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不同起搏方式下血液B型钠尿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起搏方式下血液B型钠尿肽(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测定105例安装心脏永久起搏患者术前、术后1日、1周、1、3、6、9个月BNP水平,比较不同时期不同起搏方式下BNP水平变化。32例DDD(R)起搏者,9个月后分别改为AAI(R)和VVI(R)起搏方式,2个月后再测定BNP水平。结果 术前心功能Ⅰ~Ⅱ级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随访时期生理与非生理性起搏BNP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术前心功能Ⅲ~Ⅳ级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随访时期生理性较非生理性起搏BNP水平显著下降(P〈0.05),AAI(R)起搏后BNP水平较DDD(R)下降,DDD(R)起搏后BNP的水平较VVI(R)下降。结论 对缓慢性心律失常需行心脏永久起搏患者如同时合并心功能不全,宜首选生理性起搏,如房室传导功能正常则以AAI(R)起搏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多普勒(TDI)联合脑利钠肽(BNP)评价不同起搏模式对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选择15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分别以AAI、DDD和VVI三种起搏模式起搏5min和起搏3个月后行TDI和BNP检查,超声检查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12节段收缩速度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1、2节段收缩峰速度平均值(Vs-m)、12节段舒张早期速度达峰时间标准差(TD-SD)、二尖瓣口血流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并计算E/A、Em/Am和E/Em。结果在5min和3个月时AAI模式下TS-SD与TD-SD明显小于DDD和VVI模式(P〈0.05)。三种起搏模式TS-m和E/A在5min和3个月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DD、VVI模式起搏5min后LVEF、Em/Am、E/Em与AAI模式相比无差异(P〉0.05),但VVI模式SV明显低于AAI及DDD模式(P〈0.05)。在AAI、DDD和VVI模式下随访3个月LVEF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模式下起搏5min,BNP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3个月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多普勒联合脑利钠肽测定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估永久起搏患者心室收缩同步性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起搏器和普通DDD起搏器治疗阵发房颤的疗效。方法 阵发房颇患者19例植入Vitatron型或ST.JudeAFX抗房颤起搏器,21例植入普通DDD起搏器。结果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提高分别达63.11%(P〈0.05)。显效率分别为47.4%和14.3%(P〈0.05),有效率分别为73.7%和23.8%(P〈0.05)。900E患者房颤负荷降低程度达58.57%(P〈0.05)。结论 抗房颤起搏器治疗阵发房颤优于普通DDD起搏器,可作为传统治疗方法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估不同起搏模式对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及心功能的价值.方法 15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分别以AAJ、DDD和VVI模式起搏5 min和3个月后行彩色和组织多普勒检查,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12节段收缩速度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收缩峰速度平均值(Vs-m)、舒张早期速度达峰时间标准差(TD-SD)、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并计算E/A、Erm/Am和E/Em.结果 在5 min和3个月时AAI的TS-SD与TD-SD明显小于DDD和VVI(P<O.05).三种起搏模式TS-m和E/A在5 min和3个月均无明显差异(P>O.05).DDD和VVI起搏5 min后LVEF、Em/Am、E/Em与AAI相比无明显差异(P>O.05),但VVI模式SV明显低于从AAI及DDD(P<O.05).随访3个月LVEF在AAI、DDD和VVI分别为(70.90±12.99)%、(65.75±6.49)%和(60.25±7.13)%(P<O.05);舒张功能随访3个月时有差异,AAI优于DDD及VVI(P<O.05).结论 组织多普勒成像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估永久起搏患者心室收缩同步性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86例安装埋藏式DDD起搏器患者分为流出道起搏组和心尖部起搏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结果比较两组QRS波宽度(P〈0.05),术后3-6个月,患者的LVEF、LVEDD及L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LA、LVEF、LVEDD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是前者的QRS宽度明显窄于后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心室起搏管理(managed ventricular pacing,MVP)和自动房室搜索+(Search AV+)2种算法减少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患者心室起搏比例的效能.方法:46例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MVP组18例和Search AV+组28例,分别植入ADAPTA起搏器和EnPulse起搏器.ADAPTA起搏器启用MVP模式,EnPulse起搏器启用DDD/R模式及Search AV+功能.植入起搏器1个月后比较心房、心室起搏比例.结果:MVP组较Search AV+组心室起搏比例中位数显著减少(0.3% vs 3.1%,P<0.01),心房起搏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患者应用MVP算法较Search AV+算法可进一步减少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50例不同模式起搏器植入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50例不同模式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术中疗效及术后各种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模式的心脏永久性起搏治疗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总有效率为98%)。生理性起搏(DDD及AAI模式)的治疗效果优于非生理性起搏(VⅥ模式),分别增加左室射血分数50.2%,7.3%(P〈0.01);手术并发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非手术并发症VⅥ(20%)明显多于DDD及AAI模式(3%)。结论心脏永久性起搏能有效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的功能,DDD及AAI模式优于VⅥ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吸烟患者单腔和双腔起搏对中心动脉压(CAP)和动脉波增强指数(AI)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因缓慢性心律失常入院并植入起搏器的非吸烟患者 83 例, 并将其分为双腔起搏器患者 35 例(DDD 组),单腔起搏器患者 33 例(VVI 组), 术后正常窦性心律者 15 例(对照组), 分别测量 3 组患者的心率(HR)、CAP、AI、外周收缩压(SBP)、外周舒张压(DBP)等指标, 然后对 DDD 组患者的起搏器进行程控, 将 DDD 模式程控成 VVI 模式,待患者心率稳定后测量以上指标。 结果 3 组患者一般情况和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VVI 组左心房直径大于对照组(P< 0.05); DDD 组 CAP 明显高于对照组和 VVI 组(P< 0.05); DDD 组 AI、校正 AI(AIC)和外周血压均高于 VVI 组(P< 0.05); VVI 组 CAP 和外周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而对于 AI 和 AI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DDD 组程控后的 CAP、AI 和外周动脉血压水平均低于程控前(P< 0.05)。 结论 在非吸烟患者中双腔起搏模式会明显升高 CAP 和 AI。  相似文献   

9.
