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第二次全国强化免疫日活动有效的控制和消除了零剂次儿童的持续累积,人群免疫水平显著提高,据免疫人群出生队例分析,我国多数省份的第二次强化免疫接种数明显较第一次强化免疫提高,全国1-3岁儿童接种数平均增加了7.9%和4.3%,其中主要含有第一次强化免疫漏服的0-岁组儿童。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经过3次强化免疫日(NIDs)活动,人群免疫覆盖率显著提高。3次NIDs活动人群出生队列分析表明,免疫接种率逐次提高。1~3岁组儿童接种数第二次NIDs活动比第1次增加935%(第l轮)和7.31%(第2轮);第3次NIDs活动又比第2次增加了5.89%(第l轮)和5.02%(第2轮)。其中主要包括了第1次和第2次NIDs活动0~岁组漏服的儿童。零剂次免疫儿童登记率由第1次NIDs活动的ll.00%,下降到第2次的4.57%及第3次的2.99%,零剂次免疫儿童多集中于0~岁组,其构成比由第1次NIDs活动时的69.90%和第2次的86.92%,升至第3次的91.45%。提示重点保证和加强0~岁组儿童的常规免疫,巩固强化免疫的效果是当前面;陆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韶关市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韶关市脊髓灰质炎(脊灰)强化免疫效果。方法 对韶关市1989 ̄1999年消灭脊灰活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市1989年起十一次十九轮脊灰强化免疫共接种适龄儿童3529129人次,平均接种率为96.86%,其中1991年起均达96.00%以上;同一出生队列的人群比较,各年份出生儿童后几轮实种人数均比第一轮增加;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中零剂次免疫人数逐年减少;4岁以下人群脊灰Ⅰ、Ⅱ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1995/1996年强化免疫日活动实施情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1995/l996年开展了强化免疫日活动,0~3岁4个年龄组儿童两轮报告接种率均在99%以上。用省统计局公布的人口资料估算,接种率为86.56%。其中1993、1992年出生的2~、3~岁组儿童接种率均在95%以上;1994、l995年出生的1~、0~岁组儿童接种率分别为78.92%、61.36%。零剂次免疫儿童数占摸底调查应种儿童数的1.87%,l995年出生的0~岁组零剂次免疫儿童登记率为10.42%,占0~3岁零剂次免疫儿童数的94,85%。反映在既往接种工作存在着较大的漏洞,提示今后免疫的重点仍是低年龄组(0~l岁)儿童。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强化免疫日活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是脊髓灰质炎(脊灰)高发区,按照卫生部的统一部署,在1993~1996年每年12月和1月5~6日开展了3次全国消灭脊灰强化免疫日(NIDs)活动。每轮NIDs活动的报告接种率均在95%以上。3次NIDs活动的零剂次免疫儿童登记率由10.17%降至3.7l%,<l岁儿童零剂次免疫构成由的64.43%升至90.76%。根据出生队列分析,1992、1993年出生儿童的实种数,第2次NIDs活动比第1次增加14.83%(第l轮)和14.08%(第2轮)1994年出生儿童的实种数,第3次NIDs活动比第2次增加17.50%(第l轮)和ll.16%(第2轮)。用省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数,对所辖20个市第3次第2轮NIDs活动做接种率评估,18个市<4岁儿童的接种率达到95%,ll个市<l岁儿童的接种率达到95%。通过实施NIDs活动,有效地控制了零剂次免疫儿童的积累,l994年和1995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综合评价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效果。方法:对该区连续7年(1992-1999)开展的7次14轮强化免疫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7次14轮强化免疫,有效地控制和消除了“零剂次”儿童的持续积累,人群免疫水平显著提高,阻断了脊灰野病毒株的传播,自1999年至今,已连续10年无脊灰病例发生,目前,“零剂次”儿童逐年减少,其分布趋势集中于<1岁组,其构成比分别是60.08%,89.98%,91.79%,93.96%,94.87%,但1-3岁年龄组仍有漏夏种现象。结论:由于1-3岁年龄组仍有漏复种现象,该区必须加强和提高<1岁组和1-3岁组儿童的免疫接种率,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7.
