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娄静静 《浙江医学》2023,(4):420-423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阴性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表现及组织学特点。方法 选取舟山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6例Hp阴性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癌组织内镜分型及病变部位、组织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情况。结果 Hp阴性早期胃癌好发部位为胃窦部(55例,57.29%),该部位内镜下分型以凹陷型多见(26例,27.08%);Hp阴性早期胃癌组织分型以腺癌多见(87例,90.63%),该类型内镜下分型以凹陷型常见(42例,43.75%);Hp阴性早期胃癌分化程度以低分化型最多(83例,86.46%),该分化程度内镜下分型以表浅凹陷型(20例,20.83%)和凹陷型(39例,40.63%)较多;Hp阴性早期胃癌浸润深度以黏膜内癌(60例,62.50%)较多,该浸润深度内镜下分型以凹陷型(27例,28.31%)较多。结论 Hp阴性早期胃癌好发部位为胃窦部,组织分型以腺癌多见,分化程度以低分化型最多,浸润深度以黏膜内癌较多,内镜下分型均以凹陷型和表浅凹陷型多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介绍X线低张双对比钡餐造影技术的具体使用方法及探讨其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使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3月~2005年4月应用X线低张双对比钡餐造影法诊断为早期胃癌的26例患者,被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的详细X线表现。结果 该18例确诊患者中诊断为隆起型早期胃癌4例;浅表型早期胃癌6例,其中Ⅱa型1例、Ⅱc型5例;凹陷型早期胃癌5例;混合型早期胃癌3例。诊断符合率69.2%。结论 X线低张双对比钡餐造影是一项简便、准确、痛苦少,易于被患者接受的检查方法,在早期胃癌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内镜下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胃肠镜检查对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5年12月至2005年12月24例临床、病理确诊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胃肠镜表现,其中电子胃镜检查11例,均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并行黏膜活检送病理检查和胃窦部幽门螺杆菌检查;电子结肠镜检查14例,6例达回肠末段,8例达回盲部,并行黏膜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 病变分布特点:胃镜检查11例中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胃窦(5例)及十二指肠(4例),共9例,占81.8%;肠镜检查14例中回盲部受累7例,占50%,为最好发部位;多为多发病灶(21/25),孤立病灶少见(4/25)。内镜下表现:11例胃镜下最常见的表现为溃疡8例,占72.7%,圆型或椭圆型,其中多发溃疡5例,以浅溃疡为主,薄白苔,孤立溃疡3例,多较深,白苔,直径均≤1.0cm。其次为散在多发糜烂7例,占63.6%,黏膜水肿7例,占63.6%;皱襞增厚6例,占54.5%。隆起病变7例,占63.6%,表现为疣状隆起、结节样及匍型。14例肠镜下主要表现为溃疡和隆起病变,溃疡为多发浅溃疡(7例)占50%,数个至数十个不等,圆型及不规则型,散在分布,直径0.3~1.0cm,伴黏膜水肿、皱襞增厚、散在多发糜烂,局部肠腔狭窄;隆起病变(7例)占50%,表现为结节状,最大直径约4.0cm。黏膜活检病理检查:黏膜层均可见较多或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共5例,占45.5%(5/11);阴性6例,占54.5%(6/11)。结论 消化内镜检查是诊断以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为主的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重要方法,而通过内镜检查行黏膜活检证实胃肠道黏膜组织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OlympusEU—M30,GFUM200型,5-12MHz超声内镜对57例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其中23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获得病理诊断,19例外科手术获得病理诊断。结果57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发生病变最多的部位是胃(36例,占63.1%),食管次之(15例,占26.31%),十二指肠最少(6例,占10.52%)。57例患者中23例行EMR证实,19例外科手术证实,6例外压性包块,9例异位胰腺,经6~12月随仿,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均未见异常改变。23例EMR及19例手术病理诊断与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为88.09%(37/42);不符合率11.09%(5/42)。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断优于胃镜检查,超声内镜虽能从结构(内部回声是否均匀,包膜是否完整)及层次上提供诊断帮助,但在鉴别肿块良恶性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对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检查可疑的病例,在条件许可时仍需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肠黏膜表面型病变内镜下的诊断、分型和治疗方法。方法连续3000例患者通过放大结肠镜检查来寻找大肠表面型(Ⅱ型)病变。在内镜检查中发现病灶后,对病灶喷洒靛胭脂,采用放大装置观察病灶表面腺管开口形态。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Ⅱ型病变,切除标本完整迭检。结果3000例作放大内镜检查的患者中,在643例患者发现大肠黏膜病变725处,其中Ⅱ型病变61个,占病变数的7.18%。Ⅱ型病变中,表面隆起型(Ⅱa)18例,表面隆起型(Ⅱa+dep)7例,表面平坦型(Ⅱb)6例,表面凹陷型(Ⅱc)2例,表面凹陷型(Ⅱc+Ⅱa)1例,表面凹陷型(Ⅱa+Ⅱc)4例,侧向发育型(LST)23例。61个Ⅱ型病变中,45处用EMR切除,7处用EPMR切除,2处用EPMR+外科手术切除,6处用外科手术切除,1例放弃治疗。结论放大内镜加黏膜染色技术能提高表面型病变的检出率。