胺碘酮对心室起搏阈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口服胺碘酮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并植人心脏起搏器患者的起搏阈值的影响,为植入心脏起搏器后,因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口服胺碘酮是否安全提供依据。方法监测15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植入心脏起搏器并同时口服胺碘酮患者的术中、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起搏阈值,同时监测同时间段15例因单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起搏阈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胺碘酮治疗组与对照组术中阈值无明显差别(P〉0.05)。胺碘酮治疗组术后1月内起搏阈值明显增高,与术中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月与术后1月相比,起搏阈值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月于3月相比,起搏阈值虽有降低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1月内起搏阈值明显增高,与术中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月内起搏阈值亦明显降低,与术后1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月于3月相比,起搏阈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中、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相比起搏阈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胺碘酮对心室起搏阈值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一种中药配方治疗脑卒中伴顽固性呃逆的疗效及其预防并发症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97例脑卒中伴顽固性呃逆患者采用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将患者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49例应用中药配方水煎服服用,对照组48例应用甲氧氯普胺肌注,观察两组患者用药一周后的情况,比较两组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显效情况、便秘的发生率、呼吸道感染率、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等。结果脑卒中伴顽固性呃逆患者实验组的总有效率达89.58%,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便秘(2.08%vs24.49%)、呼吸道(2.08%vs16.33%)、消化道出血(4.17%VS20.41%)、肝功能损害(2.08%VS16.33%)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8.33%VS8.16%,P〉0.05)。结论该中药配方能有效治疗脑卒中伴顽固性呃逆患者,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万文婷  宋建平 《安徽医药》2012,16(5):630-634
目的比较在不同的心室起搏百分比下右室心尖部起搏的患者对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因房室传导阻滞(AVB)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而接受DDD或VVI起搏治疗的患者60例,其中植入DDD型起搏器44例,植入VVI型起搏器16例。根据最终心室起搏百分比(Cum%VP)将其分为三组:A组Cum%VP60%(20例),B组Cum%VP≥60%~100%(20例),C组Cum%VP=100%(20例)。通过观察患者的6 min步行试验(6MWT)、监测血浆BNP的变化、QRS时限的变化及常规二维超声,评价不同起搏百分比对心功能影响。采用组织多普勒测量室间隔及左室各壁基底段、中间段的收缩达峰时间(Ts)并计算其标准差(Ts-SD)及脉冲多普勒采集主动脉瓣血流频谱,计算从QRS起始到主动脉及肺动脉血流出现时间,评价心室同步性。结果三组患者阈值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12月后三组QRS时限及BNP均较术前增加,而活动耐量均较术前下降,其中A组QRS波时限增量及BNP增量均小于B、C组,C组活动耐量下降程度大于A、B组,12个月后三组患者左房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扩大(P0.05),E/Ea较术前增加,射血分数减少(P0.01),其中C组射血分数下降程度大于A、B组(P0.01);与B、C组相比,A组患者Ts与PPEI-APEI较小(P0.05)。结论右室心尖都起搏时,随着Cum%VP的增加,心功能恶化程度及心室的失同步化越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38例病窦或Ⅱ°AVB、Ⅲ°AVB行RVOT间隔部埋藏式起搏术患者,26例DDD起搏,12例VVI起搏,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上述患者术后7~10d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并与54例行RVA埋藏式起搏术患者(其中42例DDD起搏,12例VVI起搏)进行对比;同时对上述2组患者行RQS间期(QRSd)测试及6min步行试验(6MWT)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RVOT间隔部起搏比RVA起搏、每分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充盈时间(LVFT)、6MWT均有明显的提高,QRSd有显著的减少。结论RVOT间隔部起搏比RVA起搏能获得更好的血液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植入人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左心室形态及心功能变化,比较不同起搏方式及不同起搏比例对左室重塑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起搏器植入患者(VVI组25例、DDD组25例)随访观察比较术前术后LVDD、LVSD、LVEF变化;随访时记录24小时动态心电图,比较不同起搏比例对术后LVDD、LVSD、LVEF的影响。结果VVI型起搏器植入前后比较LVDD和LVSD显著增大(P<0.01),而LVEF显著下降(P<0.01);DDD型起搏器植入前后LVDD、LVSD比较无明显变化,而LVEF有下降趋势;起搏比例较高组术后LVDD及LVSD较起搏比例较低组增大,LVEF较起搏较低组降低。结论植入永久起搏器可诱发左心室重塑的发生,以VVI型起搏器明显,故接近生理性起搏模式的DDD起搏优于VVI起搏;同时,在不影响心脏搏动功能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起搏比例,能减轻心脏重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脑钠肽(BNP)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ESRD患者(GFR〈15mUmin)38例,均未接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等肾脏替代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肾功能衰竭一体化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口服,连用8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血浆BNP水平,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径(LVED)、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组BN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VED、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ESRD患者BNP水平与LVED呈正相关(P〈0.05),与LVEF呈负相关(P〈0.05)。