梁家素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5):1432-1434
目的对北海市辖区连续17年34轮进行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效果评价。方法利用该市1991—2008年1月的3岁以下儿童OPV强化免疫以及人群脊灰中和抗体水平、脊灰发病监测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该市17年OPV的强化免疫合计接种率97.9%;零剂次儿童占3岁以下总儿童的3.9%;1-59岁健康人群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9.0%、99.5%、97.5%,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115.7、1:97.2、1:32.6。病毒学监测已连续15年无脊灰野病毒病例发生。结论该市辖区17年OPV的强化免疫效果显著,人群对脊灰已形成免疫屏障,维持了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消除玉溪市免疫薄弱环节和免疫空白,以巩固无脊髓灰质炎成果。方法该市根据《云南省防止脊灰野病毒输入引起疾病扩散应急扫荡免疫实施方案》于2006年6月26-30日在全市范围内对0-4岁儿童开展了一轮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应急扫荡免疫。结果全市应服苗人数128024人,实服苗人数125025人,报告服苗率97.66%。各县区报告服苗率本地儿童在95.11%-98.61%之间,流动儿童在97.51%-100%之间;“零”剂次儿童登记,本地儿童0岁组所占比例为98.87%,而流动儿童0岁组所占比例为59.79%,1岁以上占40.21%:现场非正式快速评估服苗率97.35%(294/302人),不同居住形式:本地儿童调查服苗率97.40%,流动儿童97.27%,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服苗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4,P〉0.05);不同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5,P〈0.05)。本地儿童零剂次比例为3.13%,流动儿童零剂次比例为11.82%,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6,P〈0.05)。结论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仍然是薄弱环节,是该市常规免疫工作的难点问题,也是消除脊灰野病毒输入的主要关注对象。因此,加强“零”剂次免疫儿童、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是继续维持无脊灰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1993年以来,广东省连续开展消灭脊灰全省强化免疫活动,每轮强化免疫报告接种率均超过95%;经过四次强化免疫活动,零剂次免疫儿童数减少了34.7万,其分布逐渐集中于0岁组:按出生队列比较.第一、二、三次强化免疫0岁组儿童漏种率分别为28.9%、11.2%、6.0%,呈逐渐下降趋势:第四次强化免疫活动,现场抽查836名适龄儿童,第一、二轮强化免疫接种率分别为99.6%和98.0%。1994年以来广东尚未发现野毒株引起的脊灰炎。今后强化免疫的重点对象是0岁组和流动儿童。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在1993~1998年连续开展五次十二轮强化免疫日活动,其中十轮是全国性强化免疫活动日,有效地控制和消除了“零剂次”儿童的持续积累,显著提高了人群免疫水平,阻断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野毒株的传播。目前,福建省“零剂次”儿童逐年减少,其分布趋势集中于0岁组,其构成比分别是60.11%、84.79%、87.84%、87.78%、87.51%,今后加强和提高0岁组儿童的免疫接种率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的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江西省麻疹强化免疫后报告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评价AEFI监测系统运转情况、疫苗的安全性和预防接种服务质量。[方法]通过网络平台AEFI监测系统收集报告的麻疹强化后AEFI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江西省麻疹疫苗强化后共报告AEFI病例115例,报告发生率为12.7/100万剂,南昌报告病例最多占21.7%;所有病例中过敏性紫癜61例,占53.0%;所有病例中有35.7%的病例有发热症状,有13.9%有局部红肿。[结论]麻疹疫苗的安全性和预防接种服务质量良好,但江西省AEFI监测系统敏感性不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根据卫生部的统一部署,于1993年12月~1996年1月开展了3次6轮强化免疫日(NIDs)活动。3次NIDs活动的登记儿童数均多于县统计局提供的儿童数,也多于同年龄组建卡儿童数。零剂次免疫儿童数分别占登记总数的6.66%、5.21%和4.95%。3次6轮NIDs活动的报告接种率都在97%以上。抽样调查接种率与报告接种率相符。同一短时期内的高接种率,消除了常规免疫滑坡形成的空白。今后只要继续加强常规免疫和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的监测工作,对高危地区继续实施强化免疫,消灭脊髓灰质炎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相似文献   

16.
While US infant immunization rates have been increasing in the last 20 years, the cost of fully immunizing a child with all recommended vaccines has almost tripled. This is partly not only due to new additions in the list of recommended vaccines but also due to the use of new, safer, but more expensive technologies in vaccin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recent years, many states have mandated that recommended childhood vaccines be covered by private health insurance companies. Currently, there are 33 states with such a mandate. In this paper, I examine whether the introduction of mandates on private insurers affected immunization rates. Using state and time variation, I find that mandates increased the immunization rate for three vaccines—the diphtheria–tetanus–pertussis, polio, and measles–mumps–rubella vaccines—by about 1.8 percentage points. These results may provide a lower bound for the expected effect of the Affordable Care Act, which mandates coverage of childhood vaccines for all private insurers in the USA. I also find evidence that the mandates shifted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vaccinations from publicly funded sources to private ones, with a decline in public health clinic visits and an increase in vaccinations at hospitals and doctor's offices.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
群众性免疫运动的作用和效果评价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在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流行病学、病原学、卫生经济学和卫生服务研究等不同角度,对群众性免疫运动的作用和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群众性免疫运动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助于提高免疫覆盖率。在接种率较低的地区,能显著地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在免疫水平较高的地区,可进一步巩固人群免疫水平。群众性免疫运动的流行病学效果是明显的,它能显著地降低发病率,阻断病原传播。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成本效益效果评价,目前很难明确其是否是最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免疫策略。作者认为群众性免疫运动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仍是公共卫生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了解群众性免疫运动的作用和效果,将有助于制订适宜的干预策略,提高决策水平。  相似文献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