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研究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后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脑海马区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9/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经颅磁刺激组,每组16只。模型组和经颅磁刺激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脑梗死模型。经颅磁刺激组在制模后第2天给予每天2次、每次30个脉冲的经颅磁刺激治疗,疗程4周。每组中的8只大鼠分别于4周后检测Y-迷宫中的学习记忆成绩和梗死侧海马c-Fos的表达。结果:经颅磁刺激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明显改善(学习尝试次数:18.36±4.87;记忆再现次数:6.05±1.34),与模型组比较(学习尝试次数:26.40±5.45;记忆再现次数:3.72±1.18),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3.65,3.28;P均<0.01);经颅磁刺激组大鼠海马各区c-Fos阳性表达细胞数显著增加(CA1:28.55±3.62,CA2:25.27±3.09,CA3:27.65±3.53,齿状回:34.92±6.56),与模型组比较(CA1:9.42±1.28,CA2:7.58±1.18,CA3:8.63±1.24,齿状回:11.36±2.04),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17.22,19.32,17.57,11.87;P均<0.01)。结论:应用转基因技术获得的c-fos基因突变的小鼠,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学习记忆障碍,提示c-fos等即早基因的激活可能是学习记忆形成的必要条件。经颅磁刺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水迷宫试验观察大鼠内海马内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在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时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7在暨南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实验室完成。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5d组和模型15d组,每组10只。采用Morris水迷宫训练,对模型5d组和模型15d组大鼠以定位航行试验建立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模型,对照组大鼠在无平台的迷宫内自由游泳,2次/d,2min/次,持续5d。各组大鼠停止训练后12h,取脑,冠状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以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标记星形胶质细胞。Tiger 2000图象分析系统对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建立了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模型后,大鼠海马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模型5d组(CAl区:330.83&;#177;36.85;CA3区:333.3l&;#177;30.37;齿状回区:326、20&;#177;36.75)和模型15d组(CAl区:398.33&;#177;38.47;CA3区:404.99&;#177;48.9l;齿状回区:423.55&;#177;40.50)高于对照组(CAl区:297.69&;#177;27.22;CA3区:296.98&;#177;31.13;齿状回区:163.50&;#177;33.9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87.5.37,P均&;lt;0.01)。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过程并与记忆的进一步巩固有关。  相似文献   

3.
神经肽Y2受体促进大鼠学习记忆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池霞  郭锡熔  陈荣华  费莉  龚海霞  倪毓辉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439-4441,i001
目的:观察双侧海马插管注射神经肽Y2受体的反义寡核昔酸对大鼠海马c-fos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Y2受体在学习记忆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双侧海马插管注射Y2受体的反义、错义寡核苷酸或生理盐水,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海马中c-fos基因在跳台法训练后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①反义组大鼠海马珊基因mRNA表达水c-fos平23.40&;#177;8.87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60.38&;#177;15.52和错义组53.14&;#177;11.7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22.54,P&;lt;0.001)。但错义组与生理盐水组之间大鼠海马c-fos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②反义组大鼠海马c-fos蛋白阳性细胞数在海马CA1,CA3和齿状回分别为16.33&;#177;6.18,27.00&;#177;9.72和109.67&;#177;23.44,均低于生理盐水组和错义组,而错义组与生理盐水组之间。c-fos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神经肽Y2受体可能是通过调节。如c-fos基因的表达参与大鼠的记忆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痴呆模型鼠脑海马突触素改变及其与学习记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学习记忆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的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密切相关。目的:探讨痴呆模型鼠海马的突触素改变及其与学习记忆的关系,为老年性痴呆的发病过程提供实验依据。