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结合闭式灌洗引流术(closed continuous douche,CCD)治疗胸腰椎病变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分别采用VSD和VSD+CCD治疗76例胸腰椎病变术后切口感染的病例,其中男26例,女50例;年龄23~59岁,平均年龄42.4岁。通过比较抗生素应用时间、VSD治疗时间及更换次数、创口愈合情况、引流管阻塞情况及副反应等指标来评估疗效。结果 VSD+CCD组抗生素应用时间明显较VSD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CCD组更换VSD次数明显较VSD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CCD组安置VSD负压吸引治疗创口时间明显较VSD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组引流管阻塞41次(41/125),VSD+CCD组引流管阻塞10次(10/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组创口愈合26例(26/31),有5例形成窦道出院,经2~3个月院外换药愈合;VSD+CCD组创口45例完全愈合(4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组出现皮肤发红、发痒6例,皮疹3例,皮肤溃烂1例,混合感染2例;VSD+CCD组出现皮肤发红、发痒5例,皮疹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结合闭式灌洗引术治疗胸腰椎病变术后切口感染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缩短感染伤口治疗时间,促进创口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延长切口引流时间并间断夹闭引流管治疗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方法:1999年12月~2009年12月我科行脊柱手术1400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31例,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22~70岁,平均48.5岁。15例采用常规术后3d拔除切口引流管及更换切口敷料治疗(A组),16例采用延长切口引流时间并间断夹闭引流管治疗(B组),两组在切口愈合前均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观察两组脑脊液漏消失和切口愈合时间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脑脊液漏消失时间为20.0±3.8d,切口愈合时间为24.0±4.3d,其中8例初期治疗切口愈合,术后平均20d脑脊液漏消失;7例初期治疗失败,其中2例1周内脑脊液漏无减少趋势均行单纯硬膜修补,修补术后15d脑脊液漏消失;2例合并假性硬膜囊肿,行囊肿壁切除、硬膜修补常规术区放置引流管,术后15d复查MRI未见硬膜外脑脊液潴留;3例合并切口感染行切口切开彻底清创、对口置管冲洗引流及静脉应用抗生素,术后平均15d切口愈合。B组脑脊液漏的引流及消失时间为9.0±1.6d,切口均Ⅰ期愈合,愈合时间为14.0±2.5d,未出现假性硬膜囊肿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B组脑脊液漏消失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结论:采用延长切口引流时间并间断夹闭引流管的方法治疗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有效,效果优于常规术后3d拔除引流管并更换切口敷料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封闭负压引流装置(VSD)和常规闭式引流治疗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效果。观察VSD治疗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一科2014-06—2017-06间收治的53例胸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切口深部感染患者资料,均经保守治疗无效后行清创冲洗引流。根据引流方式不同分为2组,将行常规闭式引流的25例纳入对照组,将行VSD负压引流的28例纳入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的清创次数及切口愈合时间,并观察血常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微生物培养结果。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组患者首次清创术前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合并症、ASA评分、ESR、CRP等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切口最终均完全愈合。观察组患者清创次数及切口愈合时间均少(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无患者因VSD使用出现脑脊液漏等相关并发症。细菌培养结果革兰氏阳性球菌者43例(包含7例多重耐药菌),革兰氏阴性杆菌者10例。经过早期清创、彻底引流及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后均获得满意治疗效果,且随访期间无感染复发病例。结论 VSD应用于切口深部感染可显著降低患者住院时间,减少治疗期间清创次数和抗生素应用周期,加速切口愈合。对于切口感染严重的患者将VSD埋入切口深部进行引流,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7):1612-1614
