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析原发性肝癌患者实施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12月原发性肝癌患者92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进行解剖性肝切除法,对照组进行非解剖性肝切除法,比较2组的各项临床指标及术后3d肝功能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切缘满意度为38例(82.6%)、30例(65.2%);观察组的切缘满意率、术中失血量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观察组的肝功能指标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实施解剖性肝切除,临床效果确切,有效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西南医院肝胆外科采用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治疗的29例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9例患者中3例中转开腹,中转开腹率为10.3%,26例成功施行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切除部位例数分别为:Ⅰ段3例、Ⅱ段2例、Ⅲ段3例、Ⅳ段4例、Ⅴ段6例、Ⅵ段7例、Ⅶ段2例、Ⅷ段2例.手术时间(220.17±61.56) min,术中出血量(311.72±127.70) mL,围手术期输血率3.44%,肿瘤直径(3.66±1.14)cm,切缘(2.11 ±0.87) cm,术后开始进食时间(1.69 ±0.71)d,术后住院时间(8.72±2.95)d,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3%.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肝细胞肝癌,其中高分化癌6例、中分化癌20例、低分化癌3例.2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术后1、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2.8%、81.7%,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9.5%、71.7%.将本研究病例按切除部位分为左前下段组(Ⅱ/Ⅲ/Ⅳb/Ⅴ/Ⅵ段)(19例)与后上段组(Ⅰ/Ⅳa/Ⅶ/Ⅷ段)(10例),对比提示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肝门阻断率、肝门阻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围手术期输血率、中转开腹率、术后开始进食时间、切缘、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3年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选择性病例中,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治疗肝细胞肝癌安全、可行,近期效果好、早期复发率低,且初步证实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不仅适用于左前下段肝癌的治疗,亦可运用于手术难度和风险较大的后上段肝癌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原发性肝癌的手术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其中解剖法肝切除53例,非解剖法肝切除5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谷草转氨酶(AST)、引流量、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切缘是否无瘤。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脏器功能、肝癌分布、解剖变异和切肝范围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与非解剖法肝切除组比较,解剖法肝切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引流量均明显降低(P<0.05),手术时间延长(P<0.05);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可达到切面无瘤的标准。结论:解剖性肝切除具有手术打击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渗出及并发症少等优点,虽然手术时间较长,但仍可作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解剖性肝切除在双侧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手术治疗的57例双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解剖性肝切除32例,非解剖性肝切除25例,比较这2种手术方式在治疗双侧肝胆管结石病的效果.结果解剖性肝切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436±48.162)mL较对照组(763±37,645)mL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术后第3天总胆红素及AS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患者住院时间也低于对照组(P〈0.05).2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结石残留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术后有1例患者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解剖性肝切除具有在尽可能保留残肝功能前提下,做到彻底清除病灶,术后结石残余率、复发率低,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包磊  张华国 《吉林医学》2023,(12):3365-3367
目的:探究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以及对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淮安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腹腔镜下非解剖性肝切除术)与试验组(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各4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相关指标、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预后效果等。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术中输血量、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试验组谷丙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死亡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试验组根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手术治疗中,使用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手术创伤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害,促进患者身体康复,而且还能有效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刘艳翠  郭尚福  安宁  冯冲 《医学综述》2013,19(9):1699-1700
目的分析用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在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检测符合纳入标准的38例肝细胞癌患者,采用肝切除术进行治疗,将其分为解剖性肝切除术组15例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组23例,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均无死亡,解剖性肝切除术组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3±6.9)d与(698.6±48.1)mL,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组为(16.1±6.5)d与(685.2±46.9)mL,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而解剖性肝切除手术后近期的复发率为6.67%,1年内在无瘤生存率为93.33%、手术满意度为86.67%,比非解剖性肝切除显著偏高。结论解剖性肝切除术作为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术式安全、有效,对于有适应证的患者采用这种手术方式,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4,(7):834-836