绝大多数Ⅱ型病变能用EMR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并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1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内镜下表现和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组120例患者均经内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经病理诊断证实为CAG82例,诊断符合率为68.33%。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变薄(A)和白相为主、血管暴露并透明可见(B)37例,病理证实为CAG17例,占45.95%;内镜下表现为黏膜粗糙(C)33例,病理证实为CAG19例,占57.58%;内镜下表现为可见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 D)15例,病理证实为CAG9例,占60%;内镜下表现为A+B+C19例,病理证实为CAG17例,占89.47%;内镜下表现为A+B+D16例,病理证实为CAG15例,占93.75%。结论:内镜下多种表现对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高价值,与病理诊断相结合可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冰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对胃黏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常规内镜下发现胃黏膜异常的患者3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冰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组(染色组),每组198例。对照组普通内镜观察判断病灶并活检,染色组采取染色观察后活检,对比两组一般情况、镜下表现、活检病理等。结果染色组早期胃癌18例(9.1%),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5.6%),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6例(8.1%),肠上皮化生51例(25.8%);对照组分别为2例(1.0%)、4例(2.0%)、6例(3.0%)、41例(20.7%)。染色组对早期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 P<0.05);染色组检出早期胃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隆起型3例(1.0%),表浅型16例(55.2%),凹陷型10例(34.5%),三者中表浅型病变检出率高于其他两类(P<0.05)。结论冰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可指导靶向活检,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等的检出率,同时有助于判断病变范围和深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研究表面型大肠肿瘤镜下特征及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探讨内镜在判断大肠肿瘤良恶性方面的价值。方法 61例大肠表面型病变来源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肠镜室。在普通内镜检查中发现异常黏膜后,对其喷洒0.4%靛胭脂染色,采用放大装置观察病变的大小及形态,做出镜下诊断和分型。经内镜或外科手术切除的标本均完整送检,做出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 25例表面隆起型大肠肿瘤中发现早期癌1例,占4 %,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3例(12 %);6例表面平坦型大肠肿瘤发现早期癌1例,占17%,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1例(17%);7例表面凹陷型肿瘤发现早期癌2例,占29%,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2例(29%);23例侧向发育型肿瘤发现早期癌2例,占9%,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5例(22%)。结论 不同镜下分型的表面型大肠肿瘤的恶变潜能不同,表面凹陷型大肠肿瘤可能更容易癌变。  相似文献   

9.
内镜对胃糜烂性病变1104例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糜烂性胃炎(EG)在内镜下的形态及分布。方法对2002年1月~2007年1月经内镜诊断明确糜烂性胃炎1104例进行分析。结果1104例中,男性723例,女性381例,男女之比1.9:1。隆起糜烂型480例,占43.5%;平坦糜烂型378例,占34.2%。杵状糜烂型246例,占22.3%。HP感染率为82.31%。结论内镜检查加上病理学及HP感染等检查,对本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是发现早期胃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对胃黏膜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高危患者356例,常规胃镜检查后行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分别观察并记录染色前后可疑病变的形态及色泽变化并进行活检。结果①染色检查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检出率均高于常规检查,正常及炎症检出率低于常规检查(P 〈0.05)。②常规检查检出的隆起型病灶占染色检查检出的44.9%,检出正确的平坦型病灶占染色检查检出的55.6%,检出凹陷型病灶占染色检查检出的63.0%;合计检出正确病灶率占染色检查检出的48.7%。结论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可显著提高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放大内镜对大肠黏膜平坦型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技术在诊断大肠黏膜平坦型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放大内镜检查中,发现病灶后,对病灶喷洒靛胭脂,采用放大内镜观察病灶表面腺管开口形态,根据Kudo分型作出放大内镜诊断。结果 在342处病灶中,发现侧向发育型肿瘤(LST)13个,平坦隆起型病变(Ⅱa)10个,表面平坦型病变(Ⅱb)5个,单纯凹陷型病变(Ⅱc)1个,检出率分别为3.80%,2.92%,1.46%,0.30%。其中Ⅱa,Ⅱb和Ⅱc病变共16个,占4.68%,如将13例LST计算在内.则占8.48%。结论 放大内镜诊断平坦型病变有重要价值,能有效提高平坦型肿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表现,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方法 分析48例在笔者所在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胃镜及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病灶可以出现在胃窦、胃角、胃体、贲门任何部位.