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对颈椎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焦虑和抑郁的影响.方法 对38例颈椎病患者发放疾病不确定感、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并实施相应综合干预,1个月后再次发放以上量表,比较实施综合干预前后颈椎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焦虑和抑郁有无差异.结果 实施综合干预后,颈椎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焦虑和抑郁明显下降,与实施综合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椎病患者存在较高的疾病不确定感及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严重影响颈椎病患者身心健康.对颈椎病患者采取相应的综合干预,可提高其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降低疾病不确定感、焦虑和抑郁水平,自觉调整不良的心理状态,促进疾病恢复,才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张兰英 《当代医学》2010,16(6):44-45
目的了解焦虑抑郁状态在上消化道各种疾病中发生情况,观察焦虑抑郁状态在反流性食道炎、胃炎、溃疡及胃癌四疾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焦虑抑郁在以上四种疾病中的差异性,以提高社区医师对以躯体症前来就诊的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的人群的干预,达到共病共治。方法采用焦虑评价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来评价164例经胃镜检查诊断为反流性食道炎、胃炎、溃疡及胃癌四个疾病相关性及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焦虑抑郁在四种疾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x^2=22.8449,P〈0.01);四种疾病中胃癌最易出现焦虑抑郁状态,其次为胃炎、反流性食道炎及溃疡。结论躯体疾病与情感障碍的共病现象越来越多,作为社区全科医师应该加以重视并适当给予干预,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脑性瘫痪患儿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焦虑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脑性瘫痪患儿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焦虑水平,探讨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提高其应对疾病的能力,降低焦虑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随机抽取首次在我院就诊,并确诊为脑性瘫痪的患儿家属42名,发放中文版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测量。结果疾病不确定感总分79~134分,平均(106.57±14.21)分,处于中等水平36名(85.71%),高等水平6名(14.28%);焦虑总得分(43.29±10.20)分,与全国常模(29.78±0.46)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44.33,P〈0.01)。结论脑性瘫痪患儿家属存在较高的疾病不确定感,焦虑水平高。医护人员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其应对疾病的能力,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和焦虑水平,改善心理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焦虑、抑郁状态以及疾病不确定感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方法对住院的300例AMI患者疾病不确定感量表,抑郁、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300例AMI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得分为(81.17±5.69)分,焦虑146例(48.67%),抑郁127例(42.33%),合并焦虑、抑郁106例(35.33%);AMI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不明确性和复杂性两个维度得分与焦虑、抑郁得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较高程度的疾病不确定感并与焦虑、抑郁有相关性,采取有效措施干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可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减少心肌梗死患者心理问题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脑性瘫痪患儿家长疾病不确定感、焦虑的影响。方法对42名脑性瘫痪患儿家长在实施健康教育前、后发放疾病不确定感及焦虑量表,比较实施健康教育前、后家长疾病不确定感、焦虑有无差异。结果健康教育后,脑性瘫痪患儿家长疾病不确定感、焦虑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对脑性瘫痪患儿家长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能有效降低患儿家长的疾病不确定感及焦虑水平;及时调整心态,以提高其应对疾病的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制定心理护理的具体措施。方法:选择老年COPD患者72例,发放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HADS),确定影响老年COPD病人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的主要因素。针对以上因素制定心理护理措施,并观察干预后效果。结果:得出职业、文化程度、家庭关系及经济条件、疾病的严重程度对COPD病人的影响较为明显,对这类病人实行心理护理干预前与干预后对照比较分析,两者有明显差异。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老年COPD患者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颈椎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探讨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对38例颈椎病患者发放疾病不确定感、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应用PEMS3.1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8例颈椎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分为87~132分,平均(111.84±12.84)分,处于中等水平25例(65.79%),高水平13例(34.21%)。焦虑得分为32~72分,平均(51.76±8.15)分,与全国常模[(29.78±0.4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62,P〈0.05),其中,无焦虑3例(7.89%),轻度15例(39.47%),中度12例(31.58%),重度8例(21.05%)。抑郁得分为36~65分,平均(52.76±8.15)分,其中,无抑郁15例(39.47%),轻度15例(39.47%),中度8例(21.05%)。疾病不确定感总得分、不明确性、不可预测性、复杂性、不一致性与焦虑、抑郁呈正相关(均P〈O.05)。结论颈椎病患者存在较高的疾病不确定感及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严重影响颈椎病患者身心健康。