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探讨床边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35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床边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合并给予机械通气(MV)治疗。观察心源性休克纠正时间、MV撤机时间、IABP撤机时间、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结果本组35例患者死亡15例,病死率为42.85%;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床边IABP联合MV治疗老年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疗效确切,应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有效性.方法:选择同期71例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治疗组,其中40例为发病6h以内;另外53例未行IABP治疗作为对照组,其中33例为发病6h以内.所有患者均未行血运重建.结果:发病6h以内的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在血压、心率、射血分数、院内死亡率有统计学差异;发病6h以外的患者两组间无差异.结论:早期应用IABP治疗AMI伴心源性休克可改善患者血液动力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贵州省人民医院2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观察应用IABP辅助治疗前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及IABP相关并发症。结果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d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IABP 相关并发症3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尽量应用IABP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血管再通、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GS)、呼吸衰竭(RF)的疗效。方法 40例AMI并发CGS和RF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20例采用血管再通、床旁IABP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床旁IABP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尿量、动脉血氧分压(PaO2)、心脏指数(CI)及多巴胺使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AP、尿量、PaO2、CI及多巴胺使用量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2组患者MAP、尿量、PaO2及多巴胺使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C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ABP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管再通联合IABP、机械通气可有效改善AMI并发CGS和RF患者的心脏指数,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后的护理。方法:总结7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护理。结果:7例患者都顺利出院。结论:PCI联合IABP对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有较好的疗效,护理中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PCI的护理配合和IABP的工作原理及机械操作,确保PCI及IABP有效、安全实施,加强病情观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可有效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叶玲军  陈怡 《浙江实用医学》2005,10(2):90-90,105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常规治疗下应用IABP辅助治疗.结果接受IABP治疗后,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心指数及中心静脉压和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IABP可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为再血管化治疗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术后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IABP支持下进行急诊PCI治疗的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46例为观察组,以同期收治未应用IABP支持下采用急诊PCI治疗的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32例为对照组,分别观察患者术前、术后3、7 d时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及患者病死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AMI分类、病变位置、病变累及分支及置入支架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IABP时间平均为(84.12±34.74)h,2组术前CRP、TNF-α、IL-6水平及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 d时2组CRP、TNF-α、IL-6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VEF术后2周、3个月时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内病死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30.43%vs.56.25%,P<0.05)。结论合并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在急诊行PCI治疗时联合IABP治疗能明显降低术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左心室功能,降低术后近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马兰香  张华  丁守良  张磊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2):1646-1647,1651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07年10月至2010年6月收集在IABP支持下行冠脉介入治疗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32例,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IABP的治疗效果。结果:应用IABP治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可使患者的心率、血压趋于稳定,即刻病情改善率为50%。30d、3个月的病死率分别为43.7%,53.1%。结论:应用IABP支持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ntra—aortic ballon counterpulsction,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ogertic shock,CS)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AMI合并cs患者均行IABP治疗。结果AMI合并CS患者经IABP治疗可使心率、血压、尿量得到明显改善,本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住院期间死亡3例。结论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AMI患者院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引导下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植入术(IABP)的可行性及对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17例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床旁植入主动脉反搏气囊,并通过超声精确定位,以减少对肾动脉的影响.记录气囊反搏前后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心脏指数,肾功能.结果:主动脉气囊反搏植入术后,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心脏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14例在IABP及升压药物维持血压稳定后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12例患者支架植入术后24~72小时成功撤除IABP.结论:床旁超声定位方法有以下优点:①节省时间,无放射线;②定位准确,有效避免反搏气囊对肾动脉血流的影响;③床旁IABP植入安全易行,迅速为患者提供可靠的循环支持;④为PTCA支架术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周静  徐静 《实用全科医学》2009,7(1):108-109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对3例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分别于AMI3、6、8h后应用IABP,术前进行健康教育,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IABP的运行状况及气囊导管护理等。结果3例患者于应用IABP后血压回升、心功能改善,IABP撤机时间分别为3,5,8d。