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皮肤低温储存后表皮层高分子量角蛋白的变化,从而分析皮肤组织细胞骨架的低温生物学效应.方法 将新鲜成人皮肤分为新鲜组、4℃组、-20℃组、-80C组和-196℃组,于冻存后第14天复温,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电镜观察角蛋白的改变,并用图像分析仪测定表皮组织中的含量变化.结果 随着保存温度的降低,4℃、-20℃、-80℃组的角蛋白均表达下降,而-196℃组与新鲜皮肤组表达相似.结论 皮肤组织的低温损伤与细胞骨架结构密切相关,角蛋白在该低温生物学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谢华  何韶衡  傅意玲 《医学争鸣》2005,26(7):599-602
目的:研究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激动剂对人皮肤和扁桃体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类胰蛋白酶的影响.方法:用PAR-2激动剂激发经酶悬浮的人皮肤和扁桃体肥大细胞,并分别测量类胰蛋白酶和组胺的释放量.结果:PAR-2激动剂丝-亮-异亮-甘-赖-缬(SLIGKV)可引起皮肤肥大细胞组胺释放,但对类胰蛋白酶释放无影响.相反,SLIGKV可引起扁桃体肥大细胞的类胰蛋白酶,而不是组胺释放.另外一种PAR-2激动剂反肉桂酰-亮-异亮-甘-精-亮-鸟-[酰胺](te-LIG-RLO-NH2)比SLIGKV-NH2诱导类胰蛋白酶和组胺释放的作用弱.结论:我们首次报道了皮肤和扁桃体肥大细胞具有在体外释放类胰蛋白酶的特性.皮肤和扁桃体肥大细胞释放类胰蛋白酶和组胺的差别揭示了一种新的肥大细胞对刺激产生反应的异质性的类型,提示人类肥大细胞至少有2种脱颗粒信号的自我放大机制.  相似文献   

3.
急性β-射线皮肤损伤后大鼠局部组织自由基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β-射线损伤后大鼠皮肤组织中自由基的动态变化.方法 对SD大鼠用45Gy β-射线进行皮肤单次照射,分析大鼠皮肤放射性损伤后不同时间皮肤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在照射后两个月内的动态变化.结果 大鼠皮肤受照射后14d,皮肤组织中MDA含量升高、SOD活力下降和皮肤溃疡的发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这种变化持续在整个观察期.结论 证实自由基在大鼠放射性皮肤损伤中起重要作用,这种作用至少持续两个月.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持续的质量改进措施,规范科室的皮肤问题管理,减少可预防皮肤问题的发生,并增加科室护士应对各种皮肤问题的能力.方法:运用PDCA四步法,即计划(plan)-实施(do)-检验(check)-应用(action),计划并实施改进科室的皮肤管理.结果:通过12个月的科室内皮肤问题的监测和统计,改进后比改进前科室里皮肤问题的数量由原来的平均每月8例,减少到平均每月3例.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原则有助于实现护理质量的优效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探讨应用皮肤扩张器治疗虎口挛缩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要点.方法:我科于2001年6月-2003月1月,应用皮肤扩张器预先扩张皮肤,修复虎口挛缩11例.结果:11例病人虎口开大得到满足,经3个月-18个月随访,疗效满意.结论:此手术属新技术,本文为应用皮肤扩张器治疗虎口挛缩手术的护理提供了一定的资料和经验积累.  相似文献   

6.
克林霉素磷酸酯-过氧苯甲酰凝胶皮肤刺激及过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动物皮肤接触克林霉素磷酸酯-过氧苯甲酰凝胶后有无皮肤刺激、皮肤过敏等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皮肤刺激试验,对家兔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进行单次或多次涂抹0.02g/cm2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过氧苯甲酰凝胶,单次涂抹和多次涂抹分别为1d和连续7d(1次/d)涂抹,观察涂抹部位有无红斑和水肿等刺激反应情况.皮肤过敏试验,豚鼠每只每周皮肤涂抹0.2g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过氧苯甲酰凝胶1次,连续3周,于首次涂药后的第28 d皮肤给药进行攻击,观察涂抹部位有无红斑和水肿等过敏反应情况.结果末见动物发生红斑、水肿等刺激反应和过敏反应.结论该药无刺激性及过敏性,具有良好的皮肤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病房新入院卧床病人皮肤情况评估及告知程序应用的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790例及2010年1月-2011年6月住院的675例新入院卧床病人和家属分别实施2种不同皮肤情况评估及告知程序,比较2组住院患者纠纷的发生率.结果 2010年1月-2011年6月住院的675例新入院卧床病人和家属全部实施新的皮肤情况评估及告知程序,因皮肤问题发生纠纷2例,发生率为0.29%;2008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790例新入院卧床病人和家属,未实施新皮肤情况评估及告知程序,因皮肤问题发生纠纷6例,发生率为0.75%.结论 新入院卧床病人皮肤情况评估及告知程序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因皮肤问题发生的护患纠纷,护士责任心增强,患者及家属满意,值得在全院病房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8.
皮内注射进行抗生素皮试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护理技术操作,一些教材和参考书[1-3]中所介绍的操作步骤中只说明,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使斜面向上与皮肤成5°-15°角刺入皮肤,而对进针方向与绷紧皮肤方向的关系未作详细说明.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进针方向与绷紧皮肤方向成不同角度时对皮试效果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构建含有黑色素细胞组织工程化皮肤的方法.方法 从人包皮组织中获取黑色素细胞,从人骨髓中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以二者为种子细胞,按照1:10的比例混和培养,并与I型胶原膜复合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皮肤,对裸鼠创面进行修复.通过大体标本观察、4,6-联脒-2-苯基吲哚(DAPI)体内示踪标记、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观察组织工程化皮肤修复裸鼠皮肤创面缺损及黑色素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 裸鼠创面皮肤生长良好,DAPI体内示踪标记、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100蛋白及透射电镜观察可以发现黑色素细胞以正常的组织结构形式分布于创面皮肤.结论 黑色素细胞与BMSCs通过适当的比例及体外条件培养,与I型胶原膜复合可以在体外构建出具有黑色素细胞的组织工程化皮肤.  相似文献   