[目的]评价术后有限延长引流6~7 d,或结合经皮穿刺置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治疗腰椎MED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4年10月本科行腰椎MED手术560例,出现脑脊液漏21例,其中15例(A组)为术中发现,棉片覆盖硬膜破口,完成手术后,给予放置引流管及密闭引流袋引流6~7 d直至拔管;6例(B组)术后发现有脑脊液漏,未置引流管,超声引导下,采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观察脑脊液漏引流持续时间、术后卧床和切口愈合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结果]A、B两组脑脊液漏消失或引流管拔出时间分别为术后(6.4±0.5)d,(6.7±0.8)d;卧床时间为(8.1±1.0)d,(13.5±1.3)d;切口愈合时间为(14.1±0.9)d,(17.5±2.5)d。B组患者术后第2~3 d出现皮下膨隆,或穿刺发现积液,其中1例术后第3 d发现脑脊液从手术切口漏出,清创后,穿刺置中心静脉导管再延长引流时间后愈合。术后1年复查超声或MRI均未发现硬膜外明显脑脊液肿。[结论]采用有限延长引流6~7 d,或结合经皮穿刺置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治疗腰椎MED术后脑脊液漏,简单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用于治疗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发生补片感染的24例病例,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VSD组12例(13侧),给予VSD治疗;常规组12例(13侧),给予常规换药处理。比较2组患者的补片保留情况、切口愈合时间、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结果 VAS组和常规组患者的补片保留率〔76.9%(10/13)比30.8%(4/13)〕、切口愈合时间〔(20.5±4.4)d比(29.7±6.7)d〕、治疗费用〔(18 430.1±7 180.2)元比(12 201.1±6 453.2)元〕及住院时间〔(23.5±4.1)d比(30.7±6.5)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VSD组的补片保留率高,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高。结论 VSD能够有效控制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提高补片保留率,并能够促进创腔内肉芽组织生长,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但费用较常规换药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心脏手术后胸骨正中切口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广州军区总医院70例心脏病(包括心瓣膜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等)行心脏手术后发生胸骨正中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按对感染切口的处理方法不同,将70例切口感染(切口长度>5 cm)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封闭负压引流组:35例,使用封闭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技术治疗胸骨正中切口感染;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处理感染切口。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切口感染持续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和治疗费用等。结果两组无死亡。封闭负压引流组大多数患者经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后,感染切口渗出物明显减少,肉芽填充良好;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3%vs.60.0%,P<0.05)。封闭负压引流组患者切口感染持续时间[(12.9±3.4)d vs.(14.8±4.1)d;t=-2.094,P=0.040)],抗生素使用时间[(7.0±1.5)d vs.(8.3±1.9)d;t=-2.920,P=0.005)]均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闭负压引流组术后随访15例(42.9%),随访时间3个月,伤口愈合良好;失访20例。结论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胸骨正中切口感染,效果好、治疗时间短、治疗费用与常规治疗方法接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皮下脂肪层放置血浆引流管对胃肠外科开腹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及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152例行胃肠外科开腹手术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其中76例皮下脂肪层下放置血浆引流管(引流组),对照组76例未放置引流管,比较两组术后愈合过程中切口脂肪液化率、切口平均愈合拆线时间以及术后平均换药次数。结果:引流组的切口脂肪液化率为2.70%(2/74),明显低于对照组13.43%(9/67)(P=0.028);术后平均切口愈合拆线时间为(8.100±1.447)d,较对照组的(9.350±2.907)d明显缩短(P=0.034);术后换药次数为(2.700±0.733)次,较对照组的(3.850±2.519)次明显减少(P=0.022)。结论:皮下脂肪层放置血浆引流管可有效的控制胃肠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促进切口一期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M iles术后骶前引流和会阴缝合切口的处理方法。探索M iles术后会阴切口感染的防治方法。方法109例直肠癌M iles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57例,行经会阴切口旁骶前引流;B组52例,联合行经右髂部合并经会阴切口旁骶前引流。如术后发生会阴切口感染,A组拔除经会阴切口旁引流管行开放换药;B组除拔除经会阴切口旁引流管行开放换药外,同时保留经右髂部引流管进行主动引流。结果A组会阴切口感染率为19.3%(11/57),与B组的17.3%(9/5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会阴切口感染后,A组换药时间为35~50 d,平均(42.8±5.4)d;B组换药时间为21~35 d,平均为(27.8±4.9)d,A组明显长于B组,P<0.05。