结论AMI后,根据病情及时采用IABP,可显著提高AMI伴泵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位学佳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9):1097-1098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8例AMI并发CS患者均置入IABP,应用Data scope system98型反搏仪,采用34~40毫升型球囊,对其中24例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8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结果:28例患者中死亡15例,死亡率为53.6%,其中行PCI术死亡8例,死亡率为44.4%,未行PCI术死亡7例,死亡率为70%。结论:对AMI合并CS患者,在IABP辅助下,早期及时行PCI术,方可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的治疗依然是一个挑战,死亡率仍然很高。本文报告一例应用体外膜肺氧和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联合机械通气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入住于我院ICU采用IABP联合机械通气进行治疗的41例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及整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为(6869.33±90.71) pg/ml,经过10~ 30 d的治疗,BNP水平降至(245.55±13.94)pg/ml,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患者平均动脉压(MAP)为(56.29±9.71) mm Hg,血氧饱和度(SaO2)为(71.29±9.79)%,经过治疗,患者MAP升至(125.5±10.94) mm Hg,SaO2升为(95.29±11.27)%,治疗前后MAP及SaO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均应用IABP时间为11.3d.在41例心源性休克患者中,有效28例,无效13例,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8.29%,病死率为31.71%.结论 IABP联合呼吸机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降低住院期间患者病死率,可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项研究主要探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时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联合或不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对院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77例(男性67例,女性10例)2006年1月~2012年10月期间置入IABP的AMI并发CS病例,分成两组,A组(n=47)为行支架术组,B组(n=30)由于血栓负荷重、复杂多支或严重狭窄病变未行支架术组.观察指标为狭窄血管数目,术后罪犯血管远端血流TIMI分级,在院死亡.结果 冠脉造影结果:3支病变发生率:A组31.9%,B组63.3%,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术后罪犯血管远端血流TIMI<3级:A组10.6%,B组26.7%,无统计学差异(P=0.20).在院病死率:A组44.7%,B组56.7%,总病死率49.3%,无统计学差异(P=0.39).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术后罪犯血管远端血流TIMI<3级(OR =2.14,95% CI:1.76~41.40)可作为AMI合并CS病人在院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诊介入治疗AMI合并CS,支架术或未行支架术的预后可能取决于术后冠状动脉的再灌注,术后罪犯血管远端血流TIMI<3级可作为AMI合并CS病人在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辅助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ac shock,CS)患者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月共90例AMI合并CS的患者,应用IABP辅助行PCI治疗,根据出院转归分为死亡组30例和生存组60例。结果 (1)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7.57±3.19)h,死亡组较生存组明显延迟(P0.05)。(2)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女性和糖尿病比例大、年龄大、入院时收缩压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PCI治疗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TIMI 3级比率及PCI术前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比率低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罪犯血管、入门-球囊时间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组在住院期间临床事件发生率(床旁血滤、急性肾衰竭)较生存组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ABP辅助PCI治疗AMI合并CS,并不能明显降低早期院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41),对照组行常规急诊治疗,观察组行IABP,对比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以及临床效果.结果 对照组术后30、90d的病死率分别为61.0%、68.3%,观察组则分别为36.6%、41.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的心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以及LVEF(左心射血分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IABP治疗能够降低术后病死率,亦可对血流动力学进行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8.
黄丽霞 《海南医学》2013,24(17):2631-2633
目的总结分析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效果及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应用IABP辅助下行冠脉介入治疗的3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通过对比IABP使用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尿量及心率,分析IABP的疗效。结果 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但2例因休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死亡,余30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康复出院。该30例患者使用IABP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均有所提高,尿量增加、心率下降,与使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患者中有5例出现穿刺点渗血、血肿,无球囊破裂、下肢缺血栓塞、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PCI术中应用具有良好疗效,密切观察病情,加强监护,预防各种并发症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和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辅助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ACS患者在不同的病情及治疗状况下,给予IABP治疗,观察使用IABP前后患者心率、血压及NT-proBNP的变化,注意IABP相关并发症,住院期间死亡情况。结果:60例患者接受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改善,其中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使用IABP后2 h后血压即达到稳定状态,72 h后NT-proBNP值明显下降。IABP相关并发症5例,严重并发症0例,住院期间死亡12例,其中合并心源性休克死亡9例。结论:对于ACS尤其是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源性休克的患者,IABP可以安全的使用,并有效地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为患者争取进行血运重建的时间,减少患者急性期的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验证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泵衰竭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脉介入(PCI)治疗后的辅助疗效。方法 入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患者65例,全部成功行急诊PCI治疗,观察组38例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行IABP治疗,对照组仅予药物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及疗效。结果 观察组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尿量增加较对照组显著改善,住院时间缩短,死亡率降低。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脉介入治疗后行PIAB辅助治疗,可以降低心源性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