志等因素有关,中医对于糖尿病的认识由来已久,认为其核心病机为"中满内热",西医的发病机制为胰岛素抵抗,中医在本病的治疗上有其独特的优势,西医更注重降糖与减重病重,综合管理。本文就糖尿病合并肥胖的中西医病因病机及治疗论述。  相似文献   

6.
肥胖与中医"脾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脾瘅的发展过程中,肥胖作为脾瘅的早期阶段,是脾瘅的始动因素和中心环节;同时,脾瘅也是肥胖向相关并发症转化的关键阶段。基于脾瘅理论,探讨肥胖的病机和治疗。肥胖属于脾瘅病理过程中"郁"的阶段,其核心病机是中满。在治疗上应谨守病机,根据肥胖虚实的不同施以消膏降浊、行气开郁及补气健脾3种治法,同时注重态靶结合,配合具体的靶方靶药,提高中医治疗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将代谢综合征归为"脾瘅"、"肥胖"、"腹满"、"胸痹"、"眩晕"等最后导致"虚劳"。临床可见形体肥胖、腹满、多食、易疲劳,或口渴喜饮、胸闷、气短,头晕等。其形成原因颇为复杂,临床症状又复杂,致使有关代谢综合征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多种多样。朴春丽教授通过对代谢综合征病因病机的深刻剖析,遵循"郁、热、虚、损"的疾病发展演变规律,提出以化痰泻浊健脾法为主,辨证施治,遣方用药紧扣该法,同时注重对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结合"通经调脏法",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黄琦教授认为腹型肥胖病因为胃强脾弱、肝脾失调,病机为气郁、血瘀、内热壅盛,脾胃运化不及,致使痰湿内蕴、精微不用,最终导致膏脂堆积。“木郁达之,土郁夺之”出自《素问》,郁的本义即不舒畅、不条达,属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导致脏腑郁结的病变。黄师临证总结得出腹型肥胖与“郁”密不可分,其以土郁、木郁为本,运用“木郁达之,土郁夺之”理论肝脾同调治疗腹型肥胖,治以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健脾化湿,调畅人体气机,气机升降相宜,则肝脾调、气机畅、血脉通、痰湿消,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9.
脾瘅新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脾瘅是源于《黄帝内经》的重要概念,结合《素问?奇病论》和《素问?通评虚实论》的论述,可推论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与代谢综合征基本一致:二者具有共同的基础和始动因素——肥胖,共同的核心病机——中满内热;其演变除进展为消渴(2型糖尿病)外,还可引起高血压、脂代谢紊乱、脂肪肝、痛风等疾病,进一步发展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该理论明确了肥胖是代谢综合征复杂症候群的共同源头,为从根本上防治代谢综合征提供理论依据,即从肥胖入手、早期干预,有助于预防糖尿病等疾病及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针对脾瘅发病过程和中满内热的核心病机,分别采用消膏降浊、开郁清热、活血通络等治法对证治疗。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合并皮肤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朴春丽基于“毒邪”理论与糖尿病皮肤病变“毒损肝络”理论,采用“解毒通络调肝”的治疗大法,创制具有清热化浊解毒、益气通络排毒、调肝解郁脱毒之效的“解毒通络调肝方”作为底方进行治疗。临证还根据皮肤瘙痒、痤疮、带状疱疹、丹毒、糖尿病足等不同类型皮肤病变的特异性临床特征和病机特点,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在组方遣药时合用靶方靶药,做到病证结合,态靶同调,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总结朴春丽教授治疗消渴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朴春丽教授从肝论治消渴病,以中医络病理论为指导,基于中医"毒邪理论"提出"毒损肝络"致消渴病的学术思想,认为2型糖尿病发病的病理基础是肝失疏泄,毒损肝络.糖尿病初期以实证为主,多处于"郁""热"阶段,多以木郁土壅,肝胃郁热为主要表现,治疗上多采用解毒通络调肝法为主,创制解毒...  相似文献   

12.
血脂异常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分之一,以过食肥甘引起的肥胖为基础,常伴糖耐量低减、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多种代谢性疾病。西医治疗多从单一组分入手,方法较为局限。以脾瘅理论为指导,探讨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的中医病机,认为该病与脾胃密切相关;中满内热是其早期核心病机,病机演变经历了"郁(食郁、气郁)、热(痰、瘀、毒)、虚(脾胃)、损(多脏腑)"4个不同阶段。临证须整体治疗与消膏降浊相结合,实现"肥、糖、脂、压"同调的目标,同时借鉴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增强疾病治疗的靶向性。  相似文献   

