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的中医常见证型、证候要素及复合证型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搜集不同地区的高血压患者,经数据清洗后得到787例有效问卷,经统计患者的症状出现频次,将53个全身症状和舌象、脉象的四诊信息进行因子分析,得出高血压患者的证候要素、病位、舌脉等信息。结合两者的情况进行复合证型的判断,总结出患者的实际证型分布及常见复合证型的特征。[结果]四诊信息出现频次大于50%的有18个。因子分析提取16个公因子后,分析高血压患者证候要素,病性包括:火热、痰湿、瘀血等。病位以肝为主,涉及肾、心、脾胃等脏腑。中医证型主要以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证、气虚血瘀证等为主。复合证型多为虚实夹杂,兼夹痰浊、瘀血等。[结论]高血压患者以阴虚阳亢证、气虚血瘀证、肝火上炎证为主,与肝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文献中高血压病常见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特点。方法采用描述频率的方法统计200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录入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涉及中医或中西医治疗高血压的相关文献,分析归纳出高血压病的常见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和用药特点。结果获得符合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的合格文献为73篇,符合中医证型用药规律研究的合格文献为326篇。常见中医证型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阳亢、肝阳上亢、痰浊内阻、肝肾阴虚、肝火上炎、阴阳两虚、气虚血瘀、气血亏虚,同时获得了各中医证型用药频次前10位的中药。结论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型为阴虚阳亢、肝阳上亢、痰浊内阻、肝肾阴虚、肝火上炎、阴阳两虚、气虚血瘀、气血亏虚。  相似文献   

3.
目的:挖掘与总结周宜轩教授临床辨治高血压病的诊疗规律及学术思想。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周教授诊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49例,208诊次,将其初诊数据录入数据库,进行名词标准化,对其临床证候、治法、方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9例高血压病患者,按照证候出现频次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痰湿中阻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证等。方剂多为参苓白术散、补阳还五汤、生脉散、天麻钩藤饮、六味地黄丸等加减。用药频次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炙黄芪、佛手、川芎、丹参、当归、山萸肉、白芍、赤芍、炒白术、酸枣仁、枳壳、薏苡仁、党参、合欢皮、水蛭。结论高血压病是本虚标实证,临床以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为本,肝阳上亢、瘀血、痰浊为标。周教授善于用益气、养阴、理气、化痰、活血、安神法治疗高血压病,体现了周教授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4.
《光明中医》2021,36(20)
目的 探索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中医证候特征,为其中医辨证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8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基本信息、中医症状、舌相、脉象、中医证型等资料,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总结其主要症状、舌相、脉象特点、证素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 82例患者中有眩晕症状者53例(64. 6%),眩晕为其最常见症状,其后依次为恶心(58. 5%)、视物旋转(50. 0%)、呕吐(45. 1%)、行走不稳(42. 7%)、头重如裹(42. 7%)、胸闷(41. 5%)、失眠(40. 2%)、头晕(35. 4%)等;舌质以舌淡胖、舌暗、舌红及舌淡为主,舌苔以苔白腻、苔薄白及少苔为主;脉象以脉弦滑、脉弦、脉滑及脉涩多见;中医证型以痰浊中阻最多(31. 0%),其后依次为肝肾阴虚(24. 4%)、痰瘀阻窍(19. 5%)等,不同性别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年龄段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 717,P 0. 05。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以中老年女性多见,以眩晕、恶心、视物旋转、呕吐、行走不稳、头重如裹、胸闷、失眠、头晕等为主要症状,中医证型以痰浊中阻、肝肾阴虚、痰瘀阻窍为主,不同性别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证候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病病人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和特点。方法:依据文献调研结果制订中医证候调查表,对老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临床症状以头晕、头胀、不寐、肥胖、口干、目干、心悸等为多见;舌象以暗红舌、红舌多见,薄苔、白苔为常见苔质;弦脉为常见脉象。证候以阴虚阳亢、瘀血阻络最为常见,气阴两虚最为少见;证素以阴虚、血瘀、痰浊、阳虚比例较大。