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罗大山  邓峰 《西部医学》2007,19(5):821-82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氧摄取率(CEO2)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42例,于伤后24小时至第7天内经颈内静脉球部及股动脉同步抽取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计算出CEO2。结果伤后24小时内,全部患者CEO2明显升高(t=0.48±0.19),2~3d后开始下降。存活组下降幅度较小(t=0.33±0.16)。死亡组下降幅度较大,5~7 d时达到最大(t=0.2458±0.1524),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CEO2反映了脑细胞的功能状态和氧的利用能力,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静脉血气指标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将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监测两组的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脑氧摄取(CEO2)和动静脉氧含量差(AVDO2),观察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结果 SjvO2,除第1天外,存活组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而死亡组则超出正常范围,且伤后第4天和第5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EO2,存活组伤后各个时段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AV-DO2,除第1天外,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监测颈静脉血气指标的变化,可以间接反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血流及氧代谢功能情况,可作为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对于观察病情变化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血管痉挛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血管痉挛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温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后的第1、3、5、7天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颈内动脉颅外段平均血流速度,测定其痉挛指数,然后比较两组脑血管痉挛(CVS)的出现情况、痉挛指数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亚低温组术后CV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痉挛指数比较显示: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第5天、第7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间的痉挛指数的差异性逐渐增大。亚低温组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致残率及死亡率也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亚低温通过稳定重型颅脑损伤后脑循环功能,尤其是能平抑重型颅脑损伤后急性高灌注,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从而明显减少伤灶脑水肿体积,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及脑血液生化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8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33),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重型颅脑损伤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亚低温治疗,治疗时间为72 h.动态监测所有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开始第1~7天ICP,入院时和治疗第7天脑血流指标动态阻力(DR)、脉搏波速(Wv)、脑部平均血流量(Qmean)、平均血流速度(Vmean)和脑氧代谢指标脑氧摄取率(CE-RO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CjvO2、CaO2.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ICP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982、6.324,P<0.05);第2天开始,观察组ICP显著低于对照组,持续至第7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入院时比较,两组第7天DR、Wv、CaO2均显著降低,Qmean、Vmean、CjvO2、CERO2、SjvO2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第7天比较,观察组DR、Wv、CaO2显著低于对照组,Qmean、Vmean、CjvO2、CERO2、SjvO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改善脑血流和脑氧代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后脑温 (BT)、颅内压 (ICP)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5 5例重型颅脑损伤行亚低温治疗 4~ 5d ,肛温设定在 32~ 33℃ ,持续脑温、ICP监护 (美国Camino颅内压监护系统 ,110 -4BT探头 )。结果 :脑温 32 .3~ 34℃ 4 5例 ,脑温 <32 .3℃ 10例 (6例脑温 <肛温 ) ,ICP <4 0mmHg 4 3例 ,ICP≥4 0mmHg12例 ,死亡 10例 ,死亡组与存活组脑温、ICP有显著差异 (P <0 .0 1)。复温后高热 (脑温 >39℃ ) 12例 ,复温后ICP反跳性升高 7例 ,死亡 3例 ,死亡组与存活组脑温、ICP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亚低温期间脑温持续下降或出现难以控制颅高压者 ,预后不良。复温后反跳性ICP升高及高热将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术中急性脑膨出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对39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血肿清除及单/双侧标准弃大骨瓣减压术。结果:术中行双侧开颅患者23例,存活13例,死亡10例;单侧开颅患者16例,存活7例,死亡9例。6个月随访时,轻度残疾3例,中度残疾5例,重度残疾7例,完全残疾2例,死亡3例。