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广州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2/2004-05在广州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完成。选取成年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损伤组,10只/组。方法:损伤组大鼠切断左侧穹窿海马伞,建立基底前脑-海马胆碱能通路受损的痴呆模型。造模4周后,用三等分Y型迷宫检测两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大鼠学习成绩以连续10次测试中有9次达到正确反应(2min以内逃避电击并第一时间到达安全区)时所需的训练次数来表示,记录每只大鼠达到学会标准所需的训练次数,训练次数少说明学习能力强。训练结束24h后测试记忆能力,以10次训练中的正确反应次数代表记忆保持能力的优劣,正确反应次数少则记忆能力低。然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技术等方法对大鼠海马突触素进行定量分析,以实际吸光度值进行比较,以避免染色过程中的非特异性染色导致的误差。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行为测试中学会逃避电击并第一时间到达安全区所需的训练次数。②两组大鼠海马结构突触素免疫反应物检测结果。③两组大鼠损伤侧海马CA1区和齿状回分子层突触素免疫反应物的实际吸光度值。结果:实验纳入大鼠2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大鼠学会逃避电击并第一时间到达安全区所需的训练次数:损伤组学习能力达到标准所需的训练次数明显多于正常组(98.40&;#177;4.51),(62.21&;#177;2.43)次,P〈0.01;而记忆能力达到标准所需的训练次数则明显低于正常组(3.82&;#177;0.64),(8.81&;#177;0.32)次,P〈0.01。②两组大鼠海马结构突触素免疫反应物检测结果:海马结构突触素免疫反应物呈板层分布,神经元胞体、胶质细胞、血管及白质不被染色。神经毡内免疫反应产物呈持异性颗粒状或点状。海马CA1区以多形层和辐射层染色较深,腔隙分子层次之,锥体层和颗粒层细胞的轮廓边缘有点状标记。齿状回染色较浅,突触素免疫反应物分布稀疏。③两组大鼠损伤侧海马CA1区和齿状同分子层突触素免疫反应物的实际吸光度值:与正常组相比,损伤组海马CA1区多形层、辐射层、腔隙分子层和齿状回分子层均明显降低(80.34&;#177;433,4340+2.57;78.25+548,40-2l&;#177;3-22;30.01&;#177;4.05,12.37&;#177;1.78;60.50&;#177;3.80,26.63&;#177;2.36;P均〈O.01)。经相关分析表明,大鼠穹窿海马伞损伤后学习记忆能力与海马CA1区多形层,辐射层、腔隙分子层和齿状回分子层突触素免疫反应物的实际吸光度值呈显著正相关(多形层:r=0.739,P〈0.01;辐射层:r=0.624,P〈0.05;腔隙分子层:r=0.892,P〈0.01;齿状回分子层:r=0.853,P〈0.01).结论:痴呆模型鼠损伤侧海马CA1区多形层、辐射层、腔隙分子层和齿状回分子层突触素免疫反应物的吸光度明显下降,并与其学习记忆能力呈显著正相关:提示海马突触素含量减少与学习记忆能力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魏莉  林宏  李柱一  刘煜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7):208-209,F003
背景:重复性经颅磁刺激的神经保护作用已有许多研究。目的:观察重复性经颅磁刺激仪刺激后,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形态、活力的变化,以验证对其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一所军医大学的神经生物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4-04/06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研究所完成。取新生SD大鼠的海马做神经元原代培养,将培养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重复性经颅磁刺激组、过氧化氢组和重复性经颅磁刺激一过氧化氢组,每组10孔。方法:取新生SD大鼠的海马做神经元原代培养.接种48h后重复性经颅磁刺激组和重复性经颅磁刺激一过氧化氢组细胞予1Hz 100mT的磁刺激1000次,对照组和过氧化氢组不予磁刺激,重复性经颅磁刺激一过氧化氢组和过氧化氢组均在接种56h后于培养液中添加过氧化氢。接种72h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重复性经颅磁刺激组和对照组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并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方法检测各组海马神经元的活力。主要观察指标:重复性经颅磁刺激组和对照组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及各组海马神经元活力。结果:细胞接种72h后。重复性经颅磁刺激组和对照组细胞均呈团簇样聚和,折光性良好;胞体饱满,呈圆形、梭形、锥形.周围有光晕;细胞突起明显,多为20~30μm,形成较密集的神经网络.两组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四甲基偶氮唑盐代谢率:重复性经颅磁刺激组高于对照组[(104、43&;#177;2.76)%,(100.00&;#177;3.20)%,(F=1.344.P&;lt;0.05)]。重复性经颅磁刺激-过氧化氢组高于过氧化氢组[(52.61&;#177;2.64)%,(46.28&;#177;2.04)%,(F=1.675,P&;lt;0.05)]。结论:重复性磁刺激后,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的形态无明显变化,细胞活力及抗氧化能力明显提高,对大鼠海马神经元不会造成明显损伤,产生了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电针结合经颅磁刺激对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研究电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并从突触形态结构可塑性角度探讨其机制。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磁刺激组和电针结合磁刺激组,复制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3个组别分别给予电针、经颅磁刺激和电针结合经颅磁刺激干预,评估学习记忆功能的变化并观察缺血侧海马CA3区突触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各治疗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明显提高,海马CA3区突触界面曲率、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和穿孔性突触百分率明显增加,尤其是电针结合经颅磁刺激组改善更加明显。