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焦虑、抑郁状态以及疾病不确定感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方法对住院的300例AMI患者疾病不确定感量表,抑郁、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300例AMI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得分为(81.17±5.69)分,焦虑146例(48.67%),抑郁127例(42.33%),合并焦虑、抑郁106例(35.33%);AMI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不明确性和复杂性两个维度得分与焦虑、抑郁得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较高程度的疾病不确定感并与焦虑、抑郁有相关性,采取有效措施干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可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减少心肌梗死患者心理问题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对颈椎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焦虑和抑郁的影响.方法 对38例颈椎病患者发放疾病不确定感、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并实施相应综合干预,1个月后再次发放以上量表,比较实施综合干预前后颈椎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焦虑和抑郁有无差异.结果 实施综合干预后,颈椎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焦虑和抑郁明显下降,与实施综合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椎病患者存在较高的疾病不确定感及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严重影响颈椎病患者身心健康.对颈椎病患者采取相应的综合干预,可提高其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降低疾病不确定感、焦虑和抑郁水平,自觉调整不良的心理状态,促进疾病恢复,才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庄前玲  陆锦华  杜建刚 《重庆医学》2016,(11):1551-1553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人群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分析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10~12月筛查出苏州社区糖尿病前期患者148例,采用许淑莲修订的M 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疾病不确定感的因素及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结果苏州社区糖尿病前期人群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平均为(81.35±16.57)分,其中不明确性维度得分为(48.59±8.59)分,复杂性维度得分为(32.76±8.95)分。在年龄、性别、医保方式、吸烟、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史、疾病不确定感总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对维度与疾病不确定感呈负相关,回避和屈服维度得分与疾病不确定感的2个维度得分及总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医务人员应指导患者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以降低疾病的不确定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士在护患沟通中的行为态度对住院患者心理(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以某综合医院最近1个月不同科室的住院患者为干预对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比较干预前后护士行为态度对患者焦虑、抑郁得分的情况。结果干预前调查患者共544人,焦虑、抑郁平均得分分别为(9.32±3.21)分、(9.38±3.49)分;干预后调查患者共483人,焦虑、抑郁平均得分分别为(5.73±3.05)分、(5.39±4.31)分,护士行为态度评分平均得分为91.99±5.89,统计发现,随着护士行为态度评分的升高,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有降低的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护患沟通中护士良好的行为态度能减轻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状况,满足患者身心健康需求。  相似文献   

5.
赵辉 《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2):130-131
目的研究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情绪调节的效果。方法应用Zung焦虑评定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乳腺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结果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情绪状况较差,焦虑得分为(63.47±14.93)分,抑郁得分为(66.75±15.11)分;经过心理干预后,患者焦虑、抑郁状况明显改善,得分较干预前低,干预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较重,心理干预可改善其心理状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老年手术患者家庭功能、社会支持、术前焦虑和抑郁状况,并探讨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APGAR)、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术前老年患者进行调查,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推断性分析。结果全部295例老年手术患者家庭功能良好208例(70.51%),家庭功能中度障碍67例(22.71%),家庭功能严重障碍20例(6.78%);社会支持总分(40.42±9.03)分,其中主观支持(23.32±5.42)分,客观支持(9.45±3.73)分,支持利用度(7.65±1.86)分;术前焦虑152例(51.53%),抑郁98例(33.22%)。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家庭功能良好组低于家庭功能障碍组(P<0.05);抑郁发生率社会支持高分组高于低分组(P<0.05);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得分家庭功能良好组高于家庭功能障碍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心理异常影响因素有文化程度、是否患肿瘤性疾病、社会支持总分和家庭功能状况。结论老年手术患者术前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术前焦虑和抑郁情绪与家庭功能和社会支持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7.
