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朱成智  梅君 《中原医刊》2006,33(22):30-31
目的探讨头颈部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94~2005年收治的22例头颈部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15例,女7例,年龄2~75岁。肿瘤原发部位:舌部5例,颈部10例,面部3例,腮腺4例。全部病例行均手术切除肿瘤。术后病理确诊良性22例。经随访,复发2例,再次手术治愈。结论神经鞘瘤多为单发,术前诊断困难,确诊有赖于术后病理。肿瘤包膜完整,易于完整摘除,手术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应尽量保留神经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临床病例分析,了解腹膜后神经源性巨大肿瘤的临床诊治状况,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对22例巨大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病例行临床分析.结果 腹膜后肿瘤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5例,1例仅做部分切除.肿瘤均以脊柱旁为主体,呈囊实性,有包膜,表面光滑,血管丰富,界清,包膜表面可与周围组织粘连.病理结果诊为神经鞘瘤19例, 神经纤维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术后随访2~5年,全切除病例仅复发1例.结论 来源于椎管的腹膜后肿瘤发病率低,术前明确诊断困难,绝大部分为良性,恶性少见,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但术前诊断、术前准备及手术处理原则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纵隔原发性神经源性肿瘤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已行手术且病理证实为纵隔原发性神经源性肿瘤共1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病理学形态和预后。结果 131例患者中男性78例(59.5%),女性53例(40.5%);有症状者59例(45.0%),无症状者72例(55.0%);肿瘤位于左后纵隔61例,右后纵隔69例,前纵隔1例。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98例(74.8%),VATS辅助胸部小切口手术5例(3.8%),开胸手术28例(21.4%)。除1例恶性神经鞘瘤行姑息性切除外,其他均完整切除,无围手术期死亡。病理类型显示良性神经鞘瘤98例(74.8%),神经节细胞瘤24例(18.3%),恶性神经鞘瘤2例(1.5%),神经纤维瘤2例(1.5%),副神经节瘤2例(1.5%),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todermal tumour,PNET)2例(1.5%),神经母细胞瘤1例(0.8%)。术后随访12~95个月,平均53个月,1例PNET因肿瘤广泛转移死亡,1例恶鞘姑息切除术后20天死亡,2例因其他原因死亡,其余均无瘤存活至2016年1月。结论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绝大部分为良性,手术切除预后良好,但恶性肿瘤则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头颈部神经鞘瘤的诊断、治疗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 4 9例头颈部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 18例 ,女 31例 ,2~ 73岁 ,肿瘤原发部位为咽旁 7例 ,颈侧 19例 ,鼻腔鼻窦 6例 ,鼓室、乳突 ,咽后壁、口底、牙龈各 2例 ,腮腺区、声门下气管、外耳道、舌根部、颊部、颌下区及腭部各 1例。术前能确诊仅 5例。结果 :患者均行手术切除 ,术后病理确诊 ,良性 4 7例 ,恶性 2例。经随访 ,治愈 4 8例 ,复发 1例 ,经再次手术治愈。健在 4 7例 ,死亡 2例 ,1例恶性神经鞘瘤死于全身转移 ,1例良性肿瘤死于脑出血。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的唯一方法 ;神经鞘瘤多为单发、包膜完整 ,易完整切除 ,但应尽量保留来源神经的完整性 ,如术中必须切除来源或受累神经 ,术后应予以即刻修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解病变范围、性质及选择术式 ;术前肿块针吸活检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应列为常规。本病预后良好 ,倘若恶变 ,应按恶性肿瘤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部神经鞘瘤的治疗方法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分析该院手术治疗的颈部神经鞘瘤2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前诊断为神经鞘瘤18例(占78.3%),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良性神经鞘瘤。术后出现声音嘶哑2例,上肢麻木感3例,术中损伤臂丛神经1例,经治疗后均恢复。17例获随访半年至8年,无复发和恶变。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的最有效方法。手术中应尽可能保留来源神经的完整性。术前明确诊断是术中防止神经损伤的关键。一旦出现神经损伤,积极治疗能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6.