结论:三种干预方法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淀粉样β蛋白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突触含量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2在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完成。实验动物为三四月龄的健康雄性SD大鼠(Y迷宫筛选对电击敏感并逃避迅速)2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组,每组8只,大鼠双侧海马微量注射聚合态淀粉样β蛋白1-40制备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Y-型迷宫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①学习测试:规定大鼠受电击后从起步区直接逃至安全区为正确反应,以连续10次中有9次(9/10)正确反应前所需的电击次数(即尝试次数)表示其学习获得能力。若尝试次数超过100次则不再测试:并以100次为最大值计数。以正确反应数占总测试数的百分比计算正确反应率。②记忆再现测试:大鼠休息24h后,同法检测其记忆力。以达9/10标准前的尝试次数表示记忆再现能力,并计算其正确反应率。随后处死大鼠,行突触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选择海马CA1区利用捷达801系列形态分析系统测定突触素免疫产物的平均吸光度,并以其代表突触素的量。每例标本检测4张切片,求其平均值,再计算每组动物的均值。结果:各组大鼠无意外死亡,全部结果进入结果分析。①光镜下观察突触素的产物呈颗粒状,主要分布在海马CA1、CA3区多形层和分子层及齿状回,呈点状沿多形层和分子层长轴分布。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组海马CA1区多形层和分子层突触素染色较正常对照组浅。②假手术组大鼠海马结构内突触素吸光度值与对照组接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268&;#177;0.01),(0.270&;#177;0.01),t=1.549,P〉0.05];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组大鼠海马结构内突触素吸光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0.176&;#177;0.01),(0.270&;#177;0.01),t=2.875,P〈0.05]。③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组大鼠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均显著下降,学习记忆获得尝试次数显著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正确反应率明显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结论:海马内注射淀粉样β蛋白1-40可引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淀粉样β蛋白1-40所致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减退与海马CA1区突触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慢性复合应激对大鼠学习与记忆的影响及应激后脑海马内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亚基NR2A,NR2B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04在同济医学院组胚教研室第二实验室进行,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9只,随机分为复合应激组(n=25)和对照组(n=14)。复合应激组动物每天交替暴露于复合应激原环境(睡眠剥夺、垂直旋转、噪音刺激和持续光照)中达6周,对照组动物不干预。用Morris水迷宫测试中的逃避潜伏期和Y迷宫作业测试中寻找安全区的正确率来评估其空间学习与记忆成绩。两组动物行为学测试后麻醉状态下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处理方法分析脑海马CA1,CA3、齿状回区NR2A。NR2B的表达。结果:37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复合应激组大鼠明显短于对照组[(15.89&;#177;9.15),(27.30&;#177;12.51)s,t=3.199,P〈0.051。②Y迷宫中寻找安全区的正确率:复合应激组大鼠高于对照组[(79.01&;#177;1.23)%,(66.12&;#177;1.61)%,t=58.61,P〈0.01]。③NR2B表达水平:复合应激组大鼠CA1和CA3区明显高于对照组(0.562&;#177;0.292,0.321&;#177;0.257;0.572&;#177;0.283,0.312&;#177;0.242,P〈0.05)。④NR2A表达水平:两组比较无差异。结论:慢性复合应激可增强学习与记忆能力,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亚基NR2B参与了慢性复合应激引起的学习与记忆增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双侧海马插管注射神经肽Y2受体的反义寡核苷酸对大鼠海马c-fos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Y2受体在学习记忆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双侧海马插管注射Y2受体的反义、错义寡核苷酸或生理盐水,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海马中c-fos基因在跳台法训练后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①反义组大鼠海马c-fos基因mRNA表达水平23.40±8.87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60.38±15.52和错义组53.14±11.7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22.54,P<0.001)。但错义组与生理盐水组之间大鼠海马c-fos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反义组大鼠海马c-Fos蛋白阳性细胞数在海马CA1,CA3和齿状回分别为16.33±6.18,27.00±9.72和109.67±23.44,均低于生理盐水组和错义组,而错义组与生理盐水组之间c-Fos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神经肽Y2受体可能是通过调节c-fos基因的表达参与大鼠的记忆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0.
