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保留NAC的改良乳癌根治术肿瘤学危险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r complex,NAC)的改良乳癌根治术的肿瘤学危险性。方法:对40例乳腺癌标本的NAC采用模断多层面取材方法进行病理检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肿瘤大小、分期、位置、NAC及皮肤临床表现等与NAC受累的关系。结果:全部40例中,NAC受累7例,占17.5%。肿瘤大小、分期、NAC及皮肤临床表现与NAC受累明显相关(P<0.002)。结论:对早期乳腺癌,只要无NAC及皮肤异常临床表现,可考虑行保留NAC的改良乳腺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2.
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乳腺癌改良根治术(NSM)又称皮下乳腺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是在传统的保留胸肌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基础上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手术。在手术后保留了术后重建乳房的美学效果和提高了生活质量。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以及各种辅助治疗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该种手术。本文主要讨论影响乳腺癌患者NAC浸润相关因素。通过了解NAC浸润的危险因素,来明确NSM适应症以及评估NSM后患者NAC的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Ⅰ、Ⅱ期乳腺癌乳头乳晕复合体的受累概率,分析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可行性。方法对692例已行改良根治术的Ⅰ、Ⅱ期乳腺癌患者,术后乳头乳晕复合体行正中切面取材做病理检查,了解乳头乳晕复合体受累情况。结果692例乳腺癌中,14例见乳头乳晕复合体受累,受累率为2.2%。结论肿瘤的最大径,肿瘤边缘距乳晕的距离,腋淋巴结受累,乳头的歪斜或凹陷等异常体征与乳头乳晕复合体受累密切相关,而与病理类型和肿瘤所处的象限关联不甚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r complex,NAC)对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的美容效果和术后生活质量的意义,比较保留NAC的改良根治术与传统改良根治性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接受早期乳腺癌行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改良根治术的患者60例,根据发病年龄、腋窝淋巴结状态、激素受体情况、肿块大小和Her-2/neu的表达状态5个变量对60例接受保留NAC改良根治术患者(观察组)和60例接受传统改良根治术患者(对照组)的按1∶1比例进行配对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比较两组的局部区域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观察组术后并腋窝积液3例,经重新置管引流1周治愈;无乳房皮瓣坏死.对照组并腋窝积液3例,乳头表皮部分坏死3例,1个月左右痂下愈合,皮瓣其他部位均无明显坏死.观察组优60.00%(36/60),良40.00%(24/60);对照组乳头乳晕外观正常,优40.00%(24/60),良41.67%(25/60),乳头轻度萎缩11例,占18.33%,两种术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均随访26~4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4个月,所有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 在严格把握适应证基础上行保留NAC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可以和传统的改良根治术取得相似的治疗效果,且可以增强患者乳房的美容效果和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进一步评价保留乳头术式改良根治术治疗Ⅰ、Ⅱ期乳腺癌的疗效.方法 1998年1月~2007年3月共施行该手术38例,其中Ⅰ期22例、Ⅱ期16例,35例符合笔者制定的手术适应证,3例略超出手术适应证.结果 38例病人中,术后发生乳头表皮部分坏死1例,1mo后乳头皮肤痂下愈合;皮下积液3例,经穿刺抽液治愈;34例切口甲级愈合、顺利出院;全部乳头基底部切片病理检查均无癌浸润.术后38例全部随访,最长时间93mo,其中1位39mo.1例肿瘤直径4cm者,术后49mo发生乳头基底部复发,行乳头乳晕复合体切除后随访26mo无瘤生存,余37例病人均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保留乳头改良根治术术式可作为Ⅰ、Ⅱ期乳腺癌手术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AC)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即刻胸大肌包裹假体植入乳房重建的可行性.方法 对28例0、I、II期乳腺癌行保留皮肤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于胸大肌后方植入硅胶假体重建乳房,并根据冰冻切片结果决定是否保留NAC.结果 28例早期乳腺癌均保留了NAC,术后随访2~18个月(中位随访期:15个月),外观良好,双侧乳房对称,优良率达96.5%;均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无明显术后并发症.结论 保留NAC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用硅胶假体行即刻乳房重建,能达到满意的乳房美容效果,是治疗早期乳腺癌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行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 complex,NAC)的皮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同期应用硅凝胶假体植入乳房再造的适应症、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7年8月至2010年7月,对38例乳腺癌行保留NAC的皮下乳癌改良根治术,同时应用硅凝胶假体植入行乳房再造.结果全部再造成功;随访2~36个月(平均17个月),再造乳房效果良好,均无癌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保留NAC的皮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即时乳房再造,手术操作简单;切口隐蔽,再造乳房形态效果好,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rcomplex,NAC)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I期背阔肌脂肪瓣重建乳房的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16例早期乳腺癌行保留NAC的改良根治术,同时取部分或全部背阔肌脂肪瓣行I期乳房重建。结果16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无背阔肌脂肪瓣坏死,无乳房皮瓣及背部皮肤坏死。重建乳房美观,效果为优、良15例(93.8%),一般1例(6.2%);中位随访时间为44个月(36—60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保留NAC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Ⅰ期背阔肌脂肪瓣乳房重建术,可满足肿瘤根治和形体美容两方面要求,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在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根治术)的同时,实施几种保留乳房外形的美容手术方法。方法 对不同分期的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或根治术)及Ⅰ期腹直肌肌皮瓣乳房再造术,或Ⅰ期假体置入重建并植皮术;对能保留乳头乳晕者行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及背阔肌肌皮辩转移乳房再造并假体置入术。结果 行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改良根治术及Ⅰ期腹直肌肌皮辩乳房再造术者8例,行Ⅰ期假体置入重建并植皮术者15例;行不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改良根治术及Ⅰ期腹直肌肌皮瓣乳房再造术者8例,Ⅰ期假体置入重建并植皮术者2例;行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改良根治术及背阔肌肌皮辩转移乳房再造并假体置入术者2例。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46个月,均无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1例根治术及腹直肌肌皮瓣转移乳房再造术后46个月对侧发生乳腺癌。