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小鼠髁突发育过程的不同阶段,FAM20C在髁突软骨中的时空表达特点,试探究其在小鼠髁突发育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改良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胚胎17.5 d和出生后0、7、21 d 4组小鼠髁突软骨及软骨下骨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相应时间点FAM20C在小鼠髁突软骨组织中的定位及表达。测量FAM20C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HE染色和改良番红O-固绿染色结果表明:随着软骨内骨化的进展,髁突软骨细胞层长度减少,软骨下骨体积增加,下颌髁突体积增大;免疫组化结果表明:4组小鼠髁突软骨组织中均有FAM20C阳性表达,FAM20C主要表达于髁突软骨增殖软骨细胞层和前肥大软骨细胞层,少量表达于肥大软骨细胞层及软骨下骨层,随着髁突发育,FAM20C表达逐渐减少。统计学结果显示,各时间点FAM20C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AM20C参与小鼠下颌髁突发育,可能通过调节髁突软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髁突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相关蛋白(PTHrP)及其受体PTH1R及Ihh信号在髁突软骨发育过程中的分布特征及意义。方法取E14~18 d鼠胚,以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染色方法,检测PTH1R抗体及PTHrPI、hh mRNA在下颌髁突软骨发生过程中的分布特征。结果在鼠胚下颌髁突软骨发育过程中,PTHrP、PTH1R主要表达于软骨膜间质细胞、软骨细胞及大部分肥大软骨细胞中,Ihh主要位于肥大软骨细胞上层及其与扁平细胞层交界处,PTHrP及Ihh信号可能通过自分泌和(或)旁分泌作用调控髁突软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结论鼠胚下颌髁突软骨发育过程中,PTHrP、PTH1RI、hh的分布特征与其在生长板分布不同,提示PTHrP可能对髁突全层软骨细胞均具有增殖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下颌骨髁状突软骨发育中的细胞凋亡及增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胎儿下颌骨髁状突软骨细胞凋亡及增殖情况。方法:32例胎儿下颌骨髁状软骨标本按胎龄分为两组:A组(13-22周);B组(23-33周)。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胎儿髁状突软骨发育不同时中的细胞凋亡及PCNA的表达,并对表达结果作定量分析。结果:两胎龄组中均有PCNA及TUNEL阳性表。PCNA、TUNEL染色以增殖层阳性细胞率最大,其次为成软骨细胞层,肥大软骨细胞层最小,B组PCNA染色强于A组,A组TUNEL染色强于B超。A组TUNEL/PCNA大于B组,TUNEL/PCNA在肥大软骨细胞层大于成软骨细胞层,增殖层最大小。结论: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在胎儿颗状突软发育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ALK2对小鼠髁突软骨细胞增殖及成软骨分化的作用。方法:采用酶消化法提取小鼠髁突软骨细胞并鉴定。体外采用siRNA沉默小鼠髁突软骨细胞中Alk2基因的表达,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通过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软骨细胞标志基因的表达。结果:倒置显微镜观察体外培养的小鼠髁突软骨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OLⅠ强阳性,AGGRECAN弱阳性,COLⅡ弱阳性。Pellet培养后实时定量RT-PCR检测发现ColⅡ,ColⅩ和ColⅠ表达上调。证实所分离的细胞是髁突软骨细胞。MTT结果显示Alk2沉默后细胞数量增加,实时定量RT-PCR结果显示Alk2沉默后软骨细胞基因表达下调,并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ALK2抑制小鼠髁突软骨细胞的增殖,促进小鼠髁突软骨细胞的成软骨分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研究Herbst矫治器引导成年大鼠下颌前伸后髁突软骨RUNX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Herbst矫治器应用于成年患者的可行性.方法 60只14周龄雄性SD大鼠,根据实验周期(3、7、14、21和30 d)分为5组,每组内随机分为实验组(6只)和对照组(6只).实验组大鼠全天佩戴Herbst矫治器引导下颌前伸,对照组大鼠不佩戴矫治器.实验后3、7、14、21和30 d分别处死各组大鼠,取右侧髁突组织,免疫组化检测髁突软骨中RUNX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随着观测时间的延长,对照组中大鼠髁突软骨RUNX2表达的IOD值呈现递减趋势,但各时间点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3d组外,其余各时间点实验组大鼠髁突软骨RUNX2表达的IOD值均较对照组高(P<0.05),且在21d时,其IOD值与对照组相差幅度最大.结论 Herbst矫治器能够诱导成年大鼠髁突发生适应性改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VEGF及其受体(Fh—1和Flk—1)在大鼠下颌骨髁突软骨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对大鼠下颌骨髁突软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对VEGF及其受体(Fh—1和Flk—1)在大鼠下颌骨髁突软骨细胞中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大鼠下颌骨髁突软骨的增殖层、肥大层、矿化和钙化层均有表达,而纤维层没有表达。结论:大鼠下颌骨髁突软骨的增殖层、肥大层及矿化和钙化层软骨细胞可产生并分泌VEGF及其受体(Fh—1和Flk—1),VEGF可能在大鼠下颌骨髁突软骨生长发育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研究渐进性咬合紊乱对髁突软骨Ⅰ型胶原表达变化的影响和意义。方法:用兔子口内造成渐进性咬合紊乱动物模型,用定量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髁突软骨Ⅰ型胶原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纤维层和增殖层表达增强,肥大层出现异常表达。在实验期内,实验组髁突大多数部位,纤维层和肥大层的表达有降低趋势,增殖层则持续增强。