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药传统制药技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对现有中药制剂技术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旨在重新定位课程目标,强化传统制剂操作技能,渗透中医药传统文化,体现中药制剂技术的传承性和应用性。  相似文献   

2.
中药炮制作为我国一门传统制药技术,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我国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大力培养高层次中药人才,促进中药与中医事业的协调发展,在全国开展了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笔者参与项目,在对江西等不同地域中药炮制特色技术进行了理论和实践学习的基础上,并进行研究,本文对新疆、贵州、湖南和江西四个不同地域中药炮制特色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药炮制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传统独特的制药技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遗产,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炮制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受社会关注.作者旨在探讨中药炮制共性技术之一--"火力火候"问题,并提出了研究相应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药炮制共性技术之一——“火力火候”的研究思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纯洁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5):1926-1928
中药炮制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传统独特的制药技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遗产,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炮制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受社会关注。作者旨在探讨中药炮制共性技术之一——“火力火候”问题,并提出了研究相应问题的思路。1问题1.1技术方面中药饮片炮制技术包括炒法、炙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中医药报》2018年5月23日讯: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发展,文化和旅游部近日确定并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全国共1082名传承人入选,吴以岭、严慰冰等58名中医药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列。他们的中医络病诊疗方法和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作为中医诊疗法项目入选,其他中医药非遗项目还包括中药炮制技艺、中医传统制剂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古方是中医药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内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条件——活态传承通常又以传承人的存在为前提。大家并不否认活态传承作为判断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的重要性,但是主张以辩证的观点来解释活态传承,以"休眠"而非"消亡"的观点来确认中医古方的非遗地位,从而拓宽人们有关活态传承的既有思路,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近年来中药炮制理论研究与饮片生产相结合所建立和规范的系列炮制工艺规范和饮片质量标准进行了回顾,对本领域未来研究方向所涉及的方法学研究、科研技术平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炮制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科研模式等提出建议,并指出中药炮制研究的主要任务为炮制作为中药传统制药技术的传承、炮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炮制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医古文知识》2009,(5):1-1
欣闻国务院公布《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共分十个部分,在第八部分中讲到:“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要“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  相似文献   

9.
中药炮制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就近年来中药炮制理论研究与饮片生产相结合所建立和规范的系列炮制工艺规范和饮片质量标准进行了回顾,对本领域未来研究方向所涉及的方法学研究、科研技术平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炮制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科研模式等提出建议,并指出中药炮制研究的主要任务为炮制作为中药传统制药技术的传承、炮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炮制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和传播中医药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以《本草纲目》申请《世界记忆名录》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传播背景,探讨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策略,为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康琪  杨男  宋民宪  瞿礼萍  邹文俊 《中草药》2023,54(13):4404-4412
中药饮片具有中医药传统知识与现代技术相融合的特性,对其进行法律保护研究时应充分考虑传承与创新的双重需求。专利能从创新角度有效保护基于药品标准的炮制创新,地理标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从传承的角度保护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饮片并促进传统炮制技术的活态传承。但是,现有研究主要涉及中药饮片的专利申请现状及申请策略探讨,而针对中药饮片相关专利的保护效力研究,以及中药饮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理标志保护的实证分析均较为缺乏。在中医药守正创新背景下,如何客观评价中药饮片的法律保护现状,并将其与中药品种保护制度进行有效衔接,激发中药饮片行业高质量发展动力,值得深思。通过对中药饮片在专利保护、地理标志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当前法律保护制度在保护中药饮片中的局限,基于中药品种保护制度与现有法律保护的协同配合,提出构建中药饮片法律保护综合模式的对策与建议,以完善中药饮片的法律保护体系并为相关部门修订中药品种保护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普及是传承的基础,中医药传承可以通过义务教育、将中医药的养生理念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作为高等教育的选修课、医学院的必修课等途径进行,中医药的普及可使其像饮食文化一样自然传承并为世界所认识、所应用,并有助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构建,还弥补医疗保险制度的缺欠。根据对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的实证调查,中医药普及可以在既定经济条件下大幅提升中国人的寿命预期。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普及时代的到来冲击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一背景下,中医传承的千古面难题面临新的机遇。本文立足互联网普及、中医传承特点,阐述中医传承与互联网相融合的可能性,并提出应从国家层面上推动与开发综合性中医传承网络平台,以促进中医传承方式的变革,破解中医传承的诸多难题,并最终在全球推动中医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成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深化改革中医药文化体系,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建设,探索高效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教学方法成为迫在眉睫的核心问题,此研究系统总结我国在中医药文化发展过程中,名老中医药学术继承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特色传承方法,及其指导中医药学术传承的重要...  相似文献   

15.
藏医药是中医学宝库中的瑰宝,而发祥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南派藏医药"更是镶嵌其中的明珠,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传统南派藏医药学的传承、发扬和创新是藏医药现代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构建相应的人才支撑体系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四川省康巴藏区是"南派藏医药"的主要发祥地,成都中医药大学作为全国6所"双一流"建设中医...  相似文献   

16.
基于CiteSpace的中医传承研究可视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可视化分析从宏观角度呈现中医传承领域的研究概况、研究热点和前沿,分析未来发展趋势,为中医传承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4-2018年间发表于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的中医传承研究领域论文进行分析,将该领域主要科研团队、科研机构、发文数量、研究焦点及走向以知识图谱形式呈现。结果 中医传承研究发文数量从2004-2010年期间处于起始期和缓慢增长期,自2011年后处于显著增长期,以唐仕欢为代表的科研团队和以山东中医药大学为首的科研院校为中医传承做出了较大贡献。中医传承辅助软件的应用极大方便和扩展了传承的内容和深度,传承研究日趋细化、数据化、客观化。结论 国家采用科研立项、国医大师评选等一系列扶植中医的政策及名师带徒等具体传承工作的实施是中医传承研究领域迅速升温的直接原因。计算机、统计学的发展以及中医传承软件的开发为中医传承研究注入了新活力。预计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围绕中医传承实践方法的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发及传承软件升级将是该领域持续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符号与仪式在中医药文化发展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高等中医药院校要深刻分析中医药文化建设中符号与仪式教育传承的缺失,展开中医药文化符号与仪式的建设,提高中医药文化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新安医学作为一个区域特色明显的医学流派,为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文献资源、医学理论、临床应用以及精神文化等方面。本文就新安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从继承与创新、学派纷呈与和谐融通、家族传承与学术传承、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中医科学与徽学文化6个层面,论述了新安医学流派的学术特色及其对传统中医药发展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9.
岭南骨伤科流派是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岭南医学流派的重要分支,深受岭南地区环境、文化、历史等的影响,以精确的理伤手法、独特的固定方法及有效伤科药剂著称。为加快岭南骨伤科流派学术的传承与发展,充分发挥正骨理筋手法技术等岭南骨伤科流派特色,提高临床诊治的疗效,本文对岭南骨伤科流派概况与传承脉络进行总结归纳、同时从师带徒临证、集百家之长、挖掘流派名家用药经验、院内制剂与基础转化、研发专利、骨伤科名医经验融入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等方面探索岭南骨伤科流派的传承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益气活血法诊疗中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正华教授治验甚众,尤擅长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他论治中风一病,辨证严谨,认为本病多以气虚血瘀为本。临证中,颜教授针对中风证属气虚血瘀者,常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灵活加减,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