龙秋菊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6):127-128,133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焦虑、抑郁影响。方法对63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发放疾病不确定感、焦虑、抑郁等量表,根据调查结果实施综合干预措施,1个月后再次发放疾病不确定感、焦虑、抑郁量表,比较实施综合干预前后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焦虑、抑郁有无差异。结果综合干预后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焦虑、抑郁明显减轻,疾病不确定感高水平、低水平患者与实施综合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进行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焦虑、抑郁水平,提高其应对疾病的能力。调整不良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情绪,促进疾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早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的疾病不确定感与焦虑、抑郁情况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07例早期胃癌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问卷调查并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早期胃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焦虑、抑郁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早期胃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分为(93.2±14.0)分, 处于中等水平;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总得分分别为(46.5±9.7)和(47.7±10.2)分, 发生率分别为34.6%(37/107)和31.8%(34/107)。早期胃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焦虑、抑郁均呈正相关(r=0.40、0.31, 均P<0.05)。结论部分早期胃癌围手术期患者存在疾病不确定感、焦虑与抑郁情绪, 且疾病不确定感与焦虑、抑郁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临床综合护理对肺结核合并艾滋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2012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40例肺结核合并艾滋病(AIDS)患者,根据人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两组分别给予普通常规护理与综合护理干预,以问卷调查方式观察护理前后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心情指数(SAS)评分以及自尊评价(SES)评分,对比患者抑郁程度;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评分评价患者生活质量,调查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SAS、SDS、SE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36.6+4.2)分]和SDS[(32.8±3.2)分]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42.3±4.3)、(39.4±3.9)分1,SES评分[(44.4±4.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38.5±3.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GQOLI评分方面,观察组躯体功能[(51.37±7.99)分]、心理功能[(58.14±7.84)分]、社会功能[(57.82±6.81)分]、物质生活状态[(12.64±3.19)分]与总体生活质量因子评分[(15.57±2.5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5.21±7.47)、(46.34±6.14)、(47.15±7.43)、(12.15±3.11)、(13.01±2.3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100.0%,对照组为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结核合并AIDS患者实行综合护理,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同此能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受灾群众焦虑抑郁症状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汶川地震受灾群众的焦虑抑郁症状。方法以经历了“5.12”汶川地震的84名受灾群众为研究对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调查,分析其焦虑和抑郁症状情况,并分析高度应急状态下的焦虑和抑郁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受灾群众焦虑得分(标准分)为45.36±14.15,症状分级6人中度焦虑,12人重度焦虑,阳性率为21.43%;抑郁得分(标准分)为54.43±15.22,症状分级有12人轻度抑郁,24人中度抑郁,18人重度抑郁,阳性率为64.29%。而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间焦虑与抑郁得分差别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次调查的受灾群众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都比较严重,因此有必要对受灾群众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与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当前医科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情绪,了解该群体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266名医科大学生进行评估.结果:医科大学生的SAS、SDS标准分平均值分别为40.49±11.91、44.83±11.63,其中分别有27.44%、36.10%的学生存在焦虑、抑郁情绪(量表评分≥50).不同性别、年级和城乡类别的学生在SAS、SDS中的标准分平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分别为城镇和乡村学生的情绪状况差异不显著,有部分学生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颅脑外伤鉴定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并确定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07例颅脑外伤鉴定患者家属进行调查,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1)研究组SCL-90 总分(175.76±68.68)、总均分(1.95±0.76)、阳性项目平均分(2.78±0.64)均高于全国常模(P均〈0.05);除人际关系因子外,其他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强迫(2.19±0.85)、抑郁(2.22±0.93)等因子均高于分界值2.0(P均〈0.05).(2)SAS(51.01±11.60)、SDS(54.69±13.70)的粗分结果也均高于常模和粗分的分界值(P均〈0.01).结论:颅脑外伤鉴定者家属存在严重心理问题,需要进行及时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肠易激综合征患者(IBS)与正常健康人之间焦虑、抑郁症状的差异,探讨IBS发病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确诊的IBS患者100例及正常对照100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对2组进行焦虑、抑郁症状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BS患者的焦虑、抑郁患病率分别为28%(28/100)、35%(35/100);IBS患者SAS及SDS评分分别为47.27±10.53、48.16±9.41,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0.62±8.23、42.25±9.25,IBS组SAS及SDS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其中,女性IBS患者分别占IBS组焦虑、抑郁患病率的64.3%(18/28)、60.0%(21/35),其SAS及SDS评分分别为49.12±9.21、52.25±9.34,男性IBS患者SAS及SDS评分分别为46.56±8.72、47.81±8.93,女性IBS患者SAS及SDS评分均显著高于男性IBS患者(P均〈0.05)。结论 IBS发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女性IBS患者精神心理症状比男性更为多见。  相似文献   

14.