结论:渐进性咬合紊乱可以导致兔髁突软骨退行性变,髁突纤维层和增殖层软骨细胞Ⅰ型胶原高表达,肥大层异常表达,软骨趋于纤维化或骨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快速生长期大鼠髁突软骨在功能矫形前伸下颌后β转化生长因子-1(TGF-β1)分布的变化,探讨髁突软骨生长代谢的生长因子控制机理。方法:实验组戴模拟临床功能矫治器,引导大鼠下颌前伸,并在实验后不同时期处死大鼠,取下髁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测TGF-β1在髁突中的含量及分布。结果:髁突各层软骨细胞均有TGF-β1的分布,以成熟层阳性强度最高;功能矫形前伸下颌后,髁突软骨细胞各层TGF-β1的表达均增强。结论:TGF-β1介导了功能矫形的机械刺激作用,使软骨细胞增生,分化功能增强,髁突软骨增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Swell1(LRRC8A)基因在小鼠髁突软骨中的时空表达模式。方法: 通过获取胚胎15.5、16.5、18.5天以及新生小鼠的髁突样本,利用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和qRT-PCR探讨小鼠髁突显微结构及软骨发育相关基因和Swell1基因的时空表达变化。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well1基因表达于髁突发育过程中,从胚胎16.5天开始,在肥大软骨细胞层表达,之后表达逐渐增强,并在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持续表达,直至小鼠出生仍有明显表达。结论: Swell1在小鼠髁发育过程中主要在肥大软骨细胞中表达,可能参与软骨细胞肥大的调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相关蛋白(PTHrP)对体外培养的鼠胚髁突软骨内成骨的影响。方法体外解剖分离鼠胚髁突,行外植体培养,通过组织学、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PTHrP对体外培养的髁突外植体软骨内成骨的影响。结果髁突外植体在无血清半固态培养系统中能正常发育。加入人PTHrP(1-34)后,实验组髁突长度的增加较对照组明显,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加入人PTHrP(1-34)后培养的髁突外植体增殖层和肥大软骨细胞层明显增厚,同时Ⅱ及Ⅹ型胶原在增殖层和肥大软骨细胞层中表达增强。结论PTHrP可刺激髁突外植体软骨增殖层和肥大层软骨细胞的增殖,促进髁突软骨内成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组织学观察,探讨髁突囊内骨折内固定术中保留和切除髁突软骨对髁突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6个月龄山羊1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8)和对照组(n=4)。实验组双侧髁突造成囊内骨折并同期行手术复位固定.一侧保留髁突软骨,另一侧切除髁突软骨。术后3个月、6个月处死动物,切取髁突标本行石蜡切片和硬组织切片观察骨折愈合和髁突生长情况。结果:实验组髁突骨折愈合良好,钛板被新生骨组织覆盖;HE染色显示.保留髁突软骨组,髁突软骨结构清晰,与正常对照髁突相同,软骨成骨活跃,髁突生长发育正常;切除髁突软骨组,髁突软骨层消失,表面为成熟的骨细胞覆盖,直接与关节盘的纤维组织相连,新生骨组织少见:硬组织切片显示,钛板与骨组织直接结合.未见组织渗出和排异反应。结论:手术复位髁突囊内骨折时保留髁突软骨,不会影响髁突的生长发育;损伤髁突软骨.会造成髁突与关节盘黏连.引起髁突生长发育障碍。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升高咬合后髁突软骨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变化情况及意义。方法:40只5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双侧后牙板升高咬合)。分别于术后7、14、21及28d,取其右侧髁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大鼠髁突软骨中PCNA的表达变化,并作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髁突软骨PCNA阳性细胞表达在实验第7、14d明显减少,第28d明显增多(P〈0.05)。结论:咬合升高可以引起大鼠髁突软骨的适应性改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渐进性咬合紊乱对幼年和成年雌性大鼠髁突软骨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2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渐进性咬合紊乱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髁突软骨中VEGFRs的表达情况,通过计算阳性细胞数的方法,分析大鼠髁突软骨适应性改建过程中VEGFRs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VEGFR-1,VEGFR-2在大鼠髁突软骨中的分布趋势基本相同,均主要分布在大鼠髁突软骨的肥大层和过渡层,在增殖层少量表达,在纤维层未见到其阳性细胞表达;正常雌性大鼠髁突软骨从7~11周龄VEGFRs表达逐渐增强,11周龄后降低,并保持在一个稳定水平;幼年及成年实验2周组、幼年实验8周组、成年实验6周组VEGFRs阳性细胞数与其同龄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幼年实验4周组及6周组,成年实验4周组VEGFRs阳性细胞数分别明显低于其同龄对照组(P〈0.05),而成年实验8周组则明显高于其同龄对照组(P〈0.05)。结论:VEGFRs参与了大鼠渐进性咬合紊乱所致髁突软骨的改建活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对生长期兔髁突软骨印度豪猪蛋白(Ihh)和甲状旁腺相关蛋白(PTHrP)表达的影响,探讨关节盘前移位与下颌骨髁突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取3个月龄日本大耳白兔21只.建立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动物模型,分别于建模后4、8、12周处死取材,观察髁突软骨组织学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hh、PTHrP在髁突软骨中的表达与定位。结果:关节盘移位后4周,髁突软骨结构轻度紊乱;8周时,髁突前部软骨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12周时.软骨正常结构丧失进一步加剧。关节盘移位后4周,可见Ihh、PTHrP在增殖带深层细胞内明显表达,8周、12周时在髁突深层软骨细胞内表达。