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全血形态法、致敏羊红细胞花环直接法、琼脂单扩散法、死活菌鉴别染色法及聚乙二醇浊度法,对34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患者及40例脑动脉硬化症患者进行免疫学研究。结果表明,SAE患者及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外周血PHA淋巴细胞转化率及辅助性T细胞(CD4)显著降低;SAE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吞噬率显著降低,而血清IgA、IgM、C3、C4、CIC水平显著升高;脑动脉硬化症患者血清IgG、IgA、C3、C4水平亦显著增高。结果提示SAE及脑动脉硬化症患者确实存在免疫紊乱现象,且SAE患者较脑动脉硬化症患者紊乱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微量元素和脑动脉硬化症相互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粒子访发X线发射光谱法测定了44例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头发中铬、硒、锰、铜、锌、铁、镍和钒8种微量元素含量,并同时测定了上述患者的糖、脂代谢情况,以探索这些元素与脑动脉硬化症发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病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清载脂蛋白B含盆的研究完全性脑缺血大鼠脑匀浆钙调蛋白游离脂肪 酸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脑出血急性期的血糖测定脑梗塞患者血小板5一经色胺、5一经叫噪乙酸 水平变化研究经颅多普勒超声波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多发性脑出血n例报告脑梗塞患者血清脂质、脂蛋白及载脂蛋白A一 I、B水平的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肺水肿76例分析大鼠实验性脑梗塞的定量检测29例脑梗塞MRI与CT诊断对比的初步 探讨脑动脉硬化症患者血脂及载脂蛋白Al、B 100的研究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搪水平与梗塞灶大小的临 床观察肾性高血压大鼠脑血…  相似文献   

4.
不同剂量阿斯匹林对脑动脉硬化症患者血栓素和前列环素的影响家利春,谭斐,牛世贵,张德英资料和方法1、对象:按1978年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动脉硬化症》诊断标准,门诊选入脑动脉硬化症140例,男女各70例,年龄54-72岁,平均61±3...  相似文献   

5.
本文测定了50例50岁以下脑动脉硬化病人血清脂质、脂蛋白及载脂蛋白A1、B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三酸甘油脂、载脂蛋白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而高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说明青壮年脑动脉硬化与血脂异常的关系密切,降脂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是预防和治疗青壮年脑动脉硬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膜ATP酶活性与膜脂质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51例急性脑梗塞,12例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和51例健康人的红细胞膜ATP酶活性、脂质含量以及红细胞变形能力进行了测定和相关研究,发现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Na+-K+ATP酶及C++-Mg++ATP酶活性降低,膜胆固醇含量增高,胆固醇与磷脂比值升高;ATP酶活性与红细胞滤过指数(IF)、胆固醇及胆固醇与磷脂比值呈明显负相关,而与膜磷脂含量呈正相关。脑动脉硬化患者酶活性、膜脂质与磷脂比值和红细胞变形性与对照组相差显著。提示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着能量代谢障碍,脂质成份改变,且在卒中发生前就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因此,治疗脑动脉硬化对预防卒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与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硬化症的诊断一致性来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动脉硬化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170例连续纳入的疑诊脑动脉硬化症的神经内科门诊患者分别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及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脑动脉硬化症及严重程度判断的一致性。结果所有患者经TCD及头颅MRA检查,结果同为正常者21例,同为轻度脑动脉硬化症者48例,同为中度脑动脉硬化症者49例,同为重度脑动脉脑动脉硬化症者29例。两种检查方法所得结果经一致性检验,Kappa值0.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动脉硬化症具可靠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血清ApoE对脑动脉硬化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观察42例脑动脉硬化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44例,对其血清ApoE和HDL-C、LDL-C、TC、TG、ApoAI、ApoB10026含量进行测定,并将ApoE与HDL-C、LDL-C、TC、TG、ApoAI、ApoB100逐一进行相关比较,结果发现:脑动脉硬化症病人血清ApoE、LDL-C、TC、TG、ApoB10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HDL-C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患者血清铁蛋白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患者血清铁蛋白含量的变化邓幼清我院自1993年3月~1994年3月对90例脑卒中住院病人进行血清铁蛋白(SF)含量测定,结果如下。资料与方法脑出血组58例,男36例,女22例,年龄49~85岁,平均64.4±6.9岁。脑梗塞组32例,男14例,...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昼夜节律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60例急性脑梗塞和40例脑动脉硬化症病人的外周血白细胞进行了动态观察,并与30例正常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二者病人的白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正常人,三者均表现出以晨8时为最高峰的昼夜节律性变化,且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初步探讨了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血粘度。脑梗塞及脑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白细胞昼夜节律性变化的可能机制,认为白细胞计数在脑梗塞和脑动脉硬化症的发病、发展及预后判断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增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并与30例脑动脉硬化患者及2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脑梗塞患者TNF水平明显增高,脑梗塞组TNF为7.19±1.67ng/ml,脑动脉硬化组为2.30±1.06ng/ml,正常对照组为1.41±0.23ng/ml。脑梗塞组与脑动脉硬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重型脑梗塞患者血清TNF含量亦较轻型患者显著增高。重型TNF含量为11.32±1.43ng/ml,轻型为6.90±1.50ng/ml(P<0.05)。提示TNF参与脑梗塞的发生、发展全过程,脑梗塞患者血清TNF含量测定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治疗及预后的一项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与高血压及/或脑动脉硬化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检测毛振邦,丁卫江近年来,国内外对脑血管病的血液流变学研究报道甚多,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尚未获得比较明确或肯定的结论。本文仅就40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与30例高血压及/或脑动脉硬化症患者的...  相似文献   