陈建颜  姚尚龙  曾邦雄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4):215-217,i0002
背景:脑海马作为边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情绪、感觉活动、学习记忆功能,麻醉状态下对其产生影响。目的:利用异丙酚靶控输注精确控制麻醉深度,观察不同麻醉深度下兔脑海马不同区域c-fos基因的表达水平,了解异丙酚发挥中枢抑制的作用位点。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材料:实验于2000-05/2001-06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选取日本大耳兔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浅麻醉组、深麻醉组,10只/组。方法:全部动物行颈外静脉、股动脉穿刺置管。以相应靶控血药浓度进行靶浓度控制输注,严格控制各组麻醉深度。浅麻醉组给予异丙酚靶控血药浓度为(9.28&;#177;0.12)mg/L,深麻醉组给予异丙酚靶控血药浓度为(11.63&;#177;0.29)mg/L,达到所需麻醉状态30min后两组动物断头处死,空白对照组行耳缘静脉注射空气造成空气栓塞后处死。各组常规进行连续冠状切片,片厚7μm,每隔100μm取1张,进行原位杂交检测脑海马CA1区、CA3区和齿状回区的c-fos mRNA表达水平。每只兔随机取5张切片,光镜下分别选取各区15-20个视野进行拍摄。计算平均吸光度与平均灰度值。灰度分为256个等级,阳性率越高,灰度值越低。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麻醉深度下兔脑海马CA1区及齿状回区原位杂交检测结果。②不同麻醉深度下兔脑海马CA1区、CA3区和齿状回区的平均灰度值。结果:30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麻醉深度下兔脑海马CA1区原位杂交检测结果:空白对照组可见深浅不一、疏密不等的c-fos阳性细胞,染色呈棕色,分布稀疏;浅麻醉组可见中等着色的c-fos阳性神经元,分布密集;深麻醉组锥体细胞胞浆染色明显加深,分布也更密集。②不同麻醉深度下兔脑海马齿状回区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浅麻醉组阳性细胞染色呈深棕褐色,染色强烈,细胞核无色透明,呈空泡状;深麻醉组出现大量密集的c-fos阳性表达。③不同麻醉深度下兔脑海马各区的平均灰度值:与空白对照组CA1区及齿状回区比较,浅麻醉组和深麻醉组均明显降低[(168&;#177;5),(80&;#177;7),(59&;#177;5)%,P均〈0.05;(163&;#177;8),(103&;#177;15),(67&;#177;6)%,P〈0.05,P〈0.01],并且深麻醉组均比浅麻醉组下降显著(P〈0.01);各组CA3区基本相似。结论:①异丙酚麻醉随深度的增加,其兔脑海马c-fos基因表达升高。②麻醉后兔脑海马CA1区及齿状回区的平均灰度值明显下降,深麻醉时更为显著,但CA3区无明显变化。提示异丙酚的中枢抑制作用部位存在区域性差异,由此推断脑海马CA3区可能不是异丙酚中枢作用的位点。  相似文献   

11.
电Y迷宫中大鼠纹状体边缘区与海马学习记忆功能的差异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比较大鼠纹状体边缘区(marginal divrision,MrD)与海马在学习记忆方面的差别,探讨MrD与海马两个不同脑区在大脑学习记忆功能上的区别和作用地位。方法:在电Y迷宫训练大鼠后即刻或24h化学损毁大鼠双侧MrD或切断双侧穹窿海马伞(fornix/fimbfia,FF),训练后6d再观察化学损毁双侧MrD组、MrD对照组、切断双侧FF组和FF对照组大鼠在电Y迷宫中学习记忆的行为表现。结果:训练后即刻或24h后损毁双侧MrD组大鼠的正确反应次数分别为10.11&;#177;3.89和9.27&;#177;4.29,其相应的MrD对照组大鼠正确反应次数则分别为22.63&;#177;3.58和22.56&;#177;4.25,损毁双侧MrD组与MrD对照组的正确反应次数相比均呈显著性意义的减少(P均&;lt;0.01);训练后即刻切断双侧FF组大鼠正确反应次数为12.80&;#177;3.99,其相应的FF对照组大鼠则为20.60&;#177;4.88,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但训陈24h后切断双侧FF组大鼠与其相应的FF对照组大鼠的正确反应次数分别为21.10&;#177;4.68和22.00&;#177;4.89,两者相比差别则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海马仅参与电Y迷宫逃避性学习任务记忆巩固的早期阶段,而MrD则与早、晚两个阶段均有关。  相似文献   

12.