结论M iles术后联合经右髂部合并经会阴切口旁骶前引流有利于盆腔创面的愈合;一旦会阴切口发生感染,拔除经会阴切口旁引流管,保持经右髂部引流管进行主动引流,会阴切口经换药可较快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腹外疝修补术后早期切口感染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2010年9月至2014年8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769例患者行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其中15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切口感染。由外院转入11例切口感染患者,转入时切口均已发生感染,其中8例已打开切口换药引流。将26例切口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13例,其中治疗组术后应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观察切口愈合时间和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切口全部愈合,无取出补片患者,随访无复发;对照组2例患者切口未能完全愈合而形成慢性窦道,3个月后再次行手术取出补片,其中1例在8个月后复发。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出现早期切口感染使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缩短治疗周期,促进切口愈合,避免再次手术取出补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后路腰椎融合手术中,对比持续负压引流和交替引流的疗效差异。方法自2016-03-2017-03共纳入70例后路腰椎融合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1例,术后留置常规持续负压引流(保持1/2个大气压);研究组39例采用交替引流:术后24 h内留置持续负压引流,24 h后则更换为常压引流直至拔除引流管。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卧床时间、VAS评分改善情况,以及术后24 h和7 d时的体温情况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者术后总引流量为(197.46±37.82)ml,显著少于对照组的(322.58±81.69)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切口皮下血肿、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切口均顺利愈合。结论对后路腰椎融合手术切口予以"交替引流",可显著减少总引流量,且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对患者康复进程亦无不良影响,其操作简单,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传统敷料覆盖技术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治疗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筋膜切开减压中的疗效。方法 46例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经筋膜切开减压后采用传统敷料覆盖技术治疗19例(A组)、VSD技术治疗27例(B组)。将两组的治疗时间、感染率、植皮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时间:A组为6~19(10.73±3.61)d,B组为5~12(6.7±1.38)d。术后感染:A组6例,感染率31.57%;B组2例,感染率7.4%。植皮:A组11例,植皮率57.89%;B组7例,植皮率25.92%。两组的治疗时间、感染率、植皮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筋膜切开减压的治疗中,VSD技术比传统敷料覆盖技术更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07年3月—2010年8月采用原位全厚皮片回植方法治疗的62例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多聚乙烯醇明胶海绵覆盖回植皮片、持续负压封闭吸引(负压引流组)35例,传统敷料加压包扎覆盖回植皮片(敷料加压组)27例。观察两组术后皮片成活情况、创面感染率和创面愈合效果,记录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负压引流组中有31例回植全厚皮片全部成活,皮片成活率88.6%,余4例皮片存活面积〉95%,;2例遗留创面感染,感染率5.7%;平均住院时间(12.3±5.4)d。敷料加压组全部成活18例,皮片成活率66.7%,余9例皮片成活面积〉75%;6例遗留创面感染,感染率22.2%;平均住院时间(19.7±8.3)d。对两组皮片成活率、创面感染率和平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换药或二次手术植皮后,撕脱创面均愈合。结论与常规敷料加压包扎技术比较,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可提高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创面植皮的成活率,降低感染率,缩短住院天数,是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应用改良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方法:将糖尿病足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应用传统VSD技术治疗,治疗组应用改良VSD技术治疗,即在VSD敷料中增加一根冲洗管,经冲洗管每日1次注入呋喃西林500 ml和表皮生长因子30 ml,30 min后关闭冲洗管,开启负压.于治疗10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应用两种冲洗液对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40例外院治疗手部创面感染后皮肤缺损患者,应用 VSD 技术治疗并分别给予苯扎氯铵溶液和0.9%盐水进行术后冲洗引流,对创面细菌培养结果,引流管堵塞发生情况,薄膜漏气发生情况,术后皮瓣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创面细菌培养阳性观察组为1例,对照组为6例;引流管堵塞观察组3例,对照组7例;薄膜漏气观察组2例,对照组3例;术后皮瓣感染观察组1例,对照组6例。