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评价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OL)AcrySof IQ IOL植入术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视觉质量.方法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2例55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其中非球面人工晶体组24例(28眼),植入AcrySof IQ IOL;球面人工晶体组18例(27眼),植入AcrySof Natural IOL.术后随访3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远视力(BCVA),不同亮度环境下的对比敏感度等.结果 手术后3个月非球面组UCVA为0.76±0.18,优于球面组的0.66±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球面组BCVA为0.85±0.19,优于球面组的0.74±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球镜、柱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明视觉条件下,非球面组在12.0 cpd、18.0 cpd的对比敏感度明显优于球面组(P<0.01).在暗视觉条件下非球面组所有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非球面组均优于球面组(P<0.05).非球面组眩光、光晕等的发生率均低于球面组(P<0.05).结论 白内障术后早期,非球面人工晶状体能够提供较好的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亮环境下高频对比敏感度和暗环境下的所有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提示非球面人工晶状体能够提供较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方透明角膜切口和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对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后角膜散光变化的影响。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69例(83只眼),根据切口位置分为两组:1组为透明角膜切口39眼;2组为巩膜隧道切口44眼,分别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于术前、术后1周、1、3月行Orbscan角膜地形图检查角膜散光。结果:术后1周、1月手术源性散光1组均大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1组散光>2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手术源性散光,比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大,但术后3月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以下简称白内障超声乳化三联术)和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对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8.7岁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分两组,A组46例(51只眼),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三联术;B组45例(47只眼)行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三联术.分析两种不同术式白内障超声乳化三联术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术后视力、眼压无显著性差异,功能性滤泡形成率存在差别.术后并发症有角膜内皮水肿、前房轻度至中度前葡萄膜反应等.结论: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三联术与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三联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比较,前者不但术后视力恢复迅速,能良好的控制眼压,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显著,并发症少,而且在青光眼并存白内障情况下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三联术是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及比较巩膜隧道切口与透明角膜切口对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对76例(78只眼)白内障,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巩膜隧道切口,透明角膜切121的方法,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结果:术后ld、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0.5者分别为49只眼(62.82%)、58只眼(74.36%)、62只眼(79.49%)、67只眼(85.90%),两组病人术后1个月、3个月平均角膜曲率分别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巩膜隧道切口,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均具有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屈光状态稳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不同术式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干眼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干眼症的发病情况.方法 选择62例62眼行白内障吸除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2例(32眼)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30例(30眼)行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的干眼症状(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nner I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术后1 d、1周、1个月干眼症状明显,术眼角膜荧光素染色明显增加、SIT程度下降、BUT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时角膜荧光素染色、SIT及BUT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O.05).结论 相对于巩膜隧道切口,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短期干眼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透明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中青年超高度近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中青年以上超高度近视不适宜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患者32例(54眼),平均年龄34.3a;屈光度-12.0DS~-24.0DS;其中按手术切口和植入晶体种类的不同分两组:A组14例(23眼)行3.2mm透明角膜切口,植入直径为6.0mm的折叠式人工晶体;B组18例(31眼)行5.7~6.2巩膜隧道切口,植入直径为5~6mm的PMMA人工晶体.结果术后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矫正视力的有45眼,其中透明角膜切口 20眼(86.9%),巩膜隧道切口25眼(80.6%).视力在0.3以上的有48眼,角膜缘切口21眼(90.8%),巩膜隧道切口27眼(87.0%).屈光状态与预矫屈光之差,角膜缘切口为±1.0DS~±1.5DS,散光±1.5DC;巩膜隧道切口为±2.0DS±2.5DS,散光±2.5DC.术中无后囊膜破裂,术后无角膜失代偿,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中青年以上不适宜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者,透明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不失为一较好方法[2,3].透明角膜缘切口较巩膜隧道切口疗效更佳.但后发障及散光状态的变化需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7.
