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2 毫秒
1.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LAM)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失代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136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综合护肝及对症治疗基础上,联合组46例给予拉米夫定100mg/d和阿德福韦酯10mg/d口服;LAM组47例给予拉米夫定100mg/d口服;ADV组43例给予阿德福韦酯10mg/d口服。在治疗前和治疗第6个月、12个月时观察肝功能、肝功能Child-Pugh计分以及HBV-DNA水平的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单用组;肝功能好转率联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单用组;肝功能Child-Pugh计分改善率联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单用组。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优于单用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治疗。  相似文献   

2.
张国梅  吴桂兰  王玉琴 《中外医疗》2010,29(27):102-102
目的观察比较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治疗YMDD变异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0例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出现YMDD变异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0例),阿德福韦酯组:拉米夫定100mg/d和阿德福韦酯10mg/d联合治疗3个月后单用阿德福韦酯10mg/d口服;拉米夫定组:继续接受拉米夫定100mg/d治疗,疗程1年以上。2组在保肝基础治疗上无差异。结果治疗12个月时结果显示,阿德福韦酯组肝功能ALT、AST改善优于拉米夫定组(t分别为2.98、5.63,P〈0.01),HBVDNA阴转率显著高于拉米夫定组(χ2=21.98,P〈0.01)。结论阿德福韦酯组对YMDD变异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较拉米夫定疗效显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将20例HBV—DNA阳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拉米夫定治疗组,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生化指标及HBV—DNA定量检测。结果: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组在肝脏生化指标改善及存活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联用可发挥优势互补作用,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近期疗效更满意。  相似文献   

4.
陈兴辉 《吉林医学》2012,33(6):1192-1193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5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患者都给予综合治疗,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ADV)10 mg,观察组加用阿德福韦酯(ADV)10 mg和拉米夫定(LAM)100 mg口服,两组均治疗36周。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改善情况及HBV DNA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和Child-Pugh分级均明显好转,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肝、肾功能恶化及其他不良反应,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改善。对照组出现肝昏迷2例,经治疗后缓解。结论: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可显著抑制HBV DNA的复制,促进肝功能的恢复,缓解病情发展,并且药物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曾民民 《当代医学》2016,(12):150-151
目的 观察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行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给药方法 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予拉米夫定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予阿德福韦酯治疗,比较2组患者肝功能与不良反应.结果 2组治疗1年后ALB均显著升高、ALT和AST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肝功能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行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的效果显著,在改善患者肝功能的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孙兴 《吉林医学》2013,(27):5619-5619
目的:采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对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择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7例,实施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的治疗方法,疗程12个月,定期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对用药后患者的反应和疗效进行观察。结果:27例患者经过12个月的治疗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明显好转,HBV-DNA水平也得到了显著下降。结论:采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可有效抑制病毒的增加,优化肝功能,不仅优于单采用一种药物治疗肝硬化,并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于治疗前后行肝功能检测、Child-pugh评分、血清学评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ALT、AST、TBIL、Child-pugh评分、HBV DNA降低(P<0.05),两组患者ALB增加(P<0.05);观察组患者ALT、AST、TBIL、Child-pugh评分、HBV DNA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ALB、HBe Ag转阴率、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过敏反应、腹痛腹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优于单纯阿德福韦酯治疗。  相似文献   

8.
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5):192-192
目的 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56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2组均经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阿德福韦酯10mg/d口服,疗程1年以上。结果 治疗20个月时结果 显示,治疗组肝功能恢复情况及HBV-DNA阴转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王纲要 《基层医学论坛》2013,(34):4565-4566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4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均给予护肝、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组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Child-Pugh分级及肝功能各指标均显著好转,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HBV-DN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HBV-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疗效佳。安全性好,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强肝胶囊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随机将56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调整免疫及保肝对症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和强肝胶囊,疗程12个月,在疗程结束时观察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肝功能主要指标、病毒学指标及影像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及其它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强肝胶囊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确切,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邹桂舟  郜玉峰  叶珺 《安徽医学》2012,33(2):150-152
目的比较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和单用阿德福韦酯治疗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12例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出现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6例),治疗组:继续接受拉米夫定100mg/d治疗,全程联合阿德福韦酯10 mg/d;对照组:拉米夫定100 mg/d和阿德福韦酯10 mg/d联合治疗12周后单用阿德福韦酯10mg/d,疗程96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48周,96周时肝功能ALT、AST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HBV DNA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对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联合拉米夫定临床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与拉米夫定单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年的疗效.方法28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接受初始拉米夫定(LAM)与阿德福韦酯(ADV)联合抗病毒治疗,为初始联合组;26例接受拉米夫定(LAM)单药抗病毒治疗,为LAM单药组.两组均给予保肝对症支持治疗.疗程2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患者的病毒学、生化学、血清学等变化情况.结果初始联合组患者治疗后12月和24月HBV DNA阴转率(85.7%、92.9%)与拉米夫定单药组(61.5%,65.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4个月时初始联合组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64.3%)与拉米夫定单药组(34.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LT复常率在治疗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联合组观察期间未检测到病毒学变异,LAM单药组在12月和24月时分别有11.5%(3/26)和23.1%(6/26)的患者中检测到病毒学变异.两组均未发现有血清肌酐超过正常值上限的病例.结论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病毒学、血清学应答和HBV耐药变异等方面均优于拉米夫定单药治疗,且肾脏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核苷(酸)类似物初始联合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1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抗病毒方案分为恩替卡韦(ETV)组(n=38),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组(n=23),替比夫定(LDT)+ADV组(n=16),未抗病毒治疗者作为对照组(n=39)。患者每3个月随访并收集其临床数据,分析各组Child-Pugh评分、病毒学指标、肝癌发生率、生存率及安全性。结果 各抗病毒治疗组在1年、2年时Child-Pugh评分较基线均显著下降(P〈0.05);LDT+ADV组在2年时e抗原(HBe Ag)阴转率(72.7%)高于ETV组(30.4%,P〈0.05);ETV组(0.0%)、LAM+ADV组(8.7%)、LDT+ADV组(0.0%)的2年累积肝衰竭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8.2%);各抗病毒治疗组、对照组的2年累积耐药率、肝癌发生率、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抗病毒治疗组在2年随访中均未出现严重肌病和肾功能损害。结论 LAM+ADV及LDT+ADV可改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LAM+ADV及LDT+ADV的2年疗效和安全性与ETV相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LAM)与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与单药优化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并分析抗病毒治疗早期应答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联合组(81例)给予LAM初始联合ADV治疗;优化组(77例)初始单用LAM或ADV,至24周优化联合用药.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抗病毒治疗24周完全应答的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12周后,联合组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载量下降水平高于优化组(P<0.05),但两组HBV DNA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联合组HBV DNA载量下降水平和转阴率及完全应答率均高于优化组,病毒学突破率低于优化组(P<0.05).治疗48周后,联合组HBV DNA栽量下降水平和转阴率、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率及血清学转换率均明显高于优化组,血清透明质酸和α2巨球蛋白水平均低于优化组(P<0.05);但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完全应答率和病毒学突破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病毒治疗24周完全应答与治疗前HBV DNA载量、HBeAg、治疗前ALT水平及初始治疗方案有关(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治疗前HBV DNA载量高或低,HBeAg表达阳性或阴性及治疗前ALT水平高或低,联合组治疗24周完全应答率均明显高于优化组(P<0.05).结论 LAM和ADV初始联合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可以降低病毒耐药性,提高早期应答率,具有更强的抗病毒能力,并能较好地改善肝功能,可能部分逆转肝硬化.  相似文献   