对颈椎病患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才能降低颈椎病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焦虑和抑郁水平,患者应自觉调整不良的心理状态,促进疾病恢复,才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养心疏肝和胃法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的疗效。方法方便收集2013年2月—2015年7月于门诊就诊的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伴焦虑抑郁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予养心疏肝和胃方治疗,对照组予多潘立酮联合磷酸铝凝胶治疗。结果实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95.0%vs.75.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镜疗效与对照组相当(P>0.05);实验组HAMD和HAMA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心疏肝和胃法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及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患者的Hp阳性率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89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Hp阳性者33例,占37.1%,214例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患者中,Hp阳性者67例,占31.3%,两组间H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等至今尚不清楚,致病因素有很多,研究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致病因素之一;但是,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Hp检测结果要受到胃酸、胆汁反流频率和时间的不同及胆汁成分、浓度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慧霞 《中外医疗》2013,(19):111-111,113
目的评价氯波比利、铝碳酸镁联合治疗胃癌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选取62例胃癌化疗后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氯波比利、铝碳酸镁、奥美拉唑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奥美拉唑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及胃内24 h胆汁反流情况。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96.8%)显著高于对照组(74.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氯波比利、铝碳酸镁联合治疗治疗胃癌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效果明显,减少胆汁反流次数,促进胃粘膜病变修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高危儿母婴分离初产妇社会支持、焦虑和抑郁的影响。方法对88例高危儿母婴分离初产妇发放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根据调查结果实施护理干预,比较实施护理干预前后其社会支持、焦虑和抑郁有无差异。结果实施护理干预前,中度焦虑57例(64.77%),重度焦虑31例(35.23%);轻度抑郁21例(23.86%),中度抑郁66例(75.00%),重度抑郁1例(1.14%)。实施护理干预后,中度焦虑12例(13.64%),轻度焦虑42例(47.73%);轻度抑郁27例(30.68%),实施护理干预前后其社会支持、焦虑和抑郁经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危儿母婴分离初产妇能获得较高的社会支持。但也存在较高水平的焦虑、抑郁。医护人员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才能提高其社会支持,降低其焦虑、抑郁水平,改善情绪,提高其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伴抑郁焦虑患者的综合性心理干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综合性心理干预对脑卒中伴抑郁焦虑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0例脑卒中伴抑郁焦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心理干预,包括行为干预、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及生物反馈治疗等。对每位患者在干预前和干预6周后分别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SDS及SAS标准分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周后观察组的SDS及SAS标准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性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伴有的抑郁焦虑症状,亦可促进躯体疾病的康复,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喉癌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80例全喉切除术患者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0人,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前两组SDS、SAS均〉50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抑郁、焦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类型、没有统计学差异。在经济情况、家人支持上,干预组要好于对照组。结论喉癌患者普遍存在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积极的心理干预,能减轻焦虑、抑郁的发生率,提高喉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房颤病人的焦虑、抑郁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房颤病人116例,自行设计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病人住院期间临床资料,同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疾病不确定感量表于病人出院前1 d进行现况调查。结果与国内常模相比,房颤病人的焦虑、抑郁水平均较高(P <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持续性房颤及是否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是房颤病人焦虑、抑郁的共同影响因素(P < 0.05~P < 0.01);合并有高血压、文化程度、是否接受相关知识宣教是其焦虑情绪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P < 0.01);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疾病不确定感是其抑郁情绪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和P < 0.01)。