结论应用苯扎氯铵溶液冲洗负压引流装置的效果较应用生理盐水的效果好,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促进腹部感染性伤口的恢复,降低伤口耐药的发生率,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的基础上持续滴注芒硝溶液,与传统生理盐水滴注对比并评估其疗效,为治疗腹部手术部位感染提供更加有效经济的新方法。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和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疝和腹壁外科收治的腹会阴部手术后出现伤口感染且较难愈合,伤口清创后予以负压封闭引流术的8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试验组40例,持续滴注芒硝溶液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照组40例,持续滴注生理盐水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清创后创面新鲜肉芽覆盖情况、术后疼痛缓解情况、伤口达二期缝合时间、伤口缝合后愈合时间、换药总费用等。结果在相同时间内试验组患者的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评分为(3.97±0.42),明显好于对照组(2.25±0.44),伤口达二期愈合时间为(11.75±1.69 d),明显短于对照组(16.4±2.74 d);试验组患者手术后疼痛评分为(2.87±0.36),明显低于对照组(4.05±0.85);试验组患者伤口缝合后愈合时间为(7.15±1.63)天较对照组(10.27±2.89)天明显缩短;试验组患者换药次数及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滴注芒硝溶液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以显著促进腹部感染性伤口的快速恢复,减轻患者负担,节约医疗资源,为临床治疗腹部感染性伤口提供更加经济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腹蛇咬伤后咬伤部位早期持续封闭负压引流(VSD)结合三棱针打孔法治疗的效果.方法:根据患者中毒时间、病情严重程度采用配伍设计,选取2012年7-8月份我院接诊手部腹蛇咬伤肿胀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切开引流组,10例,在咬伤部位行"+"字形切开至皮下层)、B组(切开引流+VSD组,10例,伤口"+"字形切开,然后行持续VSD)、C组(单纯三棱针打孔组,10例,在咬伤伤口周围用三棱针多点打孔20~30个)和D组(三棱针打孔+VSD组,10例,在咬伤伤口周围用三棱针多点打孔20~30个,然后行持续VSD).入院后同时给予抗腹蛇毒血清、抗感染及中医中药等治疗.观察患者患肢肿胀消退时间、伤口部位感染、脓肿、坏死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①各组间患肢肿胀消退时间差异显著,D组明显低于A、B、C组[(2.1±1.5)d比(5.0±2.7)d,(3.4±1.7)d,(3.1±3.0)d;P〈0.05];②B、D组无一例出现伤口部位感染、脓肿形成及坏死,与A、C组(20%和40%)比较差异显著(P〈0.05).③各组间伤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显著,D组均明显低于A、B、C组[(3.5±1.5)d比(7.5±2.5)d,(5.3±1.3)d,(4.7±1.3)d; P〈0.05].结论:腹蛇咬伤后咬伤部位早期三棱针打孔法结合持续VSD可显著缩短患者患肢肿胀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深部难治性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组25例深部难治性创面患者,采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创面使用-0.017~-0.060MPa的负压持续吸引5~7天,予以更换VSD材料。测量VSD治疗前后创面大小。结果:25例深部难治性创面采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通过负压治疗创面大小从(36±9)cm2减少至(21±8)cm2,取得了传统方法治疗无法达到的优良效果。结论:该技术操作简单,使用过程中不需要换药,疗效远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儿深Ⅱ度烧伤创面早期电动磨痂后结合不同种敷料覆盖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四肢和躯干热液烫伤患儿随机分为凡士林油纱组、生物敷料组和负压封闭引流(VSD)组,每组20例.各组患儿在磨痂后,根据分组的不同,分别应用凡士林油纱、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或VSD覆盖创面.术后观察创面愈合时间、愈合质量、换药次数、治疗费用.结果:生物敷料组、VSD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16.3±1.9)d和(16.9±1.8)d,明显短于凡士林纱布组[(19.2±2.5)d,P<0.05];生物敷料组、VSD组反映瘢痕增生程度的温哥华评分分别为(4.5±0.7)分和(4.1±0.8)分,明显低于凡士林油纱组[(8.6±1.2)分,P<0.01];VSD组的换药次数[(3.0±0.5)次]明显低于凡士林油纱组[(6.9±0.7)次,P<0.05]和生物敷料组[(7.2±0.8)次,P<0.01];凡士林油纱组的住院费用[(6 560.34±1 230.00)元],明显低于生物敷料组[(12 028.24±1 380.00)元,P<0.01]和VSD组[(14 125.40±1 560.00)元,P<0.01].结论:早期磨痂应用异种生物敷料和VSD覆盖较普通油纱覆盖能明显促进小儿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缩短住院时间,显著提高创面愈合质量,减少换药次数,减轻患儿痛苦,但住院费用较高,临床上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磨痂后创面覆盖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