吴婷婷  陈小玲 《海南医学》2014,(10):1513-1514
目的:探讨盆腔神经鞘瘤的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盆腔神经鞘瘤误诊为卵巢肿瘤的原因,并结合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患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均因肿块增大引起非特异性症状就诊,均行肿瘤完整切除手术,病理诊断为盆腔神经鞘瘤,术后1~2年随访均未见复发。结论盆腔神经鞘瘤临床少见,缺乏临床特异性,易被误诊为卵巢肿瘤,确诊靠病理组织学,手术切除是最佳治疗方法,良性神经鞘瘤预后好。  相似文献   

7.
李军  廖可立 《西部医学》2006,18(6):742-743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1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全切7例,2例因肿瘤与颅神经粘连紧密,无法分离而残留部分肿瘤,2例患者因肿瘤呈哑铃状生长,手术暴露困难而残留颅外部分肿瘤,颅外残留部分行伽玛刀治疗。1例A型次全切除患者术后1年肿瘤复发而再次手术,术后6例症状改善,5例无变化或加重。结论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选择适当手术入路,可通过手术切除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并获得良好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锁骨上臂丛神经鞘瘤的手术疗效。方法:采用手术切除治疗锁骨上臂丛神经鞘瘤,并对其手术前后的患侧神经功能作临床和EMG检查,切除肿瘤作病理检查。结果:5例锁骨上襞丛神经肿瘤表现为颈外侧区包块。叩击包块有放射痛或电麻感,手术前后患侧神经功能和EMG正常,术中显示,肿瘤2例位于颈5神经根,2例位于上干。1例在中干,病理检查均为神经鞘瘤,平均随访16.2月无疼痛和肿瘤复发。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锁骨上臂丛神经鞘瘤的有效方法,臂丛神经的充分暴露,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和完整的肿瘤切除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直接及间接征象对外周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经病理证实的26例神经鞘瘤的声像图特征.结果 声像图表现为单发结节,17例呈实性,9例呈混合性,包膜完整,内部可见血流信号.直接征象:17例瘤体两端可见神经干结构,3例瘤体一端可见与神经干相连.间接征象:2例瘤体周围可见同名血管伴行,且瘤体在神经走行区域内.超声诊断神经鞘瘤20例(76.9%),2例误诊为神经纤维瘤(7.7%),4例未明确诊断(13.4%).结论 术前明确诊断是术中防止神经损伤的关键.高频超声在诊断外周神经鞘瘤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成为外周神经源性肿瘤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高临床对咽旁隙神经源性肿瘤 (neurogenictumorsinparapharyngealspace)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7例手术后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咽旁隙神经源性肿瘤中 ,神经鞘膜瘤 (neurilemmoma) 4例 ,神经纤维瘤 (neurofibroma) 2例 ,神经节瘤 (ganglioneuroma) 1例。随访 3 -9年 ,7例均存活。其中 1例出现声嘶 ,1例复发。结论 咽旁隙神经源性肿瘤以神经鞘膜瘤等良性肿瘤为多 ,术后预后良好。术前仅作针刺抽吸活检 ,以减少粘连 ,便于手术分离。肿瘤应连同包膜完整摘除 ,否则易复发。手术径路的选择 :高位者 (位于鼻咽部 ) ,采用口内径路可避免切断下颌支 ,低位者 (位于口咽或喉咽部 ) ,采用颈侧切开径路术野更清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头颈部脂肪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以进一步了解该病的特点,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2年12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病理诊断为脂肪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和随访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男性4例,女性5例,年龄4个月~3岁,中位年龄1岁10个月;临床表现以嗓子呼噜、睡眠打鼾或呼吸困难以及无痛性颈部包块为主;4例患儿肿瘤位于颈部,5例位于咽部;3例颈部肿瘤一期彻底切除,1例颈部肿瘤累及椎管内,分两期手术切除。4例咽部肿瘤彻底切除,1例行肿瘤大部切除;病理检查3例为脂肪母细胞瘤病,6例为脂肪母细胞瘤;随访时间10个月~3年,5例咽部脂肪母细胞瘤患儿中,1例肿瘤未彻底切除患者随诊3年残余病变无明显增大,2例弥漫型病变患儿术后3个月复发,再次手术后随访无复发。