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失眠症的整夜多导睡眠图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建立失眠症的多导睡眠图(PSG)模式.方法应用日本Nihon Kohden公司的Neurofax-1518K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技术,对39例失眠症患者和33名正常对照者进行PSG全夜监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失眠症组的PSG表现为睡眠总时间减少(正常组464.1±22.9分,失眠症组359.7±31.5分,P<0.01),睡眠潜伏期延迟(正常组19.9±9.8分,失眠症组31.5±18.4分,P<0.01),醒觉次数多(正常组1.4±0.7次,失眠症组4.9±2.1次,P<0.01),睡眠效率低(正常组94.6±5.1%,失眠症组84.7±8.3%,P<0.01),第一阶段睡眠增加(正常组9.1±1.9%,失眠症组27.9±17.9%,P<0.01),第二阶段睡眠下降(正常组56.2±4.7%,失眠症组45.9±17.7%,P<0.01),第3,4阶段睡眠降低(正常组16.7±4.9%,失眠症组9.1±5.1%,P<0.01),REM睡眠潜伏期缩短(正常组87.8±11.7分,失眠症组53.8±19.7分,P<0.01).此外,失眠症组有8例(N=8/39,20.5%)的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效率综合分析正常,但患者主诉"无睡眠感",有"主观性失眠"存在.结论失眠症患者PSG存在睡眠进程、睡眠结构和REM值的变化.睡眠潜伏期延迟和慢波睡眠S1增加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本组研究还发现失眠症患者中有一部分对象可能属于"主观性失眠".  相似文献   

2.
首发抑郁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自然夜间多导睡眠图(PSG)对首发抑郁症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日本1518K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等技术,对24例首发抑郁症患者的多导睡眠图(PSG)进行整夜监测,并与21名正常受试者对照.结果 首发抑郁症患者组PSG主要指标表现为REM睡眠潜伏期(RL)前移[正常组(81±11)min,首发抑郁症患者组(62±19)min,P<0.01];睡眠维持率(SMT)下降[正常组(98±5)%,首发抑郁症患者组(87±8)%,P<0.01],第二阶段睡眠降低[正常组(57±5)%,首发抑郁症患者组(43±12)%,P<0.01]及REM 3个睡眠参数有改变.结论 REM睡眠潜伏期前移是首发抑郁症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在睡眠状态下脑电生理活动的变化.方法 应用日本Nihon Kohden公司的Neurofax-1518K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技术,对25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和33名正常对照者进行多导睡眠图(PSG)整夜监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疲劳综合征组总记录时间延长[(488.7±21.7)分对(515.9±31.7)分,P<0.05],睡眠潜伏期延长[(19.9±9.8)分对(40.1±11.7)分,P<0.01],第1阶段睡眠增加[(9.1±1.9)%对(14.9±7.9)%,P<0.01],第2阶段睡眠减少[(56.2±4.7)%对(48.8±18.7)%,P<0.05],以及与神经症相似的REM结果(REM潜伏期前移,REM活动量、强度和密度)均增加.结论 慢性疲劳综合征组的睡眠结构紊乱类似于神经症.  相似文献   

4.
抑郁障碍的睡眠脑电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睡眠脑电图的变化。方法应用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等技术,对21例抑郁障碍患者的睡眠脑电图(PSG)进行整夜监测,并与22名正常受试者对照。结果抑郁障碍组PSG主要指标表现为睡眠维持率下降(正常组99%±3%,抑郁障碍组90%±5%,P<0.01),第二阶段睡眠降低(正常组57%±5%,抑郁障碍组45%±17%,P<0.05)及快眼动睡眠(REM)睡眠参数存在变异。结论抑郁障碍患者具有PSG多项睡眠脑电指标的改变。其中REM变化是本病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三唑仑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脑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多导睡眠图(PSG)探讨三唑仑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对28例失眠症患者连续进行4夜PSG描记,其中第3、4晚上睡前予0.5mg三唑仑,观察用药后PSG的变化.正常对照组33名,作2夜适应和基础PSG监测.结果失眠症患者服用三唑仑后夜间PSG显示睡眠效率提高[基线睡眠值(86±9)%,第3晚服药后(91±8)%,第4晚服药后(92±4)%,F值6.143,P<0.01],觉醒时间减少[同前,(39±17)min,(29±8)min,(23±7)min,F值13.211,P<0.01],S1减少[同前,(31±18)%,(23±11)%,(16±6)%,F值9.707,P<0.01],S2增加[同前,(45±17)%,(59±18)%,(60±6)%,F值10.104,P<0.01],睡眠潜伏期缩短[同前,(35±18)min,(28±17)min,(21±11)min,t值4.947,P<0.05].结论短半衰期催眠药三唑仑不仅能改善患者对睡眠的主观评价,还对夜间睡眠脑电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焦虑障碍患者的多导睡眠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建立焦虑障碍(AN)的多导睡眠图(PSG)模式。方法应用日本1518K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技术,对25例AN患者和33名正常对照者(NC)进行PSG整夜监测。结果与NC组比较,AN组PSG主要有:REM睡眠潜伏期前移[NC组(87.8±11.7)分,AN组(59.9±19.7)分,P<0.01],醒觉时间增加[NC组(17.7±6.4)分,AN组(36.9±11.9)分,P<0.01],睡眠潜伏期延迟[NC组(19.9±9.8)分,AN组(37.7±16.7)分,P<0.01],睡眠效率下降[NC组(94.6±5.1)%,AN组(90.5±5.7)%,P<0.05],第1阶段睡眠[NC组(9.1±1.9)%,AN组(19.7±10.9)%,P<0.01]增高,第2阶段睡眠[NC组(56.2±4.7)%,AN组(47.7±22.3)%,P<0.05]降低。结论焦虑障碍患者有REM睡眠潜伏期前移、慢波睡眠S2降低等多项睡眠脑电指标的异常,应与神经生化结合进一步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多导睡眠图引导下建立Quisi快速检测法,并探讨Quisi在失眠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9例失眠症患者和33名正常受试者同时作Quisi和多导睡眠图(PSG)检测.并以日本SEEG-1518K为检测标准,与德国Quisi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1)在33名正常对照组中,除暂停、伪迹和第3、第4阶段4项睡眠参数Quisi和PSG两工具不能比较外,其他12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39例失眠症组Quisi和PSG两工具比较见相同结果.(2)在多导睡眠图导向下,失眠症组与正常对照组Quisi比较,主要见实际睡眠时间减少[分别为361.0±29.4 min和462.9±21.2 min,P<0.01],睡眠潜伏期长[分别为33.3±17.9 min和20.2±9.6 min,P<0.01],醒觉时间长[分别为38.0±15.9 min和18.9±5.7 min,P<0.01],睡眠效率低[分别为84.3±9.1 min和95.0±4.9 min,P<0.01],第一阶段睡眠百分比高[分别为26.4±15.5 min和9.0±1.8 min,P<0.01],第三阶段睡眠百分比低[分别为6.2±3.9 min和10.9±3.7 min,P<0.01]和伪迹百分比高[分别为7.5±2.1 min和2.8±1.1 min,P<0.01].结论 Quisi检测失眠症作用与PSG相似,在心理咨询、外出巡诊和家庭病床上有应用前途.运用Quisi技术评估失眠症患者的睡眠生理学异常,更为快速简便和客观科学.  相似文献   