背景:学习记忆障碍是衰老的主要表现之一,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是近年来常用的动物模型,长期D-半乳糖处理可引起动物神经细胞形态学的改变。目的:对D-半乳糖引起拟衰老改变时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行为进行观察,并结合其体内诱导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以及海马CA,区突触形态学的变化予以探讨。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上海中医药大学生理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0-08/2001—04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生理学教研室完成。选取3月龄雄性Wistar大鼠22只,随机分正常组和D-半乳糖组,11只/组。D-半乳糖(上海化学试剂二厂),Morris水迷宫(上海中医药大学老年所提供,自制)。方法:正常组每天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mL,D-半乳糖组每天皮下注射D-半乳糖800mg/kg,连续给药6周。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行为以Morris水迷宫潜伏期作为判定标准;应用体内记录单脉冲刺激穿通纤维在海马齿状回诱发的群体电位,测量高频刺激前后单脉冲刺激诱发的电位幅值变化,将高频刺激前的记录作为基线值,进行组间比较;应用透射电镜结合图像分析对大鼠海马CA,区突触形态结构进行观察。水迷宫潜伏期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长时程增强各时段群体电位峰值潜伏期的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长时程增强的诱导率用x^2检验,用XY-540型生物图像处理系统对电镜突触照片进行测量,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①主要结局:Morris水迷宫潜伏期测试成绩以及长时程增强诱导率、群体电位的变化。②次要结局:海马CA,区突触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实验纳人大鼠22只,水迷宫测试中无脱落,其后在电生理实验中正常组和D-半乳糖组各有1只死亡,最后每组随机抽取3只用于电镜观察。①两组Morris水迷宫潜伏期成绩的比较:与正常组比较,D-半乳糖组寻找水下平台潜伏期明显延长[(14.77&;#177;10.10),(51.36&;#177;12.45)s,P〈0.05]。②高频刺激前正常组与D-半乳糖组海马齿状回诱发电位的比较:两组群体电位幅值及群体电位潜伏期均无明显差异[(1.05&;#177;0.47),(0.91&;#177;0.41)mV;(5.46&;#177;2.09),(5.38&;#177;2.26)ms;P〉0.05]。③两组齿状回长时程增强诱导率比较:与正常组比较,高频刺激后D-半乳糖组明显降低(80%,20%,x^2=7.20,P〈0.01)。④两组高频刺激后不同时间段的群体电位比值的比较:与正常组比较,D-半乳糖组于高频刺激后20,30,60min均明显降低(1.104&;#177;0.196,0.919&;#177;0.162;1.354&;#177;0.212,0.999&;#177;0.219;1.236&;#177;0.174,0.875&;#177;0.311;P〈0.05)。⑤两组大鼠海马CA3区突触结构各参数的比较:与正常组比较,D-半乳糖组海马CA,区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变薄[(40.60&;#177;18.26),(26.35&;#177;8.15)nm,P〈0.051,突触间隙宽度增大[(17.69&;#177;6.28),(26.95&;#177;5.67)nm,P〈0.05],突触活性区长度缩短[(265.13&;#177;76.50),(229.13&;#177;90.68)nm,P〈0.05]。结论:皮下注射D-半乳糖可损害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大鼠在体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诱导率,使长时程增强增幅降低,并可显著影响大鼠脑海马CA,区的突触超微结构。提示D-半乳糖对大鼠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诱导的抑制和对CA,区突触形态结构的影响,是其导致空间学习记忆行为障碍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突触后蛋白ProSAP/Shank在模型大鼠脑内表达的变化,探讨复方金思维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11-15/2005-02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药理实验室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生化室进行。取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①生理盐水组:脑海马注入2μL生理盐水,3d后灌胃3mL的双蒸水。②模型组:脑海马缓慢注入2μL淀粉样B蛋白1~42(5g/L),复制拟阿尔茨海默病模型,造模后3d灌胃3mL的双蒸水。③盐酸多奈哌齐组:造模同模型组,造模后3d灌胃盐酸多奈哌齐(0.92mg/kg)。④金思维组:同前造模,造模后3d灌胃复方金思维(由人参、肉苁蓉、石菖蒲,郁金等组成,浓度0.36g/mL,剂量0.7μL/g)。所有给药均1次/d,连续4周。4周后以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学习期间的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记忆测定中的记忆能力,以进行行为学评价:检测大鼠脑海马CA1区、皮质突触后蛋白ProSAP/Shank的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结果:经补充后3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Morris水迷宫的学习、记忆测试结果: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游泳距离及记忆能力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P&;lt;0.01),盐酸多奈哌齐组、金思维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游泳距离及记忆能力较模型组高(P&;lt;0.05),盐酸多奈哌齐组和金思维组无差异(P&;gt;0.05)。②脑海马CA1区ProSAP/Shank蛋白免疫组化测定结果:模型组平均面密度低于生理盐水组和金思维组(14.35&;#177;3.66,21.21&;#177;5.66,19.67&;#177;3.83,P&;lt;0.05),模型组的平均吸光度也低于生理盐水组、盐酸多奈哌齐组和金思维组(68.74&;#177;5.98,121.93&;#177;8.69,84.36&;#177;13.56,84.58&;#177;8.24,P&;lt;0.01)。