4例颈部脂肪母细胞瘤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头颈部脂肪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与其他部位病变相比,有其自身特点,需要更加积极地干预;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必要时可部分切除或分期手术;咽部脂肪母细胞瘤彻底切除难度高,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evaluate a devascularization technique for hypervascular tumors of the head and neck by direct intratumoral puncture.Methods Six cases of hypervascular tumor of the head and neck were reviewed, focusing on findings from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and preoperative direct intratumoral embolization and their effects after the operation.Results Total devascularization by complete embolization was achieved in 2 cases: 1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 and 1 spongiform tumor, both of which were completely excised endoscopically with blood loss of 60 ml. Incomplete devascularization through 80% -90% embolization was achieved in the other 4 cases: 1 paraganglioma was totally removed with 800 ml of blood loss, 1 hemangioblastoma was not completely excised with 400 ml of blood loss and 2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s involving the intracranial region were partially eliminated with a total blood loss of 1600 ml.Conclusion The new technique of preoperative embolization of hypervascular tumors of the head and neck by direct intratumoral puncture, which can decrease blood loss during the accompanying tumor resection and increase the possibility of complete tumor removal, is feasible, convenient, safe,and effective.  相似文献   

13.
姚冬梅 《中外医疗》2014,(32):101-102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复发性头颈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5例复发头颈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联合化疗方案,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5例复发头颈恶性肿瘤患者经化疗方案治疗后,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7例,稳定5例,进展2例,总有效率53.33%(8/15)。本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程度以Ⅰ级、Ⅱ级居多,不良反应程度均较轻。本组患者的疾病进展期平均值为(10.6±2.3)个月,平均生存期为(15.3±4.1)个月。结论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复发性头颈恶性肿瘤具有确切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小,病人的可耐受性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I125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替吉奥辅助化疗治疗头颈癌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昆明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头颈外科就诊的头颈癌患者40例,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26例,低分化腺癌14例;按解剖部位分为:下咽癌17例,上颌窦癌15例,口腔癌4例;颈转移癌4例.所有患者均因全身疾病或局部晚期而不能手术治疗,予I125放射性粒子植入,匹配周缘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为90~110 Gy,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术后联合替吉奥辅助化疗80 mg/m2 2个周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急慢性放射性损伤、局部控制率和生存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中肿瘤完全缓解13例(65%),部分缓解5例(25%),无效2例(10%),有效率为90%.术后随访42个月,失访1例,1 a生存率80.0%,2 a生存率48.75%,3 a生存率13.0%,中位生存期16个月.主要并发症为放射性口腔粘膜炎和局部出血.结论 I125粒子植入联合替吉奥辅助化疗对于有手术禁忌或无法切除的头颈癌近期疗效好,患者生存率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上腹疼痛14例,腹部肿块12例,影像学均能发现腹部肿块但不能明确诊断。肿块平均直经10.3cm,包膜完整10例,包膜不完整9例,质地呈实性8例,呈囊实性11例。快速冰冻病理10例,6例获得确诊。病理特征为肿瘤细胞围绕纤细血管轴心形成特征性的假乳头状结构,细胞形态一致,异型不明显。4例证实有胰腺和血管浸润。11例免疫组化结果是:波形蛋白(Vimen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a1抗胰蛋白酶(a1-AT)、突触素(Syn)、孕激素(PR)为阳性,上皮膜抗原(EMA)、雌激素(ER)、嗜铬颗粒素A(CgA)、S-100蛋白为阴性。