8.
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特征与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对发作性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3 6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白天5次MSLT和整夜多导睡眠图(PSG)描记,分析平均睡眠潜伏期(sleeplatency ,SL)、睡眠初次出现REM (sleeponsetrapideyemovementperiods ,SOREMP)次数及夜间睡眠相关参数和3 4名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3 6例均有白日过度嗜睡(10 0 % ) ,2 5例伴猝倒(69.44 .% ) ,16例伴入睡前幻觉(4 4 .44 % ) ,8例伴睡眠瘫痪(2 2 .2 2 % ) ,7例典型的睡眠四联征(19.44 % )。白天5次MSLT显示:2 8例发作性睡病患者SL <5min +SOREMP≥2次(77.78% ) ,SL(4 .12±2 .0 4)缩短和SOREMP≥2 (3 .2 8±0 .67)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整夜PSG结果显示:发作性睡病组总睡眠时间(3 3 5 .82±3 4.0 9)min、REM潜伏期缩短(17.19±7.14 )min ,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结论:发作性睡病具有睡眠潜伏期缩短和REM睡眠提前的特征,MSLT对发作性睡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发生及其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患者病史资料并应用多导睡眠仪对10例帕金森病患者及5名健康对照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受试者分为3组:对照组、帕金森病Hoehn-Yahr(H&Y)Ⅰ级组及帕金森病H&YⅡ~Ⅳ级组。每组均包括男性3例,女性2例。结果3组年龄分别为(54·4±5·7)岁、(57·6±14·5)岁、(58·2±10·7)岁,年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32,P=0·794)。对照组浅慢波睡眠时间为(70·6±7·8)min,而H&YⅠ级组患者浅慢波睡眠时间为(81·4±6·1)min,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8);对照组睡眠效率为75·6%±12·8%,快动眼睡眠(REM)潜伏期为(116±48)min,浅慢波睡眠所占比例为70·6%±7·8%,REM所占比例为14·8%±5·5%,总睡眠时间为(372·8±53·4)min,而H&YⅡ~Ⅳ级组患者睡眠效率43·6%±16·0%(P=0·003)、REM所占比例7·3%±6·1%(P=0·003)及总睡眠时间(244·3±103·2)min(P=0·00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REM睡眠潜伏期(281±86)min(P=0·000)及浅慢波睡眠时间(85·3±7·9)min(P=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经相关分析,睡眠潜伏期、浅慢波睡眠时间与疾病病程存在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889、0·492;P值分别为0·000、0·006),而睡眠效率、深慢波睡眠时间及总睡眠时间与疾病病程有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626、-0·723、-0·728;P值均为0·000)。结论研究结果显示,帕金森病患者在患病早期已经存在夜间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效率下降、睡眠潜伏期延长及睡眠结构的改变等异常,而且有随疾病进展而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卒中后抑郁单胺类递质与睡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卒中后抑郁患者单胺类递质和睡眠结构的变化,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 对46例卒中后抑郁患者和30例正常人进行血浆单胺类递质的测定以及多导睡眠图描记,将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浆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5-羟吲哚乙酸、高香草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卒中后抑郁组与对照组相比,睡眠潜伏期及S1(%)时间延长,s3 S4(%)、REM、REM时间及潜伏期缩短,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浆NE、5-HT与REM、REM latency(%)均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 卒中后抑郁存在单胺类神经递质及睡眠结构的改变,且睡眠障碍与单胺类神经递质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