13.
温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以“脾虚湿热”论治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显著。温教授认为,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因嗜食肥甘厚味,加之情志不节、缺乏运动,形体肥胖,胃纳过盛,日久脾胃功能减弱,脾失健运,中焦湿浊之气壅滞,中满日久化生内热,致湿热内蕴,脾虚湿热证者在临床尤为多见。结合本病本虚标实的病机,温伟波教授提出以益气健脾、清热燥湿为治疗原则,在治疗上重视中药的性味升降,用味甘以补脾气,味苦以燥胃腑之湿,又可恢复肺脏通调水道的功能,结合患者的症状及舌脉象,灵活化裁,遣方用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病与《伤寒杂病论》中部分方证相近,表现出“逆、热、郁”的病机特点。以“逆”为病机的证型有气虚痰逆、阴虚气逆、脾伤饮逆、肝寒浊逆等4型,旋覆代赭汤、麦门冬汤、苓桂术甘汤、吴茱萸汤等方分别治之;以“热”为病机的证型有热郁胸膈、上热下寒等2型,栀子豉汤、黄连汤等方分别治之;以“郁”为病机的证型有邪郁少阳、痰(水)气互阻、痰热互结、阳微阴弦等4型,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射干麻黄汤)、小陷胸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方分别治之。应用仲景学说的相关思想可以指导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与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症等其他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仝小林院士通过对治疗该病的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NAFLD的核心病机为中满内热。通过以态靶辨证为指导,结合辨证论治、辨症论治、辨病论治和审因论治,仝小林归纳出NAFLD发展全过程的不同阶段,即"气郁"态、"气结"态和"血瘀"态,并通过临床实践和借鉴现代药理学成果,总结出治疗NAFLD的靶方茵陈蒿汤以及靶药虎杖、鬼箭羽,临床当根据各阶段态下证型的不同与病情的轻重加减运用,达到对本病的全方位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袁红霞教授应用方剂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规律,揭示RE的病机及治法。方法:对184例RE患者常见症状进行统计并对涉及的266首有效处方进行方剂频次统计,通过对症状与方剂理法的分析揭示RE病机特点与其用方规律。结果:胃虚气逆为RE基本病机,(胆)肝(胃)不和、阴虚内热、寒热错杂、郁阻气机是RE常见病机,旋覆代赭汤、柴胡类方、麦门冬汤、半夏泻心类方等是其常用方。结论:袁红霞辨治RE总以通降胃气为要。  相似文献   

17.
厚朴、枳实、生大黄组成的厚朴三物汤是仝小林教授临证辨治2型糖尿病的靶方之一。中满内热,土壅木郁是该方运用的核心病机。临床运用时,厚朴作为小肠动力药,常用9~30 g以下气除满;枳实作为胃动力药,用9~15 g以破气消积;大黄作为大肠动力药,视患者肠腑燥实之轻重而用1.5~15 g以泻热通下。三者用于以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等为临床表现的2型糖尿病胃肠实热证患者,药证相应,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8.
仝小林教授临床发现女性患者甲状腺、乳腺、子宫三处凡有一处出现结节、增生、肿块,另外两处多有伴随症状产生,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三种疾病经常相继或者联合发病,因此首先提出“女性三联征”的概念:“女性三联征”是女性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的统称。三种疾病在致病因素、发病机制等方面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现代医学认为甲状腺、乳腺、子宫皆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三者发病都有内分泌紊乱因素,临床治疗功能上皆从调节内分泌激素入手,当疾病累及器官,造成实质性结构的变化时再加以手术治疗。中医认为气郁为“三联征”共同的主要致病因素,七情不节为其主要病机,痰凝、气滞、血瘀为三者共同的病理产物。三者病因病机、发病规律皆相似,因此三种疾病可做异病同治。仝小林教授根据“三联征”临床症状以虚实不同分为郁而结,虚而结,提出“郁者散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大法,治疗多以开郁化痰,散结通络为原则,独辟蹊径提出运用靶方靶药辨病论治,治疗疾病,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9.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血脂为临床特征的代谢紊乱证候群。目前尚无针对性治疗药物,临床常推荐改变生活方式以调节代谢紊乱,中医药以整体观念从多靶点调整多系统代谢,疗效显著。仝小林院士从脾瘅论治代谢综合征,认为其病因起于过食肥甘厚味,中满内热是其核心病机,根据肥胖-代谢综合征-并发症(心脑血管病)的动态发展过程,可分为郁热虚损四个阶段,其中痰热互结型是热阶段最典型的证候。痰热互结型代谢综合征以腹型肥胖、胸闷脘痞为辨证要点。治则在以小陷胸汤调其痰热之态的基础上,配伍威灵仙、红曲、三桑(桑叶、桑枝、桑白皮)分别减低血尿酸、血脂、血糖,态下分证,态靶结合。  相似文献   

20.
侯刚  倪佩卿 《新中医》2000,32(11):59-59
糖尿病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常见内分泌疾病.笔者以仲景理论为指导,从脾伤湿郁论治糖尿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体会浅谈如下.1 病因病机糖尿病与饮食关系密切,如《素问·奇病论》谓:“有病口甘者……,此人必数食甘美丽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说明由于多吃甜和油腻的食物,形成内热,进而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