③脑皮质区ProSAP/Shank蛋白免疫组化测定结果:模型组的平均吸光度低于生理盐水组和金思维组(84.12&;#177;19.40,138.93&;#177;28.62,106.53&;#177;5.08,P&;lt;0.01)。结论:淀粉样B蛋白海马注射可致海马CA1区及皮质Shank蛋白表达下降,说明淀粉样B蛋白聚集损害了海马突触的功能和可塑性。而复方金思维不但显著提高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而且使Shank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说明它对突触的功能和可塑性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氦氖激光治疗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并以脑神经元特有的细胞骨架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表达的变化评估脑组织损伤程度。方法:实验于2004—04/07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完成。45只成年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①氦氖激光治疗组和血管性痴呆模型组制备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氦氖激光治疗组采用氦氖激光照射百会、大椎两穴,1黝,30min/次,7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疗程间隔3d。模型组未做治疗。②假手术组不造成脑缺血,未做治疗。用Y-型迷宫检测3组大鼠的空间记忆和学习记忆能力,以连续10次测试中有9次正确反应时所需的电击次数为评估标准。取3组大鼠组织切片,进行微管相关蛋白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用灰度值大小说明其在脑组织内表达的高低。结果:41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氦氖激光治疗组第1次和第2次连续10次测试中有9次正确反应时所需的电击次数少于模型组(7.71&;#177;1.59,4.71&;#177;1.94,18.50&;#177;1.68,15,58&;#177;2.64,P〈0.01),接近假手术组(6.60&;#177;1.55,4.20&;#177;1.74)。②大鼠脑组织海马CA1区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反应灰度值:氦氖激光组明显高于模型组(0.69&;#177;0.03,0,45&;#177;0.07,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差别。结论:氦氖激光照射疗法可以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空间定向能力和学习记忆能力,并使微管蛋白2活性提高,从而保持神经元细胞骨架的完整,减轻脑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与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背景:通过竞争性抑制一氧化氮合酶(mitric oxide synthase,NOS),可损害大鼠的学习记忆行为,表明NO/NOS对维持正常的学习记忆功能是必需的,但有关学习记忆障碍时NOS神经元的变化尚不十分清楚。目的:探讨NOS神经元与学习记忆障碍的关系。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本研究地点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和神经生物学系,材料为健康昆明雄性小鼠32只,6~8周龄,体质量20—25g,购于湖南医科大学动物学部。干预:32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各取7d和14d两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各8只小鼠。采用辐射式三等份Y型迷宫测试装置,检测动物的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能力。应用免疫组化结合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学习记忆障碍小鼠脑中NOS神经元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检测动物的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能力,观察切片NOS神经元形态并计数。结果:随训练次数的增加,对照组小鼠在Y型迷宫中的正确次数逐渐增加(术前第1天8.3&;#177;1.2,术后第7天10.1&;#177;1.0),而模型组小鼠术后在Y型迷宫测试中的正确次数较术前(8.3&;#177;1.2)明显减少(术后第7天4.7&;#177;2.4,P&;lt;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但术后14d模型组小鼠在迷宫测试中的正确次数渐有增加(9.3&;#177;0.7)。学习记忆障碍小鼠海马CA1-4区NOS神经元数目显著减少,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和梨状区皮质外颗粒细胞层内出现大量新的NOS神经元。结论:海马内NOS神经元与小鼠学习记忆有重要关系;梨状区皮质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内出现新的NOS神经元可能是学习记忆障碍后的代偿性反应。它们可能在随后的学习记忆功能恢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绞股蓝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具有脑保护功能,血管性痴呆大鼠同样具有海马神经元的缺血缺氧性损伤,绞股蓝对此是否也有保护作用?目的:观察绞股蓝总皂苷(gypenosides,GP)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海马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阳性神经元及核酸的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在武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进行,二级雄性wistar大鼠30只,体质量240—260g,由天津市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采用随机数字法将30只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给药组。模型组用改进的Pulsinelli 4-血管阻断方法建立大鼠VD模型。给药组:灌胃给药GP200mg/kg,按照大鼠VD模型的制备方法进行手术。对照组:同样进行手术但不灼烧颈动脉,不夹闭颈总动脉。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鼠海马nNOS表达。