结论:老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表现为虚证以阴阳两虚为主,实证以痰瘀互结为主,且虚证多于实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亚健康失眠人群中医证型、舌象特征及其二者的分布规律,分析舌象在亚健康失眠人群中辨证分型等方面的特点,为临床同病异治提供客观支持。方法搜集整理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就诊于河北省中医院的260例亚健康失眠患者资料,统计分析患者中医证型分布频率及中医证型与年龄、舌形、舌色、苔色、苔质的关系。结果亚健康失眠患者中,女性患病率远高于男性,主要中医证型为肝郁气滞证、肝肾阴虚证、心肾不交证;舌形以瘦薄舌、苍老舌为主,娇嫩舌、裂纹舌次之;舌色以鲜红舌最多见,其次为淡红舌;苔色以黄苔最多,其次为白苔;苔质以干/燥苔为主。青年人中肝郁气滞证、肝火扰心证为常见证型,心胆气虚证和心脾两虚证相对较少;中年人中心肾不交证、肝肾阴虚证为常见证型,心脾两虚证和心胆气虚证较少;老年人中肝肾阴虚证最为常见,胃失和降证和心胆气虚证较为少见。肝郁气滞证以青紫舌为主,肝肾阴虚证、心肾不交证、肝火扰心证以鲜红舌为主,胃失和降证、阴虚火旺证以绛舌为主,心脾两虚证、心胆气虚证以淡白舌为主。心胆气虚证、肝郁气滞证、心脾两虚证、胃失和降证主见白苔;肝火扰心证、阴虚火旺证、心肾不交证、肝肾阴虚证主见黄苔。肝火扰心证、心肾不交证、肝肾阴虚证主见干/燥苔,心胆气虚证、心脾两虚证、肝郁气滞证、胃失和降证主见薄苔,阴虚火旺证以少/无苔为主。结论亚健康失眠人群临床证型表现多端,不同证型间舌象有一定的差异性及分布规律,为亚健康失眠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7.
张骞  杨学信  李志明  刘建平  张敏 《陕西中医》2013,(12):1611-1613
目的:了解宁夏回族地区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不同地区,民族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及证型分布特征。方法: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七家中医医院作为调研单位,采取多中心回顾性调查方法,抽取2010年~2011年期间在各单位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病病例共计1014例,填写《高血压病临床资料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患者症状,采用系统聚类法分析,将症状条目作为变量进行聚类,根据聚类结果确定证型名称,并对证型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病患者症状主要有46个,包括眩晕、头痛、耳鸣、失眠、少寐多梦等。病例资料按地区统计,其中银川地区259例,银南地区364例,银北地区391例;按民族统计,其中汉族570例,回族444例;按性别统计,其中男性390例,女性624例;高血压病证型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肝阳上亢证、痰浊络阻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瘀血阻窍证,除瘀血阻窍证外的其他证型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银川地区证型以肝阳上亢证、气血亏虚证为主,银南地区证型以肝阳上亢证、痰浊络阻证为主,银北地区证型以肝阳上亢证、肾精不足证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宁夏回族地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银川地区以肝阳上亢证、气血亏虚证为主,银南地区以肝阳上亢证、痰浊络阻证为主,银北地区以肝阳上亢证、肾精不足证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偏头痛的症状体征、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1998年2月1日-2021年7月19日老中医治疗偏头痛的文献。在完成筛选后建立数据库,提取其中医案信息,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上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统计症状、舌脉、证候、治法频次,分析症状关联以及聚类效果。结果:纳入的文献共有91篇,包含145则医案。症状以头痛、睡眠差、恶心为多见;症状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睡眠差-头痛、恶心-头痛、纳差-头痛的支持度较高;网络拓扑图显示核心症状为头痛、睡眠差、恶心等;聚类分析显示,聚为三类时聚类效果较好。舌脉频次统计显示以舌质暗、苔薄白、弦脉、细脉多见。中医证候以血瘀证、肝阳上亢证、风痰证最为多见;治法以通络止痛、活血化瘀、活血通络为主。结论:基于本研究筛选出的文献,偏头痛的中医证候以血瘀、肝阳上亢、风痰上扰为主,多见头痛、睡眠差、恶心、头晕,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滑等,治疗上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疏肝解郁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求高血压病肝系证候的中医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1998—2007年北京地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肝系证候临床研究方面文献的整理、归纳,总结分析肝系证候分布及其用药规律。结果(1)证候分布:在相关的56篇文章中,肝系证候共出现6种,依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为: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证、肝火炽盛证、肝风内动证、肝郁气滞证和冲任失调证。(2)总体用药规律:以牛膝、钩藤、生地黄、天麻、白芍、菊花、夏枯草、黄芩、川芎、泽泻、石决明、茯苓、桑寄生、栀子、卡十仲、牡丹皮、牡蛎等为主。(3)分证用药规律:肝阳上亢证以天麻钩藤饮加减,肝肾阴虚证以杞菊地黄汤加减,肝火炽盛证以龙胆泻肝汤加减,肝风内动证以天麻钩藤饮加减,肝郁气滞证以逍遥散加减,冲任失调证因仅有1篇文献报道,故暂不作分析比较。