结论: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导致髁突软骨结构进行性病理性损害.Ihh和PTHrP在盘移位后髁突软骨病理性改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提示关节盘前移位可能通过Ihh-PTHrP负反馈信号通路对生长期髁突软骨内成骨过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实验性咬合紊乱所致大鼠髁突软骨改建过程中雌二醇、雌激素受体α以及雌激素合成关键酶--芳香化酶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通过前移大鼠第一磨牙的方法建立大鼠实验性咬合紊乱模型,6周后取材,应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检测大鼠髁突软骨中雌二醇、雌激素受体α以及芳香化酶的表达变化,并通过计算阳性细胞密度来探讨各物质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实验组中雌二醇、雌激素受体α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芳香化酶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雌性组尤为明显。结论:雌激素及其受体参与了实验性咬合紊乱所引起的髁突软骨的改建活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改建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分为术后24h和1、3、5、8周5个时间组及1个对照组,每组5只,用打击装置造成动物单侧下颌骨骨折,行钛合金小夹板坚强内固定,按时间分组处死动物取双侧颞下颌关节标本,观察髁突和关节盘软骨的组织学变化,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髁突软骨细胞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Flt-1的表达,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计算阳性染色的灰度积分,应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配对q检验。结果:下颌外伤后双侧颞下颌关节髁突和关节盘均有不同程度损伤,髁突软骨增殖层和肥大层细胞胞质中检测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Flt-1的表达,表达阳性强度随愈合时间而变化,各组阳性染色的灰度积分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Flt-1对颞下颌关节髁突损伤的修复起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18.
梁红  陈宁  栾明亮  沈铭 《口腔医学》2010,30(5):276-279
目的 探讨内源性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对小鼠拔牙创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用PTH基因敲除小鼠(PTH-/-)和野生型小鼠(PTH+/+)各18只,拔除小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拔牙后第7、14、21天分3批处死小鼠,并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骨总胶原染色、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方法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组织学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相比,PTH基因敲除的小鼠拔牙创骨小梁纤细,排列不规则,骨量少,拔牙创愈合延迟,骨面上破骨细胞总长度占骨面长度的百分比降低。结论 内源性PTH缺少可以影响小鼠拔牙创愈合。?  相似文献   

19.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dentify proliferating cells in control versus experimental condyles two weeks following experimental Induction of anterior disk displacement (ADD) in the rabbit craniomandibular joint (CMJ). The right joint of 15 rabbits was exposed surgically and all diskal attachments were severed except for the posterior attachment. The disk was then repositioned anteriorly and sutured to the zygomatic arch. The left joint served as a sham-operated control. Ten additional joints were used as nonoperated controls. Mandibular condyles were excised two weeks following surgery and processed for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immunostaining. In control and sham operated condyles, PCNA was localized in the nuclei of chondroblasts of the reserve cell layer, chondrocytes of the upper hypertrophic layer and bone marrow cells of the subchondral bone. In contrast to control joints, the PCNA positive cells of the experimental joints were located throughout the osteoarthritic condylar cartilage. In addition, the percentage of PCNA positive cells of the osteoarthritic condylar cartilag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higher when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It was concluded that surgical induction of ADD in the rabbit CMJ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mitosis of chondrocytes, which lead to cell proliferation and subsequent hyperplasia of the condylar cartil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