②大鼠海马DNA和RNA荧光染色强度。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CAl区和CA3区nNOS阳性神经元数分别为(20.47&;#177;4.22)个和(25.47&;#177;3.52)个,明显少于对照组【(24.73&;#177;5.72)和(37.13&;#177;5.10)个】(P&;lt;0.05),DNA和RNA吖啶橙染色后的荧光强度(反映DNA和RNA含量)也明显减弱。给药组海马CA1区和CA3区nNOS阻性神经元数分别为(30.00&;#177;3.63)个和(38.00&;#177;5.00)个,比模型组明显增多(P&;lt;0.001);给药组海马DNA和RNA吖啶橙染色后的荧光强度强于模型组,且与对照组相似。结论:GP可明显增强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n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对海马神经元DNA和RNA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刺五加皂甙对大鼠血管性痴呆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刺五加皂甙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模型鼠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的改善和对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5/2003-05在南通大学航海医学研究所完成。选择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用药组各12只,采用4-血管阻断改良法制备VD大鼠模型,用药组术前1周开始腹腔注射刺五加皂甙100mg/kg,术后再用1周,模型组腹腔注射同量生理盐水。各组作避暗回避试验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行为学测试表明造模后1周模型组动物[(3.7&;#177;0.8)次]较对照组[(1.5&;#177;0.4)次]的探索次数明显增多(P&;lt;0,01),而滞留时间[模型组(195&;#177;5)s,对照组(995&;#177;8)s]显著缩短(P&;lt;0.01);用药组[(2.9&;#177;0.5)次]与对照组相比探索次数增多(P&;lt;0.01),但仍低于模型组(P&;lt;0.05),而滞留时间[(263&;#177;7)s]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P&;lt;0.01),但仍高于模型组(P&;lt;0.05)。形态学结果表明刺五加皂甙减轻海马CA1区神经元损害。结论:刺五加皂甙能减轻海马脑缺血缺氧后神经元损害,从而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18.
闫兵  何利雷  许能贵  唐瑜  唐纯志  邵瑛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9):42-45,F0003
目的:观察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8/10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择SPF级成年健康SD大鼠50只,随机抽取8只大鼠为假手术组,其余42只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备缺血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尼莫通组和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同等条件下饲养,未予任何治疗。电针组:用28号1寸毫针,于模型大鼠头部“百会”穴(顶骨正中)斜刺0.5寸,背部膈俞穴(第7胸椎下两旁肋间)、脾俞穴(第12胸椎下两旁肋间)和肾俞穴(第2腰椎下两旁),各直刺0.5寸,连接电针仪,施以连续波,频率150Hz,强度以大鼠安静耐受为度(约1mA),1次/d,留针20min,连续治疗15d。尼莫通组:大鼠给予尼莫通12mg/kg,按20mL/kg灌胃,1次/d,连续15d。治疗15d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包括定位航行试验和空间探索试验;应用透射电镜和图像分析系统测量Gray Ⅰ型突触的面数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变化。结果:纳入动物50只,32只进入结果分析,制备动物模型42只中术后7d内死亡15只,存活27只,其中2只因术后出现偏瘫不能进行水迷宫测试而弃之不用。25只动物造模成功,其中电针组9只,尼莫通组9只和模型组7只。假手术组死亡1只,存活7只。①模型组大鼠表现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在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中,其逃避潜伏期明显长于假手术组、电针组、尼莫通组[分别为(16.89&;#177;9.13),(5.20&;#177;0.81),(5.49&;#177;0.90),(6.73&;#177;0.97)s,P<0.011,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在水迷宫空间探索试验中,模型组在原平台象限跨越平台次数与其余3个象限无显著差异,电针组相同时间内跨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多于其余3个象限[原平台、右侧平台、左侧平台、对侧平台分别为(5.67&;#177;1.50),(1.33&;#177;1.00),(0.89&;#177;0.78),(1.11&;#177;0.78)次,P<0.01]。②假手术组、电针组和尼莫通组大鼠海马CA3区细胞形态结构正常,常、异染色质分明;内质网、线粒体及突触结构正常;其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清晰。模型组大鼠海马CA3区细胞分界清晰、与周围组织结构有明显界线,整个细胞萎缩、体积缩小、电子密度较大;胞核固缩、形不规则;突触减少,部分突触的突触前膜或突触后膜模糊不清。③模型组大鼠海马CA3区Gray Ⅰ型突触的面数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分别为(3.36&;#177;1.21),(6.36&;#177;1.38)个;(0.32&;#177;0.14),(0.68&;#177;0.17)μm^2/μm^3;0.033&;#177;0.016.0.074&;#177;0.020,P<0.01],电针组大鼠海马CA3区Gray Ⅰ型突触的面数密度、面积密度、体积密度明显高于模型组[分别为(5.67&;#177;1.21),(3.36&;#177;1.21)个;(0.59&;#177;0.15),(0.32&;#177;0.14)μm^2/μm^3;0.066&;#177;0.015,0.033&;#177;0.016,P<0.01]。 结论:电针可抑制海马CA3区Gray Ⅰ型突触丢失,从而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9.