结论近10年北京地区中医治疗高血压病肝系证候的用药规律,是在辨证基础上运用古方加减为主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关联规则探索现代文献研究中医高血压证型、病机的特征。方法:通过检索涉及高血压中医证型、病机的文献,采用Apriori关联性分析病机间关系、证型与病机间关系。结果:169个证型中,文献研究常见的是阴虚阳亢证、痰浊中阻证、肝阳上亢证、阴阳两虚证、肝火上炎证、肝肾阴虚证、血瘀证、气阴两虚证、肝阳化风证;36个病机中,文献研究常见的是瘀血、痰浊、肝阳化风、肝肾阴虚、阳亢、肝火上炎、阴虚阳亢、痰瘀互结。2瘀血更倾向与痰浊、阳亢、肝阳化风、肝肾阴虚、阴虚阳亢、肝火上炎等病机关联;痰浊更倾向与瘀血、肝阳化风、肝火上炎、肝肾阴虚、阳亢、阴虚阳亢、气虚、阴虚等病机关联;肝肾阴虚证与病机瘀血倾向关联;肝肾阴虚证和肝阳上亢证时与病机痰浊、肝阳化风、瘀血倾向关联;血瘀证与瘀血倾向关联。结论:高血压病机以肝肾阴虚为本,以痰浊,瘀血为标,以风阳内动为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中医证素与体质的相关性。方法:对纳入的94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收集四诊资料,进行证素判断与中医体质判定,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体质与证素的相关性。结果:病性证素分布依次为:阳虚(28.4%)、内火(20.8%)、阴虚(17.9%)、阳亢(8.3%)、气虚(7.8%)、痰浊(6.4%)、血虚(4.4%)、血瘀(3.6%)、肝风(1.5%)、气滞(1.0%),虚性证素以阳虚、内火和阴虚证素为主,实性证素以痰浊、血瘀为主;偏颇体质由高至低顺序为:痰湿质(30.6%)阴虚质(28.0%)阳虚质(18.8%)湿热质(12.3%)气虚质(4.7%)瘀血质(3.9%)气郁质(1.2%);以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湿热质为最常见的4种偏颇体质;高血压患者中医证素与体质差异经检验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25.88,P0.01)。回归分析提示阴虚质与阳亢、阳虚质与阳虚回归系数为正,说明阴虚质患者对阳亢证素呈正相关,阳虚质患者对阳虚证素呈正相关;气虚质与内火、血瘀、阴虚、阳虚回归系数为负,表明气虚质对这些证素负相关。结论:阳虚、内火和阴虚证素为高血压患者主要证素;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湿热质为最常见的4种偏颇体质,高血压患者证素与体质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郑玉姣 《环球中医药》2013,6(5):379-383
围绝经期高血压是指合并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高血压。古今医家在临床中不断总结出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并不断地发展完善。其病因病机包括肾阴虚、肾精亏虚,肝肾阴虚,肝失疏泄,气血不足,阴阳两虚,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清阳不升,阴虚内燥,阳虚水饮内停,心肾不交,因虚致瘀,阴阳不和,冲任失调等等。其病位主要在肝肾,但与肺、心、脾等脏腑的关系密切。以阴虚阳亢者较多,但久病可致阴阳两虚。本病发生发展错综复杂,实非"阴虚阳亢"四字可以概括无遗,往往还有气虚、阳虚、气血逆乱、冲任失调,或兼夹有痰、浊、寒、瘀等不同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揭示其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的522篇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出现频次前8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肝郁气滞。其中,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湿热蕴结、湿热内蕴、湿热蕴脾可以用“湿热内阻”统括。结论肝郁脾虚和湿热内阻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证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近10年全国各大地区原发性高血压证型分布规律及中药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发表的有关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药研究文献,建立相关数据库,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统计的12159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证型排序为: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痰瘀互结证〉气血亏虚证〉气阴两虚证〉痰热内扰证〉肝气郁结证〉脾肾两虚证;各地区证型分布皆以肝火亢盛证最多;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地区其次最多见的证型为痰湿壅盛证,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其次以阴虚阳亢证最多见。3149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药使用频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补虚药〉平肝息风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消食药〉收涩药〉祛风湿药〉止血药〉泻下药〉开窍药〉温里药〉化湿药;各地区中药使用频数以补虚药为首,华北、华南、西南、西北地区其次使用频数较高的为平肝息风药,东北、华东、华中地区其次使用频数最多的为活血化瘀药。结论:近10年全国原发性高血压证型多见于肝火亢盛证,中药治疗以补虚药最为常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辨证施护,以减少并发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施护方法。