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6月—2019年6月,采用ACDF治疗CSR患者43例,患者病程为8~28个月,病变位于C4,5节段12例、C5,6节段14例、C6,7节段11例、C7~T1节段6例。评估并比较术前及术后3、6个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颈部和上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测量并比较术前及术后3、6个月颈椎曲度(C2-7 Cobb角)、椎间高度和颈椎活动度(ROM),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颈椎曲度、NDI、颈部和上肢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椎间高度、颈椎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发生脑脊液漏2例,术后血肿及感染2例。结论 ACDF治疗CSR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其可改善颈椎曲度,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整骨手法联合经皮颈椎后路椎间孔减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ecompression,PECD)治疗难治性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29例CSR患者,所有患者经6周以上保守治疗,疗效欠佳,采用联合治疗方案。先予PECD治疗,常规护理4周后再予整骨手法治疗4周。共23例患者完成随访,男14例,女9例;年龄29~78(50.30±12.28)岁;病程3~24(9.74±5.76)月。涉及节段:C4,5 4例,C5,6 13例,C6,7 6例。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颈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生理曲度变化和稳定性情况,以及不良事件。随访时间点为术前,术后1 d,术后1、3、6个月。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法治疗4~8次。29例中23例患者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治疗及随访期间未出现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情况。手术时间80~120 min,中位数90 min;术中出血35~80 ml,中位数50 ml。PECD术后各个时期的颈部及肩臂部VAS、N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5),而颈椎生理曲度和目标节段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间稳定性无明显改变(P>0.05)。整骨手法治疗后,NDI与手法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颈部和肩臂部VAS、颈椎生理曲度和目标节段椎间隙高度与手法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间稳定性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整骨手法联合PECD方案治疗难治性神经根型颈椎病,不但能快速改善神经根性症状,而且可以安全有效缓解PECD术后残余症状,且短期内不会使颈椎邻近节段出现加速失稳的征象。  相似文献   

3.
何胤  李志琳  任大伟  席天平  贾涛 《骨科》2024,15(3):268-271
目的 探讨经皮全内镜下颈后路椎间盘切除术(PPEC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行PPECD治疗单节段CSR者28例,评估其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以及末次随访(术后12个月)的改良MacNab疗效评价优良率。结果 术中未出现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术后无感染、血肿形成等并发症,无病人因复发行翻修手术。28例病人随访时间为(16.7±2.9)个月(12~23个月)。术后及各随访时间的VAS评分、NDI均较术前降低,JOA颈椎评分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MacNab评分优良率为96.4%(优20例、良7例、可1例)。结论 在把握严格适应证的情况下,PPECD是治疗CSR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可作为传统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替代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Hybrid手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TDR)联合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与单纯ACDF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48例双节段及三节段颈椎退行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Hybrid手术治疗8例(Hybrid组),采用ACDF治疗40例(ACDF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对Hybrid组和ACDF组患者进行匹配,共8对匹配成功。分别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手术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C2~7活动度(ROM)的变化。结果 匹配后2组术前NDI、JOA评分、VAS评分、C2~7 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术后NDI、JOA评分、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Hybrid组NDI改善优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术后C2~7 ROM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2~7 ROM随访中逐渐增加,且Hybrid组在各随访时间点均优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Hybrid手术与ACDF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具有相同的临床效果,Hybrid手术在改善颈部功能和保留颈椎ROM方面优于ACDF。  相似文献   

5.
郭伟  丁州  皇静文  胡峰  黄德山  杨浩  杨志伟  熊成杰  蔡磊 《骨科》2019,10(6):492-498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CDF)联合钩椎关节部分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7年7月我科收治并进行手术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76例,平均年龄为47.2岁;其中男43例,女33例。行ACDF联合钩椎关节部分切除者49例,纳入联合组;行单纯ACDF手术者27例,纳入单纯ACDF组。对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前后C2~C7 Cobb角、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植骨融合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并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 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8个月。联合组1例病人出现C5神经根麻痹,余均无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1例术后伤口内血肿,予以再次手术清除血肿。联合组手术时间为(123.74±10.19) min,术中出血量为(343.93±72.29) ml;单纯ACDF组手术时间为(108.00±10.50) min,术中出血量为(299.40±49.31) ml。所有病人术后Cobb角较术前明显增大,末次随访时Cobb角未见明显丢失;所有病人术后、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间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联合组术后的VAS评分优于单纯ACDF组;而联合组术后NDI较单纯ACDF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病人末次随访时均植骨融合。结论 ACDF联合钩椎关节部分切除术治疗伴有钩椎关节增生、神经根管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与单纯ACDF相比,可以更快地缓解病人疼痛,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椎间盘切除术(PECD)治疗双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采用PECD治疗双节段CSR患者38例。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颈椎Cobb角、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椎间水平位移和角位移。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颈肩痛和上肢神经根性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颈椎功能;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55.0±12.4)个月。术后各随访时间点颈椎Cobb角、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椎间水平位移和角位移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患者颈肩痛和上肢神经根性疼痛VAS评分及JOA评分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为89.5%(31/38)。结论 PECD治疗双节段CSR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中远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吴巍  徐勇  孙允龙  廖晖 《骨科》2019,10(5):418-422