马莉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6):106-107
目的:定量测定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成绩,同时观察海马半胱氨酸蛋白酶1蛋白在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实验于2004-01/11在中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进行,取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正常对照组(n=28,仅分离双侧颈总动脉)、假手术组(n=28,仅麻醉,不做手术),和血管性痴呆组(n=44)。采用血管阻断的方法,复制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每组随机取10只大鼠,采用水迷宫实验进行行为学检测,定量测定其学习记忆成绩。每组剩余大鼠在缺血后24,48,72,96,120h及7d处死,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区半胱氨酸蛋白酶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00只大鼠死亡4只,进入结果分析96只。①水迷宫学习成绩:血管性痴呆组大鼠游完全程的时间、进入盲端的次数及时间[(3.78&;#177;1.65)min,(5.21&;#177;1.56)次,(1.90&;#177;1.38)min]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0.68&;#177;0.12)min,(1.13&;#177;0.21)次,(0.21&;#177;0.08)min;(0.76&;#177;0.13)min,(0.98&;#177;0.32)次,(0.31&;#177;0.09)min]。②水迷宫记忆成绩:血管性痴呆组大鼠游完全程的时间、进入盲端的次数及时间[(2.98&;#177;1.05)min,(5.62&;#177;2.11)次,(1.78&;#177;0.84)min]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0.24&;#177;0.16)min,(0.48&;#177;0.73)次,(0.04&;#177;0.02)min;(0.35&;#177;0.20)min,(0.52&;#177;0.80)次,(0.10&;#177;0.02)min]。③血管性痴呆组脑缺血后24h半胱氨酸蛋白酶1蛋白表达,为(82&;#177;12)个/视野,第3天时达高峰[(198&;#177;20)个/视野],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17&;#177;3),(20&;#177;3)个/视野]。结论:血管性痴呆大鼠发生了明显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在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脑区有大量半胱氨酸蛋白酶1蛋白表达。作为一种抑制细胞凋亡的基因,半胱氨酸蛋白酶1蛋白可能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内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的海马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艾灸大椎穴对慢性应激大鼠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试图发现艾灸大椎穴对慢性应激状态下大鼠海马神经元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erived neurotrohic factor,BDNF)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1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应用孤养和长期不可预见性的中等强度刺激造成慢性应激失调模型,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变化。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尼氏体染色的方法光镜下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的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海马BDNF阳性神经元进行染色,并用图像分析仪定量分析。结果:慢性应激可致大鼠海马神经元明显受损,BDNF阳性神经元数量亦显著减少,形态以空泡为主。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穴对此有明显改善作用。艾灸组海马BDNF阳性神经元的平均光密度CA2,CA3,CA3区面积百分比:(16.98&;#177;1.34)%,(32.77&;#177;2.38)%,(2.48&;#177;0.25)%;模型组相应指标分别为(12.21&;#177;1.58)%,(19.89&;#177;3.82)%,(1.04&;#177;0.38)%(F=6.25。P&;lt;0.05;F=12.27,11.45,P&;lt;0.01)。结论:艾灸大椎穴对慢性应激大鼠BDNF有良性调节作用,并对海马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