结论BNP是反映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心功能的敏感指标,阿托伐他汀能够显著降低BNP,降低LVED,提高LVEF,可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李辉  宋建平 《安徽医药》2013,17(3):408-410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或流出道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60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房室传导阻滞(AVB)需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VVI或DDD)患者,根据起搏部位,选择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32,男15,女17),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n=28,男14,女14)。追踪术前、术后(18±7)个月两组心电图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QRS波时限变化、左房容积指数(LAVI)、主动脉射血前间期(APEI)与肺动脉射血前间期(PPEI)差值来评价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心房电活动影响程度。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Pd、Pmax、QRS、LAVI均明显增加,但RVA组Pd、Pmax、LAVI及QRS时限增量变化较RVOT大,P0.05。与RVA组相比,RVOT组APEI-PPEI差值及LAVI较小,P0.01。结论 (1)与RVA相比,RVOT起搏心室间电激动与机械收缩更同步;(2)右室起搏可致心房的电生理紊乱,导致Pd、Pmax的增大;(3)与RVA相比,RVOT起搏对心房电活动影响小。  相似文献   

16.
生理性起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生理性起搏的临床应用。方法37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安置AAI型起搏器;46例心律失常患者和15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安置DDD型起搏器。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并对HOCM患者进行血液动力学观察。结果经3个月至6年随访,所有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37例AAI起搏患者无1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15例HOCM患者左室流出道增宽,压力阶差减低,使流出道梗阻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AAI及DDD起搏可提供房室顺序起搏。对药物治疗无效的HOCM患者DDD起搏为一种能替代外科手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AAI起搏器为实用、经济、简单的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分析双腔(DDD)起搏前后右心室心肌运动位移的变化规律,初步探讨VVI技术在评价右心室运动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23例DDD起搏患者术前术后均采用VVI技术检测右心室室壁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向运动位移,并比较术前术后之差异。结果术前术后右心室各室壁不同节段心肌收缩峰值位移表现为从基底段到心尖段依次降低,其中基底段与心尖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前相比,术后后间隔、游离壁及右心室整体位移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DD起搏后右心室心肌运动位移较术前明显降低;VVI可精确测量DDD起搏前后右心室心肌位移的程度,从而客观反映右心室之运动状态,进而判断右心室之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贝那普利对植入VVI患者的血浆脑利钠肽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置入VVI起搏器心功能Ⅰ~Ⅱ级(纽约心脏协会分级)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贝那普利10mg,1次/d,术前测2组患者血浆脑利钠肽,并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2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术后随访3年,重新测定两组患者血浆脑利钠肽和左室射血分数.对2组术前、术后血浆脑利钠肽及左室射血分数状况进行自身及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试验组及对照组术前2组LVEF、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年LVEF均较术前降低、BNP水平均较术前升高.试验组患者LVEF降低幅度显著小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BNP升高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那普利能降低非生理性起搏方式对心脏功能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例置入VVI/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RVOT组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A组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比观察术前与术后心电图QRS波的宽度,比较2组术前与术后3个月随访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的差异。结果RVA组起搏心电图QRS时限明显长于RVOT组〔(0.20±0.01):(0.12±0.02),P〈0.01〕;术前2组LVEF、FS、CI、SV和E/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RVA组3个月随访的LVEF、FS、CI、SV和E/A均有所降低〔(61.4±6.5):(54.2±4.3)%,(30.5±3.1):(26.5±2.8)%,(2.69±0.31):(2.34±0.24),(83.6±9.7):(68.3±11.3),(1.76±0.47):(1.29±0.38),均P〈0.05〕,RVOT组无明显变化〔(58.6±7.2):(57.7±6.8)%,(29.5±2.4):(28.7±2.1)%,(2.62±0.29):(2.59±0.28),(80.3±9.4):(79.6±9.1),(1.68±0.49):(1.66±0.48),均P〉0.05〕。结论RVOT间隔部起搏较RVA起搏能保证心室正常的激动和收缩顺序,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