15.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60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ETV)联合安络化纤丸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ETV0.5mg/d,1次/d;安络化纤丸6g口服,2次/d。疗程1年。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HBV-DNA定量水平、Child-Pugh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肝功能有所改善,乙型肝炎病毒(HBV)被抑制,Child-Pugh评分降低(P<0.01)。结论:ETV联合安络化纤丸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疗效显著,能改善肝功能,控制HBV复制,降低Child-Pugh评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初始拉米夫定(LAM)联合阿德福韦酯(ADV)对e抗原阴性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感染科收治的e抗原阴性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共200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LAM+ADV组)80例、单药治疗组共120例:其中拉米夫定单药组(LAM组)60例、阿德福韦酯单药组(ADV组)60例。抗乙肝病毒药物按照常规剂量口服(LAM100mg/d、ADV10mg/d)。各组的保肝治疗方案相同。比较各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48周血清HBVDNA水平;治疗前及治疗后2,4,6,8周肝功能转归以及Child-Pugh评估。结果LAM+ADV组与LAM组和ADV组比较:在治疗48周时HBVDNA阴转率分别为97.5%、83.3%和80%,联合治疗组与各单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8周时Child—Pugh计分分别为6.8±1.0、7.1±1.3和7.3±1.2,联合治疗组与各单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恢复速度LAM+ADV组较LAM组和ADV组快,(LAM+ADV组6周,LAM组和ADV组均8周)。在治疗8周时肝功能无差异。结论对e抗原阴性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初始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曾健伟  冯凯 《热带医学杂志》2011,11(10):1165-1166,1172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成A、B、C3组,每组32例。A组采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B组予拉米夫定治疗,C组予阿德福韦酯治疗,疗程均为48周。观察治疗中3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等变化情况,及随访2年的耐药发生率。结果 A组HBVDNA转阴率在第12周、24周优于C组(P<0.05);ALT复常率第12周优于B组(P<0.05)、C组(P<0.01);第24周优于C组。随访2年,A组耐药发生率最低。结论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合用药较单独用药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8.
黄妍  周力  张永宏 《贵阳医学院学报》2010,35(3):278-279,285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内毒素血症的临床意义。方法:30例典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氟喹诺酮治疗,实验组采用氟喹喏酮和微生态制剂治疗,疗程均为14d;采用鲎试剂基质偶氮显色法定量测定血浆中内毒素的含量,酶联免疫技术测定血浆中TNF-α、IL-6和PAF的含量,应用Excel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内毒素、TNF-α、IL-6和PAF的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而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氟喹诺酮联合微生态制剂是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内毒血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陆德云  覃岭  张雪莲  王静 《四川医学》2011,32(9):1385-1387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HBeAg(+)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78例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入ADV+LAM联合组(A组)40例,予ADV 10mg/d+LAM 100 mg/d;ADV组(B组)38例,予ADV 10mg/d。观察24周和48周时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和HBV血清学标志物的变化。结果 A组在治疗24周和48周HBV DNA转阴率,均高于同期B组HBV DNA转阴率(60.0%vs 34.2%,P〈0.05)(、77.5%vs 5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24周和48周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慢性乙型肝炎加用或换用阿德福韦酯均可取得一定疗效。加用较换用阿德福韦酯能更好地抑制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阿德福韦酯(ADV)与替比夫定(LDT)初始联合与恩替卡韦(ETV)单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找到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6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联合用药组和单独用药组,联合用药组服用阿德福韦酯及替比夫定,单独用药组服用恩替卡韦,每组43例,治疗疗程为48周,记录不同时间两组肝功能、肾功能、出凝血时间、HBVDNA定量的变化、CTP评分和MELD评分,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联合治疗组和单药组在治疗第24周、48周时ALT复常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24周、48周时,HBeAg阴转例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24周、48周时,两组HBVDNA低于检测值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DT与ADV初始联合更适用于临床,且联合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单药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