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5例行胰体尾加脾切除术,1例胰体部肿瘤行胰腺阶段切除术。18例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1(2-103)个月,肿瘤无复发,除1例出现营养不良外,余患者生存满意。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为低度恶性肿瘤,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多排螺旋CT(MD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5例SPTP患者的MDCT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5例均为单发,胰头颈部1例,胰颈部1例,胰体部1例,胰体尾部2例,4例呈混合性,1例为实性。5例均有包膜,与胰腺实质分界清楚,其中1例恶性SPTP肿块巨大,包膜不完整,局部与邻近结构分界不清,4例良性SPTP包膜完整,边界清楚。三期增强实性成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延迟期进一步强化,但密度均低于正常胰腺实质,囊性部分三期均未见强化,介于囊实性密度之间的过渡区呈轻度延迟强化,肿瘤包膜亦呈延迟强化,2例肿瘤边缘见点条状钙化。后处理技术能多方位显示肿块与胰腺呈"杯口"状相交或"抱球"状改变,并可多角度观察邻近结构受压、侵犯情况及邻近血管改变。结论:MDCT能显示SPTP的主要病理改变,其动态增强及后处理技术对本病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三叉神经鞘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三叉神经鞘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对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1990年1月~1997年12月)收治的18例三叉神经鞘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中颅窝型9例,后颅窝型5例,哑铃型4例。肿瘤全切除16例,近全切除2例,无一例死亡。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三叉神经鞘瘤的最佳方法,而颞下入路适合于任何部位的三叉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侵犯椎体及其附件的高颈段哑铃型神经鞘膜瘤显微外科手术及颈椎后路植骨固定的方法与特点.方法分析7例高颈段哑铃形椎管内肿瘤病人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显微手术及颈椎后路植骨固定的方法与治疗结果等.结果 7例患者术前均经CT或MRI检查作出临床诊断,肿瘤位于颈1~2椎体平面2例,颈2~4椎体平面5例,均为哑铃形生长,沿椎间孔从椎管内延伸至椎管外,相邻颈椎椎体及其附件不同程度破坏、颈髓不同程度受压移位、椎动脉被肿瘤包绕2例,推挤移位5例,均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并颈椎后路植骨固定术,全切5例,部分切除2例,治疗效果良好.结论高颈段哑铃形椎管内肿瘤多伴不同程度颈椎及其附件破坏,脊柱稳定性受损,切除肿瘤后,绝大多数患者需行颈椎后路植骨固定,以防术后椎体不稳造成脊髓压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巨大岩骨尖三叉神经鞘瘤的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35例巨大岩骨尖三叉神经鞘瘤患者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其中经硬脑膜下颞底入路28例,额眶颧入路5例,颞枕-枕下联合入路2例。结果肿瘤全切除33例,全切除率为94.3%;因肿瘤与重要结构粘连导致全切除困难而次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病理:神经鞘瘤34例,间变性神经鞘瘤1例。手术后新的神经功能损害包括:动眼神经不完全性麻痹4例,手术后2月内恢复;外展神经麻痹8例,4例随访时恢复;术后轻度偏瘫1例,3周后恢复。所有病例原有神经功能障碍无加重。随访18例(随访率51.4%),随访时间3月~5年,全切除病例肿瘤无复发;次全切除病例1例失访,另1例随访2年未见肿瘤生长。结论巨大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有其影像学特点,个体化的手术入路对减少损伤,充分暴露肿瘤有重要意义,多数病例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舌下神经孔区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Jia G  Wang Z  Zhang J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0):1264-1265
目的 探讨起源于舌下神经的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手术入路以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对9例舌下神经鞘瘤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生长方式、分型、发病率、手术入路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舌下神经神经鞘瘤仅占同期颅底肿瘤的1.9%,本组病例多数肿瘤呈颅内外哑铃型生长,少数病例病变向颅向生长为主。本组远外侧经髁上入路7例,远外侧-颈部联合入路1例,后颅窝正中入路1例,9例肿瘤全切除。7例得到随访,时间6-36个月,5例恢复工作,1例生活自理,1例生活需要照顾。结论 舌下神经孔毗邻颈静脉孔和枕骨大孔,术前常易误诊为颈静脉孔区肿瘤或枕骨大孔区肿瘤。首发症状以舌肌萎缩最为常见。全切肿瘤是最佳的治疗选择,术后病人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