目的 探讨X线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selective nerve root blocks, SNRBs)在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并行X线引导下SNRBs进行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与治疗的病人67例,其中52例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接受神经根阻滞治疗,15例经阻滞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或确定责任节段并接受治疗。记录所有病人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操作是否成功、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和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结果 所有病人均操作成功,2例病人分别出现上肢乏力和头晕,于术后6 h和4 h后恢复;病人阻滞后即时、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NDI评分均较阻滞前有所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63例病人症状均获得明显缓解,获得满意保守治疗效果;4例病人后转行手术治疗。结论 X线引导下SNRBs操作简单、安全,可用于辅助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确认责任节段;并可作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后路单开门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结合“锚定法”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不稳定型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采用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结合“锚定法”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35例不稳定型CSM患者(A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结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27例不稳定型CSM患者(B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临床指标及手术前后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ROM)、椎管矢状径及扩大率、椎管横截面积、脊髓后移距离等影像学参数,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疗效,并观察术后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椎板“再关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2组随访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手术时间B组长于A组,末次随访时颈椎ROM A组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2组颈椎曲度、颈椎ROM、椎管矢状径、椎管横截面积、JOA评分、VAS评分、N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颈椎曲度、椎管扩大率、椎管横截面积、脊髓后移距离、JOA评分、VAS评分、NDI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术后发生轴性症状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71%(2/35);B组术后发生轴性症状5例、C5神经根麻痹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93%(7/27);2组术后均未发生椎板“再关门”;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后路单开门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结合“锚定法”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不稳定型CSM,可明显改善患者脊髓功能,维持颈椎曲度及稳定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李国  吴建峰  黄稳定 《骨科》2018,9(2):96-101
目的 分析颈前路采用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行单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术后颈椎整体弧度(global cervical alignment, GCA)改变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使用ROI-C行单节段ACDF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病人82例,其中男48例,女34例,年龄为35~81岁,平均55.3岁。末次随访的颈椎侧位X线片与术前比较:①维持组,GCA手术前后均为前凸者;②矫正组,术前GCA后凸、术后矫正为前凸者;③后凸组,手术前后均后凸者。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的颈部、手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neck/arm pain visual anologue scales, NVAS/AVAS)评分和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结果 2012年3月至2016年12月对病人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21~39个月,平均25.6个月。维持组46例,矫正组17例,后凸组19例,三组病例年龄分布存在差异(F组间=4.593,P=0.014);三组病人性别和手术节段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GCA后凸发生率为23.17%(19/82)。术前三组间NVAS、AVAS和NDI各指标单变量方差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末次随访的NVAS、AVAS和NDI与各组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之间AVAS术后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0.580,P=0.562);而改善程度△NVAS和△NDI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使用Dunnett-t检验行两两比较显示,矫正组的改善程度△NVAS和△NDI优于维持组和后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ROI-C行单节段ACDF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颈椎弧度由术前后凸矫正为前凸可获更多的NVAS和NDI改善,说明恢复和维持生理性前凸的GCA是取得最优疗效的重要因素;但术前存在GCA后凸的部分病例术后仍有颈椎后凸的影像学表现,因此治疗伴有GCA后凸的病例时,术者应谨慎确定融合固定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术与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MRI T2WI高信号无骨折脱位型颈椎脊髓损伤(SCI)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1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MRI T2WI高信号无骨折脱位颈椎SCI患者89例,其中43例采用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后路组),46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前路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颈椎活动度(ROM)、脊髓横截面积、椎管面积残余率、髓内高信号强度比值,手术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疗效。 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时间> 24个月。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2组脊髓横截面积、椎管面积残余率、髓内高信号强度比值、JOA评分和NDI较术前显著改善,且后路组颈椎ROM、椎管面积残余率、NDI和NDI改善率优于前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2种术式均可有效治疗MRI T2WI高信号无骨折脱位型颈椎SCI,但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术在术后远期生活质量改善方面更胜一筹,同时可更好地保留颈椎ROM。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不同手法治疗青年颈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分析青年颈椎失稳症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自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20例青年颈椎失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旋提组(60例,脱落3例)和理筋组(60例,脱落5例)。旋提组男25例,女32例;年龄22~44岁,中位数28岁;病程0.17~120个月,中位数22个月;采用旋提手法进行治疗。理筋组男22例,女33例;年龄21~42岁,中位数27岁;病程0.23~180个月,中位数24个月;采用理筋手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隔日1次,共7次。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疗程结束后1年,对治疗有效的患者进行随访,统计复发情况,复发者纳入复发组,未复发者则纳入未复发组,统计可能影响症状复发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对经治疗无效的13例(旋提组4例,理筋组9例)不进行随访,99例经治疗有效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03~406 d,中位数359 d,所有患...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Prestige-LP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5年2月在本院接受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29例跳跃型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临床效果;采用颈椎正侧位及功能位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跳跃节段椎间角度、置换节段、跳跃节段的屈伸活动度(ROM)和椎间高度,以及C2~7屈伸ROM。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82个月,平均25.1个月。所有患者的神经症状均明显好转,术后各随访时间点SF-36、JOA评分、VAS评分、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跳跃节段屈伸ROM由术前的12.72°±3.80°增加到16.04°±3.17°(P0.05),后逐渐减小,至末次随访时接近术前水平。