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维持有效的生命体征,术前充分评估发生急性脑膨出发生的可能性,积极控制血压和灌注压,最大限度地预防急性脑膨出发生,分步骤打开硬膜,降低膨出程度,充分减压,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10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为观察组,记录病人发病2、12、24 h时的血浆NT-proBNP水平,分析其变化特点。根据病人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分为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比较3组病人不同时间的血浆NT-proBNP水平,探讨血浆NT-proBNP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发病30 d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将颅脑损伤病人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不同预后病人的血浆NT-proBNP水平特点。结果:发病2、12、24 h, 3组间血浆NT-pro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型组低于其他两组,中型组低于重型组(P<0.01);3组组内在发病2、12、24 h时血浆NT-pro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型组发病12、24 h时均明显高于发病2 h时(P<0.01),中型组发病24 h均明显高于发病2、12 h时(P<0.01),重型...  相似文献   

8.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血肿清除及减压术后颅内压、脑灌注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 6 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及减压术后 ,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及常温组进行治疗 ,治疗过程中对两组患者的颅内压及脑灌注压进行持续监测 ,并分别取术后开始治疗时和术后第 3、第 7天的颅内压 ,脑灌注压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亚低温组患者术后第 3天及第 7天的颅内压低于常温组 ,脑灌注压高于常温组。根据GOS评分 ,亚低温组患者的病死率及恢复良好率均优于常温组。结论 低温治疗可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颅内压 ,提高患者的脑灌注压 ,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及其对脑血管痉挛指数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及非低温组各40例,对比两组痉挛指数、昏迷时间、预后良好率、残死率的变化。结果亚低温组患者第3天、第5天和第7天的痉挛指数低于对照组,根据亚低温组患者残死率及恢复良好率均优于常温组。结论亚低温治疗对脑血管痉挛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可有效地缩短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昏迷时间,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张元华  张华伟 《四川医学》2012,33(7):1208-1209
目的回顾性研究早期乳酸清除率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6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ICU后的APACHEⅡ评分、MOFS发生率、入ICU 12h后乳酸清除率及患者转归。分别将病例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其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各组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MOFS发生率明显低于死亡组(33.57%vs 66.29%,P<0.01),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32.56±15.69)%vs(13.67±14.56)%,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MOFS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33.09%vs 64.10%,28.16%vs 76.92%,P均<0.01)。结论乳酸清除率可用于早期评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后脑底动脉流速增快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内血肿的急性脑损伤病例 ,待颅内血肿清除后 ,用TCD动态监测脑底动脉及颅外颈内动脉的血流速度 ,选择有脑底动脉流速异常增快的 17例用于分析。结果  7例为脑充血 ,8例为脑血管痉挛 ,2例先出现脑充血 ,后出现脑血管痉挛。 3例因脑充血而出现显著的颅内压增高 ,2例因大脑中动脉严重痉挛出现脑梗死。结论 急性脑损伤后脑底动脉流速异常增快出现于伤后前 4d多为脑充血 ,出现于伤后 4d以后多为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2.
异丙酚,依托咪酯地中低温体外循环期间脑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20例瓣膜置换术病人中,观察异丙酚(P组)和依托咪酯(E组)对中低温体外循环期间脑氧代谢的影响,结果:两组病人均随鼻咽温降低,SjO2、CjO2升高、CEO2下降;复温后SjO2下降,CEO2明显升高。复温至35℃时,P组SjO2和CjO2高于E组,CjO2低于E组。提示:异丙酚降低复温期脑代谢、减少脑氧耗、脑氧摄取率的作用优于依托咪酯。。  相似文献   

13.
脑外伤后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CA)的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2例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24h内和伤后6d行经脑多谱勒(TCD)结合压颈试验来检测CA。结果 伤后24h内CA受损在重型颅脑损伤中有13例,占81.3%,和预后呈正相关,中型中有2例,占33.3%。CA在伤后处于不断变化中,6d后明显好转。结论 通过对CA的检测,可了解颅脑损伤后脑组织的代偿能力,并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外伤后迁延性昏迷病人的脑电图(EEG)波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动态观察与分析了23例重型颅脑外伤后迁延性昏迷病人的EEG波型。结果 本组中A、B和C型各2例;D型1例;E和F型各6例;G型4例。结论 A、B、C、D和G型5种EEG昏迷波型对重型颅脑外伤后迁延性昏迷病人的早期预测有参考价值,而E和F波型对早期预测不能确定,取决于脑部结构损伤的严重程度和治疗等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神经外科手术中不同输液量对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 拟行神经外科手术患者40例,术前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分别为常规输液组(N)及控制输液组(C),全麻诱导前,静滴复方氯化钠注射液,N组输液速度为10~ 12 mL/(kg·h),C组输液速度为3~5 mL/(kg·h).