唐刘红  张小强 《四川医学》2011,32(9):1387-1390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影响因素,为提高MHD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简表SF-36、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本组72例MHD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性别、经济状况、文化程度、抑郁和焦虑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 MHD患者SF-36量表8个维度的分值均显著低于四川常模(P〈0.01)。本组患者处于抑郁状态的占63.89%,处于焦虑状态的占54.17%。经济状况、文化程度、抑郁和焦虑均显著影响MHD患者的生理健康总评(PCS)和心理健康总评(MCS)(P〈0.05)。性别因素对生存质量影响不明显(P〉0.05)。结论 MHD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降低。经济状况差、文化程度低、抑郁和焦虑均会对MHD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社区全科医师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北京市丰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183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上述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入组人员SCL-90总均分为(1.46±0.26)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焦虑[(1.75±0.49)分]及抑郁得分[(1.85±0.58)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抑郁[(1.3±0.43)分]及焦虑得分[(1.50±0.59)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受教育程度是影响社区全科医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硕士及以上人员的SAS、SDS评分、SCL-90中抑郁与焦虑因子以及精神病性项目得分明显低于本科及大专学历的人员,三者之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 社区全科医师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开始受到整体医疗环境的影响,受教育程度高的全科医师具有良好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合并焦虑患者介入治疗后心理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焦虑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后心理变化,及心理干预对伴有焦虑症状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126例冠心病合并焦虑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为对照组(n=42),B组为抗焦虑药物组(n=42),C组为心理干预联合抗焦虑药物组(n=42),共治疗1月。比较三组患者在手术前、治疗1周、治疗1月后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的得分。结果A组治疗1周、治疗1月后SAS得分[分别为(55,86±5.46)分、(53.93±6.03)分]与手术前SAS得分[(57.14±5.63)]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1周、治疗1月后SAS得分[分别为(42.79±5.82)分、(33.86±5.05)分]与B组SAS得分[分别为(49.93±6.63)分、(40.93±6.46)分]均低于A组SAS得分[分别为(55.86±5.46)分、(53.93±6.03)分],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内血管再通没有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抗焦虑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都可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对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冠心病的防治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及焦虑障碍的发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5例,使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调查,并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指标,分析患者抑郁及焦虑障碍的发病率:评估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指标与抑郁及焦虑障碍发生的相关性。结果:95例患者中有65.3%的患者存在抑郁障碍,有67.4%的患者存在焦虑障碍,同时存在抑郁及焦虑障碍的有36.8%。抑郁障碍患者焦虑障碍发病率较低(P〈0.05),焦虑障碍患者抑郁障碍发病率较低(P〈0.05)。发生抑郁障碍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P〈0.05),随着年龄增加,抑郁程度逐渐增加(r=25.849,r=0.485,P〈0.05)。未发生抑郁障碍的患者SAS得分高(P〈0.05)。发生抑郁障碍的患者SDS得分与SAS得分有明显相关性(r=0.393,P〈0.05),而焦虑障碍患者SDS得分与SAS得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抑郁和焦虑障碍的发病率较高.其中抑郁障碍女性多发,年龄越大。抑郁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治疗的有效性,以及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1月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6例(心功能均为Ⅱ级),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稳心组和药物组,各48例,药物组用基础药物治疗(地高辛+利尿剂+血管扩张药+β受体阻断剂),稳心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治疗6周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心律失常的情况,并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比较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改善情况,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稳心组患者的评分降低较药物组组更显著[HAMD:(8.6±2.6)vs(12.4±4.2);SAS:(37.6±5.9)vs(43.7±6.0)],两组治疗前HAMD、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HAMD、S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稳心组患者治疗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药物组[95.83%(46/48)vs 35.42%(17/48)](P<0.05)。结论稳心颗粒在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治疗作用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临产妇分娩过程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于江苏省无锡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分娩的临产妇共148例,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74例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7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分娩过程各项评分情况、各产程时间及分娩前后两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等量表评分。结果研究组产后出血评分为(1.47±1.04)分,新生儿Apgar评分为(9.47±0.52)分,显著优于对照组[(4.52±0.36)、(5.23±1.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产程为(8.86±1.02)h,显著少于对照组[(13.87±1.6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分娩后SDS、SAS、HAMD分别为(41.28±1.37)、(40.06±2.24)、(4.35±0.08)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50.61±1.87)、(51.75±5.49)、(8.65±1.7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临产妇分娩过程中,能够有效缓解产妇的紧张、恐惧情绪,同时降低分娩中危险情况的发生率,保障分娩顺利进行,提升分娩安全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