重建乳房外形良好,乳房下皱襞弧度好,保留乳头乳晕区皮肤无坏死;皮肤无萎缩变硬,手感良好;腹部供区无腹壁疝形成,置入假体手感好,移植皮辩无坏死。结论 对不同分期的乳腺癌患者在治疗乳腺疾病的同时,采取多种Ⅰ期乳房重建术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乳房外形的美观,是较好的治疗方法,在临床需大样本研究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同期应用下腹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M瓣)转移乳房再造治疗早期乳腺癌(Ⅰ、Ⅱa期)的近期疗效。方法:本组5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治疗组26例进行保留乳头乳晕的改良根治术同时应用TRAM乳房再造;对照组3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两组在手术时间、引流时间、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及外观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所有5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2个月(平均26个月)。26例保留乳头乳晕的改良根治术同期乳房再造均获成功,除1例患者出现部分皮瓣血运欠佳外,其余均无并发症。治疗组再造乳房效果良好,两组均无癌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同期应用TRAM乳房再造治疗早期乳腺癌(Ⅰ、Ⅱa期)安全可行,可同时满足肿瘤治疗和形体美两方面的要求,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行染料法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准确性。方法:对2007年5月至2011年4月期间41例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Ⅱ期或Ⅲ期)予2—4个疗程新辅助化疗后,行患侧亚甲蓝示踪前哨淋巴结活检+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联合腋窝淋巴结(Ⅰ-Ⅱ/Ⅲ级)清扫的乳腺癌保乳术。结果:在Ⅰ级腋窝淋巴结中检出前哨淋巴结39例,每例平均前哨淋巴结及腋窝淋巴结的检出数目分别为1.5-±0.2枚和17±5枚。前哨淋巴结的检出率、准确率、灵敏度,假阴性率分别为95.1%、92.3%、88.0%、12.0%,以上各指标与新辅助化疗前患者的原发肿瘤大小、区域淋巴结分级、TNM分期、年龄,或者体重指数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对于部分行新辅助化疗后的乳腺癌患者,亚甲蓝示踪前哨淋巴结活检是安全可行的,且能较准确预测腋窝淋巴结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检测维生素D受体(VDR)及骨桥蛋白(OPN)在乳腺纤维瘤及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探讨VDR、OPN与乳腺钙化征及乳腺癌发生与进程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S-P法)对60例钙化与非钙化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20例乳腺纤维瘤组织分别进行OPN、VDR蛋白表达检测.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VDR的表达显著高于良性肿瘤(Z=-2.724,P=0.006),患者不同年龄、绝经与否、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以及不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程度之间的VDR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否、临床分期、钙化与否及不同OPN表达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呈正相关(r=0.642,0.467,0.283,0.582,P<0.01,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OPN的表达显著高于良性肿瘤(Z=-2.627,P=0.009),患者不同年龄、是否绝经、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以及不同ER、PR、HER-2的表达程度之间的OPN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否、肿瘤大小及钙化与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及钙化呈正相关(r=0.792,P=0.000;r=0.314,P=0.015),与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 VDR、OP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高表达,提示可能参与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及钙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位置、病理性质、ER、PR、HER-2基因表达以及患者年龄之间的关系、规律,以明确各因素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决定地位,为临床乳腺癌根治性手术中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指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2005.11-2007.10间152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筛选出危险因素并对每个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52例乳腺癌患者中,腋窝淋巴结存在转移者74例(48.7%),筛选出肿瘤大小、生长部位、病理性质为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否与患者的年龄、肿瘤ER、PR、HER-2基因的表达没有关系。结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主要是由多因素决定的,不应以某一因素作为乳腺癌手术中放弃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TE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检测72例乳腺癌中PTEN的表达情况。结果PTEN总的表达缺失率为62.5%(45/72)。PTEN表达缺失率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TNM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和生存时间有关(P〈0.05),而与肿瘤的大小和ER、PR状况无关。结论检测乳腺癌PTEN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缺失状况可能有助于对其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Kodama法在乳腺癌Auchincloss术中清扫LEVELⅢ淋巴结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对68例女性初治可手术乳腺癌患者,在Auchincloss术基础上,加行Kodama法清扫LEVELⅢ淋巴结,并单独标记送病检,对该组淋巴结转移率及临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EVELⅢ淋巴结转移率为30.88%。与LEVELⅢ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和肿瘤数目(P>0.05);与LEVELⅢ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肿瘤的大小、患侧腋窝淋巴结状态、TNM分期和分子分型(P<0.05)。结论:对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乳腺癌患者行Auchincloss术时,加行Kodama法清扫腋窝LEVELⅢ淋巴结是必要且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T1期(原发肿瘤最大直径 2?cm及以下)乳腺癌患者发生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列线图。 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及浙江大学丽水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T1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共入组907例患者,其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患者作为建模组( n=573),浙江大学丽水医院患者作为验证组( n=334)。