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术后泪膜变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炫 《中外医疗》2008,27(15):18-19
目的 研究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术后泪膜变化的影响.方法 对79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非干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行透明角膜切口,B组行巩膜隧道切口,植入折叠人工晶状体.分别于术前3d、手术后1.7、14、30、90d时患者行干眼主观症状问卷调查和Sit检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d和7d时B组干眼症状评分大于A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它时间点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术后1d B组SIt检查较A组长,有显著性差异(t=-2·916,P<0.01),其它时间点SIt检查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采用巩膜隧道切口和透明角膜切口对术后泪膜的影响仅在术后早期有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时两组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行巩膜隧道切口患者术后早期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小于透明角膜切口患者,但干眼主观症状明显重于透明角膜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OL)AcrySof IQ IOL植入术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视觉质量。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2例55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其中非球面人工晶体组24例(28眼),植入AcrySof IQ IOL;球面人工晶体组18例(27眼),植入AcrySof Natural IOL。术后随访3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远视力(BCVA),不同亮度环境下的对比敏感度等。结果手术后3个月非球面组UCVA为0.76±0.18,优于球面组的0.66±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球面组BCVA为0.85±0.19,优于球面组的0.74±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球镜、柱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明视觉条件下,非球面组在12.0 cpd、18.0 cpd的对比敏感度明显优于球面组(P<0.01)。在暗视觉条件下非球面组所有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非球面组均优于球面组(P<0.05)。非球面组眩光、光晕等的发生率均低于球面组(P<0.05)。结论白内障术后早期,非球面人工晶状体能够提供较好的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亮环境下高频对比敏感度和暗环境下的所有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提示非球面人工晶状体能够提供较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3.2 mm角巩膜缘切口白内障手法碎核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法 和应用效果.方法 对100例110眼老年性白内障行3.2 mm角巩膜缘隧道式切口白内障手法碎核后摘除并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选同期老年性白内障100例118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并比较手术并发症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眼均成功完成3.2 mm角巩膜缘隧道式切口白内障手术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并发症包括:悬韧带离断、角膜轻中度水肿、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无严重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3.2 mm角巩膜缘隧道式切口白内障手法碎核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手术效果好、术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实用的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陈增奎  谢祥勇 《微创医学》2006,25(3):415-416
目的探讨糖尿病白内障巩膜隧道小切口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疗效.方法对40例糖尿病白内障64眼施行巩膜隧道小切口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并随机抽取同期此类手术40例非糖尿病白内障68眼为对照组,对术后视力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组术后视力提高,但视力比非糖尿病组差(P<0.05),并发症比非糖尿病组高(P<0.05).影响视力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结论巩膜隧道小切口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治疗糖尿病白内障可改善视力,同时便于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光凝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近视眼LASIK屈光手术后测算人工晶体(IOL)屈光度时不需要其术前资料的方法。【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研究的第一部分是通过对97例(193眼)接受LASIK屈光手术的病人,记录其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等效球镜以及由IOLMaster测量的平均角膜曲率(Km)和术后平均角膜曲率半径(rm),并应用临床病史法计算出术后3个月时的实际角膜曲率(Kchm),建立Kchm对Km的回归公式。研究的第二部分选取另外67例(132眼)拟接受LASIK屈光手术病人,在LASIK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后将等效球镜设定为目标屈光度,应用在研究第一部分中建立的回归公式来矫正LASIK术后角膜曲率,应用IOLmaster不同的IOL屈光度计算公式计算测算IOL屈光度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研究的第一部分中建立Kchm对Km的的回归模型为:Kchm=1.033×post-Km-2.192,模型可决系数R2=0.916。研究的第二部分分析比较将由此回归公式矫正的术后角膜曲率输入不同IOL屈光度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对于选定的三种IOL类型,与术前“等值人工晶体屈光度”差别在±1.0D内者,应用Holladay I 和SRK-T公式的准确性优于Haigis、Hoffer-Q、Haigis-L公式,将矫正的术后角膜曲率输入Haigis公式计算LASIK术后IOL屈光度与专用于近视眼LASIK/PRK/LASEK术后IOL屈光度计算的Haigis-L公式效能几乎相同。