方法:将56例老年高血压病住院患者按肝阳上亢型、肝风痰浊型、气滞血瘀型、肝肾阴虚型4型分别进行辨证施护,并观察血压降低情况。结果:好转54例,总有效率96.4%。结论:通过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中医辨证施护,不仅能有效控制血压,而且可减少对心、脑、肾的损害,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初发高血压病当首辨虚实,若论虚者,无外乎气血阴阳亏虚、不荣上窍,实者则有痰浊、瘀血上扰清窍,抑或阳亢上犯脑窍而致。笔者认为初发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以阴虚阳亢证居多,治宜滋补肝肾、平肝潜阳,在天麻钩藤饮原方基础上进行加减,自拟滋阴潜阳降压方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与证候的关系,为高血压病的中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问卷对4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按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的分型法分析诊断体质,以进行体质和证候的相关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体质分布与性别、年龄有一定相关性(P<0.01),在病理体质中,阴虚体质、痰湿体质出现频率最高,其他依次为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都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阴虚阳亢、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阳两虚等证候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主要证候特点,尚有少数其他证候,如气血亏虚,痰瘀阻络.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与阴虚质、湿热质显著相关(P<0.05),痰湿壅盛与痰湿质、气虚、气郁质显著相关(P<0.05),阴阳两虚证与气虚质、阴虚质显著相关(P<0.05).结论:阴虚质、痰湿质和气虚质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常见体质类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10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调研经冠脉造影证实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然后用SAS软件中的多元对应相关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冠脉造影无病变组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的先后顺序为气滞>气虚>气阴两虚>血瘀;单支病变组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的先后顺序为血瘀>气虚>痰浊>阴虚;双支病变组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的先后顺序为阴虚>痰浊>血瘀>气虚;三支病变组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的先后顺序为阳虚寒凝>阴虚>痰浊>血瘀。冠脉不同病变支数的证型相兼分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冠脉造影无病变的患者与中医的肝郁气滞相关性强,而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痰浊证、血瘀证和阴虚证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高血压病的中医证类分布规律,了解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患者中的权重,并分析各相关发病因素与证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5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发病中居首位(44.6%),其次为肾阴亏虚证类(8.6%),瘀血阻络证类(7.2%),气血亏虚证类(5.8%),风痰上扰证类(4.4%),阴虚血瘀证类(3.8%),气虚血瘀证类(3.4%),阳虚血瘀证类(2.4%),阳虚痰瘀证类(2.4%),气阴亏虚证类(2.2%),肾阳不足证类(2.0%),阴亏痰瘀证类(1.8%),肝郁痰瘀证类(1.6%),肝阳上亢证类(1.6%),气虚痰瘀证类(1.2%)和阴阳两虚证类(0.4%)。同时,除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外,男性更易患肾阴不足证类,女性更易患瘀血阻络证类和气血亏虚证类;中青年患者肾阴不足证类患病率明显高于老年患者;病程延长则患瘀血阻络证类和肾阳不足证类的机率增加;超重者患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的整体机率增加;高脂血症者患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风痰上扰证类和肝阳上亢证类的机率明显增加。结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为高血压病的主要多发证类;不同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饮酒、吸烟、病程、血压控制情况与中医的证类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临床资料,从病名、诊断依据、病因病机、治疗入手,总结出耳眩晕发作期以实证多见,如外邪引犯、痰浊中阻、气血瘀滞、肝阳上亢,亦可见于虚中挟实,如寒水上泛;缓解期以虚证多见,如气血不足、髓海亏虚。相应治法为疏风散邪、清利头目;燥湿健脾、涤痰止眩;活血祛瘀、通窍除眩;平肝息风、滋阴潜阳;温壮肾阳、散寒利水;补益气血、健脾止眩;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