目的:比较解剖型肝切除术和非解剖型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在肝细胞癌患者73例手术治疗资料,其中33例采用解剖型肝切除治疗,40例采用非解剖型肝切除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解剖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非解剖组,围术期输人血ALB量显著少于非解剖组。术后两组TBIL、DBIL、ALT、AST均有所升高,但非解剖组升高与解剖组比较更明显;术后第5天以上各指标均显著下降,与术后第1天比较,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第5天组间比较,差异仍然有显著差异。非解剖组并发症人次、复发转移比例、肝内复发比例均显著高于解剖组。结论: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比较,解剖性肝切除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对肝功能的损伤较轻,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近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解剖性肝切除术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老年肝内胆管细胞肝癌(IHCC)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4月—2018年4月手术治疗的老年IHCC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解剖切除组和非解剖切除组。分析比较两种肝切除方式中对IHCC...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解剖型和非解剖型肝切除术对于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附属医院即将进行肝切除术的肝细胞癌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解剖组和非解剖组,解剖组患者采用解剖型肝切除术,非解剖组采用非解剖肝切除术,对比两组相关指标数据。结果解剖组手术时间为(20.6±1.2)d,非解剖组为(21.6±0.8)d,解剖组与非解剖组术中出血量(mL)、术后并发症发生人数分别为院(732.8±88.6;8)、(1165.9±92.1;22)。通过对比结果进行分析,手术时间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解剖组要明显的低于非解剖组;对于患者1年后的复发情况来讲,解剖组患者中出现复发的数量要明显的少于非解剖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该次对于本院附属医院肝细胞癌患者进行分析和比较,对于采取肝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患者采用解剖型肝切除术疗效较好,术中的安全性较高,预后复发率也较低,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区域性肝血流阻断在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运用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对160例解剖性肝切除病例,在区域性肝血流阻断下行肝切除术。结果全组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无术中大出血及空气栓塞。术中无输血,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50mL(50~850mL),平均断肝时间20min(12~40min)。结论 区域性肝血流阻断可以提高解剖性肝切除的安全性和减少出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HCC)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38例肝切除术治疗HCC患者随机分为解剖性肝切除术组(n=76)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组(n=62),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百分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1年总的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解剖性肝切除术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21例,其中317例行解剖性肝切除术,404例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间的预后情况,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PSM)消除组间偏倚.结果 全部患者的1、3、5年生存率为85.9%、64.7%和51.5%,1、3、5年无瘤生存率为59.3%、34.0%和25.5%.其中解剖性肝切除术组的1、3、5年生存率为93.1%、74.5%和62.5%,1、3、5年无瘤生存率为69.3%、41.3%和34.9%;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组的1、3、5年生存率为80.2%、56.8%和42.9%,1、3、5年无瘤生存率为51.4%、38.3%和18.7%.两组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SM配对后:解剖性肝切除术组的1、3、5年生存率为93.9%、73.3%和59.4%,无瘤生存率为67.9%、37.5%和31.3%;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组的1、3、5年生存率为86.0%、62.8%和52.8%,无瘤生存率为56.8%、33.1%和22.6%.两组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24).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包膜、肝硬化、微血管侵犯、手术方式是影响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输血、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包膜、肝硬化、微血管侵犯、手术方式是影响肿瘤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硬化肝癌患者中,解剖性肝切除和非解剖性肝切除两组的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肝硬化肝癌患者中,解剖性肝切除与非解剖性肝切除相比可获得较好的预后(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P<0.001).结论 对于肝癌患者来说,解剖性肝切除术较非解剖性肝切除可获得较好的预后.对于肝硬化肝癌患者建议采用非解剖性肝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合并肝硬化的大肝癌行解剖性肝切除的疗效分析。方法:将239例合并肝硬化的大肝癌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解剖性肝切除组(n=148)和非解剖性肝切除组(n=91),观察两组间围手术期及预后情况。结果:解剖性肝切除组手术时间(221±58)min,较非解剖性肝切除组(187±64)min长(P<0.001);但是其术中出血量(450±216)ml明显少于非解剖性肝切除组(822±525)ml(P<0.001);术后住院时间解剖性肝切除组(15±4)d,较非解剖组(17±4)d短(P<0.001);术后肝功能恢复较非解剖性肝切除组快[术后7dALT、AST、TBIL分别为(102±57)U/L、(80±39)U/L、(42.7±21.4)μmol/L比(193±48)U/L、(117±34)U/L、(65.5±20.2)μmol/L;P<0.001];解剖性肝切除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6%(26/148),明显低于非解剖组23.1%(21/91,P<0.05)。解剖性肝切除组术后3、6、12月生存率分别为88.7%、77.4%、66.0%;非解剖性肝切除组分别为86.8%、73.6%、63.1%,两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肝功能储备良好的合并肝硬化的大肝癌可以安全的实施解剖性肝切除,术后恢复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区域性肝血流阻断在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解剖性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区域性肝血流阻断32例(A组)、全肝入肝血流阻断28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肝血流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肝功能情况。