术后上、下置换节段的椎间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跳跃节段椎间角度、置换节段及C2~7 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estige-LP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跳跃型颈椎椎间盘突出症能较好地保留置换节段、跳跃节段及颈椎整体的运动学特性,且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切开术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4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28~71岁,平均53.6岁;24例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联合椎间孔切开组),21例采用单纯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单纯单开门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C_5神经麻痹及轴性症状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分析两组患者的NDI评分及颈椎Cobb角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其中联合椎间孔切开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4.3±2.8)个月,单纯单开门组为(13.7±3.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椎间孔切开组和单纯单开门组的NDI评分分别为13.6±1.8和16.1±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_5神经麻痹发生率分别为4.2%(1/24),28.6%(6/2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8.3%(2/24),9.5%(2/2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颈椎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椎管成形联合椎间孔切开术不仅能够充分的解除脊髓压迫,亦可扩大椎间孔,松解受压神经根,缓解根性症状,同时在预防C_5神经根麻痹等并发症的出现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种治疗伴有神经根症状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颈椎后路单侧显露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20年9月—2021年11月,采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4例,其中36例采用颈椎后路单侧显露通道辅助进行手术(通道组),28例采用传统后路进行手术(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颈部和上肢疼痛程度,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状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3~16个月,平均7.8个月。术后未发生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通道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2组颈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通道组颈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上肢痛VAS评分、N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与常规术式相比,颈椎后路单侧显露通道辅助下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能有效减轻铰链侧肌肉和韧带损伤,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降低术后早期轴性颈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颈后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Key-hole)和颈前路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系统(zero profile intervertebral fusion system,Zero-P)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门轴侧锚定法与开门侧支撑法两组病例的比较研究,评价纳米仿生骨"Y"形板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椎管狭窄症(29例)和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13例)颈椎后路手术适应证患者42例,均经后路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按手术时间顺序交替采用纳米仿生骨"Y"形板固定开门侧(A组,21例)及锚定法改良单开门(B组,2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在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的CT片上测量椎板掀开角度;在术前及末次随访CT片上测量C5节段椎管矢状径,椎管扩大率=(术后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100%。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NDI、VAS评分、椎板掀开角度及C5节段椎管矢状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末次随访时NDI、VAS评分及C5节段椎管矢状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扩大率51.1%;末次随访时椎板掀开角度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末次随访时NDI、VAS评分及C5节段椎管矢状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扩大率48.4%;末次随访时椎板掀开角度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间NDI、VAS评分及C5节段椎管矢状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掀开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固定方式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均获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纳米仿生骨"Y"形板的应用能够更好地防止"再关门"现象发生,是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案,可作为微型钛板固定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TDR)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0月本院收治的随访4年的81例单节段退变性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CTDR组(n=41)及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组(n=40)。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进行功能评价,采用Mc Afee分级评定异位骨化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通过MRI进行影像学评估,比较2组手术节段、邻近节段活动度(ROM)和C_(2~7) 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术后NDI和JOA评分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CTDR组NDI明显高于ACDF组,在工作、驾车和娱乐3个项目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JOA评分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下邻近节段ROM和C_(2~7) Cobb角方面,CTDR组术前、术后变化不明显;ACDF组上位邻近节段ROM术后明显增加,C_(2~7) Cobb角术后明显减小,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DR组与ACDF组相比,术后上位邻近节段ROM及C_(2~7) 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DR组在末次随访时共有15例患者出现异位骨化,2例假体下沉,1例椎体前缘骨赘吸收。ACDF组无椎间融合器下沉、植骨不愈合、畸形愈合、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CTDR在早期恢复独立生活能力方面优势明显,中期随访可较好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置换节段ROM,减少相邻节段的异常活动,保护邻近椎间盘,但中期随访发现有异位骨化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高压氧环境下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医院门诊就诊的7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39)采用高压氧环境下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n=39)单纯行颈椎牵引治疗。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价1个疗程后的治疗效果,同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判定患者疼痛症状的缓解程度,依据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观察颈椎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对两组中临床疗效评估为治愈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了解其复发情况。结果 1个疗程结束后对照组总有效率80%(31/39),治疗组总有效率97%(38/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VAS评分、ND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NDI均优于对照组(P〈0.05);6个月随访时对照组复发率为2/11,治疗组复发率为10%(2/2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环境有助于提高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