运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风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一步筛选独立影响因素,利用影响因素建立预测T1期乳腺癌患者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列线图。运用C指数、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以及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模型的校准度、预测能力和临床效益。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1期乳腺癌患者发生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脉管癌栓、Ki-67、组织病理学分级和分子分型相关( P<0.05或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1期乳腺癌患者发生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原发肿瘤大于0.5 cm、有脉管癌栓、Ki-67阳性、雌激素受体(ER)阳性以及组织病理学分级2~3级( P<0.05或 P<0.01)。基于上述5个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C指数分别为0.739(95% CI:0.693~0.785)和0.736(95% CI:0.678~0.793),模型预测能力良好。建模组和验证组校正曲线、临床决策曲线提示模型一致性和临床获益良好。 结论:原发肿瘤大小、组织病理学分级、脉管癌栓、Ki-67和ER状态是T1期乳腺癌患者发生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重要预测因素。建立的风险预测列线图可以有效预测患者发生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为临床医生制订个体化的腋窝管理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tent of tumor invasion and the tumor size, axillary lymph nodes metastasis, Her-2 gene overexpression, and histologic grading in breast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as well as the optimal extent of excision during the breast-serving surgery, the clinical data of 104 patients with breast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who had received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were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invasive extent, which was evaluated by serial sections at an interval of 0.5 cm from 4 different directions taking the focus as the centre, and the tumor size, axillary lymph nodes metastasis, Her-2 gene overexpression, and his- tologic grading was processe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invasive extent and tumor size (r=-0.766, P〈0.01), and lymph nodes metastases 0=0.574, P〈0.01),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invasive extent and Her-2 expression (r=-0.106, P〉0.05), and histologic grading (r=-0.228, P〉0.05). The 100% negative rate of infiltration in patients without nipple discharge with tumor size 〈2, 2-3 and 〉3 cm was obtained at 1.5, 2.0 and 2.5 cm away from the tumor respectivel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breast-serving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should be evaluated by tumor size in combination with axillary lymph nodes involvement to decide the possibility of breast-serving and the secure excision extent.  相似文献   

18.
桑剑锋  黄韬  姚永忠  苏磊 《疑难病杂志》2014,(11):1149-1151,1155
目的探讨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AC)I期假体再造乳房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6年3月—2013年5月,收集42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在前哨淋巴结活检提示无癌转移后,行保留NAC并置入假体,行I期再造乳房,术后定期按摩6个月以上,并给予适当的辅助治疗,术后进行外观评价。结果乳房术后外观评价优34例(80.9%),良7例(16.7%),优良率达97.6%,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9%(5/42)。随访590(47.5±42.5)个月,假体植入再造乳房外观满意,初期均手感柔软度好,890(47.5±42.5)个月,假体植入再造乳房外观满意,初期均手感柔软度好,812个月出现包膜挛缩3例。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结论保留NAC I期假体再造乳房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是一种效果良好的乳房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贲门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以明确纵隔淋巴结清扫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5月118例左胸入路手术治疗贲门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全组病例共清扫纵隔淋巴结362枚,平均清扫每例淋巴结数(3.1±0.4)枚。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25.4%(30/118),转移度为11.6%(42/362)。肿瘤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肿瘤是否累及食管下段与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贲门腺癌其分化程度越低,肿块越大(最大直径超过3 cm),浸润越深,食管下端累及越容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临床工作中对这些患者应该常规行纵隔淋巴结清扫(主要是下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20.
谢小红  顾锡冬  赵虹 《浙江医学》2014,(10):844-846
目的探讨乳腺癌肌间淋巴结(IPN)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782例患者(均行IPN切除)的资料,选择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脉管(血管、淋巴管)侵犯、病理类型、分子分型、Ki-67共8个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可能相关的因素,分析不同情况下IPN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全组患者IPN检出率21.0%,转移率6.9%;单因素分析显示,IPN的转移与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脉管(血管、淋巴管)侵犯、病理类型、Ki-67明显相关(P<0.05),而与年龄、肿瘤位置及分子分型无明显关系(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仅腋窝淋巴结转移和脉管侵犯是IPN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均P<0.01),其中腋窝淋巴转移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脉管(血管、淋巴管)侵犯、病理类型、Ki-67是乳腺癌IPN转移的危险因素,腋窝淋巴结转移及脉管侵犯与否是影响IPN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