焦虑评分模型中,5个自变量累计解释焦虑评分变异的56.2%(R2=0.562,调整R2=0.518);抑郁评分模型中,4个自变量累计解释抑郁评分变异的47.8%(R2=0.478,调整R2=0.453)。结论房颤病人射频消融术前焦虑抑郁水平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其术前焦虑、抑郁情绪均受多种因素影响。医护人员一方面应加强病人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减轻病人的疾病不确定感,另一方面应对持续性房颤及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病人进行重点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健康干预活动对社区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心理焦虑、抑郁情况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上海市浦东新区10个社区作为研究现场,纳入社区内所有轻中度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整群抽取其中4个社区所有研究对象行6个月的强化健康教育,设为干预组;其余6个社区作为对照组,针对组内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一次常规健康教育。在基线和干预结束后分别进行基本信息问卷调查和焦虑/抑郁量表(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调查,评价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结果 共纳入464位COPD患者(干预组242人、对照组222人);最终完成随访282人(干预组155人、对照组127人),随访率60.8%。干预结果显示,干预活动提高了患者的规律用药比例(P=0.036,OR=2.24,95% CI:1.06-4.74)和对COPD的认知水平(P=0.019,OR=2.66,95% CI:1.18-6.03)。双重差分模型显示,干预活动对男性抑郁评分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didt=-1.75);干预活动对男性焦虑评分和女性焦虑、抑郁评分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干预活动缓解了上海市浦东新区轻中度男性COPD患者的抑郁情况,但对男性患者焦虑情况和女性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影响不大。社区COPD干预措施今后需要进一步改进,特别是针对女性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作射频消融术前焦虑抑郁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行射频消融术的病人96例,在手术前后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确定影响该类病人焦虑抑郁的因素。并将96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两组进行相同的护理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系统的心理护理和术前指导及视频模拟宣教。结果:行射频消融术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为87.5%,职业、家庭和经济情况是影响病人心理状态的主要原因。护理干预与否有明显差异。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地缓解病人的抑郁焦虑状态。  相似文献   

17.
刘洁  张剑  薛鲜敏  聂燕  时永全 《中华全科医学》2020,18(12):2065-2070
目的 分析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CNAG)、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和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患者的社会心理特征与生活和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连续纳入2019年6—12月到西京医院就诊的671例慢性胃炎患者,根据活检病理诊断分为CNAG组(136例)、CAG组(180例)、IM组(355例)。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生活质量量表(SF-36)、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应对方式(TCSQ)量表进行评估分析。 结果 IM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均显著高于CNAG组和CAG组(均P<0.05)。3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各因子评分均低于全国常模评分,IM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评分均显著低于CNAG组和CAG组(均P<0.05)。IM组和CAG组患者睡眠质量总分均显著高于CNAG组(均P<0.05)。CAG组和IM组积极应对评分均显著低于CNAG组(均P<0.05)。IM组消极应对评分显著高于CNAG组和CAG组(均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HP感染状态和病程都能够影响慢性胃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发生率以及睡眠质量,年龄、文化程度和性别可能与患者生活质量相关,而文化程度和年龄与患者积极应对方式的改变有关。 结论 慢性胃炎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随黏膜病变的加重显著升高,生活和睡眠质量显著下降,对事物的应对方式趋于消极。提示临床上应关注慢性胃炎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与生活和睡眠质量,必要时给予相应干预。   相似文献   

18.
护理干预对银屑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银屑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对60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整体化护理,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在干预前后分别给两组患者进行评分。结果:比较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情绪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银屑病患者实施整体化护理干预可以使银屑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孕产妇焦虑抑郁心理状态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孕产妇焦虑或抑郁的心理状态.方法:用综合医院焦虑或抑郁量表筛选孕34~41周焦虑/抑郁障碍的孕产妇100例,随机抽取50例症状自评定量表进行心理状态调查,另外50例只做常规健康教育.结果:干预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值干预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干预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哺乳方式构成差异有显著意义,干预组喂养高于对照组.结论:心理因素与发病有关,适当的心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孕产妇身心健康,减少产后出血量,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协调医患关系,保障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