全麻诱导后,维持原液体输注速度由外周静脉继续输入晶体液和胶体液,晶胶比例为1∶2,直至手术结束.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并分别在术前(T0),气管插管后(T1),肿块切除后(T2),术毕(T3)4个时间记录数值,分别在T1,T2,T3 3个时间点抽取乙状窦静脉血和足背动脉血液做血气分析,测量静脉氧饱和度(SvO2),计算动静脉氧含量差(C(a-v)O2),脑氧摄取率(COE),同时各时间点测乳酸(Lac)浓度.结果 两组HR,MAP变化差别无统计学意义,C组Lac、C(a-v)O2下降明显,SvO2上升明显(P<0.05),两组COE下降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神经外科手术中控制输液量,能够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维持脑氧供需平衡,并减少无氧代谢.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硝普钠(SNP)诱导的亚临床水平控制性低血压对脊柱手术病人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60例ASAⅠ~Ⅱ级择期在全麻下行腰椎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的成年病人,随机分为正常血压组(C组)、临床水平控制性低血压组(D1组)、亚临床水平控制性低血压组(D2组)。C组不予处理,D1组和D2组均在手术开始后持续输注SNP,使平均动脉压(MAP)在30min内达目标血压(D1组:7.33~8.00kPa,D2组:6.00~6.67kPa)。分别在控制性降压前10min、达目标血压时、达目标血压后60min、开始复压时、手术结束时、术后24h、术后48h等时间点采血,检测并计算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O2)、脑动脉-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脑氧摄取率(CERO2)及动-静脉血乳酸浓度差(LAC(jv-a))等的变化,观察控制性降压对脑氧代谢的影响。结果与C组相比,应用临床水平控制性低血压及亚临床水平控制性低血压后,病人SjvO2、Da-jvO2、CERO2、LAC(jv-a)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应用SNP诱导的亚临床水平控制性低血压对病人的脑氧代谢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单重和多重脑震荡后24d内学习记忆能力的动态改变.方法 成年SD大鼠30只,应用单摆式闭合性脑损伤机械打击装置,复制不同损伤程度的脑震荡大鼠.即单重脑震荡(PCC)和多重脑震荡(MCC)大鼠(n=8),应用八臂迷宫试验观测评价大鼠伤后学习记忆能力.结果 与正常组比,(1)伤后摄取食物量下降,PCC组1~11d[(0.00±0.00)个~(2.62±1.76)个]、MCC组1~24d[(0.00±0.00)个~(0.75±1.48)个]均有统计学意义(t≥3.75,P<0.05);(2)伤后精神运动抑制即入臂总次数下降,PCC组1~7d、13d[7d(4.87±1.24)次;13d(10.00±2.39)次]、MCC组1~8d、22d[8d(4.25±5.03)次,22d(9.37±4.20)次]有统计学意义(t≥3.75,P<0.05);(3)伤后参考记忆即入有食物臂次数先降后恢复,PCC组1~7d[(0.50±0.75)次,(3.00±1.06)次]等、MCC组1~19d[(1.88±2.10)次,(2.50±2.44)次]有统计学意义(t≥3.50,P<0.05);(4)工作记忆即重复入无食物臂的次数出现延迟性损伤,PCC组1~6d、10~23d[(0.00±0.00)次,(4.25±3.05)次]、MCC组1~4d、6d、9~13d、15~16d、19~22d[(0.25±0.46)次,(3.12±2.87)次]有统计学意义(t≥3.52,P<0.05).结论 单重和多重脑震荡鼠在八臂迷宫实验中,摄食功能、精神运动、参考记忆与工作记忆在伤后不同时间表现出严重受损,且前三者的损伤程度与脑震荡损伤次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早期肠外肠内联合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40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肠外肠内联合营养)、对照组(完全肠外营养),每组各20例,治疗后对其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估.结果 治疗第14天时观察组前白蛋白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1),转铁蛋白、白蛋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重型颅脑外伤术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CA Vm)和血液流变学诸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两者联合检测对外伤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104例和健康体检者40例,用脑血管多普勒(TCD)检测MCA Vm,同时测定全血低切黏度(LWBV)、全血高切黏度(HWBV)、血浆黏度(PV)和纤维蛋白原(Fi)含量,对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重型颅脑外伤组术后第1天,MCAVm、LWBV、HWBV、PV和Fi含量明显升高,第3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术后第1、3、5、7、14天的MCA V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者术后5个时间点MCA Vm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者(P〈0.05)。ROC曲线对预测重型颅脑外伤术后外伤性脑梗死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血浆Fi含量尤为灵敏,TCD检测大脑MCA Vm联合血浆Fi含量测定预测外伤性脑梗死的灵敏度为97.8%,特异度为53.1%。结论脑血管痉挛和血液流变学异常是颅脑外伤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参与外伤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TCD检测MCA Vm联合血浆Fi含量测定可明显提高外伤性脑梗死预测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20.
异丙酚与咪唑安定对体外循环期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0例瓣膜置换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异丙酚组和咪唑安定组,观察体外循环期颈静脉血氧饱和度,动脉,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脑氧摄取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复温时Ⅱ,Ⅲ组SjO2显著高于Ⅰ组,Da-vO2及CEO2显著低于组,且复温时SjO2与CPB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提示异丙酚与咪唑安均能防止CPB时脑氧供需失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