结果 A组肝血流阻断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A组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P〈0.05)。A组术后第7天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术后第3天、第7天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解剖性肝切除时采用区域性肝血流阻断技术能显著减少肝切除过程中的出血量并减轻肝功能损害,是一种合理有效的肝血流阻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精准肝蒂解剖法肝段切除术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于周口市中医院行精准肝蒂解剖法肝段切除术的肝胆管结石患者42例,纳入观察组,另取同期接受传统手术治疗的3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肝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318.7±131.4)min]长于对照组[(235.6±101.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观察组ALT、AST、T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胆管结石应用精准肝蒂解剖法肝段切除术治疗能达到传统手术治疗的效果,且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解剖性肝切除联合脾切除对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并脾亢的疗效,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并脾亢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解剖性肝切除联合脾切除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传统非解剖性肝切除联合脾切除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的输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脾亢改善情况、术后2年生存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术后2年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解剖性肝切除联合脾切除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并脾亢患者的治疗效果理想,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解剖性肝切除在肝硬化肝癌手术中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6例肝硬化肝癌患者行解剖性肝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80~210min,出血量100~1200mL。无术中死亡,无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解剖性肝切除是治疗肝硬化肝癌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行腹腔镜解剖性半肝切除术的治疗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3年1月90例肝癌患者以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进行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行腹腔镜解剖性半肝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肝癌治疗效果;手术平均操作时间、术后恢复胃肠道功能时间、肝切除过程总出血量、总住院时间;干预前后患者生存质量状况和卡氏健康水平;胆瘘、肝断面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5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肝癌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平均操作时间、术后恢复胃肠道功能时间、肝切除过程总出血量、总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生存质量状况和卡氏健康水平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存质量状况和卡氏健康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胆瘘、肝断面出血等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癌患者行腹腔镜解剖性半肝切除术的治疗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病情,减少肝断面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健康状况,提高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解剖性血流阻断法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在大肝癌切除过程中的适用范围.方法 接受手术切除的大肝癌病例212例,按血流阻断方式分为A组(解剖性血流阻断法)与P组(Pringle法),按肿瘤与肝内血管的毗邻关系,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比较A组与P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病例背景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失血量[A组(632±437) ml,P组(546±549)ml]、输血病例数(A组44.33%,P组33.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P组术后第1天、第7天丙氨酸转氨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ALT:A组术后第1天(384±171)U/L,第7天为(53±24) U/L;P组;第1天(446±253)U/L,第7天为66±30)U/L.TBIL:A组第1天(22.2±8.6) μmol/L,第7天为(17.6±5.1)μmol/L;P组第1天(25.7±8.1) μmol/L,第7天( 20.4±7.7) μmol/L]恢复的快(P<0.05);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部位分类后:中央型肝癌A组较P组:术中出血量(P=0.007)、输血病例数(P=0.026)减少;术后ALT及TBIL恢复快(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P=0.031),住院时间缩短(P =0.042).周围型肝癌A组较P组:术中出血量(P=0.000),输血病例数(P=0.001)增加;术后ALT、TBIL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解剖性血流阻断法适用于邻近主干血管的大肝癌切除.  相似文献   

20.
胡蓉 《当代医学》2016,(29):77-78
目的:观察扩大性宫旁切除术治疗宫颈癌的效果。方法选取宫颈癌患者78例。将这些患者按其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试验组患者接受扩大性宫旁切除术,对照组患者实施根除性子宫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输血及手术时间和术后膀胱及直肠功能受损情况和复发率指标。结果试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345.2±20.3)mL和输血情况(3.1±2.0)U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53.4±21.4)min和(4.5±1.0) U(P<0.05),但2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238.4±21.3)min和(234.5±11.4)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残余尿量<100 mL和50 mL的改善时间分别为(12.5±1.5)d和(13.5±2.2)d及排气时间(2.5±0.9)d和排便时间(4.1±0.8)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6.7±2.2)d、(25.6±5.4)d、(3.7±1.1)d和(5.4±0.5)d(P<0.05);最后试验组病症复发率30.77%明显低于对照组58.97%(P<0.05)。结论宫颈癌应用扩大性宫旁切除术的效果较好,治疗较彻底,患者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