病理诊断以管状腺癌为主,有27例(56.2%).结论 早期胃癌以浅表凹陷型和溃疡型病变多见,胃壁任何部位都好发.重视内镜检查,准确行黏膜活检是确诊早期胃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双对比钡餐造影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25例早期胃癌,对其接受的双对比钡餐X线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早期胃癌,位于胃窦部15例,胃体部7例,胃底部3例。10例结节隆起型,5例表浅型,10例凹陷型。结论:优良的双对比钡餐造影能准确发现早期胃癌,对早期胃癌的定性和定量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内窥镜的特征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确诊的48例早期胃癌患者的内窥镜检查资料,并分析其特点。结果:本组EGC发病部位以胃窦为多,占54.17%,其次分别为胃体、胃角。胃镜下表现主要为浅凹陷或渍疡、黏膜糜烂、粗糙、色泽改变、息肉、黏膜局部粗厚等,其中以浅表凹陷或浅表溃疡最常见,且痛变黏膜质脆,触碰易出血。病灶直径在2.0cm以下者占73%,病灶范围大部分较小。组织学分类以低分化腺癌为主。结论:胃镜检查是发现和诊断EGC的重要手段。内镜医师必须掌握EGC的镜下特征,细心全面观察,正确取材,以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胃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胃癌术后五年治愈率高达92.5%,证明胃癌的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纤维胃镜的应用提高了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但x线检查仍为一简单而准确的方法,本文拟讨论如何提高早期胃癌的x线诊断水平,包括早期胃癌的分型,x线征象,以及显示这些征象的x线检查方法等。 据肉眼所见,将早期胃癌分为隆起型(Ⅰ型)表面型(Ⅱ)和凹陷型(Ⅲ)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X线低张双对比钡餐造影技术的具体使用方法与在诊断早期胃癌中的使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本院在2014-2015年收治的使用X线低张双对比钡餐造影法诊断为早期胃癌的患者共计15例作为临床研究资料,全部患者应用X线低张双对比钡餐造影技术进行诊断。结果经过诊断,有4例患者为隆起型早期胃癌,有2例患者为浅表型早期胃癌,其中Ⅱa型患者为4例、Ⅱc型为2例;有2例患者为凹陷型早期胃癌,有2例患者为混合型早期胃癌,诊断符合率为66.7%。结论应用X线低张双对比钡餐造影检测方法能够准确检测出早期胃癌,是一种简便、准确、痛苦少的检测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rcinoma,EGC)是指局限于黏膜内(M)或黏膜下层(SM)的胃癌,而不考虑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根据日本胃肠道内窥镜学会(1962年)以及日本胃癌协会(1998年)制定的标准,EGC的大体形态分为3型:隆起型(Ⅰ型)、平坦型(Ⅱ型)及凹陷型(Ⅲ型),其中平坦型(Ⅱ型)又可分为浅表隆起型(Ⅱa)、浅表平坦型(Ⅱb)及浅表凹陷型(Ⅱc)。  相似文献   

18.
徐金萍  贺伟  周震  周新华 《医学综述》2013,(21):4031-4032,F0003
目的探讨大细胞肺癌的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大细胞肺癌患者的X线片表现,其中36例行cT检查。结果74例大细胞肺癌的X线片表现为团块状影或结节影68例(91.9%),周围型者44例(59.5%),50例(67.6%)位于上叶,约半数患者可见分叶,平均直径约6.5cm,支气管气象、空洞、钙化少见;36例CT表现与X线片表现相似,周围可见毛玻璃密度影、肺气肿,23例(62.9%)伴有淋巴结大,约半数患者病灶内可见坏死,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最多见(50%)。结论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大细胞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Tao S  Lu Q  Jiang B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0):1417-1419
目的应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技术寻找平坦型病变,比较大肠黏膜隆起型病变与平坦型病变肿瘤情况。方法16457例患者通过放大结肠镜检查来寻找大肠隆起型与平坦型病变。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对大肠隆起型和平坦型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内镜下表现、病理类型进行分析。结果(1)共检出腺瘤和癌变2218例,平坦型170例(7.67%)。(2)隆起型肿瘤平均直径为(29±9)mm,平坦型肿瘤平均直径为(17±14)mm。(3)隆起型和平坦型肿瘤发生在左侧结肠分别为1630例(79.59%)和140例(82.35%)。(4)隆起型和平坦型肿瘤性病变中发生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状腺瘤的例数分别为1051例(51.34%)和95例(55.55%),87例(4.25%)和29例(19.96%),180例(8.79%)和30例(17.54%)。(5)隆起型和平坦型腺瘤中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早期癌变例数分别为638例(31.15%)和44例(25.88%),337例(16.46%)和34例(20.00%),45例(2.20%)和16例(9.41%)。结论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早期癌变率的发现率平坦型病变明显高于隆起型病变。大肠黏膜腺瘤平坦型病变与隆起型病变相比,恶性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20.
吴和顺  李文芳  施广石 《广东医学》2003,24(10):1115-1116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早期胃癌的治愈率,减轻患者外科手术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方法 ll例患者根据病变的形态及部位的不同,病变呈隆起的,单纯用息肉切除法进行,对于扁平隆起型、凹陷型的,则需用黏膜切除法进行。结果 11例早期胃癌患者中,EMR术后全部均进行病理组织检查,证明均未浸润肌层,术后定期随访1~36个月,未发现复发,无并发症,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早期胃癌行黏膜切除术,既经济又减轻患者外科手术的痛苦,并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