10.
许多胃肠病中有各种皮肤表现,皮肤表现可提供胃肠病诊断的线索,阐明胃肠-皮肤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使用康复新液治疗新生儿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观察新生儿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18例,年龄1个月-15天,其中男10例,女8例,应用康复新液在皮疹黏膜破溃处外擦治疗.结果 应用康复新液治疗新生儿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本组18例患者用药2-4天体温趋于正常,4-6天后,全部糜烂面干燥,脱屑,10-14天后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应用康复新液治疗新生儿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病缩短病程,加快溃疡愈合,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2.
克林霉素磷酸酯一过氧苯甲酰凝胶皮肤刺激及过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动物皮肤接触克林霉素磷酸酯-过氧苯甲酰凝胶后有无皮肤刺激、皮肤过敏等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皮肤刺激试验,对家兔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进行单次或多次涂抹0.02g/cm^2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过氧苯甲酰凝胶,单次涂抹和多次涂抹分别为1d和连续7d(1次/d)涂抹,观察涂抹部位有无红斑和水肿等刺激反应情况.皮肤过敏试验,豚鼠每只每周皮肤涂抹0.2g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过氧苯甲酰凝胶1次,连续3周,于首次涂药后的第28 d皮肤给药进行攻击,观察涂抹部位有无红斑和水肿等过敏反应情况.结果末见动物发生红斑、水肿等刺激反应和过敏反应.结论该药无刺激性及过敏性,具有良好的皮肤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齐琼丽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3):3114-3115
目的 探讨医源性皮肤损伤的特点及原因.方法 对2007年1月-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医源性皮肤损伤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医源性皮肤损伤患者创面经治疗均愈合.结论 预防医源性皮肤损伤可以避免医疗纠纷,同时可以减少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4.
患者24岁,孕39+4周.全身皮肤黄染15 d,自觉胎动消失4 d,于1998年1月16日入院.0-0-0-0,末次月经1997年4月14日.预产期1998年1月19日.15 d前出现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小便色黄,伴厌油、恶心、上腹饱胀.无发热及皮肤搔痒.其父母为HBsAg携带者.体检:神清,全身皮肤粘膜黄染.腹膨隆,肝脾肋下未满意触及.双下肢轻度水肿.产检:宫高31 cm,腹围97 cm,无胎心,LOA.盆腔B超诊断宫内死胎.肝胆B超:肝外未见阻塞.尿胆原(±).ALT 50 u/L,TBIL 155.61 μmol/L,DBIL 128.25 μmol/L,PT 17.5 s;HAV-IgM(-),HBsAg(-),抗HCV-IgM(-),HEV-IgM(+).入院后给保肝、退黄治疗.入院第3天出现规律宫缩,自然娩出一女死婴,重3 000 g,身长49 cm.检查羊水Ⅲ°污染.脐带、粘膜及死婴皮肤黄染.脐带、胎盘外观正常.产后2 d转传染病科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强脉冲光(IPL)照射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用强脉冲光对目标皮肤进行连续照射,在照射前及照射后取照射部位皮肤组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各时间点成纤维细胞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连续的强脉冲光照射可以显著提高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水平.照射2,3次后皮肤成纤维细胞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7.9±1.7)×10-4、(11.1±2.4)×10-4]明显高于照射前[(2.1±0.7)×10-4],P<0.05.结论 强脉冲光可促进皮肤成纤维细胞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证实了强脉冲光的除皱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细胞生长因子应用于医学美容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配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早晚使用朗斯的细胞生长因子-皮肤修护精华干粉套.结论 现代生物高科技的美容产品能很好地预防+修复+重建皮肤问题,是皮肤问题的修复专家.  相似文献   

17.
刘利  张衍国  陈任安  何华  梁英民 《医学争鸣》2007,28(21):1999-1999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25岁.全身皮肤反复出现红斑,8月,加重1月伴胸闷、气短,于2004-08-15是入我院治疗.患者8月前无明显诱因前胸皮肤出现多个红斑、结节,有部分红斑呈小片状融合,表面有脱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对体外培养皮肤组织中细胞表面分子ICAM-1(CD54)和B7-2(CD86)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将来自整形术9例胸部皮肤组织切成面积相同的小组织块,每人份等量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SEB适当浓度施于皮肤表面,对照组PBS同法处理皮肤组织,然后将皮肤组织培养24 h后快速组织切片,免疫组化(LSAB法)观察SEB刺激后皮肤组织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表面ICAM-1分子和郎格汉斯细胞表面B7-2分子的表达.结果:实验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表面分子ICAM-1和郎格汉斯细胞表面分子B7-2均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SEB可刺激体外培养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高表达ICAM-1分子和B7-2分子.  相似文献   

19.
傅敏  游静  蔡巧丹 《吉林医学》2007,28(2):208-208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是一种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如眼、耳、皮肤和脑膜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双眼弥漫性渗出性葡萄膜炎,同时伴有头痛、耳鸣、颈项强直以及白发、脱发、皮肤白癜风等皮肤损害.  相似文献   

20.
儿童足拇趾残端皮肤缺损修复较为棘手,既往采用交腿皮瓣皮肤,手术次数多,病人体位固定痛苦.我院2005年3月-2009年6月应用远端蒂的足背皮瓣修复儿童足拇趾残端皮肤缺损9例,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