13.
微量元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相互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测定75例ICVD患者血清Zn、Cu、Se、Cr的含量。脑动脉硬化组20例,脑血栓形成组55例,同期选择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2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ICVD患者血清Zn含量及Zn/Cu比值高,Cu、Se、Cr含量下降。经统计学处理,除脑动脉硬化组Zn含量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测定ZU/Cu比值在病人组较单一元素Zn、Cu更有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4.
背景:肾移植后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大部分患者移植成功后贫血能够得到纠正。 目的:观察肾移植前后受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铁蛋白、血红蛋白、铁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移植后贫血改善的关系。 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照观察,于2005-05/12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移植中心完成。 对象:纳入肾移植患者20例,根据血清铁蛋白值分为2组,铁正常组(血清铁蛋白≥100 μg/L)11例,低铁组(血清铁蛋白< 100 μg/L)9例。另外选择2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 方法:肾移植前1 d、移植后3,5,7 d,第2,3,4周测定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铁蛋白、血红蛋白、铁水平,所有患者在移植后1个月内未予铁剂治疗。 主要观察指标:以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以免疫浊度法测定转铁蛋白含量,以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铁蛋白含量,按标准实验室方法测定血红蛋白、血清铁水平。 结果:肾移植后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逐渐上升,并在移植后3周达到高峰,明显高于移植前及正常对照组(P < 0.01)。低铁组肾移植患者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含量明显低于铁正常组(P < 0.05,0.01)。低铁组患者贫血纠正时间比铁正常组显著延长(P < 0.01)。6例患者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并出现肾功能恢复、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高峰及贫血纠正延迟。 结论:肾移植后贫血的纠正可能与移植后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铁代谢水平及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5.
载脂蛋白E与脑动脉硬化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78例脑动脉硬化症患者与对照组44例,对其血清载脂蛋白E(APOE)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100)(APOB(100))进行含量测定,并将APOE与HDL-C、LDL-C、TC、TG、APOAI、APOB(100)逐一进行相关比较,结果发现:脑动脉硬化症病人(CAS)血清APOE、LDL-C、TC、TG、APOB(10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HDL-C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APOAI无明显变化(P>0.05),且APOE与HDL-C呈负相关;与LDL-C、TC、TG、APOB(100)呈正相关;与APOAI无直线相关关系。提示APOE可做为诊断脑动脉硬化症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对45例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及血小板膜表面的GMP-140进行测定。发现病人组血浆中GMP-140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脑梗塞及脑出血急性期组血浆及血小板膜表面的GMP-140均高于脑动脉硬化症组。恢复期上述数据逐渐下降,接近脑动脉硬化症组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经颅多普勒及颈动脉超声联合应用于脑动脉硬化及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脑梗死组、脑动脉硬化症组和对照组各70例患者,通过颈部血管彩超和经颅多普勒检查记录3组患者的IMT、斑块大小、形态、血管狭窄程度、Vs、Vd、PI、RI、S/D及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例数,并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IMT高于脑动脉硬化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血管狭窄程度25%~50%及75%的患者多于对照组和脑动脉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动脉硬化症患者早期监测上述相关指标,尽早进行药物治疗等干预手段,可降低脑动脉硬化症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对脑梗死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养血清脑颗粒在脑动脉硬化症性头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09-2016-10河南焦作市第五人民医院接诊的脑动脉硬化症性头晕患者96例,采用电脑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2组均常规应用西比灵胶囊,观察组同时加用养血清脑颗粒。综合分析2组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情况,并对其临床疗效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多普勒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和红细胞比积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动脉硬化症性头晕中积极应用养血清脑颗粒,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经多普勒变化情况,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疗效。方法:19例脑动脉硬化症患者,经检测外周血白细胞HC-MV-PP65抗原证实呈HCMV活动性感染状态,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所有患者应用膦甲酸钠(PFA)抗病毒治疗,每次3.0克,每日一次,静脉点滴。结果:疗效显著,有效率达89.5%(17/19),治疗10~18天后复查HCMV-PP65抗原转阴率78.9%(15/19),治疗结束后均转阴。6例复查颈动脉超声,4例软斑消失,1例软斑较前略变小。结论:抗病毒药物应用为脑动脉硬化症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微量元素铁作为红细胞生成的原料之一,对肾移植术后患者贫血的纠正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肾移植术后早期患者铁参数的连续监测,观察肾移植后血清铁的变化规律,分析其与贫血的关系。 方法:①实验对象:共收集于2005-05/12在湘雅三医院移植中心行肾移植的患者20例,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及实验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根据血清铁蛋白值将20例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铁正常组(血清铁蛋白≥ 100 μg/L)11例及低铁组(血清铁蛋白< 100 μg/L)9例。所有患者在术后1个月内未予铁剂治疗。③实验评估:术后3,5,7 d,2,3,4周测定两组患者血清铁蛋白、血清转铁蛋白、血清铁和血红蛋白含量。 结果:2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低铁组患者肾移植术后3 d,2,3,4周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铁正常组(P < 0.05~0.01)。低铁组患者肾移植术后4周血红蛋白含量显著低于铁正常组(P < 0.01)。②低铁组患者血红蛋白纠正时间显著长于铁正常组[(11.6±1.5,4.8±1.2)周(P < 0.01)]。 结论:铁是影响肾移植术后贫血改善的重要因素,铁缺乏会延迟肾移植术后患者贫血的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