【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不需要术前数据的矫正近视眼LASIK术后角膜曲率的回归公式,这将对以后该类病人因白内障需要行人工晶体植入而又缺失LASIK术前数据时会有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角膜缘隧道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 方法 :对 6 6例 (72眼 )老年性、并发性、外伤性白内障采用 3.2 mm角膜缘隧道切口 ,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并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 ,观察手术前后视力、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的变化。 结果 :术后 1天、1周、1个月的视力达 0 .5以上者分别占 6 9.4%、80 .6 %和86 .1% ,术后 1周平均散光为 (1.85± 0 .89) D,比术前增加 0 .30 D(P<0 .0 1) ,角膜地形图显示切口处轻度陡峭或平坦 ,术后 1个月平均散光为 (1.48± 1.0 2 ) D,P>0 .0 5 ,角膜地形图显示已恢复术前状态。 结论 :角膜缘隧道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能简化手术步骤 ,术后视力恢复快 ,炎症反应轻 ,具有早期恢复至术前眼屈光状态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在高度近视患者中应用乳化超声并摘除透明晶体、人工晶体折叠后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截取我院2009年3月-2012年1月共60例(共100眼)高度近视患者,行乳化超声并摘除透明晶体、人工晶体折叠后植入治疗,按切口不同分透明角膜缘切口(A组)及巩膜隧道切口(B组),并对比观察该治疗在高度近视患者中的治疗意义。结果巩膜隧道切口、透明角膜缘切口手术后裸眼视力均优于术前矫正视力;裸眼视力优于0.3分别为74%、90%;轴长〈29mm的39只患眼中有32只(82%)术后BCVA优于0.5,对比轴长≥29mm的61只患眼中仅38只(62.3%)术后BCVA优于0.5,以上数据行统计分析提示P均小于0.05。结论高度近视患者中应用乳化超声并摘除透明晶体、人工晶体折叠后植入的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进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方法及疗效评价。方法 对21例(21眼)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采用颞侧巩膜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 患者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21眼(100%),眼压正常(2.03±0.50kPa)。结论 对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经颞侧巩膜隧道式切口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提高视力,保持滤过泡功能。此法无需复杂设备,适合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巩膜隧道切口在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告37例(37眼)采用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表明,术后1周裸眼视力≥0.5者30只眼(811%),与角膜缘切口对比,术后裸眼视力有极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1)。巩膜隧道切口的主要优点是术后角膜散光轻,视力恢复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3月~2011年10月武进人民医院眼科高度近视的老年性合并白内障患者67例(80眼),年龄40~86岁,平均66.4岁,行角膜缘隧道切口超声乳化吸除。77眼通过3.2mm切口植入折叠式或非球面人工晶体,3眼通过5.5mm切口植入PMMA硬性人工晶体。植入的人工晶体屈光度为0.00~+10.0(平均5.68)D。使用SPSS 14.0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后1月视力情况。结果术后未见明显严重并发症。95.0%患者术后1月视力明显提高,仅有4人裸眼视力<0.1。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2.8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 IOL)植入术后30d内角膜曲率变化的分析,观察白内障患者术后术源性散光的恢复情况。方法对35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2.8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由同一检查者使用同一台角膜曲率仪、角膜地形图仪,对患者术眼术前、术后1d、术后7d、术后30d的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进行测量,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术眼术后1d,7d的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较术前有显著差异,术后30d较术前差异无显著性。结论2.8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30d患者术眼术源性散光基本消失,表明术后30d角膜手术切口大致恢复至术前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颞侧巩膜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对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颞侧巩膜隧道切口,对41例(46眼)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施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角膜曲率、滤泡等情况。结果 随访6~18个月,全部患者视力较术前提高,眼压与术前基本相同,滤泡形态无改变。术后角膜曲率的变化(0.50~1.25D)在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状态。结论 经颞侧巩膜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和比较 2 种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效果,对 2 组 107 例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通过 32m m 切口植入硅凝胶折叠式人工晶体和 55m m 切口植入 P M M A 硬性人工晶体。结果:32m m 组术后早期裸眼视力明显优于 55m m 组( P< 0.05);角膜散光明显小于 55m m 组( P<0.05);3 个月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05)。两组并发症基本相同,发生率均较低。提示两种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 32m m 切口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初期进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时围手术期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对初学者有所裨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09年笔者初期进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时收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100例(104眼),男56例(58眼),女44例(46眼);年龄58~84岁。晶体核硬度2~4级,以3级核居多。结果术后3个月复诊时,56例(58眼)矫正视力≥0.8,26例(27眼)矫正视力0.4~0.8,18例(19眼)矫正视力0.3~0.4。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角膜水肿及一过性高眼压。全组病例中有6例术中发生后囊破裂。结论初学者只有在对病例的选择、